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介绍
抗核抗体核点型

抗核抗体核点型抗核抗体核点型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患者体内产生了抗核抗体,并在细胞核中出现核点样荧光。
本文将介绍抗核抗体核点型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内容。
一、定义抗核抗体核点型是指抗核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时,在细胞核中出现核点样荧光。
这些核点样荧光通常与染色质颗粒或核仁相关。
二、病因抗核抗体核点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失调等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与抗核抗体核点型的易感性有关。
此外,感染、药物、放射线等也可能诱发该疾病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抗核抗体核点型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关节痛、发热、皮疹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器官受损,如肾脏、心脏、肺等器官的损伤。
四、诊断抗核抗体核点型的诊断主要依靠免疫学检测,如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同时,还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五、治疗抗核抗体核点型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以控制免疫反应和减轻症状。
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合理饮食、积极治疗合并症等。
六、预后抗核抗体核点型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预后良好;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器官损伤,导致预后较差。
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七、注意事项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暴晒、劳累等。
定期随访和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抗核抗体核点型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细胞核中出现核点样荧光。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失调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免疫学检测。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预后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并定期随访和检查。
通过科学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核抗体谱17项表解读

抗核抗体谱17项表解读抗核抗体谱17项表是一种针对人体内核酸和蛋白质的抗体检测方法,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个测试项目的每一项指标,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身免疫系统的情况。
1. ANA(抗核抗体)ANA是抗核抗体的缩写,它是一种针对细胞核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的抗体。
ANA的检测结果通常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阳性结果通常会被进一步分为低、中、高三档。
ANA阳性的结果并不一定代表存在自身免疫疾病,但它可以作为自身免疫疾病的初筛指标。
2. ds-DNA(双链DNA抗体)ds-DNA抗体是针对双链DNA的抗体,它通常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中产生。
ds-DNA抗体的检测结果通常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阳性结果通常会被进一步分为低、中、高三档。
3. SS-A/Ro(Sjogren综合征A/Ro抗体)SS-A/Ro抗体是针对Sjogren综合征A/Ro蛋白质的抗体,它通常会在Sjogren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中产生。
SS-A/Ro抗体的检测结果通常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阳性结果通常会被进一步分为低、中、高三档。
4. SS-B/La(Sjogren综合征B/La抗体)SS-B/La抗体是针对Sjogren综合征B/La蛋白质的抗体,它通常会在Sjogren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中产生。
SS-B/La抗体的检测结果通常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阳性结果通常会被进一步分为低、中、高三档。
5. Sm(Smith抗体)Sm抗体是针对Smith抗原的抗体,它通常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中产生。
Sm抗体的检测结果通常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阳性结果通常会被进一步分为低、中、高三档。
6. RNP(核糖蛋白复合体抗体)RNP抗体是针对核糖蛋白复合体的抗体,它通常会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疾病中产生。
RNP抗体的检测结果通常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阳性结果通常会被进一步分为低、中、高三档。
7. Sm/RNP(Smith/RNP抗体)Sm/RNP抗体是针对Smith抗原和核糖蛋白复合体的抗体,它通常会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疾病中产生。
抗核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LLL

