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2011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一)词语偏误类型发生偏误的词语主要有关联词语、量词、同一语义场的词、动词“有”、母语和目的语中义域不对称的词。
将偏误词与目标词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主要有以下类型的词语偏误:1.对词义的理解有偏差尤其是关联词语,本次话语活动中,使用第二多的关联词语是“但是”,然而学生并没有弄清楚但是”的语义,以及它所表达的句法关系,很多不应该用“但是”的地方都使用了该连词,形成了误,如“面积很小,但是它是个群岛”。
2.词语的功能被扩大词语的功能被扩大,已超出了它应有的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功能被扩大的词包括连词、动词“有”。
为”是使用最多的连词,但留学生使用时并不都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只是表示前后话语有关联,如“没事,因为泰国只有一种动物是重要,是大象,因为以前他们有打仗”。
最典型的是动词“有”功能的扩大。
“有”本来接名词性成分,但是在留学生的话语中,“有”的功能扩大,不仅可以接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接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等成分。
如“在泰国泼水节也有穿”(接动词);“有漂亮”(接形容词);“他有在中国学习过”(接短语);“如果有像见我们那个总统”(接句子),等等。
3.词语的搭配产生偏误此类偏误包括量名搭配错误、固有搭配被改换、“城市”等名词前的第一人称问题、词的语法属性不能相配等。
“个”是留学生最熟悉的量词,使用频率最高,因而就被当成了万能量词,不能使用量词的集体名应使用其他量词的名词前都用上了“个”,如“人口三亿个”、“两个民族语言”。
很多成对的关联词语有其固定搭配,可是留学生常常将固有的搭配改换而使其变得不搭配,如“如果有跳舞才穿这个”、“时间是厦门一样”。
“城市、国家、首都、总统”这类名词前面,在话语叙述中往往加上第一人称代词,显得亲切。
第一人称代词以复数为宜,因为这些事物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集体的。
留学生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掌握,就会产生“我的首都”这样的错句。
再者,部分词的语法属性相互不能搭配,如“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忘记了”,“忘记”是动词,而“越来越”后面一般接形容词,能接的动词只限于“喜欢、愿意”等心理动词。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恰当的起点。
什么是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目的1)语言教师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程度;2)研究者可以透过偏误看到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偏误”和“差错”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无论是母语习得者还是二语习得者,无论是儿童语言习得者还是成人语言习得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误。
英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Corder(1967:20)曾指出:“无论我们多努力,总是会出现偏误。
”他认为,偏误的出现是由于语言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产出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出现偏差、偏离,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而差错则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规则欠自动化或受记忆力影响等因素引起的言语行为的失误,属于语言运用范畴。
在这一意义层面上,Corder的“偏误”和“差错”与Chomsky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概念相互吻合。
差错是学习者言语行为失败的表现,而偏误则是学习者主体语言能力欠缺的体现。
目前学术界有关偏误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少,它们在外语教学界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2.2 偏误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研究是对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确认、描述、解释和评价,以了解学习者语言体系和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语言偏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习者也可以在发现偏误之后,修正偏误,调整在学习进程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偏误分析研究对产生偏误的原因做了更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偏误的根源已不仅仅局限在母语的影响上,而被认为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3.1 正确对待学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偏误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
偏误分析

偏误和失误的区别 根据Corder(1967,1971),偏误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偏误(errors)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 反映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问题; 第二类错误(mistakes)是指不符合语境的语言形式, 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运用问题; 第三类差误(slips或lapses)是指口误或笔误,反映学 习者的身体、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状态问题。 偏误分析一般研究的是前两类,即errors和mistakes。 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的偶然错误,是偶然 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偏误是系统性的。
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 比,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 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 法。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 年代后期,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 衰落。
5、评估偏误
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词汇偏误和语法偏误;整 体偏误和局部偏误); 2)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3)评估标准问题(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 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三、偏误分析研究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 析》(1984)。此后鲁健骥又发表了《外国人学习汉 语的词语偏误分析》(1987)和吕文华一起发表了《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用失误》(1993)。 偏误分析研究分为语音、词语、语法、语篇和汉字五 个领域。 语音:汉语语音要素偏误分析和汉语声调偏误分析。 词语和语篇的偏误分析较少。 语法:国内研究的重心,成果较多。 汉字: 汉字书写偏误类型及认知策略研究。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1. 引言在科学和研究领域中,偏误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用于识别和纠正实验或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
