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回眸与展望3
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

自2001年财政部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依然围绕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展开深入的探讨。
人们充分地认识到,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凸现的形势下,在当今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越来越表现为无形资产驱动的条件下,研究无形资产会计尤其重要。
本文就近两年来的有关研究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文献 *,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三个角度,分析评述我国当前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改进建议。
一、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现状1.关于传统无形资产会计研究本文所指的传统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主要是无形资产准则已经涉及并规范的内容。
目前主要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展开讨论:(1)准则研究;(2)笼统的无形资产会计;(3)无形资产评估;(4)研发费用;(5)商誉;(6)土地使用权;(7)其他权利;(8)转让/摊销/减值。
由此可知,研究集中于无形资产准则(会计)、商誉和研发费用问题。
基本观点如下:(1)无形资产范围应当扩大。
正如有研究者(王广庆,2004)所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企业会计准则不应遗漏这些无形资产:市场资产(如企业品牌、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等)、智力资产、人力资源、使用型资产、组织管理资产和其他资产。
这些资产共同特点是无形且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而目前无形资产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无法适应会计信息披露的本质需要。
(2)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争,倾向于分阶段处理。
许多研究者认为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应将研究与开发视为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设置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反映,而不应该搞一律费用化处理。
这样做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和开发,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改进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正确反映技术变革对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影响,同时考虑不同无形资产经济特性。
许多研究者认为,无形资产摊销不能简单使用或仅仅使用直线法,而应当根据该无形资产经济寿命和经济特性来选择。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对无形资产会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概述了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明确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接着在首先介绍了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点,然后详细讨论了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
针对现行会计准则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最后在总结了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给出了结论。
通过对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相关会计准则,提高无形资产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现行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定义、特点、处理、影响、解决方案、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结论1. 引言1.1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概述无形资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拥有的无形的、非金钱性的资产,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和产生经济效益的特征。
无形资产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其会计处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旨在探讨无形资产在会计领域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问题。
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特点及会计处理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披露其无形资产,从而提升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
本文将结合现行会计准则,分析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企业和相关监管机构提供更准确、透明和可靠的财务信息,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和评估公司资产中的无形部分,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价值和经营状况。
了解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资产管理的决策能力,进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研究无形资产会计问题还可以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完善会计准则和规范,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财务信息支持。
深入研究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意义在于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科的发展,为提升企业价值和稳健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本文概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研究与实践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全面反思我国当前会计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我们将从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会计教育以及会计信息化等多个维度出发,分析我国会计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以期为我国会计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在反思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我国会计研究在理论创新、实务应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表现,揭示其中的短板与不足。
同时,我们还将对会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会计的影响等。
在展望部分,我们将结合国内外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对我国会计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
我们将重点关注会计研究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实务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目标和路径,以期为我国会计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会计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我国会计学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二、当前我国会计研究的反思近年来,我国的会计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反思。
第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虽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如何将这些理论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时候,理论研究过于追求理论自身的完美和逻辑性,却忽视了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和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性,进行财务造假或信息误导,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第三,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需要进一步加强。
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

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一、概述无形资产作为现代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无形资产会计作为会计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其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是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基础问题。
无形资产具有非货币性、不确定性以及难以计量等特点,这使得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成为会计实务中的难点。
目前,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国内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虽有所规定,但仍然存在模糊性和不一致性,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
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披露是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且其价值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披露成为会计实务中的一大难题。
