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分析法

合集下载

中药含量的测定

中药含量的测定

• 测定法
• 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 批溶剂为空白对照,且在规定的吸收峰波 长±2nm内测试几个点的A,以核对供试 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
• 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 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
• A在0.3~0.7之间的误差较小。
• 测定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应减去空白读数, 再计算含量。
• 4.拖尾因子(T)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 性。拖尾因子计算公式:
• 拖尾因子: 又称对称因子,用于衡量色谱 峰的对称性。计算公式:
• T=W0.05h /2d1 • T 应在0.95 ~ 1.05之间。
• W0.05h为5%峰高处的峰宽;d1为峰顶在 5%峰高处横坐标平行线的投影点至峰前 沿与此平行线交点的距离。
• 1.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 • 用于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由于不同物
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色谱行为不同,采用 理论塔板数作为衡量色谱柱效能的指标时, 应指明测定物质,一般为待测物质或内标 物质的理论板数。

• 2.分离度(R)
• 用于评价待测物质与被分离物质之间的分 离程度。是衡量色谱系统分离效能的关键 指标。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已知杂质 的分离度对色谱系统分离效能进行评价与 调整。待测物质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之间 的分离度应大于1.5。
第六章 中药含量的测定
第一节 常用含量测定方法
• 一、化学分析法 • 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 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 • 局限性:灵敏度低、操作繁琐、耗时长、
专属性不高、不适于微量成分测定。 • 适用于含量较高的成分及矿物药制剂中的
无机成分,如总生物碱类、总酸类、总皂 苷及矿物药制剂等。
• 1.内标法(校正因子法) • 在定量分析时,需要对检测器的输出信号

重量分析法—沉淀重量法(分析化学课件)

重量分析法—沉淀重量法(分析化学课件)
沉淀重量法沉淀的制备 沉淀重量法沉淀的制备
溶解 沉淀 烘干或灼烧
过滤和洗涤 称量、计算
1
沉淀的形式与称量形式
沉淀重量法 被测组分 溶解
加入沉淀剂 沉淀形式
滤洗
烘干(灼烧) 称量形式
沉淀的形式与称量形式
测定SO42-的含量
溶解
沉淀剂
过滤、洗涤 800℃灼烧
试样
SO42-
BaSO4↓
BaSO4↓
(沉淀形式)
沉淀的形式与称量形式 2.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ü 组成必须确定并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ü 性质稳定 ü 较大的摩尔质沉淀反应使被测组分生成溶解度很小的 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后,烘干或灼烧成为组 成一定的物质,然后称其质量,再计算被测组分 的含量。
(称量形式)
测定Ca2+的含量
溶解 试样
沉淀剂
过滤、洗涤
C2O42-
CaC2O4·H2O
(沉淀形式)
800℃灼烧 CaO↓
(称量形式)
称量形式与沉淀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
沉淀的形式与称量形式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
1.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Ø 沉淀的溶解度小 ❖沉淀必须纯净,不含杂质 Ø 沉淀应易于过滤和洗涤 Ø沉淀应易于转化成称量形式

分析化学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分析化学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3.电解法
利用电解原理,使待测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析出, 然后称重,电极增加的重量即为金属重。 重量分析法优点:其准确度较高,相对误差一般为 0.1-0.2%。
缺点:
程序长、费时多,操作繁琐,也不适用于微量组 分和痕量组分的测定。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二、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Ba2+ SO42SO42- Ba2+ SO42SO42-
沉淀
Ba2+
Cl
-
Ca2+
K+
Ba2+ SO42Cl SO42- Ba2+ SO4
2-
Ca2+
Na+ Cl
-
Ba2+ SO42吸附层 扩散层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2) 吸留和包藏 吸留(occlusion):在沉淀过程中,若生成沉淀 的速度过快,则表面吸附的杂质来不及离开沉淀表面 就被沉淀下来的离子所覆盖,而杂质就被包藏在沉淀 内部,从而引起共沉淀。 包藏(inclusion):在沉淀过程中,母液也可能 被包夹在沉淀当中,从而引起共沉淀。 (3)混晶 当杂质离子的半径与构晶离子的半径相近时,所形 成的晶体结构相同,则它们极易生成混晶。 如:BaSO4和PbSO4, AgCl和AgBr. BaSO4和KMnO4等。 分析化学
K sp
K ap
②对于MmAn型沉淀,溶度积的表达式为:
MmAn
mM + nA
[Mn ]m [Am- ]n Ksp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2)条件溶度积 MA M
OH
+
+