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实验或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得到更可靠的结果和结论。
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和定义偏误是指在实验或研究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可以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或失真。
偏误分析是通过审查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偏误,识别、分析和纠正这些偏误,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
以下是偏误分析的几个重要方面:3.1. 提高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纠正可能导致结果失真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实验设计的缺陷、数据采集的误差、数据分析方法的问题等。
通过纠正这些偏误,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3.2. 改善实验或研究设计偏误分析可以揭示研究设计中的缺陷和潜在的偏误源。
通过分析这些偏误,可以改进实验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偏误,如观察偏差、测量误差、选择偏误等。
通过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偏误分析,可以识别这些偏误并进行纠正,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4. 增加研究的可重复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和纠正,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当其他研究者想要重复你的研究时,准确的偏误分析和纠正措施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相似的结果。
4. 常见的偏误类型在进行偏误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4.1. 选择偏误选择偏误是指样本选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例如,在调查问卷中,只有部分人群回答,而其他人群没有回答,会导致选择偏误。
4.2. 报告偏误报告偏误是指研究者在报告或出版研究结果时产生的偏误。
例如,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只报告符合假设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他结果。
4.3. 测量偏误测量偏误是指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偏误分析

三、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基础 理论
对比分析
语言学 结构主义
心理学
行为主义 迁移理论
偏误分析
认知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 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 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和修正,逐渐像目的语靠近 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区别于动 物的主要标志,语言运用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
——Johnson,2002: 59
二、偏误分析的产生背景
主因是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 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70年代后期,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 衰落。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 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 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J].语言文字应用,1992,(01). [4]罗晓杰.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J]. 外语学刊,2003,(02). [5]朱焕芝.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J].湖北大学学报,2010,(10) [6]乔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2009,(06)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学生的语言偏误反映了学生 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进 行判断与整理的结果,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语 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错误反映学习过程
50. 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如果学习 者 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话语 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误的原因。错误可 能暗含着关于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信息。这就好像是医生看病一样。对于 医生来说,患者的疼痛部位(而不是其他部位)能够告诉他更多的信息。
偏误分析报告

偏误分析报告
1. 引言
偏误分析是指对某个系统、方法或者模型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偏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问题所在,进而改进和优化系统。
本报告旨在分析并讨论某个系统中存在的偏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偏误描述
在本章节,将对系统中的偏误进行详细描述,并为每个偏误给出具体的实例。
2.1 偏误一
这里描述第一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2.2 偏误二
这里描述第二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2.3 偏误三
这里描述第三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3. 偏误原因分析
在本章节,我们将对每个偏误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找出造成这些偏误的根本原因。
3.1 偏误一的原因分析
3.2 偏误二的原因分析
3.3 偏误三的原因分析
4. 解决方案
在本章节,我们将针对每个偏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进系统性能和减少偏误的发生。
4.1 解决方案一
4.2 解决方案二
4.3 解决方案三
5. 结论
通过对系统中存在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偏误分析是优化系统和提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2.通过深入分析偏误的原因,可以找出问题的源头,并通过相应的解决方案加以解决。
3.偏误分析需要持续进行,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参考文献
列举相关使用到的参考文献。
偏误分析

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们发现第一语言的干扰并非学习者错 误产生的唯一原因,也是便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到直接 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本身,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 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洗的过程。
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 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 韩语中不存在“f”的发音…
* 什么你要买?
