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2-2014)
四川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及问题和对策分析

四川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及问题和对策分析谯万智;章路;熊壮【摘要】文章阐述了四川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基本情况、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和治理成效,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按照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协同增效等原则,提出了深入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建议.研究指出,虽然四川省石漠化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从多年的治理实践看,四川省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依然面临着生态系统依然脆弱、技术支撑能力不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治理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和问题,为此应采取以下具体举措:一是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二是开展草地改良与建设;三是实施配套工程,保土节水.【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年(卷),期】2019(044)003【总页数】4页(P143-146)【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四川省【作者】谯万智;章路;熊壮【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成都 610081;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成都 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岩溶生态系统退化到极端的表现形式,是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土壤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1][6-8]。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省内岩溶区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程度深,石漠化存在蔓延、恶化的趋势,严重威胁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制约全省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
1 四川石漠化土地现状四川省岩溶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山地区、川南盆地边缘区、川东平行岭谷区、盆中丘陵区,处于东经100 °07 ′~107° 15′、北纬26°10 ′~30 ° 41′范围之间内。
来凤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1

前言石漠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建设内容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基本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水保设施建设等。
同年,国家启动了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经过三年的试点为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从2011年开始,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点县,规模由“十一五”期间的100个县扩大到200个县,逐步将451个县全部覆盖。
2012年,湖北省来凤县被列入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
第一章总论一、项目背景来凤县现有岩溶地区总面积62212.4公顷,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其中石漠化土地25491.3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1.0%;潜在石漠化土地23770.5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8.2%;非石漠化土地12950.6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0.8%。
来凤县石漠化目前仍有不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已经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态势已势在必行。
2006年9月,我县按照鄂发改农经[2006]622号文件精神编制了《来凤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体规划》。
近几年,在天保、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工程的带动下,造林绿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石漠化土地恶化趋势得到遏止,水土流失大大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来凤县被国家纳入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迅速成立了来凤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发改、林业、水利、畜牧等单位的专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治理区域,结合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编制了《来凤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4年)》。
石漠化项目实施方案

石漠化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石漠化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土地退化,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石块裸露,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广泛,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因此,开展石漠化治理项目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提高石漠化地区的土地质量,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三、项目内容。
1. 土地调查与评估。
首先,对石漠化地区进行全面的土地调查与评估,了解土地的地貌特征、土壤质量、植被状况等情况,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植被恢复。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植被恢复方案,包括引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加强对植被的管理和保护,逐步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
3. 土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的退化风险。
4. 农业生产发展。
通过土地治理,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带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2. 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土地调查与评估工作,获取准确的土地信息。
3.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生态植被恢复方案,确定适宜的植被种植方案和管理措施。
