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勘察编录土描述

岩土勘察编录土描述
岩土勘察编录土描述

H.1 一般规定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表H.1.2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巨厚层厚层h> 1.01.0≥h>0.5 中厚层薄层0. 5≥h>0.1h≤0.1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H.2 野外描述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

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

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

“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

“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H.3 岩石

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

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H.3.7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

H.3.8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

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H.3.11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H.3.12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H.4 碎石土

H.4.1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4.2 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2执行。

H.4.3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

H.4.4 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H.4.7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H.4.8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

H.4.9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 砂土

H.5.1 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H.6 粉土

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H.7 粘性土

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17)。

H.7.2 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

3 特殊性土: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 (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1.5时为淤泥质土。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H.7.3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

H.7.4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

H.7.5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

H.7.6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

H.7.7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

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

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H.7.8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塑、H.1 一般规定~fAdOh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I:] s/r7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_&XT =SW}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s)375jCg a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Q.2:*d.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v!RdM+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W5 fO1F

岩石厚度分类表表H.1.2 ;#EB0TK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L;,Nh

巨厚层厚层h> 1.01.0≥h>0.5 中厚层薄层0. 5≥h>0.1h≤0.1 42Gr0+Mb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MHn J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H<}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66|Y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6M"J3\ x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y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0Hff/~J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7fI[yCh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HQt=.#GW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z ;=3S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X_k[l9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ETSBd[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_m3PAD4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Va(R*38k

H.2 野外描述{n$9o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5y}}?6n+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ey!O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Iimz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qIA!m .GC

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4B6 IF*

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v8RY,Q30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f+fF5Z\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A){kitx-i)

“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53B Xz= k

“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Qi6vP&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iu*u|e

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8N ci1o

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uy}]s5Qu

T_v

H.3 岩石9dqD(S#C;"

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4sNM#]%|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1M_rG1/+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sE>'~ +1_O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Y.X38Z[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9Ki86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1D=My1B

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CC<*vy

H.3.7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V!]e#QH;

H.3.8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My)}oN7\z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v oC< /}E

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DWzp5Ax

H.3.11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5il] D`

H.3.12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Eq'{uV:

xo^_;(;

H.4 碎石土E.6^~'/

H.4.1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DPy"FQYZb

H.4.2 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 3.3.2执行。{&K#~[)

H.4.3 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R6z/P (}

H.4.4 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d/R:-{J)c

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v_-:[l

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gI\J sN

H.4.7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k}jH

H.4.8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7/aJ?:gX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j g$%WAEb

H.4.9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 1?AU 6\

8 wC3}U

H.5 砂土JrCm >0g

H.5.1 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v*3ezf\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

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s(wbsRVP8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p^~lQ8t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ds7I .Q'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u49/LtB\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5O*. qp?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j: ]/AReOL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xNq&_oY7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0)9GkHVu(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m6'YFpf)V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kf7??Z

^$rt|]

H.6 粉土F"a,[i,[W

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Q"QrbU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N"HN] Y@w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i-tX5Md|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S{ fNeK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U/{cYX

|%b'L.$4

H.7 粘性土X0P

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17)。[&)9|EV

H.7.2 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VI37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l_QpPo!a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syBYH5

3 特殊性土:\s+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 (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1.5时为淤泥质土。[.|tD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

沉的土。uXtfP?3Vy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l3(k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p2w/jJMD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21w<8:Vg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Ew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Vv6xVX

H.7.3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PP$Ig2Q

H.7.4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Jv Z:'g}

H.7.5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1Wo#b+

H.7.6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yvNYYp2r

H.7.7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3"3OOT7

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Zp]Bs

H.7.8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塑、

岩土的性质描述

H.1 一般规定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H.2 野外描述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

水文地质钻孔编录表格[全套]

钻孔施工报告 项目名称: 孔号: 位置: 坐标: 孔口标高: 施工单位: 机长: 现场技术人员: 钻探时间:自:年月日 至:年月日

目录 1、设计书 2、地质技术予设 3、开孔通知书 4、岩心编录 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6、抽水试验结构记录 7、抽水前静止水位观测 8、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记录 9、钻孔抽水试验恢复水位观测记录 10、钻孔(井)下管记录 11、钻孔(井)下泵记录 12、计算数据及成果 13、钻孔(井)验收书 14、施工小结

