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事故致因分析正式版

合集下载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二篇)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二篇)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一、名词解释:1.事故: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设备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2.危险源(危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的过程。

4.不安全行为: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

5.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7.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8.可接受的风险:根据组织上法律义务和本质安全管理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的程度的风险。

9.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采取的措施。

10.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1.预防措施:对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2.持续改进:为改进本质安全管理总体绩效,根据本质安全管理方针,组织强化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

二、简答:1.什么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答: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和社会可能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2.本质安全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本质安全强调从根源上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消除或减少。

概括起来,本质安全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面四个:1)最小化原理(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

2)替代原理(在系统中使用相对更安全的物质替代危险的物质)。

3)稀释原理(必须使用含危险性事物时,采用危险、有害物的最小危害形态或造成最小危险的环境、工艺等条件)。

4)简化原理(保证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制度等保持最简洁、科学、合理)。

3.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是促进我国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增强煤矿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落实安全发展观,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矿安全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淮北矿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

淮北矿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

淮北矿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淮北矿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一、事故概述2022年6月15日下午2点30分左右,我公司位于淮北市的一座煤矿发生严重安全生产事故。

此次事故造成7人死亡,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近500万元。

经初步调查,事故原因主要是矿井内的安全设施维护不到位,存在隐患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二、详细过程据事发地周边矿工反映,当天下午2点左右,他们突然听到一声巨响,紧接着煤矿的井口冒出浓烟。

矿工们立刻意识到出事了,纷纷向公司报告并组织自救。

事故发生后,我公司紧急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了消防、安监和急救人员前往事故现场,并与当地公安机关保持密切联系。

经过救援人员的全力努力,事故现场5名被困矿工被成功救出,但另外7名矿工不幸遇难,其中3人受伤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设备报废和现场维修的成本。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导致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矿井内的通风系统存在故障,无法正常运转,导致煤尘和有害气体在井下积聚。

其次,事故发生前,矿工们在检修设备时未按规定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设备失效,也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概率。

此外,矿井的安全设施维护不到位,存在大量隐患,比如未更新的灭火器、损坏的消防栓等,这也为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三、事故原因分析根据事故调查和分析报告,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矿井通风系统故障:通风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中至关重要的设施,能够有效消散有害气体和煤尘。

而在本次事故中,通风系统的故障导致有害气体和煤尘在井下无法有效排除,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2. 矿工未按规定操作:在事故发生前,矿工未按规定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器等。

这些违规操作增加了矿工在事故中受伤甚至遇难的概率。

3. 安全设施维护不及时:事故发生地的安全设施维护不到位,灭火器长时间未更换,消防栓损坏丧失作用等。

这些隐患的存在为事故的发生提供了便利。

四、教训及改进措施根据事故分析,我们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我们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煤矿安全事故分析及整改措施

煤矿安全事故分析及整改措施
02 对于高瓦斯矿井,应采取瓦斯抽放措施,降低工作面
和矿井内的瓦斯浓度,确保安全开采。
加强火源管理
03
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下井,防止因明火引起的瓦
斯爆炸事故。
加强水害防治
加强水文地质调查
在开采前应对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掌握地下水的 分布和水量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建立排水系统
在矿井内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及时排出积水,防止因水积聚导 致的事故。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
01
采用先进技术
煤矿企业应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 率和安全性。
02
进行技术改造
03
加强科技创新
煤矿企业应对现有生产设备和工 艺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 ,降低事故风险。
煤矿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研究 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难题,提高煤 矿整体安全生产水平。
煤矿安全事故分类
根据事故原因和后果,煤矿安全事故 可分为瓦斯事故、水害事故、火灾事 故、机电事故、运输事故和职业病等 。
煤矿安全事故的危害
人员伤亡
煤矿安全事故最直接的危害就是 造成人员伤亡,尤其是瓦斯爆炸 、透水等事故,往往导致大量人
员伤亡。
财产损失
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还会造成严重 的财产损失,包括设备损坏、煤炭 损失等。
环境破坏
煤矿安全事故可能会导致环境破坏 ,如瓦斯泄漏、污水排放等,对周 边环境造成污染。
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自然因素
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如煤层厚度 变化大、断层多、水文地质条件 复杂等,都可能导致煤矿安全事
故的发生。
技术设备
部分煤矿技术设备落后,如通风 设备、排水设备等,不能有效预
防和应对煤矿安全事故。

