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活性肽研究进展

植物源活性肽研究进展
植物源活性肽研究进展

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多肽是由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其中可调节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多肽称为生物活性肽。与蛋白质相比,活性肽不仅有比蛋白质更好的消化吸收性能,还具有促进免疫、调节激素、抗菌、抗病毒、降血压和降血脂等生理机能。此外活性肽还有较好的酸、热稳定性,水溶性及粘度随浓度变化迟钝等优点,易于作为功能因子添加到各种食品中。我国农作物种类品种繁多,利用这些廉价的植物蛋白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肽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重点综述了降血压肽、抗氧化钛、降胆固醇肽这3类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将其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同时归纳了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并指出其发展应用前景。

1.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1.1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肽通常由细菌、真菌产生,或从动植物体中分离。它们尽管在结构上千差万别,但几乎所有的抗菌肽都是阳离子型的,两亲结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1]。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抗菌肽对部分细菌、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临床试验也表明,抗菌肽能够增强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而且在体内还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1.2 免疫活性[2]

免疫活性肽能够刺激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降低机体发病率。从人乳和牛乳的酪蛋白中已检测到具有免疫刺激活性的肽片段,这些肽具有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另外,乳蛋白、大豆蛋白和大米蛋白等通过适当酶解处理也可产生具有免疫

活性的肽类物质。

1.3 抗高血压活性

血压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on enzyme,ACE)的作用下进行调节的,血管紧张素Ⅰ在A C E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血压升高。降血压肽是具有抑制ACE活性的肽类,

来源广泛,ACE 抑制肽的主要来源是乳制品和鱼蛋白(沙丁鱼、金枪鱼、

鲣鱼),而且从植物蛋白(大豆、小麦、玉米)、肉类、鸡蛋以及其它水产品(小虾、螃蟹、海藻、牡蛎、海蜇)的酶解物中也分离得到了ACE 抑制肽[3]。此外,海洋胶原蛋白肽也可抑制或促进脂肪内分泌激素的表达而发挥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4]。

1.4 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肽是最近被广泛研究的一类天然活性肽,它们能够清除自由基,减缓或抑制氧化反应。其抗氧化机理包括:给抗氧化酶提供氢、缓冲生理pH值、螯合金属离子和捕捉自由基等。

1.5 调节神经系统[5]

肽类是神经系统的重要活性物质,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的肽包括阿片肽和阿片拮抗肽、内源性阿片肽。外源性阿片肽可刺激胰岛素和生长抑制素的释放,调节肠道活动,提高摄食量,促进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具有镇静去痛、调节情绪和交感神经的作用。许多调节神经系统的活性肽可由牛奶、鱼、大豆和谷物蛋白质酶解得到。

1.6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6]

活性肽能有效促进血小板中前列腺环素(PG I2)的生成,对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可对抗血栓A2(TX A2) 发生作用,有效地防止血栓素形成,对防止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1.7 促进矿物质元素吸收

小肽的氨基酸残基可与金属离子螯合,可以避免肠腔中拮抗因子及其它影响因子对矿物元素的沉淀或吸附作用,从而显著促进钙、磷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的吸收。

1.8 其它活性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具有降血脂、醒酒护肝、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抗艾滋病等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肽。

2.生物源植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2.1植物源降血压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是降血压药物中发展最快的一类,然而合成药物有一些不良反应,如引发干咳、皮疹、血管性水肿、蛋白

尿、白细胞减少和停药综合症等。最近几年研究发现,来源于食物蛋白的降压肽(ACE抑制肽)没有上述副作用,且仅对高血压患者起降压作用,对正常人无降压作用。ACE 抑制肽已成为研究最热门的一类生物活性肽。植物源降血压肽在国外研究比较深入。Dziuba等[7]研究发现,大豆蛋白酶解物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具有抑制ACE的活性的功效。Zae-lk Shin等[8]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从大豆酶解液中提纯得到ACE抑制活性最强的片段,此肽能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脏收缩压,每1k g体重注射5m g能显著降低心脏收缩压

61mmHg(P<0.01),这表明从大豆蛋白中获得的ACE抑制肽在动物体内具有抗高血压活性。Suh等[9]从玉米谷蛋白水解物中分离出一种序列为

Pro-Ser-Gly-Gln-Tyr-Tyr的膜结合蛋白肽,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在肺毛细管内皮细胞的含量最为丰富,通过参与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对血压起重要调节作用。Min-Suk Ma等[10]从

苦荞制备的ACE抑制肽中分离纯化出一种三肽,其组成为GlyPro-Pro。Marczak ED等用枯草杆菌蛋白酶酶解油菜籽蛋白得到4个具有降血压作用的短肽:Val-Trp、ValTrp-Ile-Ser、Ile-Tyr、Arg-Ile-Tyr。

降压肽进入小肠后只有被完整吸收并以活性形式进入心血管系统才能产生降压活性,说明肽的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而言,大多数ACE 抑制肽是含有3~9个氨基酸的短肽,而一般具有较好降压效果的乳源蛋白肽多为含6~1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也有极个别的由27个氨基酸组成[11]。虽然肽链过长可能导致生物活性低,但是食物中含有的10~51 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可以在肠道中被完全吸收并产生生物活性[12]。从氨基酸组成来看,C末端的氨基酸序列对ACE抑制肽的活性有很大影响,大多数天然的ACE 抑制肽C 末端含Ala-Pro或Pro-Pro残基。从乳酪蛋白、金枪鱼肌肉蛋白质及玉米蛋白酶解物中分离的具有较强ACE 抑制活性的肽在C端都有Pro残基。大多数酪蛋白来源的ACE抑制肽C 端的氨基酸残基都为Pro、Lys、Arg 等疏水氨基酸(芳香或支链氨基酸)。大量研究表明,ACE 抑制肽的活性强度也受C端Pro残基临近氨基酸的影响,当C 端临近氨基酸是疏水性氨基酸时,其ACE 抑制活性较高。此外,肽链N端具有芳香环氨基酸和

