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测算规定
标准工时评定方法

标准工时评定方法标准工时是指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时间。
标准工时=观测时间×评定系数×(1+宽放率)观测时间将每道工序的工作分成若干个工作单元,分别进行计时。
注:重点强调:测时前操作方法应已标准化。
操作方法不同,所消耗的时间也不同。
若操作方法尚未标准化,操作单元的划分及其时间研究将毫无意义。
划分单元时应注意:1、每一个单元应有明确且易辨识的起点和终点。
在工作循环中,一个操作单元中止另一个操作单元开始的瞬间,称为分解点或定时点。
2、人工操作单元与机器单元应分开,时间研究主要是测定人工单元。
3、不变单元和可变单元应分开,不变单元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其操作时间基本相等的单元,如焊接操作中的手拿焊枪为不变单元。
可变单元是指因加工对象尺寸、大小、重量的不同而变化的单元。
在焊接操作中的焊缝所需时间是随焊缝的长短而变化的,故为可变单元。
4、物料搬运时间应与其他单元时间分开。
因为搬运时间受工作场所布置的影响很大,分离出来便于单独研究。
测时方法:(1)归零测时法,即在每一个操作单元终了时,使指针回零的方法。
现场记录时,因为要归零,所以费时,且易漏记。
(2)累计测时法,即每次按停显示当时时间,再按则显示累计走时。
(3)连续测时法,在整个过程中,秒表不停的连续走动,直到整个研究结束为止,观测者将每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读出,记录在表格内。
研究结束后,将相邻两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相减,即得出操作单元实际的持续时间。
优点是现场记录时,因秒表开动后不再归零,任其连续走动至各单元末记录时间,比较方便,且一直连续计时,能保证所有时间均可记录无遗漏。
缺点是各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通过减法求得,处理数据的工作量较大。
评定系数评比时需要将操作者的速度和理想速度作精确的比较,所以必须有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其快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一个评比的尺度。
评比方法:1、速度评定法,是比较简单的评定方法,它完全根据观测者关于理想速度概念评定工人的工作速度,即将工人工作速度与观测者脑海中已有的标准水平概念进行比较。
标准工时量测方法

平均时间
评比系数 宽放系数
作业时间 标准时间
标准工时量测方法
目的:透过时间研究(Time Study)计算作业时间, 取得生产线标准工时。
方法:于现场观察作业员作业并利用马(秒)表量测 及其作业时间,记录于时间研究记录表
直接时间研究常采用之方法
马(秒)表测时法(又称直接测时法)
马(秒)表测时法(stopwatch time study):利用 马(秒)表测量一工作单元完成所需之时间,再加 入绩效评比系数及宽放时间后,而得标准时间。
R
T
R
T
R
T
R
T
R
T
R
T
R
T
R
1
5'66"
ΣT
2 填入所量测
----------------
3
4 时所产出的
R*量测次数*人数
5 6
总数
7
8
9
10
填入量测 的总次数
=工时平均值* (1+宽放率)
量測次數
工時平均值
寬放率 寬放後 標準工時
=周期时间
線標準工時
=瓶颈站宽放后工时
量测步骤与注意事项
1.挑选产品及生产线别
码表测时法之方法 1、连续测时法 2、归零测时法
码表测时法步骤 1、记录基本数据 2、将工作划分单元 3、观测并记录操作时间
时间研究记录表
產品料號:
分析者:
製程別 編號
工作站別 人數
機種: 計數單位:
填入所量测 到的工时
部門:
生產線別: 時間單位:
量測日期: 量測時間:
工作內容
量測值
T
R
标准工时评定方法