人因失误是引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人因失误是引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人因失误是引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煤矿事故的致因机理与加强人因失误控制是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1、引言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统计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90%以上。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奇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存在着“88:10:2”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是纯属人为的,有10起是人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只有2起是人难以预防的,即所谓“天灾”。

同样,煤炭行业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现场管理不善与职工违章造成的。

因此,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研究与探讨人因失误及其控制措施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人因失误致因分析与工业安全中使用的术语“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同,在现代的系统安全中采用术语是“人因失误(Human Error)”。

人因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不安全行为也是一种人因失误。

但是一般来讲,不安全行为是操作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导致事故的人因失误,是人因失误的特例。

管理者发生的人因失误是一种更加危险的人因失误。

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指挥失误、操作失误、声音等。

3、人因失误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1)人的生理原因。

违章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违章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表明,根据违章者主观意愿不同,违章行为分为故意性与非故意性行为两大类。

故意性行为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危险后果的行为:①重生产、轻安全的心理;②冒险与侥幸心理;③特殊的性格;④其他心理因素。

非故意性违章指违章者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不甚明了与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或难以控制。

根据起因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无知性;②注意力不集中;③时间紧迫感;④过度疲劳;⑤紧急状态。

(2)人的素质原因。

主要包括无知、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缺乏工作责任心与政治责任感,缺乏纪律观念。

(3)机械设备的原因。

如:操作人员对机器的使用缺乏训练或思想不集中、操作失误而引发事故,控制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机协调关系等。

煤矿事故分析报告

煤矿事故分析报告

煤矿事故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分析了过去五年内发生的煤矿事故数据,并提出了改善煤矿安全的建议。

通过对事故原因、频率和地区分布的分析,本报告旨在帮助相关部门了解煤矿事故的关键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

1. 引言煤矿事故是煤矿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严重问题,不仅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煤矿事故的原因和特征,对于预防和应对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收集和处理为了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我们收集了过去五年内全国范围内煤矿事故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事故发生地区、事故类型、事故原因等。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排除了重复数据和缺失值,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事故原因分析在分析过去五年内的煤矿事故数据时,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原因导致了事故的发生:3.1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煤矿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包括操作不当、安全意识淡漠、监管不力等问题。

这些因素使得工作环境不安全,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3.2 设备故障煤矿设备的故障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备老化、维护不当和缺乏有效的监测措施等问题导致了设备故障的发生,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3.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也是导致煤矿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煤矿地处地下,容易受到地震和洪水的影响,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4. 事故频率分析通过对过去五年内煤矿事故的频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事故的发生趋势和特点。

4.1 事故频率趋势根据数据统计,过去五年内煤矿事故的频率呈下降趋势。

这表明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煤矿安全水平,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

4.2 事故类型分布在过去五年内的煤矿事故中,火灾和瓦斯爆炸是最常见的事故类型。

这些事故类型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危害性,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5. 地区分布分析通过对事故发生地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热点地区,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引言:煤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由于煤矿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本文旨在分析几起中国煤矿安全事故案例,总结其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煤矿行业的安全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丹东市煤矿爆炸事故案例2024年8月,辽宁省丹东市一处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造成七人死亡。

该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煤矿经营者无视安全生产规定,未严格落实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监管部门存在疏于监管、不作为的问题;劳动者安全意识不强,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等。

预防措施: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煤矿安全监管制度,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合规经营;另一方面,煤矿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加强煤矿安全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落实煤矿安全管理制度。

二、辽宁省兴城市煤矿透水事故案例2024年10月,辽宁省兴城市一座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透水事故,造成22人死亡。

根据调查结果,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矿井顶板掉落导致水体透漏,矿井防水工程不完善,监测设备缺失,未能及时预警和防范。

预防措施:矿井防水工程应更加注重细节和工程质量,确保煤矿的安全运营;监测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应达到标准要求,确保对潜在风险的及时监测和预警;煤矿企业应加强安全管理,对每一位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三、山西省阳泉市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例2024年1月,山西省阳泉市一座煤矿发生了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

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煤矿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规定,操作员操作不规范,安全设施缺失,没有及时进行瓦斯检测和处理。

预防措施:一是煤矿企业应提高自身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人员的合理配备和培训;二是加强瓦斯检测和处理设备的投入和运行管理,确保检测的及时和准确;三是操作员应规范操作,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职业安全意识。