碱性氨基酸时,能提高降压效果。肽的疏水性也是影响其活性的重要因素,

高亲水性无法使肽接近ACE 活性部位而导致活性较弱或无活性[13]。

2.2 抗氧化肽

氧化应激反应过程中不断产生氧自由基(ROS),ROS 能对许多生物大分子,比如DNA、蛋白质、脂肪酸产生破环作用,造成其相关结构和细胞功能的损伤[14]。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已发现近百种疾病都与自由基有关,尤其是退化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白内障、辐射损伤、烧伤、衰老、关节炎、肺病、肾病与肝病等[15]。对于一些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虽然病原不是自由基,但自由基也在其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抗氧化剂能捕获并中和自由基,从而去除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食源性抗氧化肽的蛋白来源非常广泛,植物蛋白原料主要包括大豆、核桃、黑

豆、麦胚、鹰嘴豆、玉米、菜籽、花生、大米、米渣、米糠、花椒籽仁等,其中大豆蛋白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一种制备抗氧化肽的植物性原料;动物蛋白原料主要包括草鱼、泥鳅等[16-17]。此外,牛乳酪蛋白、乳清蛋白等的水解物均可分离出抗氧化肽。

构成肽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及氨基酸排列顺序决定肽的抗氧化能力。相关资料报道分子质量在1000~3000 Da的肽段活性较强,且肽链中疏水性氨基酸、芳香环氨基酸的含量较高时,其抗氧化活性显著[18];含硫氨基酸(如Met、Cys)对肽段的抗氧化活性有较大贡献[19]。也有研究认为含碱性氨基酸(如Lys、Arg)的活性肽可作为电子受体,夺取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形成的自由基的电子,从而阻断因自由基引发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链的延长[20]。另外,组氨酸被认为是对抗氧化活性有重要贡献的氨基酸,如含组氨酸的肽可作为金属离子鳌合剂、单线态氧淬灭剂和-OH 清除剂而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性能[32]。含有组氨酸的肽的抗氧化能力与它的供氢能力,诱捕超氧化物自由基的能力以及与咪唑基上的金属离子螯合的能力有关。在含有2个组氨酸的二肽的N末端上增加一个亮氨酸或脯氨酸残基,可以提高肽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还发现含组氨酸的Pro-His-His序列不仅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而且与非肽类抗氧化剂有协同效应[21]。然而Chen等[22]研究发现,人工合成的含有组氨酸的短肽单独存在时并不具有抗氧化的活性,因此,抗氧化肽所具有的抗氧化活性是所有肽协同作用的结果。上述研究表明肽链及肽的特定结构对肽的抗氧

化能力起关键作用。然而,最近对乳清蛋白水解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表明,肽的联接或肽的结构同样可以削弱它的抗氧化能力。与游离氨基酸相比,组合肽的结构对其抗氧化性既可以产生增效作用又可以产生对抗效应。抗氧化肽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3降胆固醇活性肽

据统计,目前中国超过2亿人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问题。一般来说,血脂中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当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TC 5.95 mmol/L,TG1.81 mmol/L)称为高脂症。高血脂症可以诱发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一直以来,化学类药物在治疗高血脂症中占有主导地位。常见的降血脂化学类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类等,这些药物虽然作用机制明确,效果好,但长期药物治疗可产生便秘、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脱发、血尿酸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肝功能损害、肝毒性反应等诸多毒副作用,且中止服药后血脂迅速回升。食物蛋白中特定氨基酸成分可能会影响血浆胆固醇的水平。研究表明,大豆蛋白和鱼类蛋白中较低含量的

Met-Gly和Lys-Arg 具有较好的降胆固醇作用,而牛酪蛋白可能由于Met-Gly 和Lys-Arg含量较高,使血浆胆固醇水平提高[23-25]。

目前关于降胆固醇肽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大豆蛋白来源的肽类。研究表明,以来自大豆球蛋白的五肽LPYPR 饲喂小鼠,可降低其血浆胆固醇水平LPYPR 与抑肠素VPDPR 在结构上具有同源性。VPDPR 是一种内源性肽类激素,它具有降低胆固醇和产生厌食的作用[26]。另一个来自大豆球蛋白的八肽IA VPGEV A 也同样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LPYPR 和IA VPGEV A 都可以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的活性,HMGR是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27]。对LPYPR 和IA VPGEV A 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肽中都含有疏水区,而这个疏水区是它们具有生物活性所必需

的,疏水序列最长不能超过4个氨基酸。此外,Pro 残基是一个关键的组成成分,它可以位于除N末端以外的任何位置。大豆球蛋白水解物具有显著

的降甘油三酯作用,已鉴定的短肽包括VVYP、VYP 及VTL。除大豆蛋白外,从牛乳β-乳球蛋白中也分离出一种序列为IIAEK 的降胆固醇五肽,且其降胆固醇作用优于谷甾醇[28]。

3.发展与展望

我国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开发起步晚, 基础和应用研究都很薄弱,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在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开发上, 从事活性肽的研究单位也多从医药角度出发 ,研究力量及投入较少,限制了活性肽药食用功能的发挥 ,市场上国产的活性肽药品和食品寥寥无几。但近几年研究逐步活跃起来 ,发展势头良好。

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由于资源丰富,又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和较高安全性,可作为功能性食品基料添加到各类食品中去,目前已有多种生物活性肽如降血压肽、促进钙质吸收肽获得了工业化生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生产植物源活性肽的原料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小麦这些大宗粮食作物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类多、产量多,如果能对其它农作物资源如荞麦、燕麦等加以利用,且在制备技术、生产成本和生理功效方面有更大突破,将会促进形成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

4.参考文献

[1]付清泉,左斌海,李天全,等. 几类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J],2002,15(3):227-230.

[2]丰凡. 荞麦多肽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7.

[3] 张绵松,孟秀梅,袁文鹏,等. 海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超滤分离[J]. 食品与药品,2010,12:20-23.

