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成就与生活
高尚情操的文学巨匠苏轼的文学成就与人生态度

高尚情操的文学巨匠苏轼的文学成就与人生态度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巨匠。
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横跨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对于宋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的人生态度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才华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作品清新脱俗、自然豪放,独树一帜。
诗歌是苏轼最为擅长的领域,他的诗情境界高远深沉,富有哲理。
苏轼尤其擅长写山水诗,他以自己洞察人生哲理和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为基础,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比如《赤壁赋》中描绘了他对壮丽景色的感慨,而《江城子·密西里桥边独倚危栏》则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人生的无常感慨。
除了诗歌之外,苏轼的散文也卓越非凡。
他善于通过叙事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东坡乐府》是苏轼创作的一部闲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他对人生追求、艺术观念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揭示。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敏锐思维和独到见解,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二、人生态度苏轼热爱生活,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态度。
他主张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
苏轼曾多次遭遇官场的挫折和贬谪,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或焦虑。
相反,他通过写诗、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并从中找到了一种自我慰藉的方式。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豁达和明理的精神,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此外,苏轼还主张与世无争、清心寡欲。
他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自在,不拘一格。
他认为人生应该宽容、坦然面对,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困扰。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如同一缕清风,给了后人很多启示和引导。
三、苏轼的影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唱,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思想为后人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他丰富多样的作品形式和独到见解,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史学家等多方面才能出众的综合性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和骈文作家,也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巨擘。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早期宋代文学浪潮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苏轼的政治活动和对社会状况的忧虑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多次以严正直言的精神揭露社会弊端,批评无能的政府官员,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自己的业绩展现出其儒学思想的持久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家境优越,家族世代敦良田地。
幼年时期,他接受了家教和私塾教育,师从家中的教师王祯和地方学者朱弁等人。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特别是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自幼之时,他就非常喜好书画,并且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广泛的兴趣。
此外,苏轼还受到了父亲对儒学教育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于社会公义和良知道德的重视。
苏轼于1057年进入国子监学习,此后开始了他的官僚生涯。
他在国子监就读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一股文人的氛围,同时也结下了许多贵重 friendships.。
在官场上,苏轼以才华、正直和直言不讳而著称。
他在1071年考取进士,成为官员。
此后,他历任江宁府、杭州、绍兴等地的官职,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
他在政府职务中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尝试着改变官僚体制和地方政治制度,以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苏轼的政治理念和才华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同,反而因其直言不讳而经历了多次的流放和贬谪。
1079年,苏轼因与贾似道等人关联被贬黄州,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期间,他先后被流放到了黄州、岳州、婺州等地。
流亡期间,苏轼与当地士人交流,并发展了丰富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如《江淹漫志》、《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的作品。
1086年,苏轼在岳州任职期间,遭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谪到潮州。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对于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邃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歌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抒发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散文方面,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如《赤壁赋》等名篇,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在词作上,苏轼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苏轼的思想观念深邃而独特。