分析化学样卷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2

分析化学样卷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2

s
∴ 必须严格控制 Cl-的浓度
10-3
[Cl ]
-
• 例: 液
用AgCl重量法测Ag+时,加入过量的HCl溶 产生的效应 同离子效应 盐效应 酸效应 络合效应 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减小 增大 无影响 增大
有 有 无 有
4.其他因素的影响 ① 温度(大多数沉淀,T↑,则S↑) ② 溶剂 (大部分无机物沉淀是离子型晶体,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BaCl2
BaSO4 Fe2(SO4)3
灼烧
BaSO4(白) Fe2O3(棕红)
1. 表面吸附 溶液中可溶性杂质被分析物沉淀的表面吸附所产生的 共沉淀称吸附共沉淀。 产生表面吸附的原因:沉淀晶体的顶角、棱边和表 面存在未饱和的电场力。
吸附层:溶液中的构晶离子 沉淀表面的双电层 扩散层:与吸附层中构晶离子电荷 相反的离子(抗衡离子)
一、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1.完全、Ksp小(沉淀的溶解损失量不超过0.2mg) 2.纯净,易于过滤洗涤 (晶形沉淀好于非晶形沉 淀) 3.易转化为称量形式
二、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1.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符合 2.稳定(不吸水、CO2、O2、不与灰尘反应)
500C CaC2O4 H2O CaCO3 800C CaC2O4 H2O CaO(空气中不稳定)
3. 副反应的影响
MA(固)
[ M ] [ M ] M [ A] [ A] A( H )
M
ML

+
A
HA

条件溶度积 K sp [ M ][ A]
MLn
M
A(H)
Hn A
[M ] M [ A] A( H ) K sp M A( H )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第六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在科学实验和化工生产过程中,经常要利用沉淀反应来制取难溶化合物,进行离子分离除去溶液中的杂质以做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等。

掌握影响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的有关因素,才能有效地控制沉淀反应的进行;只有基本搞清沉淀形成的机理,才有可能控制一定的沉淀条件,获得良好而且纯净的沉淀,或实现有效的分离,或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1.重量分析法概述一、重量分析法及分类重量分析法是经典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

它是用适当的方法将待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组分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根据分离方法的不同,通常应用的重量分析法有沉淀法和气化法。

沉淀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将被测组分转变为溶解度小的沉淀,对沉淀进行适当的处理,最后称重,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例如,测定试液中so即-含量时,在试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使sob定量生成BaSO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BaSO的重量,从而计算试液中sob的含量。

气化法(又称为挥发法)是用加热或其他方法使试样中被测组分气化逸出,然后根据气体逸出前后试样重量之差来计算被测组分的含量;或用吸收剂将逸出的该组分气体全部吸收,根据吸收剂重量的增加来计算该组分的含量。

例如,欲测定氯化钡晶体(BaCb^HO中结晶水的含量,可将一定量的试样加热,使水分逸出,根据试样重量的减轻算出试样中水分的含量;也可以用吸湿剂(如高氯酸镁)吸收逸出的水分,根据吸收剂重量的增加来计算水分的含量。

此外,还有提取法和电重量分析法等。

例如,测定农产品中油脂的含量时,可以将一定量的试样,用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等)反复提取,将油脂完全浸提到有机溶剂中,然后称量剩余物的重量,或将提取液中的溶剂蒸发除去,称量剩余油脂的重量,以计算油脂的含量。

电重量分析法是利用电解的原理,使被测成分在电极上析出,然后称重求其含量。

二、重量分析法的特点重量分析法是根据称得的重量来计算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分析法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分析法