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有用性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无形资产会计研究还需要关注无形资产的管理和评估问题。
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而无形资产的评估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价值评估和资本运作。
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和评估,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无形资产会计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无形资产的概念与特点无形资产,作为现代企业中日益重要的一类资产,其概念在会计学领域中被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这类资产虽不具备物质实体,但能够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持续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无形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以及特许权等。
无形资产具有非实物性。
对我国无形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无形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其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誉等,对企业的经营及价值贡献越来越大,但无形资产也
存在被减值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无形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针对无形资产减值的处理,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
会计报告编制准则》的相关规定:
1.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应当在每年度末进行减值测试。
无形资产
的账面价值与其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差额,作为减值损失计提。
2.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准则:无形资产应当在每年度末进行减值测试。
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现净现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减值损失计提。
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1.对于无形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可能存在误差,难以准确
衡量其减值损失。
2.企业有时会借助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使其账面价值高于实际净现值,从而在减值测试时难以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对无形资产减值的管理和监测,确
保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净现值之间的匹配,提高减值计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需要吸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经验,加强无形资产减值测试的质量
控制,进一步完善我国无形资产减值会计制度,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无形资产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无形资产会计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作者:焦文娟孔雪姣来源:《中外企业文化》2014年第11期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大量的存在,无形资产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也日趋明显,“社会财富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受无形资产的驱动”这个观念也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葛家淑、杜兴强,2004)。
企业拥有多少高质量的无形资产也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部分之一。
1 无形资产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最早提出了无形资产的概念,包含三点涵义:没有实物形态、具备超额的活力价值以及持续发挥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人们早已意识到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然而,国内外对无形资产尚未形成一个共识,各学者们也没有确切的定义过无形资产。
学者们对无形资产的各有各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1 无形固定资产观艾利克·L·科勒在编著的《会计词典》(1970)中提出,无形资产一般是指没有实体存在的资本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38号(1998)中对无形资产定义是:无实物形态的但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者为其他单位供应或出租、或者以管理为目的而持有。
布鲁金斯无形资产研究特别工作组(2004)则把无形资产界定为:无形资产是一种非实体因素,这种因素在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我国第6号企业会计会计准则(2006)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这一观点仅仅阐述了无形资产的外在特质,没有说明无形资产的本质及内涵,也没有阐明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根本区别。
1.2 权力观巴鲁·列弗在其2003年编写的《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2003)中将无形资产界定为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财务性(股票或债券)的要求权。
1996年蔡吉祥写了《神奇的财富:无形资产》一文,文中提到无形资产是对无形固定资产的简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权利、特权或优势,没有实物形态、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与对策以无形资产商誉的会计确认为为例毕业论文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以无形资产商誉的会计确认为为例摘要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转让以及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
这些规定在无形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小,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起作用不够显著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在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商誉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无形资产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则成为会计核算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商誉是否予以确认成为争论的焦点。
多数学者认为自创无形资产商誉应该予以确认,现行的对自创无形资产商誉的处理模式成为理论界批评的重点。
因此,研究自创无形资产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核算,系统揭示其确认、计量等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无形资产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是财务会计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深受理论界重视的难题。
但从笔者对股票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所做的一次小围调查中, 反映出现实中无形资产商誉会计信息对决策所起作用非常微弱。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 本文通过对目前无形资产商誉会计中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 从对无形资产商誉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的认识,无形资产商誉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无形资产商誉会计的规方法。
关键词:无形资产商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商誉会计;会计信息AbstractIn the era of the new economy, the status of goodwill in the enterprise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therefore subject t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the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goodwill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in the accounting, especially own whether goodwillis recognized to become the focus of debate. Mo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internally generated goodwill should be recognized, the current processing mode to create their own goodwill to become the focus of criticism by theorist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lly generated goodwill accounting system reveals its recognition, measurement,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not only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s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Goodwill as a special kind of intangible assets, with a high degree of specificity and complexity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but also by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However, a small-scale survey made by the author of the