4. 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 宣传和推广项目成果,引导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治理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项目效果评估。
1. 对项目实施后的土地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掌握土地治理效果。
2. 通过对土地的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项目实施方案,确保项目取得预期效果。
3. 统计土地治理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产出情况,对项目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六、项目预算。
1. 项目实施所需的资金主要用于土地调查评估、植被恢复、土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
石漠化治理建设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方案

贵州省盘县石漠化治理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项目编制单位:盘县林业局项目编制人:何永升助理工程师何永华工程师编制时间目录1、总论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 (1)1.3编制目的 (2)1.4编制依据 (2)1.4.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2)1.4.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3)1.4.3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 (3)1.4.4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4)1.5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4)1.6建设期限 (4)1.7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5)1.7.1投资概算 (5)1.7.2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5)1.8效益分析 (5)2、盘县基本情况 (5)2.1县域概况 (5)2.1.1 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5)2.1.2 社会经济状况 (6)2.1.3 石漠化现状 (6)2.2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7)2.2.1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完成情况 (7)2.2.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7)2.2.3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的几点体会 (7)2.2.4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8)3、项目实施必要性与建设条件分析 (8)3.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8)3.1.1生态建设需要 (8)3.1.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8)3.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9)3.3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 (9)4、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目标 (9)4.1指导思想 (9)4.2 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10)4.2.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10)4.2.2以生态治理为主,兼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原则 (10)4.2.3可操作,易实施原则 (10)4.2.4统筹安排,综合设计,分期分批治理原则 (10)4.3 建设目标 (11)5、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 (11)5.1 小流域选择的标准、原则与依据 (11)5.2 工程总体布局 (11)5.3小流域项目区基本情况 (12)5.3.1 刘官镇旧普安小流域概况 (12)5.3.2 保基乡五一桥小流域概况 (13)5.3.3板桥镇背阴箐小流域概况 (13)5.3.4马场乡石坝小流域概况 (14)5.3.5马场乡碗厂小流域概况 (15)5.3.6刘官镇高官屯小流域概况 (16)5.3.7保基乡河底下小流域概况 (17)5.3.8保基乡格所河小流域概况 (18)5.3.9保基乡干沟小流域概况 (19)5.4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20)6、工程设计方案 (22)6.1 林业植被建设 (22)6.1.1封山育林设计 (22)6.1.2人工造林设计 (25)6.1.3 森林保护设计 (27)6.1.4 检查验收 (28)6.1.5建立档案 (28)6.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设计 (28)6.2.1排洪沟工程设计 (28)6.2.2小水窖 (31)6.2.3小山塘工程 (34)6.2.4拦沙坝工程设计 (35)7、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7)7.1 2011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7)7.1.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 (37)7.1.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 (37)7.1.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 (38)7.2 2012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8)7.2.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 (38)7.2.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 (38)7.2.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 (39)7.3 2013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9)7.3.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 (39)7.3.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 (39)7.3.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 (39)8、施工和组织管理设计 (40)8.1招投标初步方案与工程监理 (40)8.1.1招投标方案设计 (40)8.1.2 工程监理 (40)8.2施工组织管理 (40)9、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41)9.1概算依据 (41)9.2概算范围 (41)9.3主要指标 (41)9.4投资概算 (41)9.4.1工程总概算 (41)9.4.2分项工程概算 (42)9.5 资金筹措方案 (42)10、效益分析 (42)10.1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42)10.2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43)10.3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43)11、保障措施 (44)11.1政策保障 (44)11.2资金保障 (44)11.3组织保障 (45)11.4制度保障 (45)11.5科技保障 (46)11.6监测保障 (46)11.7社会保障 (47)1、总论1.1 项目背景盘县国土总面积4056km2,碳酸盐类岩石面积达2635.98km2,占国土面积的64.99%,是典型的岩溶县。
石漠化项目实施方案

石漠化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石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裸露、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等。