结论:以上几起煤矿安全事故案例表明,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加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和监管,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制和预防煤矿事故发生的具体 的对策和措施 ,即要做 到 “ 两个 完善 、三个 加强” :完善我 国煤矿安 全生 产管理体 制 、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 系 、加强 煤炭行业 工人 队伍 建设 、加强 煤矿救 护队伍建设 、
加强煤矿安全信息管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 键 词 : 矿 事 故 煤 矿 事 故致 因理 论 分 析 煤 中 图 分 类 号 :F 7 23 文献标识码 : B 对 策
文 章 编 号 : 0 4 4 5 (0 6 2 0 1 O 1 0 — 0 1 20 )1 —0 3 ~ 4
ANALYS S THE I REAS ONS AND RES EARCH PREVENTED COUNTERM EAS URES ABOUT COALM I NE ACCI DENTS
许名标 彭德红
( 义乌 工商 学院 土木 工程 系 ・ 义鸟 3 2 0 ) 2 0 0
摘 要 :由于人们对煤矿事故 的发生机理缺乏 清晰的认识 ,没有 抓住煤矿事故发 生的本质 原因 ,从
而 未 能采 取 针 对性 强 的 措施 和 对 策 有 效 地 控 制 和 预 防 煤 矿 事 故 ,导 致 我 国 煤 矿 事 故 频 繁 发 生 。从 本 质 原
Ab t a t sr c :Pe p e a e n ta l o t k l t r e e a u e a d c u t r e s r s t o to fe t e y o l r o b e t a e wel a g td me s r n o n e m a u e o c n r le f c i l v a d p e e tt e c a mie a cd n ,t a a s sf e u n c u r n e o o l n c i e ti u o n r e n r v n h o l n c i e t h tc u e r q e to c r e c fc a mi e a cd n n o rc u ty b — c u e p o l a k t e ce r u d r t n ig t c u r n e me h n s o h o l n c i e t a d h v o a s e p e lc h la n e sa d n O o c r e c c a im f t e c ami e a cd n n a e n t s r t h d t e e s n ilr a o s wh c h o l n c i e to c r .Th o l n c i e tr a o sa e a a c a c e h s e t e s n ih t e c a a mi ea cd n c u s e c a mi ea cd n e s n r n — lz d t o o g l r m h h e s e t f e s n i l i d r c n mm e i t e s n , a d t e mo e f y e h r u h y fo t e t r e a p c s o s e ta , n ie t a d i dae rao s n h d lo c am i e a cd n s c n tu t d s in e a d s i d o r c u t y n t n l o d t n o l n c i e ti o s r c e ce c n u t u o n r a i a n i o .wh c n tu t o l n e o c i ih i s r c sc a mie s f r d c in ma a e n u o n r n t ef u d t n o h o y o e s n e d t c i e t n n f a e p o u to n g me ti o rc u ty o h o n a i f e r f a o s la O a c d n ,a d u i n o t r — y n u e o o l n c i e to c r e c s a d r a i fc a mi e p o u t n s f n g me ti u o n i g r l fc ami e a cd n c u r n e n e l y o o l n r d c i a e ma a e n n o r c u — t o ty r .Ba e n t e r fr a o s la o c a n c i e t h o c e e c u t r a u e n a u e r s d O h o y o e s n e d t o l mi e a cd n ,t e c n r t o n e me s r sa d me s r s a e p o o e n c n r l n n r v n i g o c r e c so h o l n c i e t a l s“ WO p r e t ,t r e r p s d o o t o l g a d p e e tn c u r n e f e c ami ea cd n ,n me ya t e f c s h e i t srn te s te g h n ”:p r e tc a mi e s f r d c i n ma a e n y tm n o r c u t y n e fc a n e f c o l n a e p o u t n g me t s s e i u o n r ,a d p re t lws a d o r g lt n y tm n t e c a n s f r d c i n a d te g h n c n t u t n o h o l r f s i n e u a i ss s e i h o l mi e a e p o u t , n s r n t e o s r c i f t e c a o o o p o e s o wo k r to p ,a d sr n t e o s r ci n o h o lmi e r s u h r o s a d sr n t e n o ma i n r e r o s n t e g h n c n t u to ft e c a n e c e t e to p n t e g h n i f r t o ma a e n ft e c a n e u iy n g me to h o lmi e s c r . t Ke r s y wo d :Co l n c i e t Th h o y o e s n e d t o lmi ea cd n An l ss C u t r a mi e a cd n e t e r fr a o s la o c a n c i e t ay i o ne-

