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重点知识讲解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重点知识讲解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重点知识讲解妇产科学是研究妇女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学科。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则是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于妇产科学领域。

这种结合意味着我们能够融合两种医学理念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首先,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强调病因的综合分析。

中医强调对整体的辨证论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以及脉象的分析,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而西医则更注重解剖学和生理理论的研究,在疾病的诊断上更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医学设备。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检查结果,从而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注重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

中医强调调整身体的阴阳失衡,运用针灸、中药、艾灸等方法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西医则利用手术、药物和放射治疗等现代医疗技术来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例如,在治疗不孕症方面,中医可以辨证施治,中西药结合,调理患者的生理功能;而西医可以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实现怀孕。

此外,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强调疾病预防和康复的综合管理。

中医注重强调“未病先防”,提倡养生保健,通过调养身体,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西医则更注重疾病的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供更全面的预防和康复管理服务。

例如,在妇科疾病的康复管理中,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协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平衡;西医可以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来帮助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医学领域。

它的出现为妇产科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病因的综合分析,注重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疾病预防和康复的综合管理。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重点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重点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题型:单选:20*1分;多选5*2分;填空40*0.5分;名解5*3分;简答6*5分;病案20分(包括中医诊断分型、病因病机、西医诊断、代表方及药物剂量、中西医治则、西医诊断思路,在月经病里面考)绪论1、《黄帝内经》提出关于妇科的解剖特点,月经生理,妊娠诊断2、《素闻。

上古天真论》明确阐述了女子一生中生长的,发育,性成熟与衰老的规律3、第一首妇科古方——《内经》四乌贼骨一藘茹丸4、《神农本草经》--在“紫石英”条最早提出“子宫”这一解剖名称5、宋代我国的产科已形成单独分科的雏形6、《女科百问》首次提出“胞宫”女性生殖系统解剖1、外生殖器:阴阜、大小阴唇、前庭大腺、会阴大阴唇:内部有丰富的血管,当局部受伤时,易发生出血,形成血肿阴蒂:富有神经末梢和海绵状勃起组织,故感觉非常明锐2、内生殖器: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阴道:是性交的器官,月经血排出与胎儿娩出的通道,前壁与膀胱和尿道领接,后壁与直肠贴近。

由黏膜,肌层和纤维组织构成。

阴道后穹窿较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引流。

子宫:古人称之为女子胞,又称胞宫,胞脏,子脏,子处,子宫,血室。

宫颈: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宫颈外口因分娩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

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处是宫颈癌好发部位。

子宫峡部:子宫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

上端在解剖上较狭窄而称解剖学内口,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与宫腔内膜转变成宫颈黏膜,又称组织学内口。

3、子宫韧带的作用圆韧带(使宫底保持前倾位置)阔韧带(子宫动静脉及输尿管均从阔韧带的基底部穿过)主韧带(固定宫颈的位置)宫骶韧带(间接保持子宫前倾位置)4、输尿管在腹膜后,从肾盂开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降(腰段)在骶髂关节处,经过髂外动脉起点的前方进入盆骨腔(盆骨段)经阴道侧穹窿顶端绕向前方进入膀胱壁(膀胱段)5、骨盆:假骨盆:为大骨盆真骨盆:为小骨盆,使胎儿自然娩出时的通道,又称骨产道。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第十八单元月经病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第十八单元月经病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第十八单元月经病[单选题]1.《中医妇科学》称经前期综合征为A.经行头痛B.经行发热C.经行泄泻D.月经前后诸证E.经行乳房(江南博哥)胀痛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中医妇科学》将经前期综合征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掌握“经前期综合征”知识点。

[单选题]2.治疗痛经气滞血瘀证首选A.调肝汤B.膈下逐瘀汤C.少腹逐瘀汤D.清热调血汤E.黄芪建中汤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痛经之气滞血瘀证。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经前胸胁乳房胀满或胀痛;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活血,逐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蒲黄。