设计书 一、施工目的: 二、设计依据: 三、施工现场附近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简况: 四、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五、抽水试验要求: 六、其它: 如出现设计外的其他情况,将由现场指挥部技术组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设计:审核:技术负责:

地质技术予设

开孔通知书 号机台: 根据施工安排,你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机台负责人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号孔拆装线 开孔通知书 号机台: 根据施工安排,你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机台负责人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工程地质编录(描述)模板

工程地质编录模板 注意事项 1、在钻探前必须明确本工点内是否出露(或隐伏)断层、破碎带!在钻探过程中发现破碎带必须仔细描述,并及时反映到地质组! 2、对斜坡钻孔一定要注意观察周围地形地貌,看是否有滑坡发育,一旦发现软弱层及时向地质组反映! 3、初始水位和稳定水位必须按要求量测! 4、钻探过程中发现溶洞,对其深度、大小、特征等必须严格准确把握和描述! 5、在土类颜色变化明显时、基岩换层处必须要分层,并详细描述。 一、土类描述 1.1黏性土(黏土、粉质黏土) 描述应包含内容: ××色,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夹层情况,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光泽反应等。 注:光泽反应就是切面对光线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描述为“光滑”、“稍有光滑”、“粗糙”。 示例: 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18.4m以下为坚硬,切面光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为强风化灰岩,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土质均匀,手可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20.0m~30.5和40.5m以下为坚硬,局部夹少量铁锰氧化物,其中28.5~29.5m、35.5~37.0m夹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3~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2粉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层理及夹层情况,

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等 示例: 粉土:黄褐色,6.2~6.7m为灰白色,密实,稍湿,手捏有砂感,不能搓条,含约5%细砂,局部夹黏土、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浑圆状,一般粒径为5~20mm,最大粒径为80mm。 1.3砂土(粉、细、中、粗、砾)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主要成份是××,级配良好(或差),有无黏粒 (或估计黏粒含量)等 示例: 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灰白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砂粒成分为长石,石英,粒径为5~8mm,偶见卵石,粒径为10~50mm,其中7.0~7.3m夹粉质黏土。 粉砂:指的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有轻微粘着感。 黄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差,含有约10%的粉质黏土中砂:黄褐色,中密,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好。 砾砂:砾砂是砂土中砾粒(粒径大于2毫米)含量占总质量25%~50%的砂。 黄褐色,中密,饱和,级配差,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其中26.9-28.9m 含圆砾较多,粒径一般为2~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4碎石土类(砾石土、碎石土、卵石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碎石类土的主要成份是强风化××岩,碎石粒径一般××~××mm,最大粒径为××mm,磨圆度;充填物成份及比例; 示例: (1)细/粗角砾土:灰褐色夹褐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尖棱状,成分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填约20%粉质黏土。 (2)细/粗圆砾土:黄褐色夹紫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浑圆状和圆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充填约15%粉质黏土,中下部达30%。