一、沉淀的沾污
•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有:共沉淀现象和后沉 淀现象。 1、共沉淀现象:在进行沉淀反应时,溶液中某些 可溶性杂质于沉淀中一起析出,这种现象称为共 沉淀。 • (1)表面吸附 • 除去方法:少量多次洗涤沉淀。 • (2)形成混晶 • 除去方法:预先将这些离子除去(分离)。 • (3)包藏 • 除去方法:陈化和重结晶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 1、挥发法 • 如果被测组分具有挥发性,则可以利用加热或加入某种 试剂,使生成挥发性物质吸出,称量后根据试样重量的 减少量,计算出该组分的含量。 • 这样的方法常用来测定化合物及样品的含水量。 2、沉淀重量法 利用试剂与待测组分发生沉淀反应,生成难溶化合 物沉淀析出,再将其过滤,洗涤,烧干后称量,由 沉淀的质量求得被测成分的含量。
• 在这两种方法中,应用较多的是沉淀重量 法,通常把它称为重量分析法。重量分析 法是古老而经典的分析方法,它通过直接 称量得到分析结果,不需要从容量器皿中 引入许多数据(如稀释倍数或分取倍数等) 同时也不需要与基准物质作比较。因而它 的准确率较高,相对误差为0.1%~0.2%可 用于测量含量大于1%的常量组分,有时也 用于作为标准其它分析方法的标准方法。
三、配位效应
溶液中如有配位剂能与构成沉淀离子形成可溶性配 合物,而增大沉淀溶解度,甚至不产生沉淀,这 种现象称为配位效应。 举例AgNO3→AgCl(白色)→ AgCl2- 或AgCl32很明显,形成的配合物越稳定,配位剂的浓度越大, 其配位效应越显著。
四、酸效应
• 对酸度影响沉淀反应的定量进行称为酸效应。举 例说明。 • 对于上面介绍的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四种效应,哪 种效应占主导地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 讲,对无配位效应的强酸盐沉淀,主要考虑同离 子效应,对弱酸盐沉淀主要考虑酸效应,此与配 位剂形成稳定配合物而且溶解度不太小的沉淀主 要考虑配位效应。

第六章-1 沉淀重量分析法

第六章-1 沉淀重量分析法

对于M m An型沉淀
m n K SP [ M n ]m [ Am ]n (mS) ( nS) m m n n S m n
K SP S m n m n
1 mn
9
重量分析法
4. 条件溶度积
由于在形成沉淀的过程中,金属离子M和沉淀剂A均可能发生多种 副反应(类似于络合滴定法),因此有:
5
P184, 例6.1
19
例:0.02mol/LBaCl2和H2SO4溶液等浓度混合,问有 无BaSO4沉淀析出?
解: 已知K SP( BaSO ) 1.1 10 10,K a 2 1.0 10 2 4
2 c H 2 SO4 [ HSO4 ] [ SO4 ]


非挥发性 —— 过量20%~30%
13
例:用BaSO4重量法测定SO42-含量时,以BaCl2为沉淀 剂,计算等量和过量0.01mol/L加入Ba2+时,在200ml 溶液中BaSO4沉淀的溶解损失。
解:
已知K SP(BaSO4) 6 1010 M BaSO4 233.4 g / mol 2 Ba 2与SO4 等量反应的BaSO4沉淀溶解度为
23
重量分析法
譬如: AgCl Ag+ + 2NH3 AgCl AgCl + ClAgCl2- + ClAg+ + ClAg(NH3)2+ Ag+ + ClAgCl2AgCl32-
弱酸盐MA的阴离子A碱性较强时,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也要考虑酸效应。若s很小,A与H+的结合基本不影响 溶液pH,故可按pH7.0计算;若s较大,A碱性又较强, 17 则可按[OH-]=s进行计算。

