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文献综述
细胞工程综述

细胞工程综述摘要:细胞工程是以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科学理论,以及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的利用和改造生物遗传特性或生物学特性,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它包括细胞融合、细胞重组、染色体工程、细胞器移植、原生质体诱变及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因此, 研究者称细胞工程为细胞操作技术。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
本文先介绍了细胞工程的定义及发展史,接着从细胞工程涉及领域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物工程发展史涉及技术涉及领域展望正文:细胞工程就是在细胞水平研究、开发。
利用各类细胞的工程。
亦即人们根据科学设计改变细胞的遗传基础,及通过无菌操作,大量培养细胞、组织乃至完整个体的技术。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从基因水平、细胞器水平以及细胞水平开展了多层次的大量一丁作,在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代谢物的生产和生物克隆等诸多领域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细胞工程是以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科学理论,以及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的利用和改造生物遗传特性或生物学特性,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一、细胞工程学发展历史(一)植物细胞工程发展史1、探索期1902 年Gottlich Haberlandt (德.哈泊兰德)根据细胞理论提出植物可以不断分割至单个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单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这一论点成为组织培养研究的思想基础。
随后,许多科学家从事组织培养研究;1904年,德国植物胚胎学家Hanning(汉宁)用萝卜和辣根的胚进行离体培养,提早长成了小植株。
首次获得植物器官(胚)离体培养成功;1922年,Kotte(德,科特)和Robbins(美,罗宾斯)对豌豆、玉米、棉花等的茎尖、根尖进行了离体培养,发现了培养的分生组织能进行有限的生长。
首次植物组织培养;1925年,Laibach(德,莱巴赫)进行亚麻种间杂种幼胚培养,成功得到了杂种植物。
细胞工程论文(胚胎干细胞)

细胞工程课程论文题目:胚胎干细胞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及用学号:20100412310035姓名:周文斌年级:2010级专业:生物工程(1)班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 年11 月28 日成绩:胚胎干细胞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摘要:干细胞,在医学中被称为“万用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生命的生长与发育中其起主干作用的原始细胞。
本文即以干细胞为基础,从胚胎干细胞概念出发,介绍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对近年来国内外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历程做出梳理与总结,并对其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作出概述。
关键词: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历程及成果;应用前景;存在问题一、干细胞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二、胚胎干细胞(ESC)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是从着床前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分离的一种全能性细胞[1]。
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1981年,埃文斯(Evans)和考夫曼(Kaufman)从小鼠胚囊内细胞团建立了未分化的小鼠胚胎干细胞[2,3]。
1998年,汤姆森(Thomson)在体外受精5 天的人囊胚中成功分离出hES细胞, 体外培养维持不分化状态均传代30 代以上,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开创了胚胎干细胞的新纪元[4]。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摘要:细胞工程是生物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它是利用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来生产生物产品,或者作为发现和测试新药的工具。
本文综述了细胞工程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它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和局限。
关键词细胞工程;生物制药Abstract: Cell Engineering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a key technology, which is the use of animal cells in vitro and amplified to produce biological products, or as a tool for discovering and testing new drug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cel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field.Keywords: cell engineering; biopharmaceutical1.动物细胞技术的历史在疫苗产业早期,往往利用动物来生产疫苗,如用家兔人工感染狂犬病毒生产狂犬疫苗,用奶牛来生产天花疫苗,用某些细菌接种到动物身上来生产抵抗该种细菌的疫苗。
在1920年至1950年,已经开发了多种病毒或细菌疫苗,如伤寒疫苗、肺结核疫苗、破伤风疫苗、霍乱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和黄热病疫苗等。
早在1950年代,已经能够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病毒。
先在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待细胞长到一定密度后,接种病毒,病毒利用培养的细胞进行复制,从而生产大量的病毒,这一突破是动物细胞技术或细胞工程的真正开始。
基于动物细胞技术生产的病毒疫苗包括减毒的活病毒,或是灭活的病毒。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进展概述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进展概述摘要:植物细胞工程涉及胚拯救、小孢子培养、体细胞杂交、离体受精、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染色体工程等多方面内容。