石漠化严重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因此,开展石漠化治理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项目范围。
本项目将重点治理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包括但不限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
项目实施范围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大。
四、项目实施方案。
1. 土地治理。
针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采取植树造林、草原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2. 水资源管理。
加强对石漠化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修建水库、水塘、水渠等水利设施,改善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保障植被生长和农业灌溉用水。
3. 生态保护。
加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行为。
4. 经济发展。
通过石漠化治理项目,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五、项目实施步骤。
1. 调研评估。
对石漠化地区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了解当地的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情况,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方案。
根据调研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方案,明确项目的实施范围、目标和措施,确保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实施措施。
按照制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土地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4. 监测评估。
定期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项目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六、项目效果。
通过石漠化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案

⽯漠化综合治理的⼯作⽅案2019-02-21⼀、指导思想和主要⽬标(⼀)指导思想。
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的要求,坚持“积极治理,科学利⽤,治⽤结合”的⽅针,遵循⾃然规律,采取⽣物和⼯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态系统,控制⽔⼟流失,遏制⽯漠化扩展趋势,改善⽣态状况,发展⽣产,增加农民收⼊,促进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与⾃然和谐相处的⽣态⽂明社会。
(⼆)总体⽬标。
到2015年,控制⼈为因素可能导致新增的⽯漠化现象,治理区域的⽔⼟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逐步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严重退化的⽣态系统,⽣态功能明显提⾼;农村⽣产、⽣活条件明显改善,⼟地利⽤与农业⽣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产能⼒明显提⾼,培育壮⼤⼀批具有地⽅特⾊的⽀柱产业,农民收⼊较快增长,⽣态、经济、社会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具体⽬标。
2012年争取将我区55个县(市、区)纳⼊全国⽯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范围,治理岩溶⾯积1600平⽅公⾥。
争取到2015年基本覆盖我区有⽯漠化治理任务的县(市、区)。
⼆、实施范围治理范围包括河9个市75个县(市、区)。
年我区有35个县(市、区)列⼊全国200个⽯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范围,2012年我区将争取新增20个县(市、区)左右,到2015年基本覆盖我区规划内有治理任务的县(市、区),获得国家⽯漠化治理专项资⾦的⽀持。
三、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投资估算。
2012-2015年,项⽬总投资17.6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资⾦15亿元,占85%;地⽅配套2.6亿元,占15%。
国家扶贫开发⼯作重点县地⽅配套资⾦由⾃治区负责;⾮国家扶贫开发⼯作重点县地⽅配套资⾦由⾃治区和市县各分担50%。
(⼆)效益分析。
⼀是增加森林植被,改善⽣态环境。
开展⽯漠化综合治理的⽯⼭区森林植被将得到有效恢复,治理区域将提⾼森林覆盖率6%以上,保持⽔⼟,涵养⽔源,⽣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石漠化治理工程策划具体实施细则

石漠化治理工程策划具体实施细则
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我国西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制定一套科学的工程策划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
本文档旨在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策划提供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工程的高效运作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影响。
内容
1. 项目准备阶段
- 确定治理区域
- 初步了解治理区域的环境和植被状况
- 搜集历史气象等环境数据
- 初步评估治理的可行性和成本
2. 方案设计阶段
- 基于初步了解的数据和评估,制定石漠化治理工程方案
- 字面细节设计,包括特定的植被和栖息地恢复措施
- 计算治理方案的预算和计划
3. 现场建设阶段
- 根据设计方案开始现场建设
- 做好可能出现的工程困难的应对措施
- 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开展沟通和合作
- 涵盖工地生态管理、设备维护和劳动力安全等方面
4. 后期管理阶段
- 建立长期的生态监测体系,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壤水分等指标
- 建立工程维护体系,确保工程设备和专有工具得到充分维护和更新
- 进行必要的环境境界制度和回执工作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石漠化治理工程策划实施细则,从项目准备、方案设计、现场建设到后期管理,为工程运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方便。
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为扎实有效推进我市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州府办发〔x〕38号)的相关规定和《州发改委关于X市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州发改发〔x〕23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生态建设目标要求,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以遏制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植被恢复与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改变耕作制度等生物和工程措施,把石漠化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逐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共进、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内容X市x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安排在捧乍镇垛坎小流域和丰都办赵家渡小流域实施。
治理岩溶面积53.9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0.42平方公里,批复建设规模和内容为:(一)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封山育林824.71公顷;人工造林(经济林)150.62公顷,种草66.67公顷。