[4] 朱翠凤,李冠智,彭宏斌,等. 海洋胶原肽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脂肪内分泌激素表达的影响[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15-19.

[5]陈贵堂,赵霖.食物源生物活性肽及其营养生理价值.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13(5):312-315.

[6]姜小光,宋博,迟春萍,等.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杂志,2006,26(5):82-85.

[7]J. Dziuba,P.Minkiewicz,D. Nalecz ,et al.Database ofbiologically active peptide sequences. Nahrung,1999,43(3):190-195.

[8]Zae-lk Shin,Rina Yu,Soo-Ah Park,et al.His-HisLeu,an Angiotensin

Ⅰ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 Derived from Korean Soybean Paste,Exerts Antihypertensive Activity in Viv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1,49(6):3004-3009.

[9]H.J.Suh,J.H.Whang,H.Lee.A peptide from corn gluten hydrolysate that is inhibitory toward angiotensinⅠconverting enzyme. Biotechnology Letters,1999,21(12):1055-1058.

[10]Min-Suk Ma,In Young Bae,Hyeon Gyu Lee,etal.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giotensinⅠ-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 from buckwheat (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 Food Chemistry,2006,96(1):36-42.

[11] Robertm C,Razaname A,Mutter M,etal. Identification of

angiotensin-I-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s derived from sodium caseinate hydrolysates produced by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NCC 2765 [J]. J Agric Food Chem,2004,52:6923-6931.

[12] 梁美艳,陈庆森. 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相关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J]. 食品科学,2009,30:335-340.

[13] Kodera T,Nio N. Identification of an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s from protein hydrolysates by a soybean protease and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of hydrolysates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model rats [J]. J Food Sci,2006,71:164-173.

[14] Hancock J T,Desikan R,Neill S J.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cell signaling pathways [J]. Biochem Soc Transact,2001,29:345-350.

[15] Halliwell B,Whiteman M. Measuring reactive species and oxidative damage in vivo and in cell culture:How should you do it and what do the results mean?[J]. Brit J Pharmacol,2004,142:231-255.

[16] Ren J Y,Zhao M M,Shi J,et al.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oxidant peptides from grass carp muscle hydrolysates by consecutive chromatography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J]. Food Chem,2007,108:727-736.

[17] You L J,Zhao M M,Regenstein Joe M,et al.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oxidative peptides from loach(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protein hydrolysate by consecutive chromatography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Food Res Int,2010,43:1167-1173.

[18] Seronei,Cheison S C,Wang Zhang. Preparation of whey protein hydrolystaes using a single and two-stage enymatic membrane reactor and their immunological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characterization by multivariate data analusis[J]. J Agric Food Chem,2007,55:3896-3904.

[19] Hernández-Ledesma B,Dávalos A,Bartolomé B,et a1. Preparation of antioxidant enzymatic hydrolysates from γ-lactalbumin and α-lactoglobulin,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peptides by HPLC-MS/MS [J]. J Agric Food Chem,2005,53:588-593.

[20] Kawashima K,Hob H,Miyochi M,et a1.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derivatives[J]. Chem Pharm Bull,1997,27:1912-1916.

[21] Chen Huaming,Muramoto K,Yamauchi F,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designed

peptides based on the antioxidative peptide isolated from digests of a soybean protein[J]. J Agric Food Chem,1996,44:2619-2623.

[22] Chen H M,Muramoto K,Yamauchi F,et al.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of histidine -containing peptides designed from peptide fragments found in the digests of a soybean protein[J]. J Agric Food Chem,1998,46:49-53.

[23] Erdmann K,Cheung B,Schrode H. The possible roles of food-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s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Nutr Biochem,2008,19:643-654.

[24] Wergedahl H,Liaset B,Gudbrandsen O A,et al. Fish protein hydrolysate reduces plasma total cholesterol,increases the proportion of HDL cholesterol,and lowers acyl -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activity in liver of Zucker rats[J]. J Nutr,2004,134:1320-1327.

[25] Morita T,Oh-Hashi A,Takei K,et al.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s of soybean,potato and rice proteins depend on their low methionine contents in rats fed a cholesterol-free purified diet[J]. J Nutr,1997,127:470-477.

[26] Kwon D Y,Lee J S,Yang HJ,et al.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of hypocholesterolemic peptideoriginated from glycinin hydrolyzate[J]. Food Sci Biotechnol,2002,11:55-61.

[27] Pak V V,Koo M S,Kasymova TD,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ptides from soy 11S-globulin with hypocholesterolemic activity[J]. Chem Nat Compd,2005,41:710-714.