在政治上,他关注民生,主张改革,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
文化上,他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向民间文化学习,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宗教方面,他尊重各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后世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三、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在官场中屡遭打击,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上,他热爱美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人际交往中,他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朋友肝胆相照。
这种乐观、真诚、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深受人们的敬仰。
四、历史贡献苏轼的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他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创立的菜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此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宋代书法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评价苏轼时,我们不仅要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天赋,更要重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的乐观、豁达、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
简述苏轼的成就及影响

简述苏轼的成就及影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苏轼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成就:
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才华,在诗、词、散文等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田园、政治抒发、个人感情等多个主题,以其自由奔放、豪放不羁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词作更是华丽辞藻、婉约细腻,对后世文人的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非常丰富,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优美的叙述风格,构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
他的作品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二、书法成就:
苏轼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他通过对古人碑帖的研习和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苏轼的书法以骨力老辣、笔势峻拔见长,他的作品具有豪放洒脱、秀逸流畅的特点,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家之一,对于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政治影响:
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并未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他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苏轼主张“以文治国”,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并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政治主张。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文化教育和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体来说,苏轼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卓越的书法艺术和独特的政治见解,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为后世文化创作和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苏轼的一生

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3]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5] 好美食,[6]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7] 好品茗,[8] 亦雅好游山林。
[9]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0]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1]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的人生经历感悟

苏轼的人生经历感悟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辉煌,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他的一生经历了宦海浮沉、豪放洒脱、坎坷不平等各种阶段,这些经历给他带来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苏轼早年在官场有过许多辉煌的成就,但也因政治立场不被宠幸而多次被贬谪。
他在贬谪中经历了人生的低谷,面对逆境,苏轼没有放弃,反而以文学为寄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他的《东篱乐府》中,他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才的看重,同时也表明他对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不甘心。
