篆体书法之编钟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晋)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晋)晋侯稣(sū)钟,也简写“苏钟”,全称晋侯苏编钟,是西周晋国的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
全套编钟16件,其中14件于1992年被盗出境,由上海博物馆于1992年12月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博物馆联合发掘),藏于山西博物院。
为中国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之一。
晋侯稣钟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
晋侯稣(sū)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
有刻款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
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
铭文记载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奉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
铭文除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史书无载的战争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两项难得的记录:一是记录了“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个记时词语。
在一件器上有这么完整的时间记录,前所未有,是我们探讨西周历法的重要材料。
二是全篇铭文用利器刻出,且笔划流畅规正,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
总之此编钟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
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无愧于国之重器。
晋侯稣(sū)编钟鉴赏编钟分两组,每组8件,三种式样。
钟非铸于同时,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
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
并且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
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在这16枚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
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

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编钟说明文1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
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弘,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
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
从出土的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得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
编钟表面被称为“枚”的突出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
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
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
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
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了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论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

论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摘要: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
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弘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磐的铸成,说明很早以前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
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关键词:曾侯乙墓;编钟;编磐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
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
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令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演奏,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觐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
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
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此时的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
我们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迈入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代,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1978年春夏之交。
在地下深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掘。
墓的东室有琴(十弦)、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两件,悬鼓一具。
沿北墙放有编磬,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
此外。
还有篪两件、排萧两管、瑟七件和袍鼓等。
其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
编钟共有65枚,全部为青铜铸造,制作精美。
钟架呈曲尺形,铜木结构。
钟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
编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图片欣赏 2.简介 3.起源和材料、结构特点 4.与编钟一同出土的乐器 5.编钟音乐 6.提问时间 7.曾侯乙编钟的简介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 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 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 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 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 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发音原理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 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材料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 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 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结构特点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 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 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 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 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 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 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 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 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论叶家山曾国编钟及有关问题

论叶家⼭曾国编钟及有关问题2013年发掘的湖北随州叶家⼭曾国墓地,于M111曾侯墓出⼟青铜乐器编钟五件,计有甬钟四、镈⼀,时代属于西周早期①。
这是继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墓出⼟编钟之后,曾国乐器的⼜⼀重要发现。
有关资料发布后,迅即受到学界的瞩⽬。
2013年底,叶家⼭西周墓地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已有论⽂涉及M111出⼟编钟②。
次年初,湖北省博物馆⽅勤先⽣发表编钟的测⾳结果,并做出很好的分析研究③。
2014年7⽉,承⽅勤和张翔先⽣邀请,我赴随州考察叶家⼭和⽂峰塔两处墓地出⼟的曾国编钟。
今在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就叶家⼭编钟及有关问题再做补充讨论,向⼤家请教。
⼀⾸先讨论M111曾墓出⼟的四件甬钟。
甬钟的形制都是侈铣、凹⼝,甬中空与体相通,内壁光平。
钟的舞、篆、⿎皆饰云纹,唯钲、篆四边的界格略有差异,其中两件(M111:7、11)以双阳线夹⼩乳钉为界,另两件(M111:8、13)以双阳线夹联珠纹为界,后者可视为乳钉纹界格的平⾯化变体。
这样的形制和纹饰,与⽬前发现的西周早期云纹编钟⼤体相同。
如陕西宝鸡⽵园沟M7和茹家庄M1⼄⼸鱼国墓葬出⼟的编钟④,以及长安普渡村长甶墓所出编钟⑤,除三件组合不同于叶家⼭编钟的四件之外,其余形制和纹饰基本⼀致。
但是,叶家⼭编钟有⼀点与上述西周早期编钟殊为不同,即出现了第⼆基⾳标志——编钟右侧⿎部位的X形纹饰。
叶家⼭编钟有两件(M111:7、11)具有这样的纹饰,在编次上属于第三和第四钟。
不过,这种纹饰由较浅的细阳线构成,通过出版印刷的照⽚,不容易看得清楚,但⽬验原器,可以确定这就是侧⿎⾳部位的装饰纹样。
类似于叶家⼭编钟的侧⿎部纹饰,可以参考1984年陕西扶风官务吊庄西周窖藏出⼟的⼀件甬钟,纹饰拓本见《中国⾳乐⽂物⼤系·陕西卷》图□⽅建军论叶家⼭曾国编钟及有关问题摘 要:2013年湖北随州叶家⼭M111曾侯墓出⼟西周早期编钟五件,计有甬钟四、镈⼀。
甬钟的形制、纹饰、⾳阶和组合,均与中原地区西周编钟具有密切关系。
编钟描写作文