标准工时评定方法标准工时是指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展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时间。
标准工时=观测时间×评定系数×〔1+宽放率〕观测时间将每道工序的工作分成假设干个工作单元,分别进展计时。
注:重点强调:测时前操作方法应已标准化。
操作方法不同,所消耗的时间也不同。
假设操作方法尚未标准化,操作单元的划分及其时间研究将毫无意义。
划分单元时应注意:1、每一个单元应有明确且易辨识的起点和终点。
在工作循环中,一个操作单元中止另一个操作单元开场的瞬间,称为分解点或定时点。
2、人工操作单元与机器单元应分开,时间研究主要是测定人工单元。
3、不变单元和可变单元应分开,不变单元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其操作时间根本相等的单元,如焊接操作中的手拿焊枪为不变单元。
可变单元是指因加工对象尺寸、大小、重量的不同而变化的单元。
在焊接操作中的焊缝所需时间是随焊缝的长短而变化的,故为可变单元。
4、物料搬运时间应与其他单元时间分开。
因为搬运时间受工作场所布置的影响很大,别离出来便于单独研究。
测时方法:〔1〕归零测时法,即在每一个操作单元终了时,使指针回零的方法。
现场记录时,因为要归零,所以费时,且易漏记。
〔2〕累计测时法,即每次按停显示当时时间,再按那么显示累计走时。
〔3〕连续测时法,在整个过程中,秒表不停的连续走动,直到整个研究完毕为止,观测者将每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读出,记录在表格内。
研究完毕后,将相邻两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相减,即得出操作单元实际的持续时间。
优点是现场记录时,因秒表开动后不再归零,任其连续走动至各单元末记录时间,比拟方便,且一直连续计时,能保证所有时间均可记录无遗漏。
缺点是各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通过减法求得,处理数据的工作量较大。
评定系数评比时需要将操作者的速度和理想速度作准确的比拟,所以必须有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其快慢,为了到达这个目的,就必须有一个评比的尺度。
评比方法:1、速度评定法,是比拟简单的评定方法,它完全根据观测者关于理想速度概念评定工人的工作速度,即将工人工作速度与观测者脑海中已有的标准水平概念进展比拟。
工时分析及标准工时测量方法

12/130
1.8 标准工时的用语
名称
定义
例
主体作业
作
业
宽
附属作业
放
准备作业
生理宽放
人
Personal
为
宽 放
疲劳宽放 Fatigue
管
作业宽放
理
宽
放
工厂宽放
Job
特殊宽放
作业目的本身在进行中的作业 (让材料变形)
• 加工,组装,变形,变质,切割
观测每一瞬间并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是有效率 的,但在评价的精度上还存在问题
一面把与规则作业时不同的作业因素加以分类, 一面进行测定
在影片上用一般的速度记录并进行分析。通常连 续记录时间约为3分钟
在VTR和影像盘上以每秒30间隔或60间隔的通常 速度记录并分析
终日观测被测对象,并记录工作状态。观测效率 差,难于测定自然状态
跟主体作业以相同的CYCLE发生, 并附属于它的作业 (材料无变形)
每批次发生1回的 准备及整理时间
• 部品的附着、去除等的手工操作 • 机械操作 • 测量,检查
• 作业交替,作业准备,机械及工具的准备 • 作业场所的整理
在作业中出现的生理需求的行为补偿
• 上洗手间,喝水,擦汗等 生理宽放,工厂统一设定
为了恢复由作业环境/条件导致的身体上、精神 上的疲劳而制定的休息、作业速度减慢等延迟补偿
在作业途中不规则地、偶然地发生。由于发生频率 不定而很难包含在正规作业的作业补偿
• 为了恢复的休息 • 为了恢复的作业速度减慢
环境:热,温度,照明,GAS,灰尘,噪音,湿 气
•去除刀具上的铁屑 •细长线的缠成一团, 喷嘴堵塞等 •作业中的紧急联络, 协议
标准工时的定义、制定

计算公式如下:
1日的生产时间(定时) T.T=
1日的需要生产量
例如:每天平均作业时间 8小时/480分,其中休息20分,实际作业时间460分 每天所需数量: 460件/天
生产节拍(T.T) =
460分 460件
= 1分钟/件
说明 更换不良工具、加油、清扫设备等无规律活动, 是不可避免的宽放。但准备作业例外。
因疲劳而使作业时间延迟 以及为消除疲劳而需休息的宽放。
上厕所、擦汗、饮水等生理需要而导致的宽放
等待材料及搬运的宽放,若管理改善,此项可免
请思考: 现产线有背光机种(SN9141BL)热熔站实测工时,员工操作熟练,请制定标准时间
3 将板子放到背光吸合底模中
1.3 1.1 1.1 1.6 2.1 1.1 1.4 1.2 1.5 1.1
01 热熔
4 刷k&轻按键盘
1.2 0.7 1.1 1 1.2 1.2 0.8 0.9 1.5 1.3 C1 D
5 手感测试上三排 6 取板子扫描SFC
7.6 9 8.6 8 7.4 7.5 8.5 9.2 8.6 7.9 1.0 1.0
9 撕除覆膜
1.4 1.4 1.1 1.3 1.2 1.1 1.1 1.2 1.1 1.4
10
说明:
1.评比方法请参照:在相应的栏目填写评比结果,用符号代替 熟练系数:超佳(A1、A2)、优(B1、B2)、良(C1、C2)、平均(D)、可(E1、E2)、欠佳(F1、F2) 努力系数:超佳(A1、A2)、优(B1、B2)、良(C1、C2)、平均(D)、可(E1、E2)、欠佳(F1、F2) 工作环境系数:理想(A)、优(B)、良(C)、平均(D)、可(E) 一致性系数:理想(A)、优(B)、良(C)、平均(D)、可(E) 2.评比主要是针对工站进行评比。 3.外来作业单元:指不在该作业的正常单元之内,为工作进行所不需要,但却突然发生而影响作业员工时的特别单元。
工时制度: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

