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 中考说明文阅读真题1(含答案)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手术机器人比较酷①提起手术,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无影打下,助手递给医生手术器械。
医生额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不过,这样的画面似乎正在被人工智能技术颠覆,现在和未来的画风有时是这样的:操作台前,医生操控着机器人完成各种手术。
目前快速进入人们视野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在很多医院担任“操刀”的任务。
②说起手术机器人,还得从腹腔镜手术开始。
因为传统的开放手术切口较大,微创的腹腔镜手术应运而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朱刚教授对笔者说,通过微型摄像头和监视器,医生能够看到“以前开放手术看不到的地方”,“这是人类取得的革命性进步”。
③腹腔镜的升级版就是手术机器人。
这样的机器人更像是一个受医生控制的“机器臂”。
病人被麻醉后,可移动的高清摄像机、操作器械等若干个机器臂,像医生的手一样深入患者体内,精细而灵活地分离、切割人体组织。
医生并不直接接触病人,而是坐在旁边的操作台上,看着显示屏里病人患处的3D画面,控制做手术的“机器臂”,进而操作手术器械。
鉴于人体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医生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出随机应变的处置。
④医生操控机器人,有点像开车,也需要培训。
一开始可能会有点手忙脚乱,但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断操练,逐渐会变得得心应手。
⑤手术机器人的优势显而易见:除了比医生裸眼看得更清楚之外,也更加精细、灵活,手术创口更小。
朱刚感慨地说,以前,每台复杂的开放手术都要输血,现在几乎都不用,因为手术越来越微创,出血越来越少,病人也恢复得更快。
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
它的问世源于战地手术。
美国直觉外科公司1996年推出了第一代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开始商业化生产。
2014年,第四代达芬奇系统推出。
尽管价格高昂,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和推广却非常迅猛。
对于某些较复杂的手术,比如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机器人手术已经占到了美国此类手术总量的90%。
⑦这样的手术机器人听起来已经够酷,但并不是终极目标。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吴建永①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经感觉到了:智能手机每天跟着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视頻和语音。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记忆找回来。
可是,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如果我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那怎么办?运用枝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③如何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您可别想歪了,不是大脑里面插电线的粗鲁做法,而是维持人的尊严,让技术围着人转。
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计算机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
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
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
④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剔新了储存于神经鈿胞间连接点的记忆。
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
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
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
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
⑤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
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
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⑥如此海量的图象和信息对个人来说难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强项。
现有技术已经能在人脸识别方面远超过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与人不相上下。
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脸可以被联系索引起来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关键字、概念串和语气指纹等。
同样地,其他视听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种信息,如从背景音乐中提取出乐曲名字、乐队演出的艺术特征指纹以及播放系统的音频指纹等信息。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匣子,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①马航MH370事件之后,人们对黑匣子的关注明显多了,下面是你可能不知道的一些事儿。
②“黑匣子”这个名称在媒体上用得很多,但是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一般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它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而是有点类似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颜色,是所谓的国际橘。
只是金门大桥的颜色较深,而黑匣子的色调较亮。
③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
它们在任何一架商用飞机或者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
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
早期的黑匣子使用的是有线编码,现在使用的是固态存储板。
大型飞机上的固态存储器可追踪700多个参数。
数据记录仪足以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但是只能保存两小时的驾驶舱声音记录,并循环录制。
舱声录音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
④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电池就没电了。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
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⑤数据记录仪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
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
⑥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
乘客可以发短信、进行网络传输或浏览网页,但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却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现在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根据2014年3月27日《参考消息》有关内容改写)(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黑匣子通常被安装在飞机尾部,颜色为色调较亮的“国际橘”,它异常坚固,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安好无损。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
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
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
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地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器官移植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但是器官供体严重短缺是全球性难题。
以中国为例,2018年完成器官移植有2万余例,但是每年约30万器官衰竭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因此器官供体形势可谓杯水车薪。
②3D生物打印技术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该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参考真实器官的结构,通过3D生物打印设备,像喷墨打印机打印纸张一样,将可降解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非生物材料批量制作成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细胞脚手架,然后让某些细胞在脚手架上生长并融合成组织或器官,再将细胞脚手架的非生物材料冲洗或生物降解,留下的就是与真实器官结构和功能相似的3D打印组织或器官。
③自21世纪初以来,3D生物打印技术在骨骼、软骨甚至心脏瓣膜等人体组织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些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但是,制作可供移植的3D打印器官则是3D生物打印技术的国际难题,特别是肺、心和肝等实体器官。
因为这些实体器官结构复杂,内部还布满细微的毛细血管。
3D打印时不仅需要模拟器官框架结构,更关健的是必须形成复杂的毛细血管网络,最终将氧气和营养成分运送到器官各处,并将器官产生的废气和废料运送出来,这样才能让3D打印器官具备应有的生理功能。
④近日,美国赖斯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成功制作出3D打印肺脏模型,成为近年来如火如荼的3D生物打印研究领域最令人吸目的进展。
⑤为了制备这种3D打印肺脏模型,研究人员首先需要筛选细胞脚手架的材料。
由水和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组成的水凝胶,是已知最常用的打印基础材料之一。
它可以从液态变成固态,在光线的作用下逐层固化,从而实现组织或器官模型的立体化。
为了刻印血管网络,需要在水凝胶中添加光吸收材料,但有些化学材料存在生物毒性,不能用于生物打印。
于是,研究人员筛选了一些广泛应用的食品染色剂,最后确认柠檬黄效果比较好,能显著提高立体光刻的效率和精确性。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①当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后,推断这一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囿于他当时所具有的彩陶知识,以及他以欧洲人的习惯性思维,认为这些陶器是从西往东传播到中原地区的。
因此,他溯着黄河来到兰州寻觅,最后来到了临洮,终于在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大批彩陶,时间要晚于仰韶文化,他把它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②在经过中外学者几十年的后继研究之后,终于认定中国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不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
安特生为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黄土的儿女》,讲述四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器具。
③使用黑色来装饰红色的陶器,这是马家窑彩陶的一大特色,红、黑两色并列而形成的艺术之韵在马家窑彩陶上被发挥到了(jízhì)。
马家窑陶器上的黑彩,装饰的面积之大,前所未有,从器口到器底,几乎全部遮盖殆尽,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内部,从而形成了内彩,具有了一种“满、平、匀”的装饰美。