[28] Nagaoka S,Futamura Y,Miwa K,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hypocholesterolemic peptides derived from bovine milk beta-lactoglobulin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1,281,11-17.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及其进展汇总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及其进展 摘要:生物活性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功能性良好的生命因子,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这些肽除具有常规的生物活性,如增加矿物质吸收、调节血压、抗菌、抗氧化、降胆固醇、免疫调节之外还对人类营养有调节作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活性肽的种类、生理功能、吸收、制备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活性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活性肽,生理活性,吸收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Abstract:Bioactive peptides as one rich sources, wide variety, good functional life factors have been a global research hot spo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se peptides have some convention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increase mineral absorption, adjust blood pressure, antibacterial, antioxidant, decrease cholesterol, regulate immune. What’s more, they also have a regulating effect on human nutrition, so they have attracted widely attention. The kinds of bioactive peptide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prepar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bsorp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Absorb 1.功能肽的简介 肽(peptides)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是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片段,并使蛋白质具有数以千万计的生理功能。肽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是由蛋白质中20种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的组合和排列的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或者环状的多肽的总成。一般说来,肽链上氨基酸数目在10个以内的叫寡肽,10~50个的叫多肽,50个以上的叫蛋白质。人们习惯上也把寡肽中的二、三肽称为小肽。由于构成肽的氨基酸种类、数目与排列顺序的不同,决定了肽纷繁复杂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活性肽( biologically active peptide/ bioactive peptide/ biopeptide) 是指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又称功能肽(functional peptide)[1]。肽由氨基酸组成,人体存在20 种氨基酸,由不同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加上数量排列形成,再加上还可能有的二级、三级结构,其种类是十分庞大的[2,3]。每一种活性肽都具有独特的组成结构,不同活性肽的组成结构决定了其功能。此外活性肽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是很微量的,但却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据研究,有些多肽在10 - 7mol/ L 的浓度时仍具有生理活性,就是说1 mL 的多肽用60 倍水稀释后,仍然具有生理功能。功能肽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是多样化且来源充足的食品原料,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如易消化吸收、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4]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人体摄入蛋白质经消化道中的酶作用后,大部分是以寡肽的形式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姓名 邯郸学院2009级生物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 前言:我国现有人口已达13亿,并且每年以1 700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面积却逐渐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满足对粮食增长的要求,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高效农业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植物保护措施,农作物的保收增产将无法实现。化学农药在使农业生产受益的同时,也呈现出种种弊端,最为关注的是农药残留、害虫对农药的抗性和害虫再猖獗问题以及农药对人类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恶果。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它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特别是长期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类黄酮、萜烯类、酚类、甾体、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数目可超过40万种,其中大多数具有杀虫活性。植物源杀虫剂就是一类利用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而制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选择性高、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符合农药从传统的有机化学物质向环境和谐农药或生物合理性农药转化的趋势。目前,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新型农药创新的热点[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在药物发展的早期阶段,利用天然产物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几乎是唯一选择。从天然物质中开发药物和农药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例如,三大植物性杀虫剂(除虫菊、鱼藤和烟草)已经被使用了数百年,但由于早期天然产物的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随着提取及分离分析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一系列先进的结构鉴定手段的广泛采用,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时至今日,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仍然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手段。各种分离手段如层析法(薄层层析、气象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等),电泳、凝胶过滤等方法的采用和包括X射线晶体学在内的仪器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绝对构型和构象,使分离鉴定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微量复杂结构成分也因使用先进的鉴定手段而得以成为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2]我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有些植物体内含有的某些成分可以用来杀虫,我们把这些植物称之为杀虫植物,而把这些植物的根茎花、果实、种子等进行提炼加工而制成的杀虫制剂称为植物杀虫剂。植物源农药如烟碱、苦参碱、印楝素、川楝素、茼篙素、异羊角扭甙、茶皂素、鱼藤酮、除虫菊酯、植物精油和转基因植物(种子)等[3]。这些植物体内所含的杀虫活性成分各不相同,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很大。杀虫植物体内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杀虫植物的品种、年龄、植株所处的土壤和气候等因素有关。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植物次生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对害虫的毒效可提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千倍,显示出光活化特性。自从吠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花椒毒素的光活化性质被首次发现(Berenbaum,1978)以来,陆续发现的植物源光活化毒素主要有:吠喃香豆素类(线型--花椒毒素;角型--当归根素)、多炔类与噻吩类、生物碱类(茵芋碱skimmianine、短颈苔碱brevicolline、呋喃喹啉碱和异喹啉生物碱等)、扩展醌类(金丝桃素hypericin和尾孢菌素等)、其它化合物(苯并呋喃、苯并吡喃、去甲二氢愈创木酸、lachnanthocarpone、脱镁叶绿酸甲基酯类、砧吨染料和噻吩类)。国外研究光活化杀虫剂的主要国家是加拿大和美国,国内徐汉虹等(1993)首先报道了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精油含有的茵陈二炔(Capilene)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生物活性受光照的激发而增强。除了用于杀虫外,光活化农药也用于杀病毒、病菌、线虫等。与一般化学农药相比,光活化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等优点,对人畜安全,作为一类新型无公害农药有巨大的潜力[4]。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

植物源活性肽研究进展

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多肽是由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其中可调节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多肽称为生物活性肽。与蛋白质相比,活性肽不仅有比蛋白质更好的消化吸收性能,还具有促进免疫、调节激素、抗菌、抗病毒、降血压和降血脂等生理机能。此外活性肽还有较好的酸、热稳定性,水溶性及粘度随浓度变化迟钝等优点,易于作为功能因子添加到各种食品中。我国农作物种类品种繁多,利用这些廉价的植物蛋白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肽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重点综述了降血压肽、抗氧化钛、降胆固醇肽这3类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将其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同时归纳了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并指出其发展应用前景。 1.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1.1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肽通常由细菌、真菌产生,或从动植物体中分离。它们尽管在结构上千差万别,但几乎所有的抗菌肽都是阳离子型的,两亲结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1]。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抗菌肽对部分细菌、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临床试验也表明,抗菌肽能够增强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而且在体内还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1.2 免疫活性[2] 免疫活性肽能够刺激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降低机体发病率。从人乳和牛乳的酪蛋白中已检测到具有免疫刺激活性的肽片段,这些肽具有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另外,乳蛋白、大豆蛋白和大米蛋白等通过适当酶解处理也可产生具有免疫 活性的肽类物质。 1.3 抗高血压活性 血压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on enzyme,ACE)的作用下进行调节的,血管紧张素Ⅰ在A C E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血压升高。降血压肽是具有抑制ACE活性的肽类, 来源广泛,ACE 抑制肽的主要来源是乳制品和鱼蛋白(沙丁鱼、金枪鱼、