标准工时制1、标准工时制也称为标准工作制,是由立法确定每天中工作时间长度,一周中工作日天数,并要求各用人单位和一般职工普遍实行的基本工时制度。
标准工时,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时制度,在标准工时制下,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每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
并且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规定,标准工时制还有以下几点要求:1、用人单位每周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2、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3、特殊原因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4、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
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综合工时制2、综合工时制,又称综合计算工时制是以标准工作时间为基础,以一定的期限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实行这种工时制度的用人单位,计算工作时间的周期不再是以天为单位,而是可以是以周、月、季、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即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用人单位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轮调等适当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综合工时制度有以下特点:1、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2、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3、其基础仍然是标准工时制,虽然允许具体的某日(或某周)工作时间可以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但是仍然要坚持一定周期内总的工作时间及平均工作时间都不能违反法定的标准。
标准工时测算办法

标准工时测算办法批准:审定:会签:审核:编制:xxxx有限公司标准工时测算办法为建立更趋合理、标准的生产工时,以明确各类产品工序作业时间、节拍,掌握各部门劳动效率与生产均衡性,为生产计划制定、生产布局和线体改善、人力资源成本分析提供依据,特规范产品标准工时测量过程、测量方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生产现场作业具有高度循环往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生产操作工序的工时测算。
二、名词解释标准工时:也叫标准作业时间,是指在预定的环境下,使用预定的方法和设备,由训练有素而适宜的操作者,在没有受到生理、心理方面影响的情况下,以公司认可的正常操作速度,完成一个操作单元的作业量所需的时间。
三、职责1、人事行政部(人力资源):负责指导各部门产品定额编制与修订;负责产品工时定额管理、实际消耗工时的分析;负责审核各部门产品工时定额的执行标准。
2、技术工艺部:负责产品生产过程工序编制、产品测时数据分析,负责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四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中的工时测定分析和增加工序BOM维护管理。
3、相关部门:配合技术工艺部进行产品加工过程的测时(录制视频)工作;配合技术工艺部做好工时统计分析工作;负责提报本部门新产品、老产品改进的各工序增减工时报表。
四、标准工时测算办法:1.标准工时测算条件1.1在预定的环境条件下(照明、温度、湿度及噪音等)。
1.2使用预定的方法和设备。
1.3具备了该作业所需的熟练度与适应性的操作者。
1.4接受过该作业的培训,并且认为在生理上、心理上能够承担该任务为前提。
1.5按照标准速度来完成作业时完成1个操作单元作业量所需的时间。
2.标准工时的用语2.1标准工时 = 正常时间 + 宽放时间= 正常时间× (1+宽放率)2.2正常时间: 基本时间 = 主作业 (主体作业+附属作业) + 准备作业包含:设计损失+ 方法损失( 设备工具、布局、线体编制损失等),不包含稼动损失 (停机待料、设备故障、停电、雨天等原因)和执行损失(如速度低下、操作者责任不良、不遵守标准方法、微小的作业中断等)。
标准工时的定义、制定