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在用汉语表达疑问时,学习者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将要表达的内容按 照英语的语序讲出来,于是产生偏误。
* 我结婚她。
偏误的来源 母语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
也称为语际干扰、语际迁移(inter-linguistic transfer) 。学习者不熟 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 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其偏误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从 把偏误看成是需要防范、避免的消极因素,发展到强调偏误的积极意 义,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把偏误 分析看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
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 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错误分析对错误进行的细致描与解释,为 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 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 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对于偏误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也将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将探讨偏误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简要介绍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案例。
1. 引言在许多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和市场调研等,我们常常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收集数据和进行分析时可能会出现偏误(bias)。
偏误会导致我们对真实情况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
因此,偏误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偏误分析是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偏误,并评估这些偏误对数据的影响。
偏误分析旨在从数据中消除偏误,并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进行偏误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这有助于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性,并减少因偏误带来的错误决策。
4. 偏误类型偏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1) 选择偏误:由于样本选择不当,导致数据集不具有代表性。
(2) 测量偏误:由于测量方法或工具的问题,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3) 报告偏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错误或误导性,导致数据的解释和分析出现偏差。
(4) 采样偏误:由于采样方法的问题,导致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5) 处理偏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由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或模型,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5. 偏误分析的步骤偏误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需要分析的数据。
(2) 偏误识别: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偏误类型。
(3) 偏误评估:评估不同偏误对数据的影响程度,并确定哪些偏误需要优先解决。
(4) 纠正措施:根据偏误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消除偏误的影响。
(5) 结果验证: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并评估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偏误分析的方法偏误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对照组设计: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识别实验组中可能存在的偏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的位置 我昨天把作业没做完就睡了。 他把五瓶啤酒能喝完。 4、关于补语的问题 (1)我把这本书看得懂。 我把老师的笔迹看不懂。 (可能补语是表示一种可能性。而把字句表示 通过动作的实现给把的宾语带来某种确定的 结果或变化。它的这个最基本的语义要求同 可能补语的意义是矛盾的。)
(四)趋向补语 第一类:来、去 第二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 (简单趋向补语) 第三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复合 趋向补语) 立足点问题 所谓立足点,这个基准就是说话人所在的位 置。当动作的趋向是朝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 时,就用“来”;当动作的趋向背离说话人 所在的位置时,就用“去”。
(3)她还没有把那本词典有吗? 我要把它成为盾牌的标志。 (关系动词,如:是、有、成、成为,意义抽象, 不表示行为动作)