抗核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LLL抗核抗体(ANA)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细胞核自身抗原的抗体的试验。
该检测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但也常用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和辅助诊断。
ANA检测是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的。
在该试验中,人体血清与细胞核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检测这些抗体的存在。
正常情况下,储存在细胞核内的抗原是隐蔽的,抗体不会结合。
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细胞核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改变,使得抗原暴露在胞质中,即可触发产生ANA抗体。
ANA检测的结果以荧光染色的形式呈阳性或阴性。
阳性结果可以进一步进行亚型检测,包括抗dsDNA(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Sm(Smith)抗体、抗Ro/La抗体等。
这些亚型的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患有其中一种具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SLE患者,ANA检测的阳性率可以高达95%以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ANA检测并不能单独用于SLE的诊断,因为这种抗体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部分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
因此,ANA检测通常作为其他临床病征和实验室检查的辅助诊断指标。
除SLE外,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检测到ANA抗体。
例如,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在临床上也存在ANA阳性的情况。
通过进一步检测抗体亚型,可有助于明确患者患病的特定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ANA检测的结果常常与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来进行诊断。
这些综合信息有助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抗核抗体(ANA)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NA抗体,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NA检测的结果仅仅是一个辅助指标,最终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抗核抗体谱16项

抗核抗体谱16项
抗核抗体谱(ANA)是一组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的正常细胞时,就会产生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谱主要用于筛查和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1.抗核抗体谱16项通常包括以下抗体的检测:
2.抗dsDNA抗体(双链DNA抗体)
3.抗ssDNA抗体(单链DNA抗体)
4.抗Sm抗体
5.抗RNP抗体
6.抗Ro/SSA抗体
7.抗La/SSB抗体
8.抗Scl-70抗体
9.抗Jo-1抗体
10.抗U1-snRNP抗体
11.抗U3-snRNP抗体
12.抗PCNA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13.抗nucleosome抗体
14.抗histone抗体
15.抗centromere抗体
16.抗ribosome-P抗体
17.抗AMA-M2抗体(线粒体抗体M2亚型)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会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来评估患者是否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并非绝对的诊断依据,而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抗核抗体操作方法

抗核抗体操作方法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是一种体内产生的抗体,它能够与细胞核中的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在临床应用中,抗核抗体检测通常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特别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下面是关于抗核抗体操作方法的详细介绍。
1. 准备工作- 样本采集:从患者的静脉血中采集血清作为检测样本。
- 试剂准备:将抗核抗体检测试剂盒中的洗涤缓冲液、抗人IgG标记物和底物等按照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准备。
2. 检测步骤- 步骤一:稀释血清样本。
将采集到的血清样本在某一特定稀释倍数下稀释,一般为1:80、1:160、1:320等。
- 步骤二:涂布补体反应板。
将涂有抗核抗体的补体反应板放置在水浴中加热1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
- 步骤三:孵育血清样本。
将稀释后的血清样本滴加到每个孔中,孵育30分钟,洗涤3次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 步骤四:添加抗人IgG标记物。
将抗人IgG标记物滴加到每个孔中,孵育30分钟,洗涤3次以去除未结合的标记物。
- 步骤五:添加底物。
将底物滴加到每个孔中,孵育15分钟使反应出现颜色,然后加入停止液终止反应。
- 步骤六:读取结果。
通过光密度检测仪测定每个孔的吸光度值,利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抗核抗体的相对含量。
