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词与叠音词的区别
叠词的运用

论英汉叠词的比较与翻译

唱词的节律和旋律。例如,阎肃写的《你好吗》“在这安安静静的黄昏,谁 弹起叮叮咚咚的琴?带着缠缠绵绵的思绪,敲打我空空荡荡的心。望着 清清亮亮的明月,轻推开吱吱呀呀的门。把我牵牵挂挂的问询,托付给飘 飘荡荡的云。你好吗?你好吗?真真的思念你,我最亲最近的人,知音隔不 断,天各一方,月共一轮,你好吗?你好吗?深深的想念你,我最疼最爱的 人,让平安和祝福,永远伴随我们,甜甜蜜蜜的一生。”在这首歌词里,因 为几乎每句都巧妙使用了叠音词,所以歌词本身没配曲就有很明显优美 的韵律,诵之感觉声音迭宕起伏,缓急有序,锤荡心田。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How the pretty ladies talk—
漂亮女士如何闲扯— ——
Tittle tattle, tittle tattle!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
Like their patters when they walk—
正如她们步履轻捷— ——
Pittle pattle, pittle pattle. (E. Darwin)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tittle tattle”被译成了汉语的“叽叽喳喳”,可谓是形音义结合翻译 的典范。实际上,英语的头韵是英语的骄傲,是英语获得音韵美的台柱, 而汉语的叠音词则是另一道更加绚丽的风景线。再如:
青青河畔草,
Green, green spreads the bank-side grass,
胡雁哀鸣夜夜飞,
It’s the wild geese honking from night to night we hear,
胡儿眼泪双双落。(唐·李新《古 And Tartar soldiers we see shedding
从军行》
现代汉语AA式叠音词、重叠词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AA式叠音词、重叠词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AA式叠音词、重叠词对比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AA式叠音词与重叠词之间的异同及其在语言运用中的特点。
本文将首先界定叠音词与重叠词的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并概述相关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后,文章将梳理前人关于叠音词和重叠词的研究成果,揭示当前研究的不足,从而确立本文的研究价值与目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结合语料库分析、对比分析以及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中叠音词与重叠词的构成规律、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并为现代汉语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AA式叠音词与重叠词的定义及分类在现代汉语中,AA式叠音词与重叠词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叠音词是指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词,这两个音节在发音时是完全相同的,如“妈妈”“爸爸”等。
而重叠词则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根构成的词,这两个词根在发音上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在意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看看”“试试”等。
根据音节和词根的不同,AA式叠音词和重叠词可以进一步分类。
叠音词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词性的叠音词,如“星星”“月亮”等,这类词通常用来描述天体或其他具有固定形状和特征的事物;另一类是形容词性或副词性的叠音词,如“慢慢”“好好”等,这类词通常用来描述动作、状态或程度。
而重叠词则主要可以分为动词性的重叠词和形容词性的重叠词两类,如“研究研究”“清楚清楚”等,这类词通过重叠词根来表达动作的反复或状态的加深。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叠音词和重叠词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们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叠音词强调的是事物的整体特征,而重叠词则强调的是动作的反复或状态的加深。
因此,在汉语学习中,我们需要明确区分这两种语言现象,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AA式叠音词与重叠词在现代汉语中各具特色,它们在定义和分类上有所不同,但在语言使用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叠词的用法

叠词的用法叠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来加强语气、增加音韵效果和表达情感。
叠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手法,也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汉语中的各种文体。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都能看到叠词的身影,它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增加了词语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叠词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叠词的用法和美感。
一、叠词的定义叠词是指在词语中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字根或字母,以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叠词的重复可以出现在一个词中,也可以是相邻词之间,通常表现为相同字或音节的重复。
叠词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汉语的修辞手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广泛应用于文学、演讲、广告等领域。
二、叠词的分类1. 根据重复的位置不同,叠词可以分为内叠词和外叠词。
- 内叠词:指重复的字或音节出现在一个词内部,例如“天天”、“笑笑”、“想想”。
- 外叠词:指相同的字或音节出现在相邻的几个词中,例如“光明磊落”、“喜笑颜开”、“一点点” 。
2. 根据重复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叠词可以分为完全叠词和部分叠词。
- 完全叠词:指重复的字或音节完全相同,例如“天天”、“笑笑”。
- 部分叠词:指重复的字或音节是部分相同或相似的,例如“一点点”、“惦念忽忽”。
3. 根据叠词所表达的语言意义不同,叠词可以分为重复叠词和衍生叠词。
- 重复叠词:指叠词的重复增加了词语原义的表达,例如“头疼疼”。
- 衍生叠词:指叠词的重复形成了新的词义,例如“碰撞”、“嘀嗒”。
三、叠词的特点1. 增加语言的音韵美。
叠词的重复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韵律感,使词语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例如“笑哈哈”、“喜气洋洋”等词语,通过音韵的重复,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感。
2. 强调情感和语气。
叠词的重复可以加强词语所表达的情感和语气,使其更加生动和有力。
例如“快快乐乐”、“慢慢走”。
3. 增加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叠词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词语的词义表达,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汉语发展史中,有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现象。
经过漫长的劳动与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和表达欲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到先秦时期,单字使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表达。
于是,复音词不失时机地出现,担起了表达的重任。
直到现在,汉语仍以双音词为主,不可不说是滥觞于此。
较早较简单的复音形式首推叠音词,叠音词的灵活多样运用,又首推《诗经》。
叠音词是现代语言学概念,与之有关的古代汉语概念有“重言”、“重语”、“重文”、“叠字”、“叠词”[1]等。
本文所谓叠音词,是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的“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构成”[2]的单纯词这一概念。
具体到《诗经》文本中,有如下界定:1、相同的两个音节:本文主要以相同两个字的重叠形式为研究对象,兼顾“相同的两个音节”这一因素。
像《郑风•大叔于田》的“叔于田,乘乘马”的“乘乘”,虽是两个相同字的重叠形式,但前一个读“chéng”,是动词,架、乘坐的意思,后一个读“shèng”,是量词,指一辆,“乘乘马”是说乘坐一辆四马拉的大车。
“乘乘”虽然是相同两个字的重叠形式,但由于音节不同就不属于叠音词的范围。
2、单纯词:相对合成词而言。
概观《诗经》中出现的重叠形式,有很多其意义是原单字义或者通假单字义的加深加强或者持续,其单字或者通假单字的同义使用也出现在《诗经》文本中,如《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毛传:“悄悄,忧貌。
”《说文•心部》:“悄,忧也。
”又《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毛传:“悄,忧也”。
“悄悄”与“悄”意思相同,都表“忧”。
像这类的重叠形式就是重叠式合成词,它由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语素重叠而成,不属于本文研究的对象。
单纯词则是两个相同的字(或音节)合成一个语素。
如《邶风•谷风》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习习”,它并不是“习”这个单字字义“数飞”的加深加强或者延续,而只表示“和舒”的意思。
知识点——鉴赏作品的语言-叠音词