各种生物活性肽

各种生物活性肽 乳蛋白肽: 乳蛋白肽又称乳肽,是为了应付婴幼儿中发生的牛奶变态反应的需要而开发的。因此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婴幼儿食品,以及有关对平衡营养食品、运动食品和普通食品进行改良之用。日本森永乳社首先使用调整奶粉的低变态反应原肽,除了8种已上市的乳蛋白肽之外,市场还出售各种等级的肽原料。在1997年首次出售了抗变态反应用的育儿奶粉。新产品则将酪蛋白的抗原性降低到10-8以下,当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以下时,产品几乎全部由氨基酸和低聚肽(oligopeptide)构成,其作为营养肽、用于抗变态反应的点心和婴儿食品,受到好评。而自酪蛋白还可以制出具有显著的发泡性、乳化性的多肽。 新西兰制造的乳肽在美国已有销售,主要用于健康食品、运动食品和对抗变态反应的食品。日本市场有代表性的4种肽原料中,经肠营养和育儿奶粉用的有3种(平均分子量1100、500、390道尔顿)和酪蛋白为原料的医疗用流食/运动食品1种(平均分子量350道尔顿)。 蛋清肽: 作为蛋白质中营养效价最高、氨基酸最为平衡的蛋清,其酶解后可得到蛋清肽。因为含巯基多,所以略有异味。蛋清肽能将原来得100分的平衡氨基酸很好地保持下来,由于水解使得分子量变小,所以加热不会发生凝固,因此可添加到液态食品中。 在日本,蛋清肽已市售、平均分子量1100,其水溶液呈乳状,广泛用于营养辅助食品和点心;此多肽再经高度水解后,可得到平均分子量约300道尔顿的药品级多肽,其水溶液透明,与蛋壳钙配合在营养上具有协同效果,用于婴儿食品、以及老年人食用的“银色食品”。

大豆肽: 大豆肽除具有易消化、吸收的营养效果外,还可能具有低变应原性,抑制胆固醇、促进脂质代谢,促进肠道发酵的功能等。大豆肽的特性使其利用领域相当宽广,如住院患者经常应用的经肠营养、老人应用的易消化吸收食品,对抗变态反应的食品,运动食品和有恢复疲劳等作用的健康食品。 玉米肽: 日本开发了以玉米蛋白为原料制成的肽——“peptino”。玉米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相比,富含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和丙氨酸。对运动后疲劳恢复、改善肝脏病、防止醉酒、肠功能障碍有作用。目前韩国制药公司以醒酒饮料的形式上市,其对中性脂肪的抑制效果等功能在研究之中。 豌豆肽: 从豌豆蛋白水解而得,豌豆肽的PH值呈中性。豌豆肽没有苦味,且价格较低廉,与前述乳蛋白肽共同添加、其不仅营养合理,成本上也容易接受,有望应用在育儿调制奶粉方面。 氨基酸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但人体有8种氨基酸不能自身合成,需由外界摄取。豌豆多肽中这8种氨基酸的含量除蛋氨酸稍低外,其余的氨基酸比例接近于FAO/WHO推荐模式。 中国的豌豆蛋白资源广泛,价格便宜,但由于这些氨基酸基本上以聚合的形式存在于蛋白质中,严重影响人体对它们的吸收和利用。Mattews等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蛋白质经消化道酶作用后主要以小分子肽的形式吸收,通过试验证明低肽的吸收率比氨基酸的吸收率大,比氨基酸更易更快被人体吸收、利用。基于这种理论,利用生物工程定向酶切技术开发出的豌豆多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简介 剂型:0.3%、0.5%、0.6%、0.7%乳油 作用机理与特点:印楝素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剂,具有拒食、驱避、内吸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主要作用于昆虫是内分泌系统,降低蜕皮激素的释放量;也可以直接破坏表皮结构或阻止几丁质的生成,或干扰呼吸代谢,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鳞翅目昆虫对印楝素最敏感,表现为拒食、蜕皮时间延长、蜕皮不完全、畸形或蜕皮时死亡。防治贮粮害虫也很有效。 防治对象:印楝素在国内登记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和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 1、防治甘蓝小菜蛾,小菜蛾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发生期间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虫害发生情况,每7天左右施药一次,可连续使用5次。每亩用0.3%乳油300-500毫升或0.7%乳油60-80毫升,或0.5%乳油125-150毫升/亩喷雾,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1%苦参·印楝素乳油60-80毫升喷雾,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5次。 2、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时,每亩用0.3%乳油90-140克或0.7%乳油60-80毫升,每季最长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3天。 注意事项: 1、不可与呈碱性物质混合使用。2、对蜜

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有毒。蜜源作物花期禁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对附近蜂群的影响。3、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蚕室(及桑园)附近禁用;鸟类保护区禁用等警示用语。4、使用时应穿戴防护服各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5、避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触。 中毒急救: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急救措施:1、不慎吸入,立即将吸入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及安静处,病情严重者请医生对症治疗。2、皮肤污染或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3、误服中毒,立即携标签送医院,对症治疗。

常见的一些生物活性肽

常见的一些生物活性肽 1 大豆肽 大豆多肽是指大豆蛋白经酶解或微生物技术处理而得到的水解产物,它以 3-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肽为主,还含有少量大分子肽、游离氨基酸、糖类和无机盐等成分。大豆多肽的分子质量以l 000 Da的为主,主要出现在300—700 Da 内。与大豆蛋白相比,大豆多肽具有消化吸收率高,能降低胆固醇、降血压和促进脂肪代谢的生理功能,以及无豆腥味、无蛋白变性、酸性不沉淀、加热不凝固、易溶于水和流动性好等良好的加工性能。大豆多肽还具有抑制蛋白质形成凝胶、调整蛋白质食品的硬度、改善口感和易消化吸收等特性,其氨基酸组成几乎与大豆蛋白完全一样。研究发现,大豆肽能够有效预防“负氮平衡”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加肌红蛋白的合成,缓解机体的缺氧症状,达到抗疲劳的效果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大豆肽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活性,对于因ACE引起的人体血压升高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 酪蛋白磷酸肽 酪蛋白磷酸肽:简称CPP,是以牛乳酪蛋白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制得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有α-酪蛋白磷酸肽β-酪蛋白磷酸肽,富含磷酸丝氨酸的天然多肽。CPP能在人和动物的小肠内与Ca+2、Fe+2等二价无机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促进其吸收利用。 3 玉米肽 玉米肽是从天然食品玉米中提取的玉米蛋白,经过酶降解及特定小肽分离技术而获得的小分子多肽物质。 玉米肽作为玉米蛋白经过酶降解而获得的多种小肽的混合物,除具有肽类物质的优良特性——优于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直接吸收、溶解性强(在大范围的pH 值下均能完全溶于水,无浑浊和沉淀物产生)、稳定性强(对热稳定,组分不改变,功能不丧失)、安全性高(天然食品蛋白,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等特性以外,还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殊功能。玉米肽所独有的特殊功能源于它特别的氨基酸分布,通过实验室的检测,发现玉米肽的氨基酸分布非常特别,它与大豆低聚肽中各种氨基酸分布均匀的特点不同,玉米肽中氨基酸的分布主要以丙氨酸、亮氨酸和谷氨酸3种氨基酸为主,这也就注定了玉米肽拥有以下与大豆低聚肽不一样的特殊功能。玉米肽具有抗疲劳、保肝、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玉米肽独特的氨基酸构成,有利于促进酒精代谢,具有醒酒作用;玉米肽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从而降低血压;