(完整版)岩土工程勘察习题及答案

绪论 1、试述岩土工程、工程地质的含义与联系。 (1)岩土工程:是以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学为理论基础,以解决和处理在建筑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与岩土体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是一门地质与工程建筑全方位结合的专业学科,属土木工程范畴。 (2)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3)区别:工程地质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门应用科学;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种工程技术。从事工程地质工作的是地质专家(地质师),侧重于地质现象、地质成因和演化、地质规律、地质与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从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师,关心的是如何根据工程目标和地质条件,建造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土技术问题。因此,无论学科领域、工作内容、关心的问题,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区别都是明显的。 (4)联系: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 2、简述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与目的。 基本任务:按照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为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岩土体治理加固、开挖支护和降水等工程提供地质资料和必要的技术参数,对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作出论证、评价。 具体任务: (1)阐述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场地内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 (2)查明工程范围内岩土体的分布、性状和地下水活动条件,提供设计、施工和整治所需的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 (3)分析、研究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作出评价结论。 (4)对场地内建筑总平面布置、各类岩土工程设计、岩土体加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整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 (5)预测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对地质环境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的建议。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运用各种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判断修建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以及建设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时,保证地基强度、稳定性以及不致产生过大沉降变形的措施,分析并提出地基的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设计、施工以及必要时进行地基加固所需要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为工程建筑对象选择适宜的地质环境,从而为该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提供保证。并不致对地质环境产生不应有的破坏,以致影响工程本身和人类的生活环境。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就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涉及到岩体与土体的利用、整治和改造,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四个方面。 4、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现状如何? 从目前国内大量的实践可看出,岩土工程勘察侧重于解决土体工程的场地评价和地基稳定性问题,而对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岩体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如水电站、核电站、铁路干线等)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分析、评价,仅由岩土工程师是无法胜任的,必须有工程地质人员的参与才能解决。这就要求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在发挥各自学科专

地质土类描述编录样板

地质土类描述样板: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二十四、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个人年度总结

工作总结:_________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个人年度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个人年度总结 部门:xx 姓名:xx xx年已经过去,在逝去的一年里,我公司在众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各项工作平稳,安全的进取着。 我在公司主要负责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技术,在xx年度个人所在项目,均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各位同仁予以重视,现总结如下: 勘察外业: 外业工作一直是勘察工作的重心,外业的准确性关系到整个勘察工作得成败,也是得到甲方认可的基础条件,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 1,建议技术人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接到公司通知,去项目之前,对该项目的地形,地貌已经地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健全野外编录,现场记录的野外编录是工程勘察的第一手资料,务必保证其准确性和健全,地层变化的深度,地层的鉴别描述严格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进行描述,记录,要求所有钻机每个钻孔都必须现场描述,不得漏层或回去在写报表的情况发生。地下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深度的准确性,取样编号,深度和岩样的取样都应按照项目的任务书要求进行取样。标贯和动力触探实验,各项目最少要有2个以上为真实数据。以保证后期工作的可行性。如发现问题应以及时改正。 3,保证外业工作的安全。勘察过程的安全性也是重中之重,现场技术人员要时刻提高警惕,在钻机转运,安装和操作中要时刻注意状况,提醒机长和工人们注意安全,佩戴安全帽。路上的行车安全也要提 第 2 页共 6 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要求

钻孔岩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工作 一、岩芯鉴定 岩芯的岩性、回次进尺井深、换层井深、岩石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颜色等应与地质编录一致。 二、岩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及方法 1、详细观测记录描述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裂隙宽度、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地下水活动形迹,裂隙面的粗糙程度、有无擦痕等。 2、对岩芯上孔洞与裂隙的描述:孔洞的大小、形状,孔洞之间的连通情况,洞壁上有何种沉淀物,孔洞的成因、裂隙的宽度、裂隙的充填物、充填程度;是否见褐铁矿薄膜。统计线裂隙率,测量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尤其对矿层顶底板的裂隙发育情况要注意观察。 裂隙统计可采用线裂隙率法,即 线裂隙频率(条/m )= 注意避免破裂岩芯的重复统计,并重点描述宽大裂隙。 3、泥化层的描述:泥化层的层位、物质成份、厚度、轴夹角等。 4、详细观测记录描述岩芯上出现的溶孔、溶洞的大小、溶蚀深度、个数。 5、风化情况 强风化带:岩芯全部退色、易碎,大部分母岩结构被破坏,多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行迹明显,如沉淀物、水垢等,岩芯多呈碎屑状、角砾状、渗土状、砂状、粉状。强风化带工程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发生崩塌。 弱风化带:岩石部分退色,或颜色变浅,母岩结构基本清晰可见,岩芯易机械破碎,多呈块状,少量碎块状、柱状。相对强风化带来说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同时也是潜水含水层的底板。 6、岩芯块度、形状划分 长柱状(指长度>20cm 的岩芯);短柱状10~20cm ;大块状10~5cm ;碎块状5~2cm ;碎屑状<2cm 。 7、检查机台上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本,记录的次数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齐全。如果发现水位的升降情况较大,要立刻对照相应部位的岩芯情况,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及其厚度。如发现有钻具自动陷落的记录,则可能有溶洞。 8、检查机台上观测水位的测绳,标记是否清楚、悬挂测钟的地方,标记是否为零。 9、终孔后24小时编录人员要亲自观测静止水位,并作好记录。 10、终孔后要下达封孔设计书,孔内封孔部位可设计在接近矿层顶板处,在矿层顶板的上部选择岩芯完整的部位进行封孔。因为岩芯破碎的部位,木塞安置不稳,不能满足封孔要求。封孔的长度5-10米。封孔设计书要写清楚,水泥标号425号以上,要用水泵将水泥浆送入到设计部位,严禁从孔口倒入。孔口封闭2-3米。在孔口的中心点用钢条做好孔口标记。如果矿层的底板也有含水层,矿层的底板也要封闭,以阻止地下水通过钻孔对矿床充水为原则。 含水层和隔水层基本特征: 1、含水层特征 A 、风化壳以上岩石明显褪色,硬度减弱,蔬松易碎,并发育有细微风化裂隙,该段岩芯裂隙条数(条) 该段岩芯长(m )