掌握“痛经”知识点。

[单选题]3.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阻滞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婚久不孕B.带下量多C.胸闷泛恶D.形体肥胖E.舌红,少苔,脉细数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多囊卵巢综合征之痰湿阻滞证。

证候:月经量少,经行延后,甚至停闭,婚久不孕,带下量多,头晕头重,胸闷泛恶,四肢倦怠,形体肥胖,多毛;舌体胖大,色淡,苔白腻,脉滑。

掌握“多囊卵巢综合征”知识点。

[单选题]4.为确定排卵和黄体功能,诊刮的最佳时间为A.可随时诊刮B.月经第5天C.在经前1-2日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D.月经来潮24小时内E.月经来潮12小时内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为确定排卵和黄体功能,应在经前1-2日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诊刮。

掌握“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中医对功血的认识、西医病因病理、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类型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知识点。

[单选题]5.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常见的中医病因病机不包括A.肾虚B.脾虚C.虚寒D.血热E.血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常见病因病机有肾虚、脾虚、血虚、血热、血寒、血瘀、痰湿和湿热。

掌握“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中医对功血的认识、西医病因病理、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类型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1、妇科第一张方剂是〔四乌贼骨-蘆茹丸〕,出血〔黄帝内经〕;2、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妇产科专著、最早妇子生理和病理医书〔经效产宝〕;3、最早记载异常胎位和纠正胎位手法的书〔杨子建《十产论》〕;4、最早提倡节欲、晚婚的书〔《褚氏遗书》〕;5、开创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例〔《儒门事亲》〕;6、我国最早的女医生〔淳于意〕;7、将产科独立分科的朝代是〔宋代〕。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骨盆1、骨骼构成:骶骨、尾部、左右两块髂骨;2、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骶骨关节;3、韧带: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4、平面:入口平面:前后径11cm;出口平面,骨盆最大平面,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与分娩关系最密切。

横径10cm 〔坐骨棘间距离〕。

前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棘,后骶骨下端。

5、后矢状径: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6、骶耻外径的距离: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第5腰椎棘突;7、直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间的距离。

二、内外生殖器〔一〕子宫及韧带1、子宫〔1〕组织结构子宫内膜:功能层――有周期变化;基底层――无周期变化;子宫肌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子宫浆膜层。

〔2〕子宫颈主要构成:结缔组织子宫颈管――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有脉体;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覆盖;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子宫峡部上端――解剖学内口;下端――组织学内口;〔3〕阴道: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无腺体,上宽上窄,前短后长。

2、韧带维持子宫正常位置:子宫4对韧带及盆底肌肉,筋膜支托〔1〕圆韧带: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向前下方达两侧骨盆壁。

穿过腹股沟终于大阴唇前端――维持子宫前位的主要韧带;〔2〕阔韧带:由子宫两侧开始,达骨盆壁――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从此基底穿过;〔3〕主韧带: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为固定宫颈位置的重要组织;〔4〕宫骶韧带: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妇科常用基本操作技术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妇科常用基本操作技术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妇科常用基本操作技术
(第一节妇产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第二节产科常用操作技术、第三节妇科常用手术)
【目的要求】
1.熟悉妇产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术前讨论、术前常规准备)
2.熟悉科常用操作技术(肛门检查、阴道检查、无痛分娩术、会阴切开缝合术及会阴裂伤缝合术、胎盘剥离术、剖宫产术)。

3、熟悉妇科常用手术(前庭大腺造口术、无孔处女膜切开术、宫颈息肉切除术、宫颈锥切术、卵巢囊肿剔除术、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切除术)。

