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 看到一男生正想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 制止了他,并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门 口准备好挨训了。 看着男孩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模 样,陶行知并没有板起严肃的面孔,反而从兜里掏出了 一粒糖,笑着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 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糖。
如果必须使用惩罚物时,选择的首要标准是确保 它的有效性。很多惩罚物看似具有具有惩罚效果, 实际上并没有降低不良行为的作用,反倒可能成为 强化不良行为的强化物。
多个惩罚物的效果可能好于单个惩罚物。
1.3 隔离与反应代价
负惩罚是在不良行为后消除或降低某些刺激,从而使得行 为概率下降。{ 隔离,反应代价 }
1.3.1 隔离
隔离就是在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的时候,及时将其从有较 多的强化刺激的环境转入一个只有较少强化刺激的环境中, 通过这种处理减少不良行为的表现。
隔离可分为:非排斥性隔离和排斥性隔离
✓ 非排斥性隔离又叫暂时停止强化活动,是当儿童正在从 事有兴趣的活动时,如果表现出不良行为,可及时停止 其活动等到他表现好时,再让他继续参加。
它包括两种形式:过度补偿(restitution)和积 极练习(positive practice)。
✓ 过度补偿就是问题行为发生后,不仅必须纠正问题行为造 成的环境影响,而且还要把环境恢复的比问题行为发生前 更好;
✓ 积极练习则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练 习或较长时间的练习与问题行为对立的行为。
1.2.4 体力劳动 原则:儿童有能力完成并且不会对他造成伤害。
1.2.5 惩罚物的选择 对于儿童不良行为,使用惩罚物进行正惩罚并非首 选的方法。 在使用惩罚之前,首先应该考虑使用消退、差别强 化等的方法,或者强化替代的良性行为。如果必须 使用强化物,那么需优先考虑矫枉过正,然后再考 虑斥责,最后再考虑体力劳动和体罚。
李特尔和凯利曾采用这种方法,帮助父母增加孩子的顺从 行为。在矫正的过程中,首先给孩子一些代币点数,当儿 童不听教导时,家长以温和的方式给孩子以申斥,且扣去 一些。经过这个程序,儿童的不顺从行为比原来减少了 50%以上,六个星期以后再测,这种效果依然存在。
1.4 惩罚的副作用 引发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
第一节 惩罚与惩罚物
1.1 正惩罚与负惩罚 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导致行为发生概
率的下降就是正惩罚。 { 给脸色,警告,批评,呵斥,罚劳动,体罚 } 刺激的消除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行为发生概 率的下降就是负惩罚。 { 隔离,反应代价 }
强化与惩罚分类辨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厌恶刺激 愉快刺激
刺激出现或增加
✓ 排斥性隔离又叫暂时离开强化情境,,是当儿童表现出 不良行为时。立刻让他离开活动现场,进入它特定的隔 离室。
1.3.2 反应代价 反应代价就是当儿童做出某个不良行为后,剥夺一定数量
的强化物,对于儿童来说可以是钱、代币、食物、玩具、或 者参加喜欢活动的机会等等。经常与代币制一起使用。
前提:儿童已经拥有能够被拿走的强化物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没 有批评,没有训斥,没有让学生写所谓的检查、保证, 更没有找来其家长“共同教育”。平等、亲切、和真诚 伴随着整个谈话过程,这四粒糖也因此而显得如此珍贵 而没有半点虚伪和矫饰,让男孩同时也让我感受到陶先 生的胸襟和风范。
刺激消除或减弱
正惩罚(行为减弱) 负强化(行为增加)
正强化(行为增加) 负惩罚(行为减弱)
1.2 惩罚物及其选择
在正惩罚中,行为出现后出现或增加的厌恶刺激 被称为“惩罚物”。
{ 体罚、斥责、矫枉过正、体力劳动 }
1.2.1 体罚
体罚是指能引起感官疼痛或者不舒服的刺激,包 括身体绑缚、鞭打、点击、高温、严寒、低频或高 频噪音、杂乱的花色、刺激的强光、恶臭气味、极 端的酸味、极端的辣味、长时间的挠痒等等。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2015年秋
第五章 强化
第1节 惩罚与惩罚物 第2节 正惩罚 第3节 负惩罚
思考
✓ 什么是正惩罚和惩罚物? ✓ 如何正确选择惩罚物? ✓ 在儿童治疗中该如何具体运用正惩罚? ✓ 在儿童治疗中该如何具体运用隔离? ✓ 在儿童治疗中该如何具体运用反应代价? ✓ 惩罚的副作用有哪些?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粒糖放到男孩手里,同样 笑着说道:“这粒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 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 奖励你!”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手中 的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粒糖,再次把它塞到男孩 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 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 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
✓ 斥责要简洁明了,语气坚定。 ✓ 斥责时要保持冷静,避免发牢骚。 ✓ 将口头谴责与否定性的表情和姿势结合起来。 ✓ 靠近当事儿童进行斥责,面对面的斥责,效果更
好。
✓ 进行斥责时 ,要阻止对当事儿童或其他人具有危 险性的行为。
1.2.3 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 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
迁怒于人,还击 引发对惩罚情境的逃避和回避
厌学、逃学等 引发儿童模仿惩罚
家庭暴力 引发惩罚的升级
孩子越来越“皮” 引发惩罚实施者的心理困扰
打孩子的父母内心也很挣扎
1.5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 尽量增强与目标不良行为相对应的良好行为
案例:陶行知与四颗糖果的故事
案例:陶行知与四颗糖果的故事
体罚后会有不愉快刺激,应尽量避免使用。
1.2.2 斥责
斥责是指否定性的言语、姿势和表情、包括谴责 行的瞪眼、不赞同的表情、生气的脸色、批评、警 告、呵斥等等。“骂”,斥责往往预示着接下来的 惩罚,并且本身是一种厌恶刺激。
有效呵斥的基本原则
✓ 具体指出所要斥责的行为及被斥责的理由,并指 出可供选择的良好行为。
捏着手中的三粒糖,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 的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 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同学再不对,我也不 能用这种方式呀!„„”
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 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 奖励你一粒糖。可惜我只有这一粒了,我没有糖了,我 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