第六章_沉淀滴定分析法

第六章_沉淀滴定分析法
沉淀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与反应物的浓度及所生成 沉淀的溶解度有关。即反应物的浓度越大,生成沉淀的 溶解度越小,则沉淀滴定的突跃范围越大,因此在卤素离子中,以AgNO3滴定I- 时滴定 突跃范围最大。
第三节 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
弱碱性溶液中以Cl-﹑Br-为主要测定对象的银量法。 应用以K2CrO4为指示剂的莫尔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3.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
例: 称取含NaCl和NaBr试样(其中还有不与Ag+发生反应的其他组分)0.3750 g, 溶解后,用0.1043 mol· -1 AgNO3标准溶液滴定,用去21.11 mL。另取同样重量 L 的试样,溶解后,加过量的AgNO3溶液沉淀,经过滤、沉淀、烘干后,得沉淀重 0.4020 g。计算试样中NaCl和NaBr的质量分数。 解:设试样中NaCl毫摩尔数为x, NaBr的毫摩尔数为y, 则: x = 0.258 m mol; y = 1.944 m mol
5. 生成的AgCl(或AgBr)沉淀也可吸附Cl-(或Br-),因此滴定时必须 剧烈摇动溶液,使被吸附的Cl-(或Br-)释出。
第二节 佛尔哈特法-利用生成有色配合物指示终
佛尔哈德法(Volhard)是用铁铵矾[NH4Fe (SO4)2· 2O]溶液作指示 12H 剂的银量法,它包括直接滴定法和返滴定法。 1.直接滴定法原理——测定Ag+ Ag+ + SCN - AgSCN(白色)= Fe3+ + SCN- Fe (SCN)2+(红色) 2.返滴定法原理
一. 莫尔(Mohr)法——利用生成有色沉淀指示终 点 莫尔法是以AgNO3为标准溶液,以K2CrO4为指示剂,在中性及
1. 滴定应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进行。 2. 不能在含有NH3或其它能与Ag+生成配合物的物质的溶液中滴定。 如果有NH3存在,应预先用HNO3中和;如果有NH4+存在,滴定时应控 制溶液的pH值范围为6.5~7.2。 3. 凡能与CrO42-生成沉淀的阳离子(如Ba2+﹑Pb2+﹑Hg2+等); 凡能与 Ag+生成沉淀的阴离子(如CO32-﹑PO43-﹑AsO43-等);还有在中性﹑弱 碱性溶液中易发生水解反应的离子: (如Fe3+﹑Bi3+﹑AL3+﹑Sn4+等)均干扰测定,应预先分离。 4. 莫尔法可测定Cl-、Br-,但不能测定I-和SCN-,因为AgI和AgSCN强烈 吸附I-和SCN-,使终点变化不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spα Mα A
K
' sp
称为条件溶度积。
由于有副反应发生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对于 MA型的沉淀,其K
' sp
==
K
spα
m M
α
n A
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㈠、同离子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向溶液中加入含有某一构晶离子的试剂 使沉淀的溶解度减小的现象。
在重量分析中利用同离子效应可以大大降低沉淀的溶解度。 沉淀剂一般过量 50%--100%;对于灼烧时不易挥发除去的沉淀剂,则一般以过 量 20%--30%为宜。
可以是分子状态,也可以是 M+ 、A- 离子对化合物。 根据 MA(固)和 MA(水)之间的沉淀平衡可得:
K1== aMA(水) aMA(固)
考虑到固体活度 aMA(固)=1,溶液中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近似为 1,则 aMA(水)===[MA](水)==K1===S0 S0 表示 MA(水)的溶解度,即 MA 在水溶液中以分子状态或离子对状态存在时的活 度,称为分子溶解度。 2、溶解度:指在平衡状态下所溶解的 MA(固)的总浓度 若溶液中不再存在其他平衡关系时,则固体溶解度 S 应为工友溶解度和构晶离 子 M 或 A 的浓度之和。 S===S0 + [M+]===S0 + [A-]
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反而大于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3、沉淀颗粒大小的影响:对于某种沉淀,当温度一定时,小颗粒的溶解度大于大
颗粒的溶解度。对于不同的沉淀,颗粒的大小对溶解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在沉淀重量法中,应尽可能获得大颗粒的沉淀,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溶解损失,且
易于过滤和洗涤;同时沉淀的总表面积小,沾污也少。 4、沉淀结构的影响:有些沉淀在初生成时为亚稳定型结构,放置后逐渐转化为稳