本文从六个方面简单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工程;作物育种;应用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是以植物细胞为单位,按照人们的预先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植物细胞进行加工、改造,使其遗传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对植物体进行创造设计的技术。
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套极其精密、复杂和高效的功能体系及一套完整的遗传体系。
植物细胞工程对于作物种质创新的意义在于:能解决无性繁殖中的种性退化问题;能将有利基因转移到需要改良的作物中;能克服有性杂交中不同品种种、属之间的不亲和障碍;能实现远缘杂交;能加速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能筛选抗性突变体,进行抗性育种。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胚胎培养技术植物胚胎培养是胚、胚珠、子房和胚乳的离体培养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胚胎的发育机理、克服杂交不亲合性和胚拯救、克服珠心胚的干扰、打破种子休眠,缩短育种周期,获得体细胞胚和人工种子,建立植物高效再生体系等,并在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和药用植物上广泛应用。
胚乳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利用价值的三倍体植株。
目前有40多种植物的胚乳培养达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分化和器官分化,不少植物已得到再生植株。
我国在马铃薯、小麦、水稻、苹果、桃、猕猴桃等10多种植物上得到了胚乳再生植株。
胚乳培养还可作为研究淀粉等营养物质合成和代谢的实验体系。
通过胚乳培养产生的一些非整倍体,可以作为遗传分析的材料。
但相对于其他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培养,胚乳培养相对较难,故应用并不普遍。
植物离体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WE)可以通过离体柱头授粉、离体子房授粉、离体胚珠授粉、离体精细胞和卵细胞融合等方法实现。
该技术可以克服植物授粉不亲和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行胚胎、种子和果实发育机理等基础研究。
简述细胞工程

简述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细胞进行修改和培养,从而实现对生命现象和过程的控制和改造。
细胞工程的研究涉及到细胞培养、分离、识别、鉴定、改造等多个方面。
其中,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不同的培养条件,可以实现对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等生命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同时,细胞识别和鉴定技术也是细胞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
通过对细胞的形态、生理特性、生化特性等进行分析和鉴定,可以有效地评估细胞的质量和功能。
细胞工程在医学、生物制药、农业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领域中,细胞工程可以用于细胞治疗、组织工程、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细胞工程可以用于生产重组蛋白、抗体、疫苗等生物药品。
在农业领域中,细胞工程可以用于植物基因转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总之,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为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便利。
- 1 -。
浅析生物细胞工程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浅析生物细胞工程的现状及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细胞工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领域,旨在利用工程技术对生物细胞进行改造和设计,以实现对细胞的精准操控和应用。
生物细胞作为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对于研究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培养技术、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细胞工程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通过改变细胞的基因组、蛋白质表达水平、代谢途径等,生物细胞工程可以实现对细胞特性的调控,从而为生物产物的合成、治疗性细胞的生产以及细胞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细胞工程领域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开发更加精准的技术工具、解决生物安全和伦理问题等,都是当前生物细胞工程领域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生物细胞工程有望为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2 研究意义生物细胞工程是一门新兴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生物细胞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实现对生物细胞的精准控制和调控,有助于揭示细胞生物学的基本规律和机制,推动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生物细胞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生物药物的生产、疾病诊断和治疗、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等方面,为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在当前科技和生物医学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物细胞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物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的进步,生物细胞工程技术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推动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加强对生物细胞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还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生物细胞工程技术概述生物细胞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改造、重组和设计细胞,实现对生物细胞功能的调控和控制的技术手段。