岩土工程勘察实习心得

岩土工程勘察实习心得 1月5日,老师带领我们来到福州福利院进行现场勘察的观察,通过老师的指导,使我明白了,钻机的工作流程、一根钻杆的标准长度、工程地址钻孔现场记录表的编录方法,具备野外鉴定土的能力以及钻进深度的确定,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钻孔布置及深度确定的问题。 控制性勘探点:为控制场地地层结构,满足场地、地基基础和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变形评价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取土测试勘探点: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 3个;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 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取土试样钻孔和进行原位测试的钻孔孔数量,一般占勘探孔总数的1/3~2/3,且每个场地不得少于2个。取土试样钻孔占总勘探点数量满足规程要求的采取不扰动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点数量不少于全部勘探点总数的2/3要求。 此外,还了解了勘察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1、不要浪费工作量,不要少钻,更不能超钻,少钻满足不了技术要求,超钻了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如勘探地层和预计地层有出入(如碎石类土累计厚度超过30cm、某岩埋深浅,风化层很薄等),发现土石分界及时通知工点负责人,根据勘探揭示地层情况适时的调整孔深,避免浪费。 2、岩芯及编录。在钻探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详细记录,掌握一手工程地质资料,这是全面阐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正确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依据。 2.1、基岩钻孔的编录和要求:认真填写报表和钻探日志。要详细记录钻具陷落、进尺较快、漏水、孔壁掉块、垮塌等的深度。钻探深度和岩性分层的测量误差不超过0.05米。岩芯采取率一般不小于80%。岩芯按顺序编号,妥善保管。终孔后编制钻孔柱状图和说明书。 2.2土层钻孔编录:土层钻孔的钻进速度较快,下钻提钻频繁。所以要求地

施工地质编录(局部)