equity investment and corporate management,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goodwil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role is very weak. This finding by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goodwill accounting,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goodwil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e of some goodwill accounting of goodwillaccounting norms method.Keyword:Goodwill;Intangible assets;Goodwill accounting;Accounting Information目录摘要 ------------------------------------------------------------------------------------------- 1 目录 ------------------------------------------------------------------------------------------- 2 1 综述 ---------------------------------------------------------------------------------------- 31.1 本文的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 31.2 本文的国外研究现状 --------------------------------------------------------------- 41.2.1 我国研究现状---------------------------------------------------------------- 41.2.2 国外研究现状---------------------------------------------------------------- 51.3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2 本文相关理论概述 ------------------------------------------------------------------------- 62.1无形资产商誉的涵义 ---------------------------------------------------------------- 62.2无形资产商誉的特点 ---------------------------------------------------------------- 62.2.1长期性------------------------------------------------------------------------ 62.2.2复杂性------------------------------------------------------------------------ 72.2.3经济性------------------------------------------------------------------------ 72.2.4依附性------------------------------------------------------------------------ 72.3无形资产商誉的会计处理 ----------------------------------------------------------- 72.3.1 无形资产商誉的税务处理 --------------------------------------------------- 72.3.2 无形资产商誉的初始确认的会计处理--------------------------------------- 82.3.3无形资产商誉减值的财税务处理 -------------------------------------------- 93 关于负无形资产商誉会计探讨------------------------------------------------------------ 103.1负无形资产商誉形成的原因-------------------------------------------------------- 103.2对于负无形资产商誉存在的争议--------------------------------------------------- 113.2.1为负无形资产商誉不存在的理由 ------------------------------------------- 113.2.2认为负无形资产商誉存在的理由 ------------------------------------------- 113.3 国际上对于负无形资产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12 4我国无形资产商誉会计存在的问题 ------------------------------------------------------- 134.1无形资产商誉名不符实------------------------------------------------------------- 134.2无形资产商誉定义与无形资产商誉计量方法的错位对应-------------------------- 134.3无形资产商誉的摊销方法无法实现 ------------------------------------------------ 144.4无形资产商誉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144.5对负无形资产商誉的处理没作明确规定 ------------------------------------------- 15 5无形资产商誉会计的规措施与发展前景 -------------------------------------------------- 165.1无形资产商誉的披露可纳入多层次的财务报告模式------------------------------- 165.2自创无形资产商誉有可能进入财务会计系统 -------------------------------------- 165.3自创无形资产商誉所对应的所有者权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175.4分阶段有步骤地确认自创无形资产商誉 ------------------------------------------- 176 结论 --------------------------------------------------------------------------------------- 18 参考文献 ------------------------------------------------------------------------------------- 18 致--------------------------------------------------------------------------------------------- 21 1 综述1.1 本文的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企业应当对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产品的市场情况进行可靠预计,以证明所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能够证明市场上存在对该类无形资产的需求。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回眸与展望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圈一豫,黧基A戋氘育、科技、社会服务、供需矛盾等,所谓非。
劳动生产要素”都可以产生价值。
新劳动价值一元论强调,通过扩展劳动范畴的外延而把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纳入劳动的范畴之中,认为资本和技术投入的增加,必将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使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增加。
从这个意义上讲。
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参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不仅是直接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而且还应包括已经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前人的劳动.以及使商品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所花费的各种社会服务的劳动。
4.调和的价值观姜楠(2002,2003)认为,无形资产的价值或评估价值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劳动价值,它是价格的范畴,是模拟价格,并不涉及其内在价值;是获利能力的资本化,评估价值只是内在价值中可以实际运用并且得到市场认可的部分。
他试图通过“内在”价值与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价值”的层次区分和关系阐述,来解决价值决定理论与指导实践的矛盾。
而张坤(2003)认为,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效用性、稀缺度和劳动量共同决定的。
三、商誉:从无形资产的代名词到独立于无形资产之外在无形资产会计中,商誉是人们关注最多的热点问题,也是其难点问题@。
1926年,我国著名旅美会计学家杨汝梅(众先)先生的《无形资产论》(GoodwillandotherIntangibleAssets)一书是当时商誉研究的重要著作。
之后,人们对无形资产的研究,在一段时间内都集中在商誉问题上。
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代名词。
然而,无形资产会计发展到21世纪后,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的具体会计准则之外。
更引起了人们新的思考。
(一)对商誉本质的认识商誉是传统无形资产会计中研究最多的问题。
198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一书中,将前人对商誉本质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三种理论,亦称“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总计价账户论和超额收益价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回眸与展望3
'我国无形资产
研究的回眸与展望3
多数学者在对2006年的准则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表明了他们适当的担忧:研究开发阶段的划分和满足资本化的条件弹性较大,给企业留下了利润操纵空间,在实际
中,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容易受主观臆断的影响,企业有可能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来操纵利润(王合喜、罗鹏,2006)。
联盟
五、无形资产与智力资本关系研究:智力资本有取代无形资产的趋势
虽然无形资产与智力资本,抑或知识资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5}但在其内涵和外延上,两者又具有千丝万缕的。
有学者甚至将两者等同。
1998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智力资本与
观念的转变研讨会,拉开了我国智力资本研究的序幕。
几年来,国内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和
仍在探索之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智力资本的内涵与外延;(2)智力资本会计的理论基础;(3)智力资本的会计计量方法;(4)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5)智力资本的会计。