【教学内容】
简要讲述妇产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产科常用操作技术(基本概念、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技术关键及要点、注意事项)、妇科常用手术。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妇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妇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妇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二)一、A11、易出现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漏下、胎漏等病的是A、素体阴虚者B、素体阳虚者C、体质强健者D、偏脾虚者E、偏肝郁者2、以下属于妇产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的是A、自稳调节功能紊乱B、损伤与抗损伤反应C、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D、疾病过程中局部与全身的关系E、以上都是3、导致妇产科疾病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肺、脾、肾B、心、肝、肺C、肝、脾、肾D、肺、肾、肝E、肺、心、肾4、妇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可概括为A、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以及胞宫、胞脉、胞络受损B、先天肾气不足,后天房劳多产损伤肾精,肾为冲任之本,肾虚,冲任不固C、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冲任失调D、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失统摄,气随血陷,冲任不固E、忧愁思虑,心阴暗耗,营血不足,冲任虚损5、称为“血海”的经络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肝脉6、下列除哪项外,余则皆是热伤冲任所致病证A、月经先期B、月经过多C、月经过少D、崩漏E、经行吐衄7、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及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在于A、必须损伤冲任B、必须损伤肾气C、必须影响肝主疏泄和藏血功能D、必须影响气血,使气血失调E、必须影响脾的生化功能8、肾阴亏损,精血不足,胞脉失养则可出现A、经行先后无定期B、经行后期,月经过少C、月经先期,崩中漏下D、经行泄泻,宫寒不孕E、带下9、妇产科疾病的西医病因不包括A、生物因素B、精神因素C、气候因素D、营养因素E、理化因素10、导致妇科疾病的中医常见病因是A、淫邪致病、情志因素、生活失调、体质因素B、脏腑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C、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D、寒邪、热邪、湿邪E、房劳多产,饮食不洁,跌扑损伤11、更易与血相搏结而引发妇产科疾病的因素是。

中西医结合妇科实训报告

中西医结合妇科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诊治水平的认识,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妇科医生,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中西医结合妇科实训。

本次实训由我国知名妇科专家授课,结合临床案例进行深入讲解,旨在让我们掌握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知识。

二、实训内容1. 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概述本次实训首先对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进行了概述,包括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专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优势,使我们对中西医结合妇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实训过程中,专家重点讲解了以下几种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

专家详细介绍了这些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2)盆腔炎后遗症:专家从临床诊治思路及特色治疗方案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使我们对盆腔炎后遗症的诊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输卵管性不孕:专家详细介绍了三甲医院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中西特色治疗方法,以及庞氏妇科针对输卵管性不孕的经典名方临床应用及案例实训。

(4)更年期综合症、产后诸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女性失眠、女性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女性卵巢功能及男性精子质量等方面的调理方法。

3. 激素的临床规范化应用及报告单的解读专家对激素的临床规范化应用及报告单的解读进行了详细讲解,使我们对激素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对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诊治水平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学会了结合中西医理论,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方法。

3. 掌握了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巧,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

4.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中西医结合妇科实训,我们收获颇丰。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名解部分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名解部分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名词解释】1. :是伴随卵巢分泌雌激素,导致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规律月经的出现时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2.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阴精,男女皆有。

它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受肾中精气资助,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至肾气全盛之后始能泌至体内,在人体经断之后,又随着肾气的虚衰而逐渐竭绝。

即肾气主宰着天癸的泌至与竭止。

3. :指阴中带下量异常增多或减少,或色、质、气味异常。

4. :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一般为6周。

产褥期有“多虚多瘀”的生理性特点。

5. :妇女在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流血,称“崩中”或“经崩”;又或持续淋漓不断,称“漏下”、“经漏”。

6. :即止血。

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

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一要根据病因病性选择恰当的止血药;二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

7. :即辨证求因以治本。

为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血止或病缓时,应针对病因施治,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

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步进行。

8. :即调理善后。

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

临床多采用补肾、扶脾或疏肝之法。

复旧更需兼顾澄源,并根据月经周期、冲任胞宫阴阳气血的变化调整月经周期。

9. 16岁女性第二性征已发育,但月经尚未来潮,或年逾14岁,尚无第二性征发育者。

6个月,或大于既往3个月经周期者。

11. :是以卵巢呈多囊性变化、排卵障碍、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一种内分泌紊乱综合征。

