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美术史》期末考试复习 ()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1.劳动创造了人,艺术其源于(人类劳动)。

2.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制作(石器工具)开始的。

3.原始时代的时期,它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的(测量器),也是人类造型能力的(指示物)。

4.北京猿人大约生存于(四、五十万年)以前。

5.丁村人大约生存于(二十多万年)以前。

6.丁村人制作的尖状器上有(对称和均衡)的感觉。

7.距今2、3万年以前的美术遗物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8.半坡彩陶遗址在(西安半坡村)。

9.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了人类劳动时间中形成了(美的观念)。

10.半山类型彩陶一直在(甘肃)省和政县。

11.原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是附属于制陶工艺的。

12.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创造13.庙底沟彩陶距今(五千年)左右。

14.庙底沟类型彩陶遗址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15.半坡彩陶距今(六千年)左右。

16.马家窑彩陶出土于(甘肃临洮马家窑)。

17.马家窑彩陶距今(四千五百年)18.出土于甘肃的彩陶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彩陶。

19.北京猿人的石器类型(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

20.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

21.人面鱼纹盆的装饰纹样(人面、鱼纹)。

22.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目的(增加自身美感,引起人们的好感,有助于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系,加强征服自然的威力)。

23.(河姆渡)出土的陶猪,(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陶鬲,显然都是久已驯化了的家猪模样。

24.(山东宁阳)He (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狗形陶规狗的形象生动有趣。

25.(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在陶盆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是男性形象。

26.(甘肃泰安县)出土的人头形器陶瓶,是一青年女性形象。

27.(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人面陶塑,可能是陶器上的立体装饰。

28.(甘肃临洮)出土的人头形盖状物,是目前雕塑史上雕绘相结合最早的作品。

1.半坡类型彩陶: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左右,鱼纹、鹿纹、蛙纹,以鱼纹为主,圆底或平底盆,朴实厚重。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简答题1.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内涵:P92①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

②“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

谢赫的“六法”和顾恺之的“传神论”呈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③他的《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什么样的“百科全书”?P120①《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善于绘画艺术的通史,这部著作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②全书共分10卷,内容大致可分为4大部分:关于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关于画家传略及画迹史料;关于绘画技法与理论;关于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③《历代名画记》所论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绘画的起源、功能、承继关系、评论标准、艺术表现以及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见解。

3. 何为佛教的犍陀罗风格?犍陀罗作为古地名,指的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东部一带,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

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

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

但他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的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

4.何为“文人画”,它的表现特点是什么?P143①文人画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画,北宋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的概念,是没有功名的文人的画。

②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人文思想的绘画,并以书法如法,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以下内容根据《中国美术简史》整理,个人主观摘取,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部分1.唐三彩:是在白色的粘土胎的外表,按设计需要,施以含铜铁锰等油料着色剂,加入铅作助溶剂,经低温烧制后,釉色成光鲜富丽的绿蓝赭三色。

种类有俑和生活器具、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三彩中的精品。

绚丽夺目、鲜艳多彩。

三才的塑造以丰富多彩的变化,生动感人的形象,成为唐代雕塑和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类别。

2.画品:南齐的谢赫著作《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其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品第高下,提出的绘画功能继承了曹植的理论思想,明确的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主张。

3.吴门画派:明代中期活动于苏州,继承和发展了元代人文化的传统,重视诗书画三者的融汇,崇尚高洁而优雅的艺术风格,以绘画的形式表现理想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

4.青山绿水:以石青和石绿色为主要色相描绘的青山绿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其表现手法是先施以笔墨勾画出景物的轮廓,然后在添染浓重之青绿色,其显著特征是色彩覆盖性强,色相鲜丽光彩,具有粉饰意味。

5.院体画:又称院体院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丹青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同时也专指南宋画院的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家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的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6.彩陶:新石器时代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为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出现赭红,黑,白诸种色彩的艳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同一。

达到粉饰美化的效果,这样的陶器称为彩陶。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一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完整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期末考试整理版

(完整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期末考试整理版

中国美术史考题精华(一)五个名词解释(5*5);(二)三个问答(3*15);(三)一道论述(1*30)(一)1。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