施工地质编录 地质编录按其性质可分为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类。 一、原始地质编录 原始地质编录,是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天然露头和探矿工程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地质观察记录和素描,也包括各种采样、分析、鉴定等的成果。 原始地质编录一般取得下列三种材料: (一)文字材料如探矿工程中地质现象的描述记录,取样记录,岩(矿)石薄片、光片重砂和化石鉴定的文字报告等; (二)图表材料如各种坑探工程的素描图、采场及老铜的素描图、钻孔柱状图、照片、样品分析、鉴定结果表、探矿工程登记表等; (三)标本和样品材料为了对观察对象作进一步研究而系统、重点、有代表性地采集各种标本和样品。 这三种原始材料,往往是互相配合的,在观察的同时,既要素描,也采标本或样品与文字描述。 原始地质编录的成果是研究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矿产情况和评价矿床的基础地质资料,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综合编录与综合研究得成果质量。因此,认真、细致、全面、准确地进行地质观察与编录是对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二、综合地质编录 综合地质编录是指把综合研究原始资料所得的成果,用文字及图表进行记录和反映的工作,它是原始编录的深化。只有通过综合编录,才能把找矿勘探工作所获得的零散材料系统化,把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保证对区域及地址矿产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入,不断提高;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认识修改原有设计和施工部署,达到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大的地质成果,及时提交合乎质量要求的地质报告。 因此,综合地质编录在指导找矿、勘探和评价矿床、矿山设计和成矿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编录一般取得以下材料: (一)文字材料如地质报告文学说明书、单项研究的专题总结及各种试验报告等。 (二)图件材料如区域地质图、矿区地质图、勘探工程分布图、取样平面图、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储量计算平面及剖面图、水平断面图、矿体投影图、矿体顶底板等高线图、矿床水文地质图、区域水文地质图、抽水试验曲线图、地质构造图、矿层对比图、矿层等厚线图、矿体或矿层重要元素品位变化曲线图或平面图,有时还编制剥离比等值线图,勘探砂矿时还需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当采用物、化探时,尚需编制物、化探异常成果图,有时根据工作需要尚可编制矿体立体图及其它有关综合图件等。 (三)表格资料如储量计算表册、样品分析结果登记表、内外检验证分析结果对比表、物象分析结果表、水文地质成果表、测量成果表、探矿工程表、岩矿物理机械性质测定表及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成果表等。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 1、岩石描述的顺序: 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岩浆岩: 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 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 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 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变质岩: 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 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 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 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地质编录 一般地质描述要点

一、地质编录一般地质描述要点 (一)岩性或岩层描述 1、岩石名称:结构+成分命名。(前置,单列一行) 如板岩:绢云母板岩、凝灰质板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 砂岩:浅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浅变质粉砂岩、中粒杂砂岩……;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2、描述内容: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其他(岩石的完整致密程度,板岩的条带,砂岩及粉砂岩中的泥砾、包体、结核,砾石,黄铁矿,硅化,蚀变,古生物,节理与裂隙发育情况、接触关系)等,层次要分明。 (1)颜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如灰绿色:表示以绿色为主,灰色为辅。 (2)结构:板岩的结构为变余结构(变余泥状结构、变余粉砂结构);砂岩的结构有:粉砂质结构、细粒结构、中粒结构……; 花岗岩的结构:花岗粗粒结构、花岗中粒结构、花岗细粒结构、似斑状结构。 (3)构造 板岩:板状构造。劈理(板理)发育程度(平整光滑程度,沿板理方向剥成薄片的程度,板理的厚度与密度),同时测量劈理(板理)产状; 砂岩、粉砂岩: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中型交错层理、

大型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逆行沙波、粒序层理、块状、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等)、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冲刷痕、生物遗迹等); (4)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矿物)及矿物特征(包括粒径大小、结晶程度、含量及分布特征。如中粒半自形钠长石占50%,鳞片状黑云母呈团块状集合体分布等)。如果矿物呈规律性条带状分布,描述条带宽度或密集度,尽可能说明不同条带主要矿物(如暗色条带集中分布角闪石或黑云母,浅色条带长石或石英集中分布等)。 (5)其他 a.如果岩石中含有砾石,应该描述砾石含量(当砾石含量较少时,不能参加命名,可用少量或偶见等加以说明)、砾石成分(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砂岩、花岗岩、基性岩、板岩、石英质、泥砾)、砾径(短轴cm×长轴cm)、砾径两极值、主导砾径、磨圆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及分选性(即分布规律,如均匀分布、自上至下逐渐增多或呈韵律层、局部集中或无规律分布等)。 b.板岩的条带结构:描述条带的宽度、密度、条带显示的现象(是暗色矿物显示还是泥质物显示,或其他原因显示的条带) c.节理较明显时,测量节理产状,一般最少测量不同方向的2组。 d.岩石完整致密程度:岩石是否致密坚硬、破碎(非人工破碎),裂隙是否发育,裂隙的形态、是否有规律,如裂隙明显或有矿化蚀变则要测量其产状并加以简单描述,并说明对两侧岩石的影响。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