(二)草食畜牧业发展:建设棚圈2000平方米,青贮窖200立方米。
(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机耕道26.2公里;排洪渠0.904公里,40立方米蓄水池1口、配套沉砂池1口,流域碑牌1块。
批复工程总投资132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200万元,省配套100万元,州级配套20万元。
三、组织领导为确保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特成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具体统筹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其组成人员如下: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局,X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等等,负责具体日常事务工作。
四、部门职责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X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市发改局不再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业主单位,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各工程措施实施单位按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进行切块分工,各部门具体职责为:市发改局:负责对接上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跟踪初步设计批复、投资计划下达、进度款拨付情况及申请配套资金,并组织石漠化治理工程市级验收、协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州级验收,将验收后工程移交实施乡镇管理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2-2014年)项目组织单位:****县人民政府项目主管单位:(牵头部门)项目编制单位:二〇一年月引言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建设内容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基本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水保设施建设等。
同年,国家启动了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3年来,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
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第二次省部联席会议精神,从2011年开始,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点县,规模由“十一五”期间的100个县扩大到200个县,逐步将451个县全部覆盖。
为统一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与深度等要求,规范实施方案编制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进程,我们以规划大纲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实施方案编制成果,在广泛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此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第一章总论内封注明实施方案编制主持单位的资质证书及主要参加部门及人员情况。
资质证书至少具有国家发改委或省级发改部门颁发的乙级以上的工程咨询证书与农业行业的调查证书。
一、项目背景简要阐述岩溶地区、所在省(市区)、县(区)的石漠化土地现状、发展趋势与主要危害及成因,介绍本县石漠化防治工作情况及主要成绩与经验,介绍本次石漠化实施方案编制的前期准备、编制过程、成果特色等情况。
二、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说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等组织机构与队伍。
三、编制目的说明本次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四、编制依据分4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三)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四)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五、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明确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的名称,简要说明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按小流域填写工程特性表,格式见附表1。
六、建设期限建设年限为2012年—2014年,分3年进行。
2011年为实施方案编制的基准年。
七、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投资总金额及分项投资及比例、资金筹措来源与比重。
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的规模按照1000万元/年控制。
八、效益分析简述工程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尽量采取定量分析与描述。
第二章综合治理重点县基本情况一、综合治理重点县基本情况说明综合治理重点县的自然地理、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状况、岩溶石漠化现状、分布及危害。
二、综合治理重点县石漠化治理情况的总结阐述综合治理重点县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取得经验,对于在“十一五”期间已纳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要专门介绍工程试点进展、完成及成效情况,总结经验与存在问题等。
第三章项目实施必要性与建设条件分析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从项目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分析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从国家、省级、县域及项目区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政策、技术力量等分析项目实施的有利因素。
三、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从项目区的自然特性、社会经济、组织机构、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项目的制约因素。
第四章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四、建设目标建设目标:一是石漠化治理目标。
包括治理岩溶土地面积、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等方面量化指标。
二是改善生态目标。
以恢复林草植被为核心,包括新增林草植被面积、植被覆盖度提高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百分点、减少水土流失量等方面量化指标。
三是发展农村经济目标。
通过农业产值、农民纯收入、粮食产量等指标的增长幅度来定量分析。
同时,还要体现工程任务量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五章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一、小流域选择的标准、原则与依据从岩溶土地、石漠化土地面积、石漠化程度状况及危害程度、社会经济、领导重视与群众基础等因素作为选择小流域项目区的依据与标准,所选小流域必须是石漠化严重、有代表性、典型的小流域。
阐述小流域项目区的范围与四至界线,明确工程治理所选择的小流域。
二、工程总体布局简述不同区位、不同流域、不同程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等实际提出治理思路与对策,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程建设内容、空间布局、项目配置,体现项目布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主要是宏观性阐述。