它形象狰狞可怕,用来“辩神奸”的图腾符号。

春秋时代基本消失.2.失蜡法: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陶土包在外面做成外模,加热去掉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能铸成精密的器物纹饰。

3.白描:用墨笔勾勒绘画形象的基本手法,在中国人物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4。

画像石:刻凿在石料上的图画作品,在汉代的石祠和墓室中大量使用。

技法有凹线刻,平面减底刻凿和浅浮雕刻凿。

图像风格古朴,大气浑成.5。

秦始皇兵马俑:它属于纪念碑式的雕刻,出土于骊山秦始皇陵的东部。

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艺术特点:形象生动,大气磅礴。

6。

马踏飞燕:制作于东汉后期,它把力学的平衡原理运用的出神入化,显示出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它象征了永恒,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可贵创造。

7.女史箴图:传说出自东晋顾恺之之手,它大致反映了顾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的一些道德箴条,属于政教类题材。

8。

三希帖:所谓三希帖就是藏在乾隆皇帝读书的三希堂内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9.六法:指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的人物画创作的六种原则,后被作为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补充)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10。

曹衣出水:北朝曹仲达以画“梵像”著名,他的画风在中国有较大影响,在佛教雕刻和绘画中有“曹家样”之称.“曹衣出水”是“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11。

吴家样:唐代吴道子的人物画线法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影响着唐以来的画风,世称“吴家样”。

12。

石窟:佛教建筑形式之一,传自印度次大陆,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主要遗存。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唐代画马的名家是___________、画牛的名家是___________。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___________》,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的装饰纹样上。

4、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画家,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5、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___________6、清代画家“金陵二霜”指的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7、“扬州八怪”大致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厌弃官场的文人画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8、“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___________提出的。

9、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___________,殉葬的___________和驼、___________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0、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三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1、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

A.吐鲁番晋墓B.昭通霍氏墓C.安丘冬寿墓D.酒泉丁家闸墓12、南宋时期以善画婴戏图著称的画家是()A.刘松年B.李迪C.苏汉臣D.李嵩13、明清都城所建坛庙气势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A.天坛B.地坛C.日坛D.月坛14、明代纯以彩色在熟纸绘绢上作写意的画家是()。

A.边景昭B.孙隆C.林良D.吕纪15、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A.嘉靖时期B.万历时期C.康熙时期D.雍正时期16、突破“黄家富贵”成规的画家是()A.赵昌B.易元吉C.韩若拙D.崔白17、秦陵兵马俑三号坑设计的是()。

A.主题部队B.混合部分C.军事指挥部D.等兵18、在苏州大型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是()A.拙政图B.网师园C.怡园D.留园19、首先提出“明劝诚,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B.谢赫《画品》C.宗炳《画山水序》D.王微《叙画》20、现存最大的喇廉式塔是()A.妙应寺白塔B.佛宫寺木塔C.开元寺料敌塔D.天宁寺塔三、名词解释21、彩陶22、古雅23、摩罗诗力说24、以意逆志25、诗有六义26、风、雅、颂27、别材别趣28、无我之境四、简答题29、引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思想30、浮声切响。

中国美术史复习题

中国美术史复习题

1.半坡类型彩陶器形,最有特点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2.仰韶文化彩陶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3.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冶炼技术的成熟。

4. 出土于湖南长沙的两幅战国时期的帛画是《人物龙凤帛画》和《御龙人物帛画》。

5.南朝谢赫提出“六法”中的艺术最高准则是气韵生动。

6.北宋初年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的山水画家是李成。

7.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论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提出的。

8.白描画卷《五马图》的作者是李公麟。

9.湖州竹派的开创者是文同。

10.中国古代皇帝中最爱好花鸟画而且在花鸟画中具有相当成就的是宋徽宗赵佶。

11. 米氏云山的创造者是米芾。

12.元代画家王冕以画梅著称。

13.明代后期在水墨写意花卉画中最富有成就的画家是徐渭。

14.清初画坛上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人称“四僧”他们是:八大、石涛、髡残、弘仁。

15.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陶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彩陶。

16.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

17.青铜器中的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18. 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画像石、画像砖。