煤矿安全管理事故致因分析及过程控制

煤矿安全管理事故致因分析及过程控制

煤矿安全管理事故致因分析及过程控制摘要:我国是煤炭大国,分布广、储量大,但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都属于井工开采,会面临较多的安全事故及安全问题,这对于煤矿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文首先阐述了煤矿危险源的特点,其次分析了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同时,就煤矿安全管理事故的过程控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事故过程控制我国是煤炭大国,分布广、储量大,但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都属于井工开采,会面临较多的安全事故及安全问题,这对于煤矿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要有效地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那么就必须对事故产生的规律和机理予以掌握,分析煤矿安全管理事故致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这样才可以将事故真正控制。

本文就煤矿安全管理事故致因及过程控制进行探讨。

1 煤矿危险源的特点(1)危险源拥有不可抗力。

据统计,常规工业中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事故通常不会超过2%;但煤矿却不然,其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有火灾、粉尘、水害、顶板、瓦斯五类,这五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占到10%~30%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

(2)煤矿安全投入需求大。

煤矿安全p(5)煤矿控制技术要求高。

由于井下环境条件局限和煤矿井下空间受限,煤矿危险源的安全技术条件相对苛刻,如煤矿设备保护动作要求、顶板支护设备的性能要求和结构、电气的防爆要求等都要远远高于常规工业企业的要求。

2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2.1 煤矿事故机理分析事故的发生必须要同时满足三要素——“受体、致害物、起因物”。

受体是指受到致害物作用、且暴露于致害物的人员、物体和环境;致害物是直接作用于受体,让受体中毒或者遭到伤害的物质或物体;起因物是促成致害物失效、且创造事故条件的物质基础。

事故三要素基于危险源辨识角度来看,本质上都是危险源,其中受体是自身的危险源,受体的危险源是致害物,受体和致害物的危险源是起因物,事故三要素顺序作用下就会产生煤矿事故其机理为“起因物→致害物→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基于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事故致因分析正式版基于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事故致因分析正式版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的现状,解释了我国煤矿企业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基于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并根据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规律,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煤矿事故致因理论模型。

关键词:煤矿安全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事故致因模型1.我国煤矿安全的现状分析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但安全工作却相对落后,致使各类事故接连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资料显示,20xx年在全世界产煤大国中,美国的百万吨死亡率己下降到0.035左右,德国为0.04,南非为0.3,印度为0.27,澳大利亚为0,而中国20xx年的这一指标值为2.81,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安全监察局统计,每年我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均40起以上。

目前经过积极采取各类措施,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xx年我国共发生煤矿安全事故1687起,死亡2535人,百万吨死亡率第一次降到1以下,约为0.892,但据中国安监总局透露,20xx 年中国煤矿事故起数仍为1403起,死亡人数高达2433人。

可见,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仍然非常严峻,主要产煤地煤矿事故频发,矿难伤亡人数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煤矿的安全生产成为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既有引发煤矿矿难的客观直接原因,如违背煤炭开掘规律,盲目蛮干,超负荷生产;也有间接原因,如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技术设备不足;还有客观上的自然因素,如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就业环境恶劣等;然而对事故的统计结果显示,多数事故是由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层的决策失误或者企业管理因素(如企业组织程序、企业文化和规则)等因素,即人的因素造成的[1]。

国内外大量的数据统计表明,在所发生的事故总数中70%~9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

在对现代工业企业事故的统计中,由人因直接或间接所引发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5%以上,在一些大型的灾难性事故中,这一比例也高达70%~80%。

在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中,高达97.67%的事故是人为因素事故所导致的,其所占比例远高于由其它因素引发的事故所占的比例[2]。

基于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的现状,为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本质安全管理”这一管理理念随之提出。

2.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概述本质安全管理是现代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煤矿本质安全是一种“不断追求系统安全极限”的管理理念,即在相对可靠的技术、设备及环境下,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方法,消除导致煤矿系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使煤矿灾害与事故发生率降至极低的、可接受的限度[3]。

2.1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及其构成因素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是实现人、机、环境、管理的统一。