7
翻转键盘放入背光压合机中 按下开关
1.7 1.3 1.5 1.5 1.5 2.9 1.3 1.6 1.5 1.7
8 取背光板放到吸合底模上
2.9 2.8 3.7 3.7 3.1 3.8 3.3 3.4 4.1 2.1
DD
实测时间(x)
评比系数
序号 工站名称
作业描述
人员 在制 配置 品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
一致 性系 数
从周转架上右手取板子后放 1 到左手
1.4 1.3 1 0.9 1.1 0.7 0.9 1 0.9 0.9
2
取上一块热熔板子&下一块放 入热熔底模中,按下按钮
2.9 2.2 2.3 2.6 2 2.7 2.6 2.9 2.5 2.8
5
常用术语--CT
C.T (Cycle Time)也称循环时间,指作业者一个人进行标准作业时,毫不 困难的、最快的一个循环的实际作业时间(包括步行时间,但不包括空手等 待时间)
C.T是指按照操作顺序进行一个循环作业的最短时间。但必须是可以连续作业 的最短时间
每数次循环发生一次的监测、换刀、处理空箱等作业的时间,不纳入CT计算 如果生产线里存在同时生产2件或同一工序里使用两台设备时,按每生产2件
9 撕除覆膜
1.4 1.4 1.1 1.3 1.2 1.1 1.1 1.2 1.1 1.4
10
说明:
1.评比方法请参照:在相应的栏目填写评比结果,用符号代替 熟练系数:超佳(A1、A2)、优(B1、B2)、良(C1、C2)、平均(D)、可(E1、E2)、欠佳(F1、F2) 努力系数:超佳(A1、A2)、优(B1、B2)、良(C1、C2)、平均(D)、可(E1、E2)、欠佳(F1、F2) 工作环境系数:理想(A)、优(B)、良(C)、平均(D)、可(E) 一致性系数:理想(A)、优(B)、良(C)、平均(D)、可(E) 2.评比主要是针对工站进行评比。 3.外来作业单元:指不在该作业的正常单元之内,为工作进行所不需要,但却突然发生而影响作业员工时的特别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修订记录表文件名称:标准工时测试规定
文件编号:WI-03-20121012
1.0目的:
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修改作业,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使公司控制系统运行之排程合理和成本准确。
2.0名词定义:
2.1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
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2.2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操
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
2.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
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3.0标准工时的构成:
3.1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1+熟练修正数+努力修正数)+
观测时间*宽放率
3.2正常时间:
3.2.1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
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
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3.2.2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
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正常时间设定方法如下:
直接观测法:秒表观测法;摄影分析法;工作抽样法。
优点: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
缺点:难于跟标准速度相比较,需要评价标准速度;生产之前不能设定。
合成法:动作分析法、历史数据法。
优点:信赖程度和一贯性高;客观性和普遍性高;不需要评价标准速度;可在生产之前设定;容易消除不必要动作。
缺点:需要教育和训练。
3.3、宽放时间:
3.3.1私事宽放时间:作业过程中,满足生理要求的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
擦汗。
3.3.2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
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
3.3.3特殊宽放:学习宽放、机械干涉宽放、奖励宽放、工厂宽放、其它宽放.
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
如用处理不良品等。
3.3.4、集体宽放时间:集体作业时,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如熟练度
的差异,工位编排产生的损失等。
3.3.5、宽放系数表
注:宽放种类很多,但在实际计算标准工时时,不能将所有宽放都考虑在内,因宽放越多说明作业效率越低,一般宽放效率10%-20%之间均为正常尺度,根据本公司产品特点总宽放率设置为10%-20% 总宽放率=Σ+各宽放率=15%
4.0评比
4.1定义:作业观测者(时间研究者)把头脑中的正规作业状态(速度、动作等)和观
测对象(操作者)的作业状态相比较,使之定量化。
4.2评比技术:标准作业状态(作业速度)并对之有感性化的认知。
评价结果定量化。
4.3平准化法(平准化法又称西屋法)
4.3.1、熟练程度(表现工人的工作能力,在完成工序连续性,动作有没有犹豫不诀情况)
4.3.2、努力程度(表现在动作的速度上,工作的重要会影响速度,而工作时集中注
意力亦影响速度)
4.2.2标准工时具体的设定方法:(本公司标准工时是由秒表法设定)
a.准备秒表,笔和记录表《现场观测工时统计表》。
b.选择运作顺畅生产线,记录每道工序的工序名称和观测后用秒表测试的操作
时间。
其中,每道工序观测后的操作时间最少记录5组数据;可便于计算出标准工时,并能够挑选出更合理的数据。
c.在观测的同时必须对每道工序进行宽放和评估努力,熟练程度;并在过程记录
窗体上作记录。
对人员的配置同样做记录。
d.产品加工的流程图务必在过程记录窗体上体现,便于清楚知道产品加工的顺
序和正确性。
e.在加工过程中,影响作业时间的工治具,辅具必须在过程记录窗体上体现。
f.计算出每道工序的标准工时,找出瓶径工时,并计算出产线时产和人均时产以
及线平衡率。
5.0标准工时变更
5.1新增机型投入生产时,必须建立相应的标准时间。
5.2工程变动、工艺变更等引起作业情况变化,必须对相应的标准间做相应更新。
5.3工治具的增加引起的工序操作的变动,必须对相应的标准时间做相应更新。
5.4新产品和更新过的产品标准工时由IE工程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