浅析生物细胞工程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浅析生物细胞工程的现状及未来展望生物细胞工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以改良、设计和构建生物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细胞工程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当前生物细胞工程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发展趋势,探讨未来的发展展望。
一、现状:生物细胞工程的研究成果目前,生物细胞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重新编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录因子重编程技术,实现将成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或其他特定类型的细胞,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可能。
2. 人工合成生物细胞: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细胞,如合成维生素生产菌、合成生物燃料生产菌等,为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新的机遇。
3. 细胞治疗:利用基因修饰、控制释放和靶向输送等技术,实现细胞疗法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为疾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4. 细胞生物学研究: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深入解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调控网络,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以上成果表明,生物细胞工程已经在医学、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但与此生物细胞工程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未来展望:生物细胞工程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细胞工程在未来有望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其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学科融合:生物细胞工程需要更多地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和创新。
未来的研究团队将由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共同致力于生物细胞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2. 精准干预:通过深入解析细胞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维数据,实现对细胞的精准干预和调控,设计和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细胞,为疾病治疗和生物制造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细胞工程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细胞工程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细胞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前沿科学,涵盖了生物学、工程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可以开发新的医药、生物材料、化学品和能源等领域。
本文将结合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细胞工程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细胞工程学的现状1. 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细胞工程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CRISPR-Cas9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简单、快速、可靠的基因组编辑,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中。
同时,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人体细胞的基因治疗,为未来治疗常见疾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人工细胞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普通生物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生物体,人工细胞的制备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已经可以通过翻译和合成DNA序列、构建DNA合成工厂等手段来实现人工细胞的制备,为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命起源提供了新思路。
3.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指将某些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方法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中有一定的效果。
同时,随着干细胞技术、多种生物反应器等技术的不断革新,细胞治疗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扩大。
二、细胞工程学的发展趋势1. 自我修复能力的细胞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实现自我修复能力成为了细胞工程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已经有一些实验室在研究自我修复性质强的细胞,并通过人工培养和基因编辑等手段来提高其自我修复能力,从而为治疗疾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人工智能在细胞工程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细胞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被应用于细胞学习和模拟、分子设计和预测、高通量筛选等方面,为细胞工程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新型细胞型材料的研究在细胞工程学中,新型细胞型材料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方向。
目前已经有一些实验室通过仿生学设计来开发生物纳米材料,该类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和仿生学特征,可以被用于构建生命系统、生物传感器和人工器官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克隆细胞系的研究价值J6-1人白血病细胞系30年的研究【摘要】 J6-1细胞系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株人白血病细胞系,是EBV和HHV-6双重感染的多克隆细胞系。