: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临床以月经改变、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为特征。

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

:凡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之。

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第一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细目一:骨盆要点:1.骨盆的组成2.骨盆的分界3.骨盆的类型细目二:内、外生殖器要点:1.外阴的范围和组成2.内生殖器及其功能3.中医对女性生殖器的认识细目三:邻近器官要点:女性生殖器的邻近器官细目四:骨盆底要点:1.骨盆底的解剖结构2.会阴细目五:血管、淋巴及神经要点:1.血管2.淋巴3.神经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细目一:妇女一生各生理阶段分期要点:妇女一生各生理阶段分期细目二: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要点:1.月经的概念2.月经血的特征3.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细目三: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要点:1.卵巢的功能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3.卵巢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细目四: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要点:1.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2.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细目五:月经周期的调节要点:1.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腺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3.卵巢性激素的反馈作用细目六:中医对月经、带下及其产生机理的认识要点:1 中医有关月经的概念和认识2 月经产生的机理3 中医对月经周期调节的认识4 带下的生理现象及其产生机理第三单元妊娠生理细目一:妊娠要点:妊娠的概念细目二: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要点:1 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相关概念2 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机理细目三: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要点:1.胎儿附属物的形成2.胎儿附属物的功能细目四:妊娠期母体的变化要点:妊娠期各系统变化特点细目五: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要点: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细目六:妊娠诊断要点:1.早期妊娠的诊断2.中、晚期妊娠的诊断3.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第四单元产前保健细目一:围生医学要点:1.围生医学的概念2.围生期的概念细目二:孕妇监护要点:1.产前检查时间2.预产期推算3.产前检查的步骤及方法细目三:评估胎儿健康的技术要点:1.胎儿宫内情况监护2.胎盘功能检查细目四:孕期用药要点:1.西医孕期用药原则2.中医孕期用药原则第五单元正常分娩细目一:决定分娩的四因素要点:1.产力2.产道3.胎儿4.精神心理因素细目二: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要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要点:枕先露临床经过及处理细目三:先兆临产及临产的诊断要点:1.先兆流产2.临产的诊断细目四: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要点:1.总产程及产程分期2.个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3.中医关于分娩的认识第六单元正常产褥细目一:产褥期要点:产褥期的概念细目二:产褥期母体的变化要点:1.生殖系统2.乳房3.循环系统及血液系统细目三:产褥期临床表现要点:1.生命体征2.子宫复旧3.产后宫缩痛4.恶露5.褥汗细目四:产褥期处理及保健要点要点:1.产褥期处理2.产褥期保健3.母乳喂养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细目一:病因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常见病因细目二:发生机理要点:1.妇产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2.中医对妇产科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要点:1.月经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2.带下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3.妊娠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4.产后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5.杂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九单元治法概要细目一:内治法要点:1.内分泌治疗2.中医内治法细目二:外治法要点:1.药物治疗2.物理疗法第十单元妊娠病细目一:中医对妊娠病的认识要点:1.妊娠病的概念2.妊娠病的发病机理3.妊娠病的治疗原则细目二:妊娠剧吐要点:1.概念2.中医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流产要点:1.概念2.中医有关流产的概念(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3.西医病因4.流产的类型及临床表现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中医病因及辨证论治细目四:异位妊娠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病理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要点:1.病理生理变化2.中医病因病机3.分类及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子痫前期及子痫的西医治疗原则6.子肿、子晕、子痫的概念及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六:胎儿生长受限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3.中医病因病机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前置胎盘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3.分类4.临床表现5.诊断6.对母儿的影响7.西医治疗原则细目八:胎盘早剥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病理3.临床表现及分类4.诊断与鉴别诊断5.并发症6.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九:母儿血型不合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3.危害4.中医病因病机5.诊断与鉴别诊断6.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一单元妊娠合并疾病细目一:心脏病要点:1.妊娠与心脏病的相互影响2.诊断3.常见并发症4.西医治疗原则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急性病毒性肝炎要点:1.妊娠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相互影响2.诊断与鉴别诊断3.西医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糖尿病要点:1.妊娠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2.诊断3.西医治疗原则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尿路感染要点:1.概念2.中医病因病机3.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异常分娩细目一:产力异常要点:1.概念与分类2.西医病因3.临床表现与诊断4.对母儿影响5.