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活动设计汇总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桃花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桃花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桃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才能。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根底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二、温故知新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才通人〔6〕豁然开朗〔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阡陌交通〔10〕便扶向路〔11〕便要还家〔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乃不知有汉〔14〕无论魏晋〔15〕皆叹惋〔16〕缺乏为外人道也〔17〕诣太守〔18〕欣然规往〔19〕寻病终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做客桃—→分开桃—→复寻桃。

〕三、合作学习〔一〕品桃之美桃花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助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

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美吗?喜欢吗?请用喜欢的感情读一读。

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的美作铺垫。

〔2〕桃人的生活美你是____出来的?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桃花还具有神秘美。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假设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集合六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集合六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集合六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与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是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与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教学程序:一、课前导入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即: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芦花荡》,西蒙诺夫的《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及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这些作品的题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以战争为题材。

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明确:世外桃源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

(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

(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

(课件展示)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教案合集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合集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合集七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5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5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5篇《桃花源记》教案汇总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二、诵读和复述: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是一個自然古樸的理想社會,由 一個103歲的老人口中,說出了 返璞歸真,生生不息的主旨 而水車的轉動就像是一種輪迴。
3.詹姆斯.希爾頓──【失去的地 平線】(香格里拉)--1933年
英國領事館人員及美國傳教士等人,搭 乘飛機,結果飛機遭到劫持,飛機迫降 在中國藏區,附近一座叫「香格里拉」 的喇嘛寺,在其領域中,雖然信仰和習 俗不同,但是彼此團結友愛,幸福安康, 整個香格里拉的社會祥和而安寧。
4.黑澤明──【夢.水車村】--1970 年以後
2.白描的技巧
→ →讀來像聽作者閒話家常→→沒特別 的修辭 →→「白描手法」→→在六朝獨樹一格 →→然亦有「精到之處」,如「彷彿若 有光」一句→→有三點貼切之處。
3.幽美的造景
隨漁人進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阡陌交通、良田美池、桑竹 之屬→→宛如人間仙境。 →→幾乎沒有壓力、沒有重力→→別有 天地非人間的讚嘆→→和時代的戰亂流 離、社會蕭條,天差地別→→即使是今 日都市水泥叢林→→令人讀它千遍也不 厭倦。
烏扥邦的構築
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 雛形,其特色為: a 小國寡民 b 階級分工 c 共產制度 d 非基督教 e 以理性為治國上綱
《烏扥邦》的敘事手法
套用當時盛行的旅行文學 的敘事框架 假扥一名老水手希適婁岱 (Hythloday)的海外見聞 勾勒烏扥邦的典章制度。 希適婁岱 (Hythloday) 意為 「瞎掰之人」
2.陶淵明理想中的樂土何以 安排為「桃花」源?
A.如詩如畫,選春天→→春天選桃花→→詩 經「桃之夭夭」→→「桃李春風一杯酒」、 「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舞春風」→→桃 花是春天的代言人。 B 桃花與古代神話傳說結合較緊密→→【山 海經.夸父逐日】,化為一片桃林→→淵明喜 讀山海經.作十三首→→東漢劉晨、阮肇誤入 桃溪→→桃花成了最好的選擇