生物活性肽

生物活性肽 百科名片 生物活性肽是蛋白质中25个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活性肽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食用安全性极高,是当前国际食品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 目录[隐藏] 概述 特性 作用 食品中的应用 1.殊营养品 2.保健食品 3.乳品 4.糕点 5.糖类 6.其他 重要活性肽研究简介 1.乳肽 2.大豆肽 3.高F值寡肽 4.谷胱甘肽(GSH) 活性肽的分类 生产方法 原料选择原则 中国活性肽研究进展 [编辑本段] 概述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人类摄食蛋白质经消化道的酶作用后,大多是以低肽形式消化吸收的,以游离氨基酸形式吸收的比例很小。进一步的试验又揭示了肽比游离氨基酸消化更快、吸收更多,表明肽的生物效价和营养价值比游离氨基酸更高。这也正是活性肽的无穷魅力所在。 生物活性肽是蛋白质中25个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活性肽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食用安全性极高,是当前国际食品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 生物活性肽 20世纪末,科学家在破解基因的秘密的同时,也对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另一类奇妙物质的研究发生极大的兴趣。这类物质就是生物活性肽,或称功能肽,由氨基酸组成,是一种小分子的蛋白质,比如胰岛素,就是一种多肽,再如在日本应用广泛的促进钙吸收的CCP,在欧美风靡一时的促进生长的HGH……。 [编辑本段] 特性 1、它有良好的吸收性,它的吸收效率比氨基酸和蛋白质都高。 2、它有独特的生理调节功能,胰岛素调节血糖就是一个例子。 3、肽的活性很高,往往很小的量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的限制十分严格。中国在加入 WTO 以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绿色壁垒”,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降低农药残留量,努力开发新型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再加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植物源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 1.生物碱类此类物质对昆虫的毒力最强,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忌避、拒食、麻醉和抑制生长发育等。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 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薛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 2.萜类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这类物质有拒食、内吸、麻醉、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有印

各种生物活性肽

各种生物活性肽 各种生物活性肽 乳蛋白肽: 乳蛋白肽又称乳肽,是为了应付婴幼儿中发生的牛奶变态反应的需要而开发的。因此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婴幼儿食品,以及有关对平衡营养食品、运动食品和普通食品进行改良之用。日本森永乳社首先使用调整奶粉的低变态反应原肽,除了8种已上市的乳蛋白肽之外,市场还出售各种等级的肽原料。在1997年首次出售了抗变态反应用的育儿奶粉。新产品则将酪蛋白的抗原性降低到10-8以下,当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以下时,产品几乎全部由氨基酸和低聚肽(oligopeptide)构成,其作为营养肽、用于抗变态反应的点心和婴儿食品,受到好评。而自酪蛋白还可以制出具有显著的发泡性、乳化性的多肽。 新西兰制造的乳肽在美国已有销售,主要用于健康食品、运动食品和对抗变态反应的食品。日本市场有代表性的4种肽原料中,经肠营养和育儿奶粉用的有3种(平均分子量1100、500、390道尔顿)和酪蛋白为原料的医疗用流食/运动食品1种(平均分子量350道尔顿)。 蛋清肽: 作为蛋白质中营养效价最高、氨基酸最为平衡的蛋清,其酶解后可得到蛋清肽。因为含巯基多,所以略有异味。蛋清肽能将原来得100分的平衡氨基酸很好地保持下来,由于水解使得分子量变小,所以加热不会发生凝固,因此可添加到液态食品中。 在日本,蛋清肽已市售、平均分子量1100,其水溶液呈乳状,广泛用于营养辅助食品和点心;此多肽再经高度水解后,可得到平均分子量约300道尔顿的药品级多肽,其水溶液透明,与蛋壳钙配合在营养上具有协同效果,用于婴儿食品、以及老年人食用的“银色食品”。 大豆肽: 大豆肽除具有易消化、吸收的营养效果外,还可能具有低变应原性,抑制胆固醇、促进脂质代谢,促进肠道发酵的功能等。大豆肽的特性使其利用领域相当宽广,如住院患者经常应用的经肠营养、老人应用的易消化吸收食品,对抗变态反应的食品,运动食品和有恢复疲劳等作用的健康食品。 玉米肽: 日本开发了以玉米蛋白为原料制成的肽——“peptino”。玉米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相比,富含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和丙氨酸。对运动后疲劳恢复、改善肝脏病、防止醉酒、肠功能障碍有作用。目前韩国制药公司以醒酒饮料的形式上市,其对中性脂肪的抑制效果等功能在研究之中。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 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 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 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 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 ,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 4 -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有拒食、毒杀和抑制幼虫生长发育等。 三萜类化合物有目前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昆虫拒食剂印度印楝的主要活性成分印楝素 ,它对 200多种害虫有不同的作用。三萜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为拒食作用。 1. 3 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 ,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作用方式为拒食和毒杀作用。 1. 4 番荔枝内酯 番荔枝内酯是番荔枝科植物特征性生物活性成分之一 ,它与以往发现的各类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相比有较大区别 ,由 35~39 个碳原子构成化合物骨架 ,分子中的四氢呋喃环和末端γ- 内酯环通过碳链相连接 ,碳链上常带有羟基、酮基和乙酰氧基等。番荔枝内酯通过强烈的胃毒和拒食作用来体现其杀虫活性。 2.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高中生物】海洋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生物科技行业)海洋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所含化合物的特异性,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许多机遇与挑战。由于海洋存在许多极端环境,如高压(深海)、低温(极地、深海)、高温(海底火山口)和高盐等。为了适应这些极端的海洋生境,海洋生物蛋白质无论氨基酸的组成或序列都与陆地生物蛋白有很大的不同。生物活性肽是指那些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肽类。同时,海洋生物蛋白资源无论在种类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远大于陆地蛋白资源,并且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1海洋天然生物活性肽 天然存在的活性肽包括肽类抗生素、激素等生物体的次级代谢产物以及各种组织系统,如骨骼、肌肉、免疫、消化、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的活性肽。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物研究中的应用,RP-HPLC,2D-NMR,TOF-MS,手性色谱(包括GC,HPLC)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海洋活性肽的研究易于进行。目前研究的海洋活性肽主要包括来源于海鞘、海葵、海绵、芋螺、海星、海兔、海藻、鱼类、贝类等的活性肽以及在海洋生物中广泛分布的生物防御素。 1.1海鞘多肽 海鞘(Ascidian)属于脊索动物门,海鞘纲与尾索动物亚门的另外两个纲称为被囊动物(Tunicate),约有2000种,海鞘是被囊动物中种类最丰富、含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最多的一类。自1980年Ireland等从海鞘中发现一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环肽Ulithiacycla-mide 以来,不断有环肽从此类海洋生物中发现。最令人瞩目的是从加利福尼亚海域及加勒比海中群体海鞘Trididemnumsolidum.中分离出的3种环肽DidemninA~C,它们都具有体内和体外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其中DidemninB的活性最强,对乳腺癌、卵巢癌具明显的抑制活性。同时,它还有明显的免疫抑制活性,体内活性较环抱霉素A强1000倍,有望成为新型