3. 结果解读- 反应程度判定:根据检测结果的吸光度值,通常将0.1以下定义为阴性,0.1-0.3为可疑阳性,0.3以上为阳性。
- 样本分类:根据抗核抗体的荧光分布情况,可以将样本划分为核型、染色质型、中心粒型等,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4. 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 所有试剂和设备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孵育和洗涤。
- 血清样本的保存必须在-20以下,以免影响结果。
- 结果判定需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抗核抗体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对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严格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
抗核抗体基本概念及对应临床疾病概述

抗体滴度
临床意义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阳性,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相关疾病 明确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相关疾病 中等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相关疾病 强阳性,高度提示存在相关疾病 极强的阳性,高度提示存在相关疾病。
h
14
HEOBp公-2司细间胞接产免品疫系荧列光法(产举品例系)列
40 S 亚基
P1 P1
P0
60 S
亚基
P2 P2
▪相关疾病: SLE:
为SLE的高特异性指标,阳性率为5-15%,常见于神经狼疮。
h
31
AMA与AMA-M2
▪ 靶抗原: 线粒体亚结构上几种生化性质明确的物质,可分为九 种类型。其中最常见临床意义比较明确的为AMA M2,由AMA不同 亚型的临床相关疾病,因而对AMA阳性结果做进一步的分型实验 非常重要。
h
16
条带酶免分析法检测ANA—基本原理
底物
颜色反应 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
IgG抗体 硝酸纤维膜
LIA检测方法原理
h
17
ANA谱系列
h
18
U1-nRNP 和 Sm抗原
SLE: 15-40% MCTD: 95-100%
功能:参与mRNA前体的剪切 h
SLE: 5-30%
19
SS-A (Ro-60), Ro-52 和SS-B
h
6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基本原理
FITC标记的抗人IgG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 h
样本中ANA-IgG 包被HEp-2细胞的基质玻片
7
ANA筛查的经典和标准基质: HEp-2
医学知识之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抗核抗体(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
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甚至IgD和IgE。
ANA可以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
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其他体液如滑膜液、胸水和尿液中。
ANA在SIE患者的滴度较高,但也出现在其他许多自身免疫病中,在许多研究报告中,都将检出ANA作为自身免疫甚至自身免疫病存在的依据。
这种现象的机制尚未明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ANA的类型及意义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也不同;因此就会有多种不同的A NA。
1.抗核蛋白抗体核蛋白抗原(DNP)由DNA和组蛋白组成。
由于DNP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两个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
不溶性DNP抗体通常不完全被DNA和组蛋白所吸收,它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可溶性抗原存在于各种关节炎病人的滑膜液中,其相应抗体也出现于RA病人的滑膜液中。
2.抗DNA抗体可以分为两大类:①抗天然DNA(nDNA)抗体,或称抗双链DNA(dsDNA)抗体;②抗变性DNA抗体,或称抗单链DNA(ssDNA)抗体。
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70%~90%的活动期SLE病人该抗体阳性,效价较高,并与病情有关。
抗s sDNA抗体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特异性较差。
3.抗ENA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从动物的胸腺中提取。
先将胸腺匀浆并破碎细胞,分离出细胞核;再经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处理后,很容易从胞核中提取出来。
ENA不含DNA,对核糖核酸酶敏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NA可分为十几种,现仅介绍几种主要的ENA及其相应抗体。
(1)抗PNP抗体:PNA即核糖核蛋白,对核糖核酸酶和胰蛋白酶敏感,加热561h变性。
抗PNP抗体多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高效价的抗PNP抗体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诊断意义,而低效价的抗PNP抗体可在SIE患者中发现。
(2)抗Sm抗体:该抗体在一名Smith姓的患者血中首次发现,便以其名字的前两个字母命名。
抗核抗体及常用检测方法

I I F检测 A N A, 主要有 以下 6种常见荧 光染 色模 型: ①核均
置命名 , 如抗线粒体抗体 、 抗 高尔基体抗体 和抗着丝点抗体等。
2 检 测抗 核抗体 的临床意义 对A N A的认识 始于狼疮细胞 的发现 , 而对 A N A研究 的兴 起和深入则是源于新病种 、 新技术 的不断发现和 临床 医学 的迅