通过强化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严格管理流程、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推行精细化管理,把风险管理技术和人的行为管理纳入安全管理体系之中,使员工职业健康、环境保护、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得到紧密结合。

其构成要素为:人、机器、环境、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陷、管理无漏洞,达到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

在其构成因素中,人的因素主要包含人员的生理、心理、技术素质及安全价值观;机器的因素主要包含生产设备的新旧程度、有无自动抗干扰能力、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机器运行的稳定程度;环境的因素主要包含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温度、湿度、照明、噪音、粉尘、有毒有害其他浓度等因素;管理的因素主要包含在生产作业中协调人、机、环境诸因素,实现管理无漏洞、系统无缺陷[4]。

2.2四大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因素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人员的方面看,人员因素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机器设备、环境、管理三个因素的安全效能的发挥。

本质安全体系的人员对工作流程产生良好的作用,达到标准作业的要求,使人的行为符合安全要求,从而促进机器设备安全性能的改进、促使环境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煤矿生产持续保持安全状态。

(2)从机器设备方面看,机器设备本质安全是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重要保障。

经过本质安全型人员的作用,机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人员的安全,使环境免受各种污染和管理作用更有效的发挥。

(3)从环境方面看,良好的环境能使人的行为和机器设备的状态达到良好的融合,使之运作更加协调、高效、有序。

(4)从管理方面看,要确保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追求管理的科学高效,使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得到最优的配置,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资源的有效性。

3.基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事故致因分析通过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因素分析,得出人员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机器、环境、管理的发挥,结合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

这就是煤矿事故原因分析中被广泛研究的“事故致因理论”。

3.1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causing Theory)是从大量的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来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先后出现了十几种事故致因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理论之一的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的概念,促进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3.1.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通过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事故致因理论,提出了因果连锁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人员的伤害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则是由人的缺点所造成;不良环境或先天遗传因素又是诱发人的缺点的主要原因。

这一事故致因过程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后,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即相继发生,直至产生伤害[5]。

该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直接原因,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88%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0%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还有2%是由于不可控因素造成的。

同时,他认为即使有些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其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人的错误所致。

于是海因里希强调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事故连锁中的一块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根据我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矿事故中的70~80%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所造成的。

因而,可以认为海因里希的事故致因理论关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分析是符合煤矿事故发生规律的。

3.2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模型根据海因里希的理论,他把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完全归因于人的缺点,包括性格上的先天缺陷和知识技能的后天不足,进而追究人的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遗传造成的人性格上的先天缺陷是难以控制的,造成后天知识和技能不足的社会环境因素过于笼统,难以直接用于煤矿事故分析和预防。

另外,对直接原因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中缺乏前一层的致因。

同时,在煤矿事故中,一些环境因素包括瓦斯爆炸、顶板突出、渗水透水、气体中毒、煤层自燃等也常常是造成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按照海因里希的理论,所有直接原因的上层原因皆为人的缺点,单纯以人的缺点来直接解释所有的不安全状态,不完全符合现代安全管理的系统论思想,难以实现对煤矿事故的全面控制。

图1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模型在基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事故致因模型分析中,不仅分析了事故原因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且还引入了机器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从而更全面地诠释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首先,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于煤矿职工人员自身的缺点,如个人素质低、生产技能差、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抱有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等等,因此职工在作业过程中经常会实施一些不安全行为,从而直接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

煤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是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据20xx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调查,在我国30万吨以上大中型煤矿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2.67%,大专以上只占5.44%,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占0.3%[6]。

可见,人员的自身因素会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

其次,由于机器设备陈旧和老化、设备长期失修、安全性能差、安全防护设施不足等,导致了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为煤矿事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

即物的不安全间接导致了人员作业操作中的失误,引发安全事故。

如20xx年6月20日发生在黑龙江鸡西矿务局城子河煤矿的造成115人死亡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其原因就在于对通风扇乏必要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导致在人员在煤矿作业中局部通风扇停止运转,造成局部瓦斯积聚,从而引起瓦斯爆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再次,我国煤炭生产作业的自然环境复杂恶劣,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职工人员容易受到渗水透水、煤尘中毒、顶板掉牙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且作业面过于集中、通风不畅、照明不足等,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

以20xx年数据为例,全国煤矿共发生顶板事故2364起,死亡2766人;共发生水害事故162起,死亡516人[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