苏轼的人生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个人才华和人生的辉煌是相对的,而真正能够超越时代的是天赋与担当。
苏轼身处逆境时,也表达了对生活与人性的深思。
他在《赤壁赋》中写到:“遥莺报岁晚,蕙露醒芳草。
试问卷舒处,何伤白头老?”这句诗中透露出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体现了他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他用“白头”来象征年老,但并没有因此感到失落,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命的起伏与变迁。
苏轼的人生感悟还体现在他对自然景物的赏析和生命哲学的思考上。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畅想和对人生的理解。
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短暂的认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对人性的体悟。
他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表达了对逝去美好的感叹,也传递出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总而言之,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使他在文学创作中表达了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经历和作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话题,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发现人生的意义。
在他的笔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交织,也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空和个人的智慧。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将在历史上永远发出独特的光芒,激励后世追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成就与生活——莫砺锋教授做客市民课堂常州日报2012年2月5日政见苏东坡是一个坚持真理,正气凛然的政治家。
在北宋后期,政坛上新旧党争,一派叫新党,首领是王安石;一派叫旧党,首领是司马光——两个都是文化巨人,在政治上针锋相对。
苏东坡那个时候,实际上他是夹缝中的,他赞成改革,但是他反对像王安石那样剧烈的改革。
苏东坡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好,他是站在旧党这边。
他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他都是是从公心出发,他是从国家的利益考虑问题的。
王安石推行新法,为什么当时受到那么多反对?就在于他的变化太快,太剧烈。
他在短短的6年时间,有十条国家法令根本上的改变。
我们古代有一本非常智慧的书叫《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好像煎一锅小鱼。
因为小鱼本身很柔弱,很脆弱,所以煎的时候,要小心翻,小心翼翼的;幅度一大,动作大的话,那就烂了。
所以治理一个大国,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能胡来。
王安石变法不像那么小心——我觉得王安石变法要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炒黄豆——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一个社会,承受不了震荡。
王安石的新法有很多没有经过好好的论证,匆忙地推出来。
有一条法,叫做《手实法》,所有的人都到政府报家里的财产,田地、房屋一共值多少钱,多少两银子,报了以后,按照你报的这个家产,按比例收税。
他们担心老百姓瞒报,就规定,比如张三家报了以后,其他人可以去揭发他;官府来查实了以后,瞒报的部分,一部分充公,另外一部分,赏给这个告密的人。
苏东坡正在山东临沂,他坚决反对,他说这样天下会大乱,人人都会举报人家。
人都是有私心啊,这种影响不能叫不和谐,叫动荡。
所以后来不到一年,这条法令就收回去了,进行得太匆忙了。
若干年以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死了,退居洛阳15年的司马光东山再起。
当司马光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他回到洛阳去,15年不谈国事。
皇帝死了,太后执政了,太后在政治上倾向于旧党,启用司马光,司马光一做宰相,就要在一年之内,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部推翻。
全国都反对。
这个时候苏东坡也从被贬的黄州被召回——因为他是旧党,旧党上台了,把他召回来——他不但官复原职,而且升官了,当了翰林学士,但是当司马光要很快地废除全部的新法的时候,苏东坡又坚决地反对。
他说这个新法里面有的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已经实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都习惯了,现在全部废除,又全部恢复旧的——变成新法的时候,社会已经经历了震荡,现在又全部变回去了,又来一次震荡——社会承受不起,所以他就反对。
他在朝廷里面,就跟司马光当众辩论起来,争得很不愉快。
这样一来,好了,苏东坡其人在新党得势的时候,他是受排挤,旧党上来了,他又表示不同意。
司马光是君子,不会害他;但是司马光的亲戚就打击苏东坡,因此他在旧党当政的时候,也受到排斥。
他一辈子有那么多时间,在外地做官,先后三次被流放,跟他性格的耿直有关系,说真话,不是违心的话。
我每天读苏东坡的诗集,读到这里以后,都非常感动。
我觉得,这样一个政治家,是真正为国家、为老百姓着想的;为国家的利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政见。
这样的政治人物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分,这样的人当政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政绩第一,江苏徐州。
苏东坡被派到徐州做知州,上任不久就发生了一个灾难:黄河泛滥了。
洪水很快就冲到徐州城下,很快就把徐州城团团围住,整个徐州就依靠一堵城墙把洪水挡在外面。
刚上任不久、才几个月时间的苏东坡,带领全城人民抗洪。
抗洪主要的方法就是在城里挖土,在城墙内侧修一条坝,一条堤,从里面托住城墙,不让洪水把城墙冲垮。
一连抗了一个多月,洪水也没有退,全城的人都疲惫不堪,形势非常的危急。
苏东坡实在没办法,就走到徐州驻军的营地,去请求军队的帮助——大家读《水浒传》,里面有一个名词,里面的林冲,叫做八十万“禁军”教头——北宋的一类军叫禁军,还有一类是叫厢军。
厢军是地方部队,没有战斗力,负责地方的治安;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野战部队,有战斗力。
禁军驻扎在战略要地,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都是禁军驻守。
但是北宋的政策规定得非常的严格,禁军除了皇帝,除了枢密史,谁都不能动,地方官员无权调动。
但是苏东坡抗洪人手不够,就请禁军,徐州的禁军的将士不敢开出的,这是违反朝廷命令的,当禁军看到苏东坡这样辛苦的模样,先开出去再说。
在徐州禁军的支持下,苏东坡终于把洪水抗过去了。