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介绍了胶原蛋白的结构,综述了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抗氧化、抑制血小板凝结和抗肿瘤活性等,并对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抗氧化 Research Progress of Collagen Peptides 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collagen was introduced and biology active of collagen peptides, includ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antioxidation, anti-platelet clotting and anticancer etc.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The exploiting potential foreground of collagen active peptides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collagen;bioactive peptides;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antioxidation; 前言: 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它是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食物蛋白质当作一种营养丰体组织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活性肽是指具有特殊富的成分,认为蛋白质只有水解成游离氨基酸后才能被生理功能的肽类物质。1902年伦敦大学医学院的Bayliss吸收,它只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氮源和必需氨基酸,但和Startling从动物的胃肠中发现了一种能引起胰腺分泌是在后来的研究中证明大量氨基酸是以2~6个氨基酸组活动的物质,称为分泌素,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生物成的寡肽形式被吸收,寡肽有助于肠道吸收。此后,伴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酸运输系统功能出现障碍的情况下,摄入寡肽却能获得技术的飞速发展,肽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正文: 一.胶原蛋白的结构特点 胶原蛋白主要存在于动物的骨、腱、肌鞘、韧带、肌膜、软骨和皮肤中,是结缔组织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蛋白质,起着支撑器官、保护机体的功能。胶原蛋白的种类很多,一般皮肤和骨骼中的是Ⅰ型胶原蛋白,软骨中的是Ⅱ型胶原蛋白,胚胎皮肤中的是Ⅲ型。胶原蛋白,细胞基底膜中的是Ⅳ型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由三条多肽链构成三股螺旋结构,即3 条多肽链的每条都向左形成左手螺旋,3 条肽链再以氢键相互结合形成牢固的右手超螺旋,这种超螺旋结构十分稳定。组成胶原蛋白的主要氨基酸为脯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大多数蛋白质中的同一条多肽链中,氨基酸一般不会有周期性的重复顺序,但胶原蛋白却有“甘氨酰- 脯氨酰-羟脯氨酸”、“甘氨酰- 脯氨酰- X ”和“甘氨酰- X -Y ”( X 、Y 代表除甘

纳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Bioprocess 生物过程, 2017, 7(4), 49-53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5576935.html,/journal/b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715576935.html,/10.12677/bp.2017.74007 Advance of Nanotechnology for the Encapsulation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Chenxia Yao1, Yafei Liu1, Jinlong Huang2, Yongming Ruan1*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2Yunnan Summit Biotechnology Co., Ltd, Chuxiong Yunnan Received: Nov. 21st, 2017; accepted: Dec. 4th, 2017; published: Dec. 11th, 2017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nano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botanical insecticides in order to develop systems for pest control in agriculture. Botanical insecticides are about the safety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 its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ve. But due to the poor stability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volatile and other drawbacks, which limit i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Nano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mbination of na-notechnology with botanical insecticides can develop new insecticide with higher stability, better effect and less pollution. Keywords Nanotechnology, Botanical Insecticides, Pest Control 纳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姚陈霞1,刘亚飞1,黄金龙2,阮永明1* 1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2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楚雄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1日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纳米技术和植物源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农业害虫防控系统的研究进展。植物源*通讯作者。

植物源农药知识点

植物源农药 第一章植物源农药概述 第一节植物源农药的含义及分类 1.植物源农药的定义:植物源农药是指利用植物组织经过加工,或提取及人工合成活性成分加工而成的农药。 2.生物农药的定义是:可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 3.我国:无生物农药的概念,仅有生物源农药的概念。 生物源农药: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 我国对生物农药的定义:生物农药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 生物化学农药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和引诱等特殊作用;②必须是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其结构必须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异构体比例的差异)。 生物化学农药分为四类:信息素(外激素、利己素、利它素),激素、天然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酶。 微生物农药包括:自然界存在的用于防治病虫草鼠害的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或被遗传修饰的微生物制剂。 据此定义(中国),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天然除虫菊、昆虫天敌、转基因抗有害生物作物均不是生物农药。 美国EPA:农药登记分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消毒剂三大类。 生物农药:指由天然源材料制成的低风险农药,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包括部分矿物源和无机化工产品) 美国EPA生物农药中不包括植物源农药。若对靶标有害生物无直接毒杀作用,则为生物化学农药,否则化学农药。