(一)智力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我国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智力资本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无形资产观
此种观点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具体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四大类。
我国不少研究者主张重建无形资产会计体系,或者将原有的无形资产会计
成为知识资产会计,核心竞争力会计。
如谭劲松,(1999),唐雪松(1999),汤湘希(2003)等。
2.知识资源观
此种观点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取超额收益所必需的技能、诀窍、
和创新能力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方式等知识资源(郝丽萍,黄福广,1999;张小红等,2007);智力资本的本质是企业
的综合智能(组织智力)系统,是能为企业组织创造价值的技能、知识、经验、惯例及其有机整合(邓春华,2005)。
3.创新能力观
此种观点认为,智力资本是指那些具有较高智商和专业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智力型人才的价值表现,智力作为资本具有创造新价值的功能(李玲,2000;朱学义,2004;张小红等,2007)。
至于智力资本的构成,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智力资本综合要素观。
尽管各自表述的具体构成要素不尽相同,但都认为智力资本是由人力资本以及由智力派生的相关软资产综合构成的(傅元略,2000,2002;程宏伟,2001等)。
张小红(2007)将智力资本分为从人力资本、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到智力资产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是对智力资本综合要素观的创新。
二是智力资本单一要素观。
该观点认为智力资本仅指人力资本中的人才资本(如企业家、具有较高智商和专业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人力资本的高级形式(谭劲松等,1999,2001)。
(二)智力资本会计的理论基础
部分研究者认为,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和知识
时代智力资本稀缺可以推演出智力资本会计的理论基础,即财富与智力合作(或资本与劳动合作),智力资本所有者应与实体资本所有者共同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因此,他们认为在智力资本会计研究中应突出企业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探索其利益分配问题(谭劲松等,1999,2001),还可推演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知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劳动者权益”{16}的基本会计方程式。
另有研究者认为,智力资本会计是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企业知识理论为基础的一个实际运作层面的概念,智力资本代表着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核心能力与知识(冉秋红,2007)。
(三)智力资本的会计计量方法
智力资本的会计计量方法可分为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大类,但由于智力资本的无形性,大多数方法采取财务和非财务计量相结合的指标评价法。
范徵(2000)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模糊评价指标体系。
谭劲松等(2001)从保障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角度,提出了评估智力资本讨价还价的计量模式。
黄萍(2006)介绍了智力增值系数法、直接评估法、市账率法,以及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等四种方法。
(四)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
为了保证现有的财务会计体系不受影响,谭劲松等(2001)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应再重新组合,并从初始计量、价值变化、相关支出三个方面阐述了智力资本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思路,同时还对智力资本会计核算中应设立的“智力资本”、“智力资产”等账户进行了解释。
朱学义等(2004)认为,对智力资本会计体系应从资产和权益及其分配体系等方面进行设计,将其融入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体系中。
佟爱琴等(2007)以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治理”的企业理论为背景,认为智力资本作为资本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部分及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的基础,应该对其进行摊销,并对智力资本摊销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这是对完善智力资本会计核算的有益探索。
(五)智力资本的会计报告
至于智力资本的会计报告,一致的看法是,受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影响,智力资本会计信息难以纳入财务报表内进行反映和报告,又无法通过表外披露的方式有效传递,造成我国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严重不足(董必荣,2005)。
至于智力资本信息的披露方式,大多数学者主张近期可以在原有资产负债表内增设智力资产与相对应智力资本项目,将智力资本财务信息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表外披露的方式对外充分披露智力资本信息。
长远来讲,需要靠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构建和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准则体系的建立来完善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披露(杨政等,2007)。
张丹(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有关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客户资本等智力资本信息的内容已经存在,并且企业越来越愿意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企业对智力资本信息的披露对市价影响显著,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具有行业差异。
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年报形式来发展与规范我国智力资本会计报告的建议。
六、无形资产会计的新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
在21世纪初期就有学者关注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会计的影响,如杨雄胜(2000)就提出了品牌会计,可视为核心竞争力会计的雏形,尔后,谭劲松、熊传武(2000)提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并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会计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无论是对会计的内部
职能,还是对对外信息披露,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顺应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重塑企业会计管理机构;二是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强化企业会计的对内管理职能;三是完善会计核算,建立核心竞争力披露体系。
刘爱东、谭艳(2001)进一步发展了谭劲松等人的观点,对如何强化和完善管理职能,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战略管理会计、提高企
业战略管理能力;二是完善作业成本法,增强企业核心制造能力;三是不断进行会计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推行责任会计,加强成本管理,培育企业核心营销和应变能力;五是加强会计组织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组织能力。
对如何完善会计核算,建立核心竞争力披露体系,笔者还认为,应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核心竞争力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丰富会计核算的内容;二是建立反映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三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披露体系。
冯巧根、刘裕龙、黄曼行、郝桑(2002)也提出了扩展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外贸企业管理会计的思路以及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管理会计创新的步骤。
郑丽惠(2003)认为,不仅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且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和营运情况作出评价,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竞争
,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监控,合理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开发和保持,以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
王跃堂、毛旦霞、罗慧(2004)认为,会计计量和报告与信息需求者的关键决策是相关的。
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完美图表结构都是许多非财务信息难于具备的。
严格说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会计控制的关系的研究还局限于管理会计范畴。
因为目前的会计体系(尤其是财务会计)只注重企业的实物支持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管理体制以及员工的价值观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有重要影响。
胡玉明(2001)认为,管理会计从20世纪到21世纪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其主题已经由企业价值增值转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并形成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培植与提升的管理会计新体系。
这种新体系以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中心,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来构建。
但从总体上看,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局限在表层,尚未深入下去,有的学者只提出了相关问题,也未进行后续研究,许多与会计有关的问题,迄今仍然处于该理论的边缘或者说是一个盲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