第二年——那场洪水是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苏东坡马上开始整治城外的水利工程,北宋地方官,任期最多三年,然而那个时候黄河泛滥是有周期的,一般都是30年,30年之内不会有第二次大的洪水。
也就是说,苏东坡任期内徐州不会有第二次大洪水,他第二年就开始为下一次抗洪做准备。
这种工程,跟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官员,所谓的面子工程,首长工程,政绩工程完全不一样。
他不是短时间的,他是为徐州的长治久安考虑。
当然说句闲话,徐州的煤矿也是苏东坡发现的。
我两个月以前到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去,他们成立了一个苏东坡研究所,我说你们矿业大学,怎么也研究苏东坡?他们说苏东坡是我国采煤事业的先驱,徐州的煤矿是他做官的时候发现的,所以他们要研究他,他太了不起。
我们讲第二个地方,就是杭州。
苏东坡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37岁,做通判,副市长。
时隔15年以后,再次去做市长,做知州。
时隔15年以后,苏东坡第二次来到杭州,他发现西湖变小了,以前水面那么大,现在好像萎缩了,他就问父老乡亲怎么回事。
父老乡亲就说,西湖的水草,长得非常快——因为北宋的时候,西湖是皇家的放生池,皇帝说要放生积功德,不许打渔,所以西湖的水草长得很快,水草一长起来,湖里的淤泥就堆积起来,这样下去,再过十几年,西湖水面就没有了。
杭州的西湖当时是唯一的淡水源,是饮用水源,也是农业灌溉水源。
苏东坡作为地方长官很急啊,西湖没有了怎么办?所以他刚到任就开始整治西湖。
整治西湖就是砍水草,挖淤泥,一连挖了几个月,西湖里面原来有一条堤,是东西方向,叫白堤,是唐代白居易做太守的时候修的。
南北方向没有堤,绕西湖一周30多华里,老百姓从南到北,要绕过去很远,现在有这么多水草、淤泥,正好是建筑材料,用这些东西,在湖里面修了一条堤。
为了让湖水能够自由地流动,堤上造了六条桥,然后堤上种上树。
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条堤叫苏堤,现在是杭州的一景,但是当年苏东坡修它,不是为了游览,而是为了整治西湖,为了水利。
苏东坡第二次在杭州做官,不到两年半就被调走了。
他离开之前,他就想目前是把西湖整好了,水草也砍掉了,淤泥也挖掉了,但是几年以后,水草又长起来了,淤泥又堆积起来了,怎么办?怎么才能保持西湖长时间的清澈?他就向别人请教。
有人告诉他,杭州一带农民很喜欢种菱角,种菱角之前一定要除草,所以说,只要把西湖沿岸的水面,租给当地的农民种菱角,让他们每年种菱角,每年春天除一次草,那么这个水草就长不起来了。
苏东坡觉得这个想法可以,所以他就下令,以后每年西湖沿岸的水面,就以很低的租金租给当地的农民,给他们种菱角。
苏东坡又担心,假如农民种菱角,觉得收成不错,就扩大种植面,种到湖中心了,整个湖面上,水都看不见,怎么办?他就请人用石头凿了几座小的宝塔,竖在水面上,让这个塔露出来,从这个小宝塔到那个小宝塔这条线靠湖心的不许种。
时隔900多年以后,现在的西湖上还有三座这样的宝塔,这就是今天的三潭映月。
这个小宝塔干什么用?苏东坡用来标水面上的界限的,让农民种菱角只能在外面种,不许种到里面去。
所以说,苏东坡对杭州,对西湖,用了心思,下了工夫把它整治好。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老百姓做好事,为地方上的长治久安,来源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
他是服膺孔孟的仁政思想。
他生平3次流放,流放到三个地方,一个黄州,一个惠州,一个儋州。
苏东坡65岁那一年,回到江苏镇江,在金山寺里看到一幅他的画像,和尚说,这是你的画像,请你在上面写一首诗。
他就在上面写了一首诗,后面两句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自我嘲讽,但是从历史来说,他的功业除了在朝廷里面仗义直言,除了在地方上为老百姓做好事以外,他确实延伸。
黄州有一个风俗,穷人生小孩生多了以后,就放到一水盆里淹死,这叫“溺婴”。
东坡一到黄州就发动当地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组织一个“救婴会”。
黄州的这个风俗慢慢地消除了,这是他为黄州做的贡献。
他到惠州,59岁,积极地捐款,支持当地的公共事业。
惠州修了东心桥、西心桥,苏东坡都慷慨解囊、还号召家里也来捐。
所以后来惠州人把这个西心桥又叫做苏堤。
第三个流放地在儋州,在海南岛。
他利用自己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为地方上做贡献。
他写文章,为当地介绍优良的稻种,北方有很多稻种被介绍过去;叫当地的人民,生了病要找医生看,不要请巫师;他亲自指导当地的年轻人读书,写文章,教他们学文化。
海南岛自从隋代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到唐代、到北宋、到苏东坡这个时候,没有出过一个进士,地方教育非常落后。
在苏东坡的亲自指导下,海南岛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叫姜唐佐,在苏东坡去世两年以后,他考上了进士,实现了海南岛科举史上零的突破。
这是苏东坡为海南岛做的贡献。
他当时已经没有经济力量,就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上的力量,为当地做贡献。
苏东坡的政治誓言:以直臣为榜样苏东坡大概10岁时跟他的母亲程夫人,一起读一本《后汉书》——这个书主要是写东汉的历史——《后汉书》里有一个人叫做范滂。
范滂其人是东汉坚决反对宦官专政的人——大家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东汉末年为什么天下大乱?主要是宦官专政,朝廷里面宦官掌握政权,把朝廷弄得一塌糊涂。
范滂是坚决反对宦官专政,然后就被朝廷逮捕,后来被杀掉。
范滂被逮捕离开家门的时候,他跟他母亲告别,他母亲就说,你这样是正确的,我支持你。
苏东坡读到这段的时候,问,假如我将来做了范滂,母亲会同意吗?他母亲就说,你要能够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意思就是说非常支持他这样做。
我觉得10岁时候的苏东坡说出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他政治上的誓言。
一位勤奋的天才苏东坡受到现代人们的爱戴,最主要还在于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巨大贡献。
苏东坡是天才,要不是天才的话,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能在那么多方面登峰造极。
讲古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讲诗,他在北宋跟黄庭坚齐名,称“苏黄”,整个宋代,跟南宋的陆游齐名,称“苏陆”,一个时代就他们两个人;讲词,他跟南宋的辛弃疾齐名,称“苏辛”,北宋就是他,第一位;讲书法,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他又是第一位。
一个人,古文诗词书画,全是第一——他绘画也画得非常好,这样的人不是天才是什么?苏东坡在文学评论方面也是天才。
是谁把陶渊明推为“八代第一大诗人”?苏东坡。
苏东坡以前,唐朝的人都认为,“八代诗人”——就是唐以前最大的诗人,有人说是曹植曹子建,有人说是谢灵运,苏东坡说陶渊明,以后大家都认为是陶渊明了,他一言九鼎。
王维既是唐代的大诗人又是大画家,是谁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苏东坡说的,他说了以后,大家都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一言九鼎,所以当时很多年轻人写的作品,都要交给苏东坡看,只要苏东坡指点你一下,肯定你几句,你就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