例、用 BaSO4 重量法测定 Ba2+,加入等物质的量的 SO42-,溶液的总体积约为 200ml, 问 BaSO4 的溶解损失 为多少?如果加入 过量的 H2SO4 并使溶液中 SO42 总浓度为 0.01mol/L,问 BaSO4 的溶解损失为多少?
㈡、盐效应:沉淀的溶解度随着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强电解质的浓度越大,其离子和沉淀构晶离子的电荷越高,盐效应的影响越严
小相近、电荷相同的离子。 ②、第二吸附层:作为抗衡离子,离子的电荷数越高越容易被吸附。此外能
与构晶离子生成难溶化合物或解离度较小的化合物的离子也容易被吸附。 ⑵、吸附杂质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 ①、沉淀的总表面积愈大,吸附杂质的量愈多。故小颗粒沉淀吸附杂质的 量
就比较多。 ②、杂质离子的浓度越大,被吸附的量也越多。 ③、溶液的温度越高,杂质被吸附的量越少,因为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
[M
]
[A
]== K ap γMγ A
==
K sp
K sp 称为溶度积常数,它除了受温度影响外,还与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
3、溶解度: 1 1 型的沉淀 MA:
S== KSP
MmAn 型
S== m+n K SP mmnn
例 1:已知 AgCl 的 KSP=1.8×10-10,S0=6.2×10-7mol/L,则 S=?
①极性较强的盐类如 BaSO4 等 ,一般具有较大的定性速度,故常生成晶形 沉淀。
②氢氧化物,特别是高价金属离子的氢氧化物,它们的溶解度很小,沉淀 时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较大;又由于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而阻碍着离子的定向排列, 因此定向速度较小,一般易生成体积庞大、结构疏松的无定形沉淀。
结论:沉淀的类型不仅取决于沉淀物质的本性,也与进行沉淀的条件密切相关 ,
v===K(Q-S)/S Q:加入沉淀剂时溶质的瞬间总浓度 S:表示晶核的溶解度 Q-S:过饱和度 K:与沉淀的性质、温度和介质等因素有关的常数 当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较小时,沉淀生成的初速度很慢,此时异相成核是主要的 成核过程;由于溶液中外来固体颗粒的数目是有限的,构晶离子只能在这有限的晶 核上沉积张大,从而有可能得到较大的沉淀颗粒 当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较大时,由于沉淀生成的初速度较快,大量构晶离子必然 自 发地生成新的晶核,而使均相成核作用突出起来,溶液中晶核总数也随着相对过饱 和度的增大而急剧增大,致使沉淀的颗粒减小。 3、临界异相过饱和比 Q*/S:过饱和溶液开始发生异相成核作用时溶液的相对过饱 和度的极限值。 临界均相过饱和比 QC/S:过饱和溶液开始发生均相成核作用时溶液的相对过饱 和度的极限值。 由于异相成核可以在较低的过饱和度进行,故其先于均相成核。 临界值的大小是由沉淀物质的本性所决定的。
质量也愈大,因此称量误差越小,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越高。
第二节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沉淀的溶解度: ㈠、溶解度和固有溶解度:
1、分子溶解度:(固有溶解度) MA(固)=====MA(水)=====M+ + A由此可见,MA 的溶解部分以 M 、A 和 MA(水)两种状态存在。其中 MA(固)
测 Mg
MgNH4 PO4----Mg2P2O7
CaC2O4 -----CaO
测定误差主要来自于沉淀的溶解损失、沾污和称量
二、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1、沉淀的溶解度要小,要求沉淀的溶解损失不超过天平的称量误差,即小于
0.2mg 2、沉淀应易于过滤和洗涤。(最好得到粗大的晶形沉淀) 3、沉淀必须纯净,不应带入沉淀剂和其他杂质 4、应易于转变为称量形式。
2、吸留与包夹 ⑴、吸留:在反应中,由于沉淀生成的速度过快,表面所吸附的杂质离子来
不及离开,就被随后生成的沉淀所覆盖而包藏在沉淀内部,称为吸留。 包夹:如留在沉淀内部的是母液,则称为包夹。 ⑵、区别:包夹并无选择性;而吸留实质上是一种吸附,故有一定的选择性。 ⑶、与表面吸附的区别:吸留与包夹都发生在沉淀内部,无法用洗涤的方法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分析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掌握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称量形式的要求;了解沉淀形成机理和 过 程。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提高纯度的措施。
2、掌握晶型沉淀和非晶型沉淀的生成条件的控制。 3、掌握重量分析结果计算;换算因数。
重点、难点: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晶型沉淀和非晶型沉淀的生成条件 重量分析结果计算----换算因数。