(4)我至今还没把西藏去过。 我三年多只把家回过一次。 (趋向动词,没有处置义。“去”、“回” 动作本身不可能对表示处所的“西藏”、 “家”施加什么影响或使它发生会么变化, 不可能给他带来什么结果。) (5)我把这个道理懂了。 他把事情的全部经过知道了。 (认知、感受动词,动作性不强。)
3、我去了小卖部买酸奶。 上个星期,我们到了郭沫若故居参观。 后一个动作表示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前 一个动作行为着重为后一个动作行为服务, 意义的重点不在于第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完成, 或是说目的意义压倒、超过、淹没了动态意 义。
4、王先生摇了扇子走过来。 老汉笑了讲,这小茅屋不是他盖的。 并不表示前边的动作结束以后再发生后边的 动作,而是一种伴随意义。 5、我把自行车送了给新入学的学生。 他进屋就把行李放了在床上。 结果补语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1、简单趋向补语和处所宾语的位置 三个月以后,我应该回去英国。 很高兴进来你的房间。 “来/去”做趋向补语,后头不能带处所宾 语。
2、复合趋向补语和处所宾语的位置 上课二十分钟的时候,他才走进来教室。 它好像掉进去这个洞里了。 处所宾语只能放在趋1和趋2之间。
3、关于“动词+趋向补语+在+处所” 他刚躺下在床上,突然有人敲门了。 他一进屋,就坐下在椅子上。 趋向意义表示的也是一种结果,不过是方 向方面的结果。一个句子中的同一个动词 谓语是不能同时带两个表结果意义的成分 的。
(六)着 1、峨眉山,我闭眼着也能爬上去。 她低头着不说一句话。
这些例子中的词语都是动宾结构,即由前边 的动词和后边的宾语这两部分构成的。
2、 巴拉德坐着在海边。 我们常常坐着在草地上讨论问题。 他们三个人站着在一起。 动词后边的“在”是被当作结果补语来使 用,那么按照结果补语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 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的规则,“着”不应 当出现在动词谓语和“在”的中定的人或物(把的宾语) 实行相应的动作或说明动作产生的某种影 响或结果。 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1、光杆动词不能作谓语 *请你把这封信寄。 *你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收拾。
2、几类不能作谓语的谓词 (1)*风把我的自行车倒了。 *我把刚买的杯子破了。 (不及物动词,不是前边主语发出的动作行 为,而正是主语某个动作行为的结果) (2)我把你的申请书脏了。 请你把字大一点儿。 (形容词,不能对宾语施加动作行为。)
3、他生病了三个星期。 他抽烟了十年,居然戒了。 动宾格的结构,是可以分离的。 4、我昨天在那儿等着一个多小时。 他听着广播好几个小时了。 “等着”它是着眼于“等”这个过程的某一 部分,“着”是非完整体的形式标志,“等 着”不涉及动作的全部经历,因此就不能有 时间量。
5、我们复习了两个星期第三册和第四册课本。 你学了多长时间那个西班牙舞了? 动词带时量补语,又带有较长定语的宾语时, 这就造成了动词与宾语相离较远的结果,给 人一种拖泥带水,该完而不完的感觉。 不该用主语+动词+时量补语+宾语这种格式, 该用重复动词的句式,或中心语作主语。
3、我把母亲的话记住在心里。 他看见清楚黑板上的那些汉字了吗? (一个动词谓语一般只能带一个结果补 语。) 4、听介绍完,我们开始参观。 理了发完,我就洗澡去了。 (谓语和结果补语的粘合程度是很高的,不 仅宾语应放在其后,动态助词“了”也应放 在其后。)
(三) 时量补语 1、在爱知大学,我学习中国历史两年。 昨天下午,我打网球两个多小时。 (当动词带时量补语又带宾语,且宾语为一 般名词时,应当重复动词或放在时量补语 后。) 2、 *我等了半个小时的他。 当宾语为人称代词(定指性比较强)时,宾 语多放在时量补语前边。
4、她拉自己的儿子上楼了。 母亲抚摸孩子的头说:“我们吃饭吧!”
VP1和VP2的关系不是“平起平坐”的,而 是以VP2为主,VP1是以VP2进行时的伴随 动作的资格来说明VP2的方式的。VP2是句 子的主要信息(焦点)。
3、这棵树倒着三天了。 我昨天在那儿等着一个半小时。 动词+着+时量补语 汉语“着”是动词持续态的形式标志。动词 后边带了“着”,就表示该动词处于持续状 态之中,因此“着”是着眼于动作过程中间 的一部分,而动词后边所带的数量是指动作 全过程的数量,这与“着”所表示的动作持 续而非完整的动态意义是矛盾的。
(二)结果补语 1、结果补语的一般特点 (1)结果补语是位于谓语后边表示动作或变化产生 的结果的句子成分,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2)谓语+结果补语中,语义重心多在结果补语上。 “洗干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不是“洗”这个动作行 为本身,而是洗衣这个动作行为的结果。 (3)从结合的紧密程度上看,有两种情况 “动结式”复合词:扩大、澄清、延长、听见、说服 “动结式”词组:说完、煮熟、听明白、吃饱、说清 楚
(4)谓语和结果补语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成分。 结果补语后边可以有动态助词 “了”“过”,但一般不能带“着”。 (5)可以带宾语。但只能放在这个整体结构 之后。 (6)一般情况下,一个谓语只能带一个结果 补语。
2、漏掉结果补语“见/到” 那天,火车站里人真多,我从来没有看那么 多的人。 (汉语的看是持续性动词,但是例句应该用 非持续性动词(即瞬间动词)“看见”“看 到”。)
(2)我把他的话听烦了。 孩子们把故事听高兴了。 (在把字句,结果补语在意义上是指向把的宾 语的,即谓语动词给把的宾语带来的结果或 变化。)
(3)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 我把水果买在回家的路上。 (把+宾+动+在+处所,主语通过动作行为使 处所中原来不具备的事物存留于该处所中。) (4)我把中文学得很努力。 他把练习做得很认真。 (错例中“很努力”、“很认真”只能是分别 指向主语“我”和“他”,而不能指向把的 宾语“中文”和“练习”。
4、定指宾语不能在趋1+趋2之后。 *他看起来今天的报。 *哥哥不由分说,就骂起来他了。 我想起来一件事儿。 他从书包里掏出来一本书。
(五)了1 1、 现在,他想念了陆地上的生活。 我很早以前就盼望了来中国国留学。 表示人的一种经常性或持久性的精神状态, 不是一般的行为动作动词,不是具体的动作, 没有完成意义。 2、仙女们劝了他留在这里。 昨天他骂了我是笨蛋。 兼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