编钟描写作文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最大的编钟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楚王酓章钟商穆试解

楚王酓章钟“商商穆”试解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编钟一架65件,其中有一件楚王酓章为曾侯乙所作的镈钟,钲间纪事铭文如下(用通行字依原行款写出):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作器者楚王酓章即楚惠王,作器时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1。
与楚王酓章镈同铭的编钟,北宋时在湖北安陆曾出土过两件,最早著录于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但只有编钟的铭文摹本,缺少铭文和纹饰拓本,也没有编钟的图形。
这两件楚王酓章钟,其中一件纪事铭文与曾侯乙墓所出楚王酓章镈完全相同,唯行款有异,铭文末尾尚有“商商穆”三字(图一)2。
另一件钟的纪事铭文为“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系全铭的后半。
此钟铭文的末尾又另起一行,直排书写“少羽反、宫反”五字。
图一楚王酓章钟铭文摹本薛书之后,宋代仍有其他金石学著作收录这两件楚王酓章钟,其中以王厚之的《钟鼎款识》所录最可参考。
此书收录具“商商穆”铭文的一件钟,并增印了这件钟的铭文和纹饰拓本(图二)3。
由拓本看出,“商商”二字分别位于此钟正鼓部花纹的上、下居中处,“穆”字则在编钟的右侧鼓部。
另一件钟的“少羽反”和“宫反”,虽无铭文和纹饰拓本,但据曾侯乙编钟标音铭文通例,应分别铸写于编钟的正鼓部和右侧鼓部。
图二楚王酓章钟铭文和纹饰拓本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宋代所出楚王酓章钟再度引发学者的讨论。
目前,各家对于铭文“少羽反”和“宫反”的解释基本一致,即“羽”、“宫”分别为编钟正、侧鼓音的阶名,其音程关系为小三度。
“少”指高音区,“反”乃高八度之意。
但是,对于“商商穆”的理解则仁智互见,异说纷呈。
杨树达先生认为,“穆”应为变徵4;黄翔鹏先生认为,“穆商商”为楚国穆钟律(音高位置在bB)的商调之商5;李纯一先生认为,“商”、“穆”为编钟的正、侧鼓音,音程关系为大三度6;吴钊先生认为,“穆”应为“变徵”,“商”、“穆”二音为大三度音程7;曾宪通先生认为,“穆商商”应为“穆音商”,“即曾国穆音律之商音”8;王德埙先生认为,“商商”应为商音之上方大三度(#F),“穆”为“商商”的上方大三度(#A或bB)9;王子初先生认为,“穆”应为“穆钟之徵”,其音高位置为F,“商”、“穆”二音为小三度关系10。
曾侯乙编钟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 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 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 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 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 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 用。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
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 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
“编钟外交”: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
一九九二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别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期间, 曾侯乙编钟等古乐器随展演奏。宽敞的演奏大厅内,“楚殇”、“樱花”、“四季”等中日两国人民所 熟悉名曲,令听众陶醉不已。
一九九五年春,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节”在卢森堡举行。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卢森堡新闻媒体一直 很少介绍中国的信息。当年四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周代艺术品展”在卢森堡举行,编钟、编 磬同时进行现场演奏,引起卢森堡、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十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神奇的编钟演奏使欧 洲观众从“极感兴趣”,发展到对中国日益好感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