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六单元3、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裴庆敏宽城县育才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比照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b: 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响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响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响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气氛中。
〔二〕、新课设计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拟上来。
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3.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如“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的实施:本节课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检查自己对二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作业小结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2.学生自我评价,检查对二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实践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应用。
4.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保鲜、灭火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生活实例引入:以碳酸饮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验现象展示:通过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4.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二、说学情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
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好学教育:(一)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在教材第二章的第二节,是继氧气之后的另一非常重要的气体。
二氧化碳的密度、干冰等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等,这些知识和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日常生活都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重在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物质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在学生形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设计】[1]在教材处理上:教材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二氧化碳制法、用途都放到了一起,如果分成两部分(性质和用途为第一部分,制法为第二部分)会更好一些。
[2]在教学方法上: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生物课也学过它的某些知识。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师生共同学习讨论,研究的情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活动简单易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
同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的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且会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结合实验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对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认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用具】酒精灯、火柴、烧杯(内放高低蜡烛)、集气瓶、软质塑料瓶、试管、试管夹、试管架、滴管【药品】紫色石蕊试液、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三瓶)、雪碧一瓶【教学流程】探究活动性质决定用途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体会探究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
活动请一位同学,在酒精灯上加热含有石蕊的碳酸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并填写探究报提出假设①是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探究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把浸过石蕊试液后烘干的只棉球分别进行实验对比:板书能与反应。
最新公开课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砀山县民族中学唐怀庆一、课题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课改教材(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内容。
二、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之后安排的又一非常重要的气体。
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氧气,所以对讲课的内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思路(性质决定用途)并不陌生。
又因为二氧化碳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小学自然和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它参与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可以充入饮料、可以灭火、用石灰水检验等,但对二氧化碳的化学知识却知之甚少,并且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
本节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合作交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简单且安全的实验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观察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1)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提出一些问题;(2)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高碑店八中董卫华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碳单质之后认识的重要的碳的氧化物,而二氧化碳又是生活中的常见的重要气体,性质尤为重要,为学习和区别于一氧化碳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青春期的学生对身边熟悉的物质非常感兴趣,但对其却又一知半解,有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乐于从生活出发,学会用化学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
知识方面,对于常见气体氧气有了一定认识,对碳单质也有所了解,本节学习能使其知识更加丰富和系统化。
[知识目标]:1、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物,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质的探究、与石灰水的反应的原理。
[教学方法]:以实验和讨论为主,然后总结归纳[教具]:[仪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吸管(2支)、雪碧瓶、试管架、集气瓶、烧杯。
[药品]:二氧化碳气体(2瓶)、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火柴、台阶蜡烛。
[板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比空气的密度大(1.977克/升)3.能溶于水(1:1)4.有三态变化:二、化学性质1、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
3、与水的反应。
CO2 + H2O==== H2CO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 CO24、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
CO2 +Ca(OH)2 =CaCO3 ↓+H2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学习到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
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2. 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初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 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喜欢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3. 设计思路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谜题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为知识线。
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试纸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5. 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6. 教学方法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7. 教学过程
8. 板书设计(略)
9.教学反思(略)
【案例点评】该教学设计立足于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涵盖了教学设计的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策略等。
【理论点拨】化学教学设计是指化学教师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等),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
化学教学设计是化学课程与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联系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它对于体现和落实化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如下:
(1) 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2)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 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解决策略】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将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分析、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诸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并且很好地组合是目前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现代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因而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
这样,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的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和方式,以及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
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和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表3-3)。
表3-3教学过程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的表达:
(1) 教学设计说明。
写出本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整体思路。
(2) 教学分析。
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教学策略(教法指导)。
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5) 教学过程。
(6) 教学反思、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表达可分为文字式、表格与图示式及文字与表格相结合式。
几种表达各有优点。
教学过程可依流程图或表格的形式来表达。
为明了起见,我们将教学设计以表3-4的形式呈现。
表3-4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