鉴赏作品的语言——叠音词
【典型例题】
分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 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温暖 的无边春意。 解析: 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 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 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总结点评: 叠词的使用,要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结合叠词的作用,合理分析。
鉴赏作品的语言——叠音词
【知识点解析】
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 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二百篇,正如刘勰所说:“‘灼灼’状桃 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 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这 些叠字在诗中有三百五十多句,运用叠字达二十六处之多,构成 了这首叙事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对叠 字的特殊功能不容忽视。
鉴赏作品的语言——叠音词
【知识点解析】
B、叠音动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 性格。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它在内容 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 觅觅”,侧重写动作,让人顿时感到词人心神不定,怅然若失 的精神状态;
鉴赏作品的语言——叠音词
【知识点解析】
3.音乐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 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 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 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 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 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感受叠词的音乐之美

叠词, 就是指叠音词,即音节重叠的词。
叠词的形式大致分以下六种: AA式(单字重叠),如“白白”“天天”;ABAB式(两字重叠),如“火红火红”“冰凉冰凉”;ABB式(三字后重叠),如“傻乎乎”“亮晶晶”;AAB 式(三字前重叠),如“团团转”“咕咕叫”;AABB式,如“清清楚楚”“干干净净”;A里(头) AB式,如“糊里糊涂”“呆头呆脑”。
在文章中,巧妙地使用叠音词,除有助于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外,还可创造出一种奇特的音乐效果,形成音乐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声音都是连续的,用一个单音节来表现声音,不但失之真切,更重要的是割裂了文字与现实的联系,消解了文字的张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声音,自然需要高度摹拟现实的拟声叠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嘈嘈切切”等叠词把琵琶演奏声音逼真地表达出来,读者虽然未曾亲耳赏听琵琶女的演奏,却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浓浓的音乐之美。
另如,朱自清的《绿》,“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作者摹写瀑布声响 ,用拟声叠词“哗哗哗哗”,语音绵延不绝,从音响上增强瀑布长流不断的形象性。
声音清脆,富于节奏感。
十分恰当地从音响角度表现和美化了梅雨潭的情态,使文章平添了一种动人的音乐美。
拟声叠词,可以通过模拟声音,使读者通过想象来沟通文字与声响,从而产生见其字词而闻其声响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字的音乐之美。
叠词除了拟声可以造就音乐美之外,更多的是,它在音节构成上,通过单音节或双音节的重叠,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形成音韵上的回环往复和叠升幽窈之美。
故古代诗人经常在诗歌中运用叠词,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全诗六个叠词构成了人与物,景与情的和谐交融。
浅谈现代汉语中AA式重叠词与叠音词的区别

浅谈现代汉语中AA式重叠词与叠音词的区别作者:孔鑫梦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9期【摘要】在现代汉语中,由于AA式的重叠词和叠音词的外在形式十分相似,因此我们区分的时候常常混淆。
但是AA式的重叠词和叠音词的内部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主要从构词、词类分布以及语法意义三个角度来区别AA式的叠音词与重叠词。
【关键词】重叠词叠音词 AA式区别重叠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地使用与讨论。
在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叠音词和重叠词分别归在单纯词和合成词的范畴以内,他们认为叠音词是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的,重叠后只能是一个双音语素,是单语素词,而不是词的形态变化;而重叠词是由相同的词根语素构成,属合成词范畴。
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在谈到词的形式时,他提到了现代汉语双音词的几种特殊的语音形式即叠音、双声和叠韵但却并未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在谈到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时也并未论及重叠词的概念。
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认为重叠亦是一种修辞手段,在谈到双声、叠韵、重叠在诗歌中的运用时,他强调重叠同叠韵、双声同样具有铿锵、婉转的效果,能使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更具有音乐美;认为叠音法所造的词如“看看、轻轻、慢慢”等是汉语词语音节灵活性的体现,而并未对二者进行细致的讨论与区分。
关于重叠在汉语中的修辞功能是无法忽略的,但我们有必要认识到叠音词和重叠词之间的差别,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笔者在此更加认同黄伯荣和廖序东的看法,以下主要从AA式的叠音词与重叠词的构词、词类分布以及语法意义三个角度来对二者进行区分。
一、AA式的叠音词与重叠式的区别(一)从构词来看在前面已经说到,我们认为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构成的词为AA式叠音词,如“猩猩、姥姥、翩翩”等。
这一类词的特点是音节必须重叠,不重叠则不成词,如“猩猩”在一起表示“灵长目人科猿类的一种”,但一个“猩”并不表达意义,与其重叠表意更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