西医处理原则细目二:产道异常要点:1.分类2.诊断3.对母儿的影响4.西医处理原则细目三:胎位异常要点:1.分类2.诊断3.西医处理原则第十三单元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细目一:胎儿窘迫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处理细目二:胎膜早破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3.诊断4.对母儿的影响5.西医处理第十四单元分娩期并发症细目一:产后出血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3.中医病因病机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二:子宫破裂要点:1.西医病因2.分类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预防细目三:羊水栓塞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3.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5.预防细目四:脐带异常要点:1.类型2.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的西医处理2.预防第十五单元产后病细目一:中医对产后病的认识要点:1.产后病的概念2.产后“三冲”、“三病”、“三急”3.产后病的病因病机4.产后“三审”5.产后病的治疗者原则6.产后用药“三禁”7.产后病的预防与调摄细目二:晚期产后出血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产褥感染要点:概念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诊断与鉴别诊断5 西医治疗6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产褥中暑要点:1 西医治疗原则2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产褥期抑郁症要点:概念1 中医病因病机2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产后缺乳要点:1.概念2.中医病因病机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产后关节痛要点:1.概念2.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产后排尿异常要点:1.概念2.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细目一: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外阴硬化性苔藓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2.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七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细目一:女性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功能要点:女性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功能细目二:外阴炎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中医辨证论治4.阴痒的中医外治法细目三:阴道炎要点:1.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萎缩性阴道炎的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各种阴道炎的临床表现4.各种阴道炎的诊断5.各种阴道炎的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宫颈炎症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3.诊断3.西医治疗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盆腔炎性疾病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八单元月经病细目一:中医对月经病的认识要点:1.月经病的概念2.月经病的病因病机3.月经病的治疗原则4.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要点:1.中医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认识2.西医病因病理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类型及表现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原则7.中医治疗原则8.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闭经要点:1.概念2.病因及分类3.中医病因病机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痛经要点:1.概念2.中医病因病机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多囊卵巢综合征要点:1.内分泌特征与病理生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经前期综合征要点:1.中医对经前期综合征的认识2.临床表现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绝经综合征要点:1.概念2.内分泌变化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细目一:宫颈癌要点:1.病因、组织发生和病理2.转移途径、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预后及随访6.预防细目二:子宫肌瘤要点:1.分类2.病理、变性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6.西医治疗原则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卵巢肿瘤要点:1.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2.卵巢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及临床分期3.临床表现4.诊断及良性卵巢肿瘤与恶性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5.并发症6.西医治疗原则7.预防细目四:子宫内膜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转移途径、临床分期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5.中医辨证论治6.预防第二十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细目一:葡萄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及随访细目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要点:1.病理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及随访第二十一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细目一:子宫内膜异位症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病理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子宫腺肌病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病理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十二单元子宫脱垂要点:1.概念2.西医病因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及分度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十三单元不孕症要点:1.概念、分类2.西医病因3.中医病因病机4.检查与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十四单元计划生育细目一:避孕要点:1.概念2.临床常用避孕方法3.放置宫内节育器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细目二:人工流产要点:1.概念2.药物流产3.手术流产细目三:节育措施常见不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要点:1.月经异常2.流产术后出血细目四:输卵管绝育术要点:1.适应证与禁忌证2.并发症细目五:计划生育措施的选择要点:1.新婚期2.哺乳期3.生育后期4.绝经过渡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