在美国,昆虫信息素、植物调节剂、辣椒素、印楝素为生物化学农药;除虫菊素是神经毒剂被归为化学农药。 ①植物类农药(天然产物)在有效成分名称后一般有“提取物”、“油”,如香茅油、冷压印楝油、土荆芥植物提取物。 ②仿生合成农药,在有效成分名称前面加“同源物”。 4. 注:植物源农药除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具有防治效果以外,还具有刺激植物生长、果蔬保鲜及肥效等多种特殊活性作用。 第二节植物源农药发展简史 经验主义发展时期 传统农业社会的植物源杀虫药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或处于自发性、经验性使用状态,大多使用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记载植物源农药的古籍及药物(药草、石)

植物源农药

浅谈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植物源农药;种类;特点;前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的限制十分严格。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绿色壁垒”,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降低农药残留量,努力开发新型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再加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1 植物源农药中的活性成分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 1.1生物碱类(alkaloids) 此类物质对昆虫的毒力最强,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忌避、拒食、麻醉和抑制生长发育等。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薛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 1.2萜类(terpenes) 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这类物质有拒食、内吸、麻醉、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有印楝素、川楝素、茶皂素、苦皮藤素、闹羊花素等。 1.3黄酮类(flavonoids)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作用方式为拒食和毒杀作用。 1.4精油类(volatile oils) 是一类分子量较小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此类不仅具有毒杀、熏杀、忌避或引诱、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还具有昆虫性外激素的引诱作用,多用于防仓库害虫,如菊蒿油、薄荷油、百里香油、肉桂精油、松节油、芸香精油、芜香精油等。 1.5其他 羧酸酯类如除虫菊酯,木脂素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糖苷类如番茄苷等。 2 植物源农药作用机理 植物源农药中的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是次生代谢物质,其中许多种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表现为毒杀、行为干扰和生物发育调节作用。由于次生代谢物质是植物自身防御与昆虫的适应演变协同进化的结果,昆虫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农药对害虫的作用独特,作用方式多样化,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毒杀作用、拒食和忌避作用、干扰正常的生长发育作用和光活化毒杀作用等。 2.1毒杀作用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活性肽来源广泛,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生物活性肽具有显著的生理功能,如神经调节、激素作用、免疫调节、抗血栓、抗高血压、降胆固醇、抑菌、抗病毒、抗癌、抗氧化作用等,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新宠儿。本文综述了生物活性肽的种类、生理功能、吸收机制、制备方法、分离检测、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活性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活性肽,生理功能,制备,分离纯化,安全性 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s,BAP)就是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是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00Da,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其分子结构复杂程度不一[1],是介于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分子聚合物,小至由两个氨基酸组成,大至由数十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2],而且这些多肽可通过磷酸化、糖基化或酰基化而被修饰[1]。多数生物活性肽是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蛋白质的长链中,当用适当的蛋白酶水解时,其分子片段与活性被释放出来[3]。 早在100多年前,Matthews就注意到肽的吸收及运转,Agar等首先观察到肠道能完整的转运双甘肽,Newey和Smith提出了肽可被完整转运的证据。但肽类转运的生理意义,并未得到普遍认识,仍被传统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理论所束缚。直到20世纪80年代,给畜禽饲喂低水平蛋白质并补充合成氨基酸的饲料,畜禽不能获得最佳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效率,小肽的作用才被人们所重视[4]。现代生物代谢研究发现:人类摄取的蛋白质经过消化道的多种酶水解后,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仅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更多的是以低肽的形式直接吸收,而且二肽和三肽的吸收速度比相同组成的氨基酸还要快[2]。这些小肽类物质能够直接参与消化、代谢及内分泌的调节,其吸收机制优于蛋白质和氨基酸。这是“肽”研究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5]。另一种观点:从生物多样性来看,生物的各种功能大多来自于蛋白质的多样性。这种由20种左右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多肽链,是一个具有天文数字般庞大的家系。其序列的多样性足以产生生物体所有复杂的生理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理论上所有的生物功能肽都可能以短肽的形式找到[6]。这些短肽就是生物活性肽,它们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如激素作用、免疫调节、抗血栓、抗高血压、降胆固醇、抑菌、抗病毒、抗癌作用等[3]。这些功能是原蛋白质或组成氨基酸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生理机能,且许多活性肽的组成氨基酸并不一定是必需氨基酸。这就为利用蛋白质资源,特别是那些原本认为生物效价不高的蛋白质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2]。 1 生物活性肽种类及功能特性 功能性小肽具有激素、生长因子和神经递质功能,在调节动物生长发育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生物活性肽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免疫力(2)诱食肽(3)调节激素分泌(4)抗氧化(5)结合矿物质,促进矿物质吸收(6)呈味(7)抗菌(8)抗癌(9)抗高血压。 1.1 免疫活性肽[7] 免疫活性肽能够刺激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降低机体发病率。从人乳和牛乳的酪蛋白中已检测到具有免疫刺激活性的肽片段,这些肽具有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的限制十分严格。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绿色壁垒”,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降低农药残留量,努力开发新型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再加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植物源农药中的活性成分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 1.生物碱类 此类物质对昆虫的毒力最强,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忌避、拒食、麻醉和抑制生长发育等。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薛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 2.萜类 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这类物质有拒食、内吸、麻醉、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有印楝素、川楝素、茶皂素、苦皮藤素、闹羊花素等。 3.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作用方式为拒食和毒杀作用。 4.精油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