19. 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20. 有记载的第一位有影响的画家是:曹不兴。

21. 南朝谢赫提出“六法”中的艺术最高准则是气韵生动。

22. 唐代画马的名家是韩干、画牛的名家是韩滉。

23.五代荆浩所著的山水画论是《笔法记》。

24.我国唐代最享盛名的青绿山水画家是李思训。

25.五代南唐山水画家董源的传世作品有《潇湘图》。

26.中国古代皇帝中最爱好花鸟画而且在花鸟画中具有相当成就的是宋徽宗赵佶。

27. 山水画“三远法”最早提出者是郭熙。

28.“扬州八怪”中最擅画墨竹的是郑燮。

29. 石器时代分为就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明显特征是打制石器。

30.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

大一中国美术史期末知识点

大一中国美术史期末知识点

大一中国美术史期末知识点美术史是研究和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历史背景、发展变化和影响力的学科。

作为大一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了解是学习艺术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大一中国美术史期末考试的重点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

一、先秦时期的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艺术的起源阶段,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青铜器、陶器和玉器。

青铜器以礼器和武器为主,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样式著称。

陶器则以彩绘陶和灰陶为主,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宗教信仰。

二、汉代的壁画与绘画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汉代的壁画以“画像石”和“画像墓”最为著名。

画像石是一种立体雕塑,用以展现时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画像墓则是壁画的一种形式,以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丰富的民俗图案和宗教题材。

三、唐代的绘画与诗歌唐代是中国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以绘画和诗歌为代表。

唐代绘画主要以山水画为主,艺术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意境,表现出广阔的山川与奇特的景色。

同时,唐代的诗歌也和绘画紧密相连,很多诗人都是同时也是画家,他们的画作和诗歌互为补充,共同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四、宋代的绘画与文人学派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以文人画为代表。

文人画主要由士人、文人和官员创作,强调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宋代的绘画风格注重笔墨之美,注重用笔的写意和淡泊。

同时,宋代也出现了著名的花鸟画和人物画,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创作出精湛的作品。

五、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关键阶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文人画传统,同时还出现了中原绘画和蒙元绘画,艺术形式更为多样。

明代以文人画为主,兼容了南北绘画风格,而清代则主要以宫廷绘画和工艺美术为主,以古朴华丽的风格著称。

六、近现代的艺术变革近现代是中国艺术变革的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产生了碰撞与融合。