些非结缔组织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 、 重症 肌无 力和慢性淋 巴性 甲状腺炎等也可见 A N A阳性 ,正常老年人也可 出现低滴度 的
ANA 。
组 专 门针 对 细胞 核 内脱 氧 核 糖 核 酸 ( D N A) 、核 糖 核 酸
( R N A) 、蛋 白质 、脂类 、酶类及这些物质分子 复合 物的抗体。
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 ( E L I S A) 、 蛋 白芯片法[ 1 0 】 、 金标法及 流式细胞 术【 l 】 】 等, 但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还 是 I I F和 I B T 。 3 . 1 间接免疫荧光法 该方 法是公认进行 A N A筛查 的首 选方法 。早在 1 9 5 7年 , Ho l b o r o w和 F r i o u等首先 以啮齿动物组
胞核各种成分的 自身抗体 ,是 自身免疫风 f 生 疾病 ( a u t o i m mu n e r h e u m a t i c d i s e a s e s , A R D) 诊 断 中重要 的血 清学标 志物 『 1 ・ 2 1 , 其是
一
J o 一 1 抗体多见于肌炎 , 且与合并肺间质纤 维化相关 。此外 , 某
i m mu n i l f u o r e s c e n c e , I I F ) 、 免 疫 印迹 法 ( i mm u n o b l o t t i n g t e s t , I B T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核抗体介绍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 ~100%)、类风湿性(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
抗核抗体在类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5~90%),故ANA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
已发现75%类风湿病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
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
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
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
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抗核抗体的分类,由于核抗原不同,有多种不同的ANA 。
抗DNA抗体抗DNA抗体有抗双链DNA(ds DNA)和抗单链(ss DNA)抗体之分。
抗ds DNA抗体与S LE的关系密切,且随疾病的活动度而升降,病情好转者其滴度多下降甚或转阴。
抗ss DN A抗体则与抗ds DNA不同,可在多种疾病出现,包括一些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细菌和病毒感染。
故在临床上无实用价值。
而抗ds DNA抗体被认为是红斑狼疮(SLE)所特有。
测定本抗体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放射免疫法(Farr法),ELISA,血凝法等。
我国的临床工作者多采用前两种方法,尤其是IFA法。
它是以短膜虫或马锥虫为底物,利用其体内含有的纯双链DNA,进行免疫荧光测定。
血清稀释度达1:5或更高者称为阳性。
以Farr法测抗DNA抗体,结合率>20%者为阳性。
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显示,S LE阳性率为62%,活动期%,缓解期%,非SLE者阳性率虽达20%,但其结合率多在30%以下。
有7%的正常人呈假性反应。
结合率高于30%者几乎都是活动期SLE。
抗DNA的自身抗体在SLE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在一些SLE患者,DNA大分子存在于循环中或粘附于多种器官的微血管结构,这些循环或器官原位抗原型DNA均可与循环自身抗体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炎症系统,在一些器官如肾脏,肺和脑组织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导致组织损伤。
抗可提取的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抗体,此抗体原经盐水或磷酸缓冲液处理,易从胞核中提取出来,且不含DNA。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抗ENA抗体型染色多呈斑点型。
此类抗原分为九种,故产生九种相应抗体。
(1)抗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ibonucleoprotein;抗RNP抗体):抗原来源与SM相同。
它对去氧核糖核酸酶不敏感,但对核糖核酸酶,胰酶敏感。
1972年把它作为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要血清学依据。
但以后发现本抗体可在多种风湿性疾病出现,不具备对某个病的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
抗核RNP抗体见于近32%的SLE患者,几乎见于所有MCTD患者。
(2)抗SM抗体:SM系一患者Smith的简称。
1966年Tan&Kunkel首先在患者Smith 体中发现。
抗原来源于小牛,兔胸腺,人脾等组织的一种酸性糖蛋白。
抗SM抗体可见于1 /3或以上的SLE患者,不出现于其他疾病中,对SLE诊断有特异性,成为很有价值的SLE 诊断标志,但无此抗体不能排除诊断。
(3)抗SS-A抗体:系在发现Sjogren氏综合征(SS)的"A"抗原后而命名,主要见于SS。
本抗原可以从人、牛、猪脾中提取。
它除存在核内外,也存在于细胞浆内。
对胰酶敏感,对核糖核酸酶抵抗,能耐热(56度)。
(4)抗Ha抗体:抗Ha抗体可与小牛胸腺可溶性核提取物(以及小牛和鼠的肝提取物)起反应。
见于SS患者,亦称之为SS-B抗体.应用沉淀素反应,补体结合以及荧光技术检测。
目前多数人认为13%SLE及33%SS患者有抗Ha沉淀性抗体。
(5)抗PM-1抗体:系多发性肌炎的特异性抗体。
抗原系小牛胸腺核提取物,有人暂称之为PM-1。
最初有人应用补体结合抑制试验,确定该抗体特性,在皮肌类患者中发现P M-1抗体。
有人测定在多发性肌类患者阳性率%,皮肌类(DM)20%,系统性硬化并肌炎25%,SLE并肌炎偶有阳性,在其他疾病和正常人均阴性。
说明本抗体对肌炎诊断有一定特异性。
(6)抗MA1抗体:为近年发现抗核酸蛋白抗原的抗体,称之为抗MA1抗体。