㈢、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 在沉淀平衡中,除了被测离子与沉淀剂形成沉淀的主反应之外,往往还存在多
种副反应, 此时构晶离子在溶液中以多种型体存在,其各型体的总浓度分别为 [M‘]和
[A’]。
[M ' ] [A' ]
K sp == [M ][A] == α M
• αA
K
' sp
== [M ' ][A' ] ==
㈡、活度积和浓度积: 1、活度积常数:
K2==
a M
+
aA−
a MA(水)
a a M + A− == K2 S 0 == K ap
Kap 称为活度积,它仅与温度有关。 2、当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较大,需要考虑离子强度的影响时,则应采用浓度来 表 示沉淀的溶解度。
a a M + A− == γ M + [M + ]γ A− [ A− ] == K ap
一、沉淀形式、称量形式
沉淀重量法的一般沉淀过程如下:首先在一定的条件下,往试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
剂使被测组分沉淀出来,所得的沉淀称为沉淀形式。
沉淀经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后使之转化为适当的称量形式,经称量后,即可由
称量形式的化学组成和质量,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
称量形式和沉淀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测 Cl AgCl---AgCl
2、定向过程:在聚集的同时,构晶离子又有按一定的晶格整齐排列在晶核表面 从 而形成更大晶粒的倾向,这种定向排列的作用称为定向过程。
沉淀颗粒的大小以至生成沉淀的类型,则由两个过程进行速度的相对大小所决 定。
如果 V 聚集》V 定向,离子来不及进行有序排列,则易形成无定形沉淀; 如果 V 聚集《V 定向,则易形成晶形沉淀。 定向速度的大小主要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聚集速度的大小则与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有关,相对过饱和度越小,聚集速度 也越小。 3、沉淀类型的确定:
成核过程和晶体的成长过程都对沉淀颗粒的大小有影响。
重量分析要求沉淀不仅溶解度要小,而且要纯净。 一、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㈠、共沉淀现象: 1、表面吸附:在沉淀表面上吸附了杂质。原因是由于在晶体表面离子电荷不 完
全等衡所引起的。 ⑴表面吸附的选择性规律: ①、第一吸附层:构晶离子首先被吸附。其次易被吸附的是与构晶离子大
重。 在利用同离子效应来降低测定溶解度的同时,也应考虑由于过量沉淀剂的加入
而引起的盐效应。 P254 表
㈢、酸效应:溶液的酸度对于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溶液的酸度一般对强酸盐沉淀的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弱酸盐沉淀的溶解度 影 响较大,形成沉淀的酸越弱,酸度的影响越显著。
㈣、络合效应:由于沉淀的构晶离子参与了络合效应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 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在有的沉淀反应中,沉淀剂本身就是络合剂,沉淀剂过量时,既有同离子效应,
结论:从成核过程来看,沉淀颗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形成晶核数目的多少,而
这又取决于成核过程是以均相成核还是异相成核为主;二者以何为主则由临界过饱 和比与相对过饱和度这两个值的相对大小而定。 ㈡、晶体的成长过程:
1、聚集过程:当晶核形成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不断向其表面扩散并沉积,使晶 核逐渐长大成为沉淀颗粒。这种由离子聚集成晶核,再进一步堆积形成肉眼可见的 沉淀微粒的过程称为聚集过程。
定型结构,由于二者的结构不同,溶解度也各异。一般亚稳定型的溶解度较大,所 以沉淀能自发地转化为稳定型。
第三节 沉淀的形成及沾污
一、沉淀的类型: 1、晶形沉淀:颗粒最大,其直径大约在 0.1—1μm 之间。在沉淀内部,离子按晶体 结构有规则地进行排列,因而结构紧密,整个沉淀所占的体积较小,极易沉降于容 器底部。 2、无定型沉淀:颗粒最小,其直径大约在 0.02μm 以下。沉淀内部离子排列杂乱无 章,并且包含有大量水分子,因而结构疏松,体积庞大,难以沉降。 2、凝乳状沉淀:颗粒大小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其直径大约为 0.02--1μm,因此其 性质也介于二者之间。 二、沉淀形成的过程及影响沉淀类型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