从19世纪末造势维新运动到20世纪的艺术革命,中国艺术进入了现代化并与世界接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原祁
主要运用干笔枯墨的方法。“浅绛”法极精要,笔力沉着。所做《仿黄公望山水图》,笔墨苍老浑厚,虽有模仿黄公望的痕迹,但亦多参以己意,富有创造性。
四僧画风,评价:
(见资料)
青藤白阳及他们在写意花鸟上的艺术成就:
(见上文)
董其昌的绘画成就:
集中在水墨写意山水上,画风清润灵秀,讲究笔墨韵致,追求写意效果,从以往对造型写实技巧的重视,转移到对笔墨结构的推敲,开创了松江派的独特面貌。他自视很高,称与文征明相较,自以为干古雅秀润略胜一筹。他对传统的再创造,可以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如《青卞山图》。他既不关心画面的叙事情节,也无所谓画面形象的写实与否,而只是表现画面形式的特殊关系。他的认识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把形式问题作为超越时空的抽象因素,因此要求画家在文化传统上具备更全面的修养。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作,此为纸本水墨之作,在成画的前前后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式的故事。境界阔大,气势恢宏。山峰多用披麻皴,显其苍莽之态;平沙淡淡勾出,深山浓墨重涂,显得参差错落,别有韵致。在布局方面,是最有讲究的。方法是,积树成林,垒石为山,并把宋人的“深远”以“阔远”代之。是体现元人创新精神的代表。
王时敏
是“正统派”首领之一,在临摹上追求古人笔墨气韵,他的作品多以仿某某笔为题,反映了他在思想倾向上和董其昌的一致性。代表作《仿董北苑山水轴》,被视为“娄东派”之祖。
王鉴
精于临摹,于董源,巨然尤为精诣。他的画风沈雄古逸,笔墨工雅精细,青绿山水纤不伤雅,皴染技法亦称佳妙。
王翚
画工山水,融南北宗之技法,以南宗笔墨技巧写北宗之丘壑,独开门户。临缩前代名迹《小中见大册》。
永乐宫壁画:
北方道教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山西永济的永乐宫道教建筑群和壁画。各殿的壁画装饰是在元中后期陆续完成的。永乐宫三大殿的壁画,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北方宗教壁画中最有艺术价值的经典内容(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图》出自当地着名画工之手。构图恢宏,气势非凡。它们的突出之处是整体性强,在各种前代样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格局。画家的线条运用能力惊人,其圆浑流畅的长线组织,既表现了衣带飞舞飘逸的动感,又体现出浓烈的装饰效果。纯阳殿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在这一连环画形式的壁画中,全部故事都安排在山水的自然环境中,保持了一种统一的画面基调。它们生动多样地表现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现实情景。重阳殿的壁画也是连环画形式。)。
黄公望:
江苏常熟人,字子久,后改号大痴。他的山水,融会了传统精华的许多方面,是真正开宗立派的代表。他是直接继承了赵孟頫生纸淡墨,简笔干皴画法并形成理论的第一个人。着有《写山水诀》。他的作品虽然也尝试了不同的画法,但却有一个统一的基调,这就是从江南董,巨两家演变出来的高逸的格调。这包括了“思”与“景”两方面的有机联系。他的《富春山居图》就是体现这种元人创新精神的代表。
《清明上河图》:
是张择端表现汴梁现实生活的作品,在徽宗画院的人物画创作中最有历史价值。描绘了清明时分京城内外很有特点的生活画面。画卷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从郊外的景致开始,经过虹桥这个画面的高潮,转入城内。画上五百五十余人,包括了各色人等,体现出画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精准刻画。这类风俗题材,虽然前代画家都曾表现过,可是像张择端处理成如此丰富的场面,是前所未有的。
南宋四家:
(见资料)
元四家:
(见资料)
五代人物画:
行家:
指职业画工,它们按照赞助人的要求进行绘画创作,以绘事作为谋生的手段。它后来被用来泛指宫廷画家,主要是明代的浙派人物。
戾家:
相对于行家,指业余爱好者。泛指文人画家,尤其是那些士大夫出身的人,或归隐之士,他们以绘画为寄托,抒写个人胸臆。
绘画南北宗:
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的绘画理论。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风格流派的划分。其根据是禅宗史上顿悟与渐悟南北二宗,以此把山水画中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的创作加以区分。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是行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
扬州八怪:
或称“扬州画派”,是对清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的一批革新派画家的总称,数目不一定局限于8位。主要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等,因其不合于传统,不合于正统,艺术表现形式奇特,所以被目之为“怪”。他们主要靠卖画为生,受市场需要的影响,在花鸟,人物等题材上进行了多种变形和开拓,对写意传统作了大胆的突破。
·这一作品在元代画史上影响深远,是赵孟頫周围的艺术家们看到了一种新的风格趋向。这样的复古,立意过人,因此和一般的临摹仿古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中国古代绘画风格的发展史来看,画家在构图上充分现实了其掌握视觉空间的成熟技巧,而且在再现景物方面,达到了汉唐以来最完善的地步。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对于征服三维空间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方案,赵孟頫由此开辟出纯粹主观写意的新境界。
●名词解释