但是,绘器者又极有分寸,这种繁密的布局并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反而给人一种“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美。
④在彩陶的装饰上富有感情,这是马家窑的彩陶留给人们的印象。
密布于马家窑彩陶上的,都是一些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它们刚健粗放,富有强烈的动感和弹性,在器物上组成了一幅幅旋转着的画面,犹如江河泻地,激浪奔腾,但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当中,又会有一些空白的中心点,从而给人以静止的感觉。
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⑤马家窑彩陶具有抽象的纹饰,这一特色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
彩陶上绝大多数抽象的纹饰是螺旋形的图案,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这些涡漩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呈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有的呈四方连续图案,有的是独立纹样,有的漩涡当中留下了一些带点的圆圈,好像是溅起的泡沫。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xx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xx分门别类的进行条理的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列举xx的具体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将xx和xx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
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
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
”“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
”“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
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
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
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
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
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
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
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
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烽火台的诉说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
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静享;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竞争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
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蒋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ōng)。
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
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
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
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
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
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
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
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
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
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
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
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
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
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________释义: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①悄悄告诉:________。
②据《汉书》记载:________。
(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1)衷;一点也不动心(2)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台逐渐消失。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说明这一事件有据可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4)不能。
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
第⑦段解释其原因,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所以不能。
(5)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
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增加文章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⑴无动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意思是一点儿也不心动。
指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也指这个人呢:面对他人的建言或者批评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两只耳朵听到就好像什么也没收到一样,讲了也没用,说的也不听,丝毫不为所动。
⑵我国“烽火通信”方式的发展过程,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直至清朝末年。
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⑶说明文语言有准确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
①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当做人来写,“悄悄告诉”就是传递出相关的信息,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据《汉书》记载:引用《汉书》记载的内容,具有真实可信、有据可查的优点,能更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⑷第⑥段引用南朝吴均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的诗句,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
第⑦段解释其原因: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
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⑸讲述故事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引用诗句属于作引用的说明方法,本文举例子、作引用的地方很多,选择其一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故事有“烽火戏诸侯”,引用有南朝吴均有诗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的句子等。
故答案为:⑴衷;一点也不动心。
⑵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台逐渐消失。
⑶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② 说明这一事件有据可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⑷不能。
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
第⑦段解释其原因,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所以不能。
⑸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
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增加文章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字形解释词义。
答题时应注意,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音、形、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个汉字一般都有它特定的读音、形体和意义。
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⑵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和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有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体现生动性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等;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等。
⑸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
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
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
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
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
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
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
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統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
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
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
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威环境污染。
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__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
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
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________颗柔珠。
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
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
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
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链接材料1】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每年,1300成吨塑料注入海洋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817种(选自新浪网)【链接材料2】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