J6-1细胞系建系30年来,从J6-1细胞克隆了许多细胞因子、受体及其他基因,提供了许多有关白血病细胞性质和功能的信息,从而衍生出多项研究课题,而所有这些显示出多克隆细胞系特有的研究价值。
本文就30年来J6-1人白血病细胞系的研究作一评述,包括J6-1细胞系的异质性和多克隆性,J6-1细胞群体的生存机制和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及其意义,以及J6-1细胞系的启示。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系、细胞克隆Research Value of Multi clone Cell Line: A Comment for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J6 1 Human Leukemic Cell Line ——EditorialAbstract J6-1 cell line is the first leukemic cell line established in China. It is a multi clone cell line infected with both EBV and HHV-6. Many cytokines, receptors and other genes were cloned from J6-1 cell lin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30 years ago.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leuk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tudies on this cell line, which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several research subjects. These achievements implied the unique research value of multi clone cell lines. This comment focuses attention on research advance of the J6-1 leukemic cell line in 30 years, including heterogeneity and multi cloning of J60-1 cells, survival mechanism of J6-1 cell populations, abnormal intercellalar communication of J6-1 cells with its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from J6-1 cell line.Key words leukemic cell line; multi clone cell line; herpes virus infection; leukemic cells characterization、Cells clonedJ6-1细胞系为EBV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双重感染的多克隆细胞系,30年来J6-1细胞系提供了大量有关白血病细胞性质和功能的信息,在长期研究中我们体会到多克隆细胞系有其独特的性质,应该继续发挥其研究价值。
J6-1细胞系的研究带动了对于白血病等一系列疾病的治疗,在疾病治疗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J6-1细胞系的异质性和多克隆性1.1 J6-1细胞系的异质性从J6-1细胞系建系开始的细胞群体就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培养初期以异型粒系和单核系细胞为主,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异型粒系细胞迅速减少,逐渐形成以淋巴样和单核样细胞为主的两大类细胞亚群,并伴有大量双核镜影细胞(Reed Sternberg, RS细胞)。
培养前患者的骨髓标本,电子显微镜对其观察发现有疱疹病毒样颗粒,结合患者发病时有颈部包块,推测由Hodgkin淋巴瘤发展成急性白血病。
从建系后的性质看J6-1细胞系应该分类为Hodgkin淋巴瘤细胞系,按国际上通用的分类,属人类白血病细胞系。
与J6-1细胞系性质相似的细胞系有德国学者于1986年建立的Croco II,也是EBV和HHV-6双感染的人白血病细胞系,由于Croco II感染的是EBV-1型,所以细胞增殖比感染EBV-2型的J6-1旺盛。
1.1.1 J6-1细胞系的异质性表现多克隆细胞系的研究价值J6-1细胞群体的异质性表现在多方面:形态学观察大体上可分为淋巴样细胞、单核样细胞、RS细胞和多核细胞;表面抗原分析显示,几乎所有的J6-1细胞都有HHV-6早期膜抗原的高表达,同时有CD45和CD54以及HLA-DR的表达;按照表面抗原标记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亚群:高表达CD19+和CD20+的B淋巴样细胞亚群和CD15+的单核样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J6-1细胞群体中可测出少数其他系列表面抗原的表达,如GlyA和CD34。
有时甚至能分选出少量CD34+细胞。
J6-1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反映出它的多克隆性,与LCL的异质性类似,但是比LCL更复杂,酷似Hodgkin淋巴瘤的状况。
1.2 J6-1细胞系的多克隆性J6-1细胞的生长繁殖除了要求较高的细胞浓度外,最明显的是接触依赖,即成丛生长。
对成丛生长的深入研究发现,J6-1细胞表面高表达膜结合型M-CSF及其受体,由此提出了肿瘤和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接触性刺激假设,即J6-1细胞通过膜结合型M-CSF及其受体相互刺激,表达多种与细胞增殖相关的细胞因子和癌基因,对这种双向信息转导的机制还在研究中。
2、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及其意义2、1 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细胞间通讯是细胞生存及功能所必需的,白血病细胞间以及与正常细胞间异常的细胞间通讯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J6-1这类多克隆细胞系中存在着复杂的细胞间通讯,与单克隆细胞系比较,更接近白血病细胞在体内的状态,是进行此类研究的良好模型。
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一些异常的细胞间通讯在白血病、肿瘤等恶性疾病中广泛存在的,在白血病、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2.2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的意义从J6-1细胞克隆出M-CSF及其受体的cDNA;用J6-1细胞膜分离M-CSF及其受体的蛋白,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用这些单克隆抗体为探针检测病人标本发现,异型M-CSF及其受体不仅在多种白血病,尤其是髓系白血病和Hodgkin淋巴瘤有高表达,而且在肝癌和乳腺癌细胞也有高表达,并有预后意义。
深入研究表明,异型M-CSF及其受体不仅出现在肿瘤细胞表面,而且细胞内尤其是细胞核内的异型M-CSF及其受体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细胞内的小分子M-CSF可以起着细胞内自激因子作用,直接调节基因表达。