三、小流域项目区基本情况以流域为设计和治理单元,选择石漠化严重、有代表性、典型的小流域作为项目区进行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分析:1、自然概况(小流域所在位置、土地总面积、海拔高程和相对高差、地质地貌;主要土壤类型(地面物质组成)及其分布状况;生物资源(植被、植物、动物);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可供开发利用的植物种类及特色品种;降雨和光热资源等气候特征;河流、水文情况)。
2、社会经济情况(小流域所属乡镇、村和自然村人口与劳动力,小流域内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生产情况)。
3、土地利用情况(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说明各类用地数量及所占比例、耕地坡度组成等)。
4、石漠化土地现状、分布及特点及成因(含总土地、岩溶土地、石漠化土地等指标)、生态危害等。
5、项目区水土流失概况。
四、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主要介绍主要建设项目内容与规模情况。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林业植被建设:人工造林、封山育林。
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畜种改良、棚圈建设、青贮窖、饲草机械。
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便道;新建或维修排灌沟渠(引水渠、截水沟、排水沟、挡沙埂、拦山沟、排洪渠、排灌渠);蓄水工程(水窖、蓄水池、小型山塘、沉沙池、沉沙函)、引水渠整治(含山泉水利用)、山坪塘整治、提灌站建设。
第六章工程设计方案一、林业植被建设各项建设内容必须落实到实施地点,采用比例尺大于1:10000的地形图勾绘上图,有小班现状调查与设计表与小班设计图。
按行业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开展设计。
二、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必须落实到实施地点,采用比例尺大于1:10000的地形图勾绘上图,有小班现状调查与设计表与小班设计图。
棚圈建设和青贮窖等点上工程必须有工程设计图,有施工布局图,注明GPS坐标点。
畜种改良和饲草机械必须落实到户,有户名和地址。
三、小型水利水保设施1、坡改梯按行业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开展设计。
坡改梯等面上工程必须落实到实施地点,采用比例尺大于1:10000的地形图勾绘上图,有小班调查与设计表。
2、其他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按行业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开展设计。
沟渠、道路等线状工程必须落实到实施地点,采用大于1:10000的地形图勾绘上图,有工程项目典型设计图;蓄水池、谷坊坝等点上工程必须有工程布局图,注明GPS座标点,有工程项目典型设计图。
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根据需要治理的小流域石漠化危害程度、区位重要性等,对各小流域治理的前期设计、施工与竣工检查验收的时间进行安排(落实到年度)。
第八章施工和组织管理设计一、招投标初步方案与工程监理明确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程监理的组织方式与具体要求等。
二、组织管理明确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机构与运行模式,阐述项目计划、资金、工程、信息、物质等方面的管理方式。
第九章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一、概算依据概算所采用的主要依据性文件。
二、概算范围说明本概算所包含的工程建设项目,对于资金整合的工程项目不纳入本次概算范畴。
三、主要指标阐述项目概算中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各项建设内容的投资标准。
国家投资暂按小流域内岩溶面积每平方公里20万元的标准控制。
四、投资概算概算项目总投资及分项工程的投资及比重。
五、资金筹措说明资金的主要筹措途径与比例。
第十章效益分析一、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主要从林草植被盖度、水土保持、保土保肥、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分析。
二、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从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两方面分析。
直接效益指项目的增产增收方面。
间接效益指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的补偿。
三、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从提供生态安全、就业机会、农村产业调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分析。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一、政策保障二、资金保障三、组织保障四、制度保障五、科技保障六、监测保障七、社会保障附表:1、小流域工程特性表(样式详见附表1)。
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表(样式详见附表2)。
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表(样式详见附表3)。
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石漠化情况统计表(样式详见附表4)。
5、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规划设计表(样式详见附表5、6、7、8,其它工程可自行设计)。
6、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投资概算表(按财务项目管理要求编写)。
7、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单体工程单价分析表(按行业规程规范要求编写)。
附件:与本项工程直接相关的主要文件、评审意见等。
附图:1、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位置示意图(注明小流域在所在县级行政单位的位置情况,标注主要河流、道路、居民点等基础信息。
)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卫星影象图(可选)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执行)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石漠化分布图(按国家林业局2004年发布的石漠化监测技术标准执行)5、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工程布局图(以小流域为单元,分工程项目进行布局,点上工程落实到行政村)6、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单体设计图(面状、线状小班采用比例尺大于1:10000地形图按A4、A3幅面制图、点上工程分行政村进行项目布点,标注GPS座标,并按行业要求绘制典型设计图)。
7、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坡改梯典型设计图主要术语:1、岩溶亦称喀斯特,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现象的总称。
可溶性岩主要指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等。
2、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岩溶土地根据土地石漠化发生的现状及生态状况,将岩溶土地划分为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
3、石漠化(喀斯特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改善我国岩溶地区生态环境、遏制土地石漠化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的,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草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移民等措施,在岩溶地区按基本建设工程要求组织规划、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