该抗体只出现于某些严重的SLE患者中。
(7)抗Scl-70抗体:因出现在硬皮病且其分子量为70000,故名。
抗原为碱性非组蛋白,北京协和医院对系统性硬化用免疫双扩散法测定得抗Scl-70抗体阳性率为60%。
在其他结缔组织和非结缔组织病偶有阳性,而正常人均阴性,说明本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系统性硬化的标记抗体。
(8)抗Jo-1抗体:因患者而命名。
国外报道在多发性肌炎(PM)患者阳性率为30-5 0%,合并有肺间质纤维化的肌炎则达60%,而在皮肌炎(DM)患者则低于10%,在其他疾病均阴性。
(9)抗Ku抗体:因患者命名,国外报道本抗体多见于合并有肌炎的系统性硬化患者,阳性率达55%。
总之,抗PM-1,抗Jo-1,抗Ku都与肌炎有关。
抗组蛋白抗体组蛋白是一组碱性蛋白质,含有稍高量的赖氨酸及精氨酸。
是与DNA形成的复合物,结合成DNA一组蛋白。
组蛋白抗体见于药物诱发的SLE。
国外报道,用免疫荧光三步法测2 3例药物致狼疮阳性率为96%,12例SLE中42%阳性。
北京协和医院以同样方法检测488例服用异烟肼,68例服用苯妥英钠,40例服用复降片(内含肼苯哒嗪),都在服用6个月以上者和另133例服他巴唑3个月以上者,无一例查到本抗体。
这种差异可能与近年来我国服用肼苯哒嗪和普鲁卡因酰胺的患者较少之故,也不能除外人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抗着丝点抗体其抗原为紧附于染色体着丝点的DNA蛋白质。
因此需要选择分裂相活跃的细胞作为底物,这种细胞的着丝点较易被暴露。
多选用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其优点是核大,分裂相多。
国外报道本抗体多见于CREST综合征(即表现为软组织钙化,雷诺现象,食管功能低下,指端硬化,毛细血管扩张)。
阳性率达90%以上,称之为CREST的标记抗体。
根据协和医院观察测定结果,我国系统性硬化绝大部分是弥散型,CREST型极少见;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在系统性硬化为20%,CREST型38%,弥散型10%,说明它不一定是CRE ST型的标记抗体。
抗核仁抗体抗核仁抗体是一组对核仁不同RNA成分的抗体。
由于成分(4-6sRNA)不同,因此构成斑块,斑点,均质等不同图型。
本核体在以HEP-2细胞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为明显。
协和医院免疫组的阳性率是%,%,%,(阳性者都合并有指端硬化),%,PM/%,雷诺现象25%,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人均阴性。
抗核仁抗体不仅在PSS最多见,且滴度亦高,故它对PSS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抗核抗体的检测在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和预后估计中具有较大的意义,因此常将抗核抗体的检测作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初筛试验。
抗核抗体的意义一、临床意义(1)SLE:约99%(86%~100%)的活动期SLE病人ANA阳性,其滴度也常为1:80,但它的特异性差。
对于未经治疗的疑似患者,多次检查抗核抗体,若结果阴性,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
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
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
但应注意有5%的SLE病人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通常用鼠肝或鼠肾做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SSA、SSB、Jo-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
可加做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底物的方法进行检测。
二、阳性意义抗核抗体谱包括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抗核内可溶性抗原抗体(ENA)。
EN A又包括抗史密斯抗体(Sm)、抗核糖核蛋白体(RNP)抗体、抗干燥综合征A(SSA/Ro)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SSB/La)抗体、抗硬皮病-70(Scl-70)抗体。
临床意义为:[1]A NA:ANA为一系列抗细胞核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一般应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
根据核荧光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周边型(M 型):核周边的荧光增强呈环状。
M型的A NA主要有抗双链DNA抗体组成,故高滴度的M型ANA几乎仅见于SLE,因此有助于SLE的诊断。
②均质型(H 型):整个细胞核呈一片模糊而均匀的荧光。
H型的ANA主要有抗脱氧核蛋白抗体组成。
高滴度的H型ANA主要见于SLE,而低滴度H型ANA偶可见于药物性狼疮,JRA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斑点型(S型):核内荧光呈颗粒状。
是有抗Sm抗体,抗SSB/La抗体、抗Scl-70抗体等多种抗体组成。
因此S型ANA可见于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硬皮病(PSS),干燥综合征(SS),多法性肌炎及皮肌炎(PM或D M)等自身免疫病。
[2]抗DNA抗体:抗DNA抗体主要为抗双链DNA(ds-DNA)抗体。
抗ds -DNA抗体主要见于SLE患儿,其他疾病及正常人很少出现,是 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不仅表示疾病的活动性,而且提示疾病累及肾脏的可能性。
[3]ENA:①抗Sm抗体:其抗原主要为U簇小分子细胞核糖核蛋白微粒。
抗Sm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为SLE的诊断指标之一。
Sm抗体与狼疮的肾脏和中枢神经病变有关。
②抗RNP抗体:其抗原主要为U1小分子细胞核糖核蛋白粒子,主要见于混合结缔组织病,患者SLE、PSS 或DM的临床表现,高滴度的RNP抗体为混合结缔组织病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