一、一般方法及要求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一般包括:除描述岩心岩性的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心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裂隙发育的密度、裂隙面的宽度等,对岩心的完整性要统计RQD。 1、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cm的为长柱状,10-20cm的为短柱状,小于10cm的为扁柱状,大于5cm的为块状,2-5cm的为碎块状,小于2cm的为碎屑状、粉末状。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木契块状、棱块状、团块状等。 2、岩心坚硬程度的描述: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溃性等特殊性质的描述。 根据RQD值划分岩石质量

软级:刀可划入深度大于0.2-0.5mm。用手指较费力才可弄碎,或仅能掰成小块; 硬级:用刀在岩石边缘可切成小片; 很硬级:刀可划出条痕,敲击时有清脆的声音。 岩石坚硬程度的确定见下表: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按节理裂隙间距发育程度分级

二、某些具体方法及操作要求 (一)岩心编录 1、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钻探方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水文地质现象记载。 2、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心标签。 3、整理岩心,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心长度。 4、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5、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心按顺序装箱保存。 (二)岩心描述的顺序及内容 1. 基岩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心破碎情况(岩心形状)、岩心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7.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厘米为长柱状;10-20厘米为短柱状;小于10厘米为扁柱状;大于5厘米为块状;2-5厘米为碎块状;小于2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楔块状、菱块状、团块状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地质编录土体,岩体

岩土描述 1.土体 成因:残积土、坡积土、崩积土、冲积土、洪积土、风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积土工程地质特性:黄土、冻土、膨胀土、盐渍土、软土、红黏土、填土 颗粒成分: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 1.1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容及顺序为:名称,颜色,成因类型,物质成份,颗粒级配,形状,风化程度(坚固性),磨圆度,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潮湿度,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 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易坍塌,铁锹可挖掘。

d、松散: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井壁极易坍塌,铁锹可挖掘。 1.2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中砂:粒径大于0.25mm拆过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接近或超过鸡冠花籽粒大小。 细砂:粒径大于0.075mm超过全重的85%,大部分的颗粒接近或超过小米粉 粉砂: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50%,一半以上颗粒与小米粉近似,较精盐稍细。 砂土描述容及顺序:名称,颜色,物质成分,颗粒级配,成因类型,粘性土含量,结构,形状,各物质含量,密实度,湿度 砂土结构:均粒、混粒; 形状分:圆形、棱角形; 构造分层状、交错状。 若砂土中含粘性土和碎石时,应描述分布情况和含量百分比,有机质含量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砂土密实度分类如下表: 密实 中密 稍密 松散 砂土的湿度根据饱和度sr和野外特征分成三个等级: a、稍湿:sr≤50,呈松散,手摸稍有湿感。 b、很湿:50<sr<80,手压可成形,手握可成团,放在纸上由湿痕。 c、饱和:sr≥80,空隙中的水可自然渗出,在手上摇动成饼形。 1.3粉土(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 野外识别:湿润时用刀切,无光滑面且切面粗糙;手捻摸时,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感觉粗糙;湿土

水文工程地质勘察设计..

××矿区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设计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及勘查级别 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矿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见附图××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1:5万自编)。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呈条带状分布于山间河谷现代河床和部分谷坡的下缘。含水层为全新统冲积砂、砂卵石孔隙水,组成含水层的岩性为分选磨圆欠佳的砾、卵石夹泥砂,厚度为3~7 m,与下伏花岗岩风化裂隙孔隙水构成统一含水岩组,水位埋深3 m。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及河水补给和侧向迳流补给,以蒸发、侧向迳流和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 (2)基岩裂隙水 侵入岩类孔隙裂隙水广布全区,组成含水层的岩性为华力西晚期侵入体,花岗岩风化深度一般为14~25 m,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减弱。受东西、北西及北东向多组压扭性构造断裂带影响,构造裂隙发育,水量相对较大。侵入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浸入补给、侧向迳流及深部地下水的顶托补给。 (3)矿床充水因素