劉驎之字子驥,一字道民。好遊 于山澤,志在存道,常採藥至名山, 深入忘返。見有一澗水,南有二石 囷,一囷開,一囷閉,或說囷中皆 仙方祕藥,驎之欲更尋索,終不能 知。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6
《搜神後記》卷一:
南陽劉驎之字子驥,好遊山水, 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返。見有一 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開,一 囷閉,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 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 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驎之欲更 尋索,不復知處矣。
就兩天 是側橋 這遍的 個移盡 美櫻頭 術花, 館,還 的斜有 入坡一 口的個 .盡斜 處坡 ,,
小結語
所以我要再不厭其煩的呼籲同學,國文是很重 要的科目,不只是為了學測考試,你現在好好 的去讀它,去體會它,也許你感覺不出有什麼 特殊的情感,但是,其實你已經在心田播下了 一粒種子,將來不管你讀什麼科系,從事什麼 行業,當你需要它時,它已然在你中裡發芽生 根,甚至已茁壯得茂密成蔭,它可以提供你許 多題材和靈感,尤其當你的心靈要安身立命的 處所時,文學經常是最浪漫、最樸素的園地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2
《異苑》卷一云:
元嘉初,武陵蠻人射鹿,逐入石 穴,纔容人,蠻人入穴,見其旁有 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 行人翱翔,亦不以為怪。此蠻於路 斫樹為記。其後茫然,無復彷彿。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3
《太平寰宇記》卷七三〈彭州九隴白鹿山條〉云:
宋元嘉九年,有樵人於山左見群 鹿,引弓將射之。有一麛所趨險絕, 進入石穴,行數十步,則豁然平曠, 邑屋連接,阡陌周通,問是何所? 有人答云:「小成都。」
4.純樸的人情
今日社會最缺乏的元素 →→對陌生訪客熱誠招待 →→沒有心機、城府 →→溫暖、親切 →→通體舒暢,相見恨晚 →→英雄所見略同。
三、關於【桃花源記】的二三 事:
淺出之後,應該深入 觀念:文學作品欣賞和數理學科研究的 不同→→尋求一個認同的答案→→知道 別人不同的說法→→並非定於一尊 →→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尋 找巧思安排的蛛絲馬跡
3.作者何以選擇「漁夫」作 為發現桃花源的主角?
A.從桃花源故事情節的演變痕跡,可以 推知陶淵明乃有意選擇「漁夫」作為主 角
B.試探討桃花源故事的流變:(放投影 片)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1
《搜神後記》卷一〈穴中人世〉: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船 取樵,見岸下土穴水逐流出,有新 砍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 之,乃相謂曰:「可試如水中看由 何爾?」一人便笠自障,入穴。穴 纔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 不異世間。
3.作者何以選擇「漁夫」作 為發現桃花源的主角?
A. 漁與「愚」諧音 →→懷著心機而尋找人間桃花源 →→ 愚不可及 B. 佛洛依德心理學的詮釋 →→「水」是母體的象徵→→尋找水源: 尋找子宮→→生命的開始,夢想的追逐 →→姑且聽之
四、泛談【桃花源記】一文的影 響:(舉隅)
1.唐宋文人: 王維、韓愈、王安石等人皆有【桃源行】 的詩作 .2.「戲劇界」──「舞台劇」的創作: 賴聲川:【暗戀桃花源】1986年
【桃花源記】教學活動設計
木柵高工 張翠蘭老師
一、【桃花源記】情境動畫欣賞: (翰林出版社—多媒體光碟.第五冊 )
二、【桃花源記】一文的藝術感染力 (同學報告—心得分享)
1.小說的形式
(1 )所謂「小說」: A.時間: B.地點: C.人物: D.情節: →→桃花源完全符合架構 →→情節充滿神秘、懸疑而引發讀者期待 →→形式很討好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4
•《太平御覽》卷五四〈地部十九穴〉引〈武陵記〉云:
鹿山有穴。昔宋元嘉初,武陵溪 蠻人射鹿,逐入一石穴,穴方可容 人。蠻人入穴,見有梯在其旁,因 上梯,豁然開朗,桑果靄然,行人 翱翔,不似戎境。此蠻乃劈樹記之。 其後尋之,莫知所處。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5
《太平御覽》卷五百四引《晉中興書》云:
五、古今中外的「桃花源」世 界:
1.老子─【小國寡民】─春秋時代 回復到上古時代純樸寡欲的社會: 雖有舟楫而不乘,雖有甲兵而無所用之, 使民復結繩記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 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2.摩爾──【烏托邦】--1518年
描寫理想國的政治、法律制度、都 市、官員、知識與職業、生活、旅 行、奴隸與病人和結婚、戰爭、宗 教等。
3.「建築界」─「設計師」: 貝聿銘
日本【美秀美術館】1996年(投影片)
就一於美 是個要術 要獨保館 創特護建 造的自築 一設然物 個計環的 地,境8 上清及0 的楚周% 天地圍是 堂表的埋 .現景藏 貝色於 聿融地 銘為下 的一, 概體這 念,是 ,這由
要到達 MIHO 美術館, 必須要 通過一 條把我 們帶往 另一個 世界的 隧道。
1.桃花源境界的虛實問題:
(真實)太逼真,有三種說法→→實地說、仙 境說→→託言避秦而有寓意→→(故弄玄虛, 虛實相參,真假難辨)一開始真有其地,真有 其時→→結尾劉子驥(真有其人 ) (虛構)漁人姓啥名誰→→太守之名→→接觸 到離開,十分迷離恍惚→→劉子驥病死很邪門 作者用一個真實的框架罩住,讓讀者信以為真
一走 條到 長隧 長道 的的 鐵盡 索頭 天, 橋視 ,野 連豁 接然 美開 術朗 館, 有
玻鏡 璃頭 屋再 頂靠 的近 美一 術點 館, 盡 頭 便 是
從 天 橋 上 回 顧 暮 色 中 的 隧 道
這 是 白 天 的 長 橋 和 洞 口
桃隱非映深 花隱來成山 盡飛自趣野 日橋唐,谷 隨隔人有中 流野張種, 水煙旭幽靜 ,,之深止 洞石詩神的 在磯:秘橋 清西 之和 溪畔 感浮 何問 ,動 處漁 靈的 邊船 感雲 ?; 莫相
《烏扥邦》作者
作者:湯瑪斯‧摩爾 1477~1535 簡歷:英國鴻儒,英國國王 亨利八世任命為宰相 ,後因拒絕改信英國 國教效忠英王,命喪 斷頭台。其生平被拍 成電影《良相佐國》 (A Man For A烏扥邦(utopia): 由兩個希臘文組合而成, 一為「樂土美地」之意 (eu-topia),一為「烏有 之邦」之意(ou-topi-a), 摩爾創造此詞的用意在 呈現一個「無法實現的 理想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