三远: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山水画布局中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方法。成为处理全景山水构图的基本程式。郭解释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大足石刻:
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是中国着名的古代艺术。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北宋中期:郭熙,《林泉高致》,四季,三远,《早春图》
北宋青绿山水以王希孟为代表,《千里江山图》
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在推动画院制度发展上做出了:
一,对以往书画作品的收集,鉴赏,与整理,其成就主要反映在《宣和书画谱》上;
二,在朝中分设“书学”,“画学”等名目,提高宫廷艺术家的身份与修养;
三,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宫廷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佳作,对以后的美术产生极深远影响。
清六家:
又称“四王吴恽”,指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吴历,恽格。他们并非一个画派,但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不仅见重朝廷,而且左右了清初百余年的画风,被视为当时画坛正统派。
《溪山行旅图》:
范宽作,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杰作。从正面取势的堂堂大山,像一道从天而降的自然屏障,矗立在观众的眼前,显示出造化的神奇伟力。山涧飞瀑,直落千仞。山下一片空蒙,衬托出近处树木茂密的山岗,那里有楼阁梵宇,半隐半现。山脚下有一对行旅牵马而来,马蹄声声,和着溪水潺潺,谱写了自然界一曲最动听的乐章。范宽的独特性是他细密刻实的山石皴法,它使“景”的表现有了新的程式语言。他画中的景是“全景”,画家和这雄伟的景观保持了一段距离,使自然成为外在于我们的客观对象。
赵佶的风格分为两类,一是一水墨为主的作品,如《柳鸦芦雁图》,一是以工笔赋色的作品,如《芙蓉锦鸡图》。赵佶御题所用的“瘦金书”也特别适合工笔花鸟,它是楷书中演变出来配合画面的字体,银钩铁划,如画家所用的勾勒笔法,达到字画合一的视觉效果。
明代浙派:
(见上文)
吴门派:பைடு நூலகம்
(见上文,资料)
清初四王画风:
“正统派”是指画坛上被奉为正宗的画派,清初“四王”有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正统派是笔墨至上。
青藤白阳:
开明代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气之先的陈淳,徐渭,被后人誉为“青藤白阳”。陈淳山水师法宋元,萧疏苍秀。与山水画相比,陈淳花鸟画的成就更高,他的没骨写意花鸟画,开启了有明一代写意花鸟画之风。而徐渭的水墨大写意,用笔狂放,墨法变化多端,出神入化,自成一家。徐渭还擅长行草,运笔一如泼墨花卉,不拘绳墨,腾挪多姿,为明代书法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宋代五大名窑:
(见书P236)汝窑“汝窑弦纹炉”;官窑“冲耳三足炉”;哥窑“双冠耳瓶”;钧窑“玫瑰紫釉盆托”;定窑“刻花白瓷瓶”。
赵孟頫:
(见书P260)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文人画原创者,其影响后来的元四家。他的天才是全能的。他在书法领域有盟主地位,创造了“赵体”。他力倡复古,以此作为书法发展中开拓新局面的主要途径,成为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和他的书名并称的是他的画名。他工画山水,人物,花鸟,鞍马,墨竹,于青绿,水墨等不同风格都能自成一家。在绘画上他主张复古,产生了非常直接的艺术效果。这“复古”主张其实是一种创新,是打着复古旗号提倡创新,学习五代画派的董巨,并提倡书法如画。“石如飞白本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是赵孟頫对他长期艺术实践的重要总结,强调了“书画同源”的审美通感,并由此提倡以“写”代“描”的画法。代表作有《水村图》,《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为生活在吴兴的书画收藏家周密作的。在这幅纸本手卷上,突出地体现了画家借复古以开新的艺术理想和成就。
·以家乡山水为题材创作,其文化内涵十分深厚。
·这幅精心绘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在选择风格语言时的独到之处,这样的复古,完全符合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从画面上看,有开阔的平远之景,远处鹊,华二山遥相对立,形态各异,别具风采;其墨色韵致更接近董源,多用干笔皴擦,但不作刚直方正的线条,因而圆浑又潇洒。其山石的皴法用披麻皴,富于变化,使细密流畅的线条愈显凝重含蓄之美。
●简答,论述题
五代山水画:
(见资料)
北方山水画:
荆浩,发明皴法,大山大水,全景式
关仝,荆浩弟子,“关家山水”《关山行旅图》
南方山水画:
董源,创造“披麻皴”,无数墨点表现,《夏山图卷》,《潇湘图卷》
巨然,发明“矾头”的皴法,《层岩丛树图》,《秋山问道图》
北宋山水画:
(见资料)
北宋初期:李成,平远寒林,《茂林远岫图》,范宽,“为山传神”,《溪山行旅图》
浙派:
明代前期绘画流派,因创始人戴进为钱塘人,故名。它适应了当时宫廷对南宋院体风格的提倡,在花坛上一度成为主流。浙派师法李,刘,马,夏,笔致粗放,后有吴伟崛起,追随者蜂从。武林派的蓝瑛画风与浙派接近,被认为是浙派殿军。
吴门派:
明代中叶兴起的绘画流派,与浙派前后逶迤达两百余年。吴门为苏州别名,是元四家影响最大的地区。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重新倡导文人画,自成一派。后有文征明,使画派阵容更加浩大,势倾浙派,成为花坛主流。他对明中叶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见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