本矿山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汛期水量较大。直接充水的含水层以裂隙含水层为主、次为孔隙含水层。 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300 m左右,矿体大部分位于标高-50 m 以下,即主要矿体在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 矿区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径流区,补给面积较小,且处于局部分水岭交汇部,不利于地表水的汇集,矿区内主要表现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位于矿区临近的河流细林河、石头河主要起排泄作用,对矿体的开采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初步预测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二、水工环勘查工作依据与技术要求 1、勘查工作布置依据 《区域水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14158-93) 《矿区水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20万向阳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矿山坑道水文地质编录实例 一、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的要求 (一)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一般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有利于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也可单独进行。 (二)第一手的文字记录资料在野外要尽量收集齐全。素描图或工程、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现象要在现场就地勾绘,以确保水文工程地质编录的客观真实性。严禁凭记忆想象在室内作文字记述或作图。 (三)坑道素描图,应以能清楚地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为原则。所以: 1.凡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简单,用一壁一顶即能清楚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就素描一壁一顶。 2.如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复杂,用一壁一顶不能清楚反映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则素描两壁一顶,或视具体情况增绘某个壁的某一小段。 (四)坑道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与地质素描图相同。采用1:50~1:200。同一矿区同一种类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应该一致;图的水平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一般也应该一致。 坑道素描图一般均用方格纸绘制。对重要的并作为报告附图的素描图,根据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必要时在室内也可以用磅纸或塑料薄膜成图。 素描图上,除详细表示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外,还应有下列内容: 1.区名称; 2.坑道名称及编号; 3.工程起点(或某点)坐标; 4.比例尺; 5.坑道方位角及基线、坡度角; 6.水样、岩(土)样的位置及编号; 7.样品的分析成果表; 8.图例(如用统一图例,可不必每张再绘;如是装订成册,则最好每册图前 面附一图例); 9.文字描述:野外编录时,应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并将其记录在野外记录 本上;室内整理成图时,则根据野外原始记录资料,于图的下方附上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综合系统的文字描述。 10.编录人及检查人姓名,编录日期及检查日期。如作为报告附图,则画责任制表。 (五)坑道素描图上绘描的地质内容与地质素描图相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有: 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分区界限(如干燥区、潮湿区、滴水区、淋水区等); 2.坑道总涌水量、水温、PH值; 3.坑道出水点位置、流量、水温、PH值; 4.构造破碎带的充水现象; 5.裂隙统计点位置、裂隙率(必要时附裂隙玫瑰花图)。 (六)根据矿区坑道的分布情况及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编制坑道水温地质工程地质平面图。 二、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一般以水平坑道为主,包括平硐(PD)、沿脉平硐(YM)、穿脉平硐(CM)、石门(SM)、侵角小于45度的斜井(XJ)等。 (一)坑道的编号:一般与地质编号相同,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1.按坑道掘进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PD1、PD2、PD3等。

地质野外勘察编录样板

粘性土 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 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0.5-2mm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 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 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 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类、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刀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 ①切面粗糙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糙(稍光泽)为稍有光泽。 ③切面光泽为有光泽。 5、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摇晃,并以另 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①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②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③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4、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大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3mm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 ①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②可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 ③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 5、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①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 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度低 6、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 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7、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淌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第二章粉土 一、定义:粒径大于.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 于或小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粉土。肉眼观察绝大部分是粉粒,砂粒少,干时土块结合不够坚固,微力即散成粉末,湿时有流动性,土球经振动可成饼状,在手中可捏成团,能搓成?3mm的短土条。用手搓捻无粘滞感觉,较粗糙,大部分是粉末。 二、描述内容:颜色、包含物、温度、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层理特征 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包含物:云母、贝壳、石英、氧化铁浸染条纹(带)、高岭条纹(团块)等。 3、湿度:分稍湿、湿、很湿。 ①稍湿:土扰动后不易握成团,一摇即散。 ②湿:土扰动后能握成团,摇动时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湿印,用手捏水捏 水即吸回。 ③很湿:水位以下,用手摇动时有水流出,土体塌流成扁圆形。

地质土类描述编录样板定稿版

地质土类描述编录样板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质土类描述样板: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