膜结合型M-CSF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
从对M-CSF及其受体的系统研究,我们体会到生物大分子在分子水平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疾病和病理变化的基础。
针对异型M-CSF及其受体的肿瘤相关性,我们实验室研制了以M-CSF 及其受体为靶标的治疗性DNA疫苗,在实验动物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刺激细胞增殖的因子外,J6-1细胞也有多种负调节因子的高表达,此外,从J6-1细胞中还分离出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的小分子RNA。
从J6-1细胞系克隆出了新型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其受体,具有一定的复发预防效应。
J6-1融合基因制备的肿瘤疫苗可以明显提高抗肿瘤效应,提示LL37/hCAP18不仅有天然抗生素作用,而且还是重要的免疫分子佐剂,有免疫增强作用。
3、J6-1细胞系的启示虽然J6-1是多克隆细胞系,但是与LCL类似,在若干代数内能保持基本性状恒定,是应用多克隆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研究的基础。
与实体瘤细胞不同,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处于高度异质性细胞的微环境中。
骨髓微环境是异质性的;外周血中有大量的红细胞、各种白细胞和少数基质细胞,这些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有各种影响。
体外培养细胞的原理是模拟体内微环境,要全面模拟白血病患者的微环境是不容易的,现代细胞培养技术只能符合少数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条件,所以白血病细胞的建系率低。
分析已建立的常用白血病细胞系都是肿瘤性很强的。
众所周知,肿瘤性越强自发性突变频率越高,正常细胞突变频率约10.6,通常肿瘤细胞突变频率约10.3至10.4,恶性度高的肿瘤细胞系如HeLa可高达10.2。
高突变频率的细胞系在快速传代过程中,在常规培养方法微环境选择压的作用下容易产生亚克隆,如由于培养方法的差异(培养液、血清不同、培养温度和培养器皿不同等)不同实验室传代保存的K562, HL-60等人白血病细胞系可以有较大的差别,形成亚系。
如有非T非B的K562,也有具有红系特征的K562或粒系特征的K562等。
异质性细胞系群体的不定向变异即遗传漂变,有人利用细胞系的遗传漂变筛选某种特定性状的克隆,如耐药细胞株(按照细胞培养的术语,能保持某种性状不变的细胞系称为细胞"株"。
如人二倍体细胞株是指保持二倍体性状不变的;耐药细胞株是指保持对某药耐药的)。
总之,肿瘤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使肿瘤细胞系的单克隆性倍受质疑,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实际上成了多克隆细胞系。
研究者根据实验要求必要时应该进行亚克隆。
4、结论回顾30年来对J6-1细胞系的研究,观察到了在EBV和HHV6双重病毒感染下,J6-1表现出若干人白血病细胞克隆的演变和生物学性质和行为,提供了许多有关白血病细胞的信息。
J6-1细胞系可能更接近于双表型白血病和Hodgkin 淋巴瘤的体内状况。
国际通用的人白血病细胞系都来源于分化程度较低、恶性度高的白血病,表达的细胞因子、癌基因较少;J6-1细胞系在两种疱疹病毒感染下表达更多的细胞因子、癌基因,更接近于前炎症状态-,这些是多克隆细胞系的优势,适用于相关课题,如病毒病因、发病机制、免疫状态、细胞因子等的体外研究;机体作为高度复杂的细胞社会由不同的细胞群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和运行,多克隆细胞系也可作为研究不同细胞间相互关系的体外模型。
参考文献1、吴克复,张一泉,刘宗德等. 粒、单型人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细胞生物学性质研究. 遗传学报,1980;7:136-1432、吴克复,宋玉华. J61细胞系属白血病还是霍奇金病细胞系?:细胞系“生物多样性”初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7;5:33-363、马小彤,宋玉华,吴克复等. 由J61细胞克隆EB病毒功能性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基因BARF1. 白血病·淋巴瘤,2001;10:261-2644、吴克复,宋玉华,郑国光等. 人白血病细胞系J61基因表达的调控.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3;14:76-795、饶青, 李长虹,吴克复. 人白血病细胞系 (J61)相膜相关调节因子(MAF J61)的分离与性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4;2:257-2606、耿以琪,饶青,孔建等. 白血病细胞膜相关因子(MAF J6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性质.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620-6227、张晓红,吴克复,郑国光等. TGFβ作为自身负调节因子对J61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6;4:56-608、郑国光,吴克复,宋玉华. 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 对人白血病细胞系(J61, J62,Namalva)增殖的调节.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292-2949、李牧,吴克复. 白血病细胞增殖活性小分子 RNA的探讨.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3;14:636-63810、王琳,郑国光,林永敏等.P2X受体在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中华血液学杂志,2006;27:454711、Zhang XJ, Zheng GG, Ma XT, et al. Expression of P2X7 in humanhematopoietic cell lines and leukemia patients. Leuk Res,2004;28:1313-132212、Nie K, Zheng GG, Zhang XJ, et al. CD39associated high ATPaseactivity contributes to the loss of P2X7mediated calcium response in LCL cells. Leuk Res,2005;29:1325-133313、 Zhang B, Wang Y, Zhang GG,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L18gene over expression in AML. Leuk Res,2002;26:887-89214、Wang Y, Li G, Zhang GG, et al. Detection and sequencing analysisof IL18 expression in J6 1 leukemic cells. Leuk Res,2001;25:273-27415、Cao ZY, Zhang B, Rao Q, et al. Effects of nuclear presenting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on the process of malignancy. Int J Hematol,2003;78: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