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企业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

合集下载

会计实务核算的知识点附案例及分析说明

会计实务核算的知识点附案例及分析说明

会计实务核算的知识点附案例及分析说明1.会计等式: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案例:某公司总资产100万元,其中负债50万元,则所有者权益为50万元。

2.应收账款: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应向客户收取的款项。

案例:A公司向B公司销售货物,B公司尚未付款,形成A公司的应收账款。

3.存货计价:包括先进先出(FIFO)、后进先出(LIFO)和加权平均法。

案例:某企业采用FIFO法计价,先购入的原材料成本较低,因此产品成本也较低。

4.折旧:固定资产随时间价值降低的过程。

案例:一台机器原价10万元,预计使用5年,每年折旧2万元,5年后机器价值为0。

5.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

案例:某公司的专利或商标。

6.收入确认:企业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时,确认收入的过程。

案例:当商品交付给客户且风险转移时,企业确认收入。

7.会计政策:企业为编制财务报表而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和惯例。

案例:企业选择采用历史成本法或公允价值法计量资产。

8.合并报表:母公司与其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合并。

案例:某集团将旗下所有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以反映集团整体财务状况。

9.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

案例:企业现金流量表显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表明企业正在进行投资扩张。

10.审计: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独立审查,以评估其准确性和公正性。

案例:审计师发现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需要企业进行更正。

11.内部控制:企业为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法规遵守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

案例: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审查各部门财务活动,确保合规。

12.坏账准备:预计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案例:某企业根据历史经验,预计部分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因此计提坏账准备。

13.长期股权投资:企业持有其他企业股份超过一年的投资。

案例:A公司购买B公司20%的股权,成为B公司的长期股东。

14.资本公积:非经营活动产生的股东权益变动。

关于成本核算方法、步骤、成本分析

关于成本核算方法、步骤、成本分析

关于成本核算方法、步骤、成本分析成本核算的方法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来定:主要看产品是否是多步骤生产(生产工艺的特点);半成品是否有销售的情况(如果有销售,可能需要采用分步核算,以便准确核算半成品的成本);工作(成本/生产)中心是按照产品来分还是工艺来分。

如何核算成本:首先归集产品的材料成本,一般都需要技术部门提供产品的BOM(物料清单),以确保按订单或者生产计划生产的时候领料的准确。

(一般会问生产线出现来料不良和损坏怎么处理:退仓并补领即可,损坏部分需要当月预提计入制费,损坏材料报废的时候,冲预提,并将报废材料的价值从原材料科目转出,来料不良属于供应商的责任,退返供应商有退货和换货两种处理方式)。

接下来是直接人工的分摊:选择投入工时或者完成工时来分摊当月的人工费。

在线是否分摊人工,可根据公司的在线是否比例小,而且在线的量较稳定,一般公司都希望不要将费用分摊给在制品,如果核算在制品的人工,可以根据投入工时、完工程度、投料的比重作为依据来分摊。

制费的分摊:选择投入工时或者完成工时或者机器工时来分摊当月的制费,也可选择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并行的办法(部分费用采用机器工时分摊,部分采用人工工时分摊)。

在线是否分摊,同直接人工的做法。

成本分析:可按当月销售分析毛利率、净利率;完全成本法(做分产品损益表将期间费用选择一定标准分摊给产品)下的净利率;可按当月生产当月全部销售的假设做以上两个成本分析表(因为当月的实际业绩并未在销售中全部体现,当月的生产全部销售与当月投入的成本费用配比,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费用的分析,可以做当月的人工、制费、期间费用除当月的投入工时、销售工时,以便与以前月份的单位工时费用比较。

发现费用异常需要查找原因,给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库存物流与总账信息流的对应关系表物流(材料/人工/费用状态)信息流(总账)材料采购入库/退货应付账款、原材料增加/减少材料的报废申请/退港或者作为废品出售费用预提,材料转入报废仓,不涉及材料/原材料减少冲预提直接材料的领用原材料减少,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增加辅料的领用(产品上不直接体现,价值低)制造费用增加,原材料减少生产线材料损坏退损坏仓/来料不良仓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减少,原材料增加来料不良退返供应商(退货/换货)原材料减少,应付账款减少/从来料不良仓调拨到换货仓直接工人劳动的消耗应付工资,生产成本-直接人工增加制费的归集、分摊制造费用转出,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增加成品半成品完工入库半成品、库存商品增加,生产成本的三个明细科目转出成品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结转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库存商品减少全年销售成本结转金额的核实与总账主营业务成本勾稽(成本倒扎表)工单在制明细表(ERP系统可提供)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二、库存账与总账对账:库存材料/辅料于总账原材料科目一致;半成品仓半成品于总账半成品一致;成品仓成品与库存商品科目一致;在线的材料及工单(生产任务书)投入未结转部分的人工制费与总账生产成本科目余额一致。

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分步法[会计实务-会计实操]

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分步法[会计实务-会计实操]

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分步法[会计实务, 会计实操]分步法.是指按照生产过程中各个加工步骤(分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 计算各步骤半成品和最后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 如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 在这类企业中, 产品生产可以分为若干个生产步骤的成本管理, 通常不仅要求按照产品品种计算成本、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 以便为考核和分析各种产品及各生产步骤的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资料。

(一)分步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特点、1.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

2.月末为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还需要将归集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3.除了按品种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外, 还需要计算和结转产品的各步骤成本。

其成本核算对象, 是各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加工步骤。

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 则成本核算对象就是该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生产步骤。

其成本计算期是固定的, 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二)分步法成本计算程序在实际工作中, 根据成本管理对各生产步骤成本资料的不同要求(如是否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和简化核算的要求, 各生产步骤成本的计算和结转, 一般采用逐步结转和平行结转两种方法, 称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1.逐步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是为了分步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一种分步法, 也称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它是按照产品加工的顺序, 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 直到最后加工步骤完成才能计算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它是按照产品加工顺序先计算第一个加工步骤的半成品成本, 然后结转给第二个加工步骤, 这时, 第二步骤把第一步骤结转来的半成品成本加上本步骤耗用的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 即可求得第二个加工步骤的半成品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式复杂生产的企业。

这种类型的企业, 有的不仅将产成品作为商品对外销售, 而且生产步骤所产半成品也经常作为商品对外销售。

会计实务第七章第二、三节产品成本核算

会计实务第七章第二、三节产品成本核算

第二节产品成本核算概述考点1: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包括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

(一)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原始记录、制定分配标准、成本预算等)(二)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为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必须正确划分以下五个方面的费用界限:(明确哪些应归入成本)1.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2.成本费用、期间费用和营业外支出3.本期费用和以后期间费用4.各种产品成本费用5.本期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成本上述五方面应遵循受益原则,“谁受益谁负担、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负担费用应与受益程度成正比、上述费用划分的过程,也是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

(三)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常用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等。

【提示】产品成本计算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四)遵守一致性原则在成本核算中,各种处理方法要前后一致,使前后各项的成本资料相互可比。

(五)编制产品成本报表企业一般应当按月编制产品成本报表,全面反映企业生产成本、成本计划执行情况、产品成本及其变动情况等。

考点2: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过程。

【提示】由于生产特点、各种生产费用支出的比重及成本管理和核算的要求不同,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增设或组合某些成本项目。

第三节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配合课本例题)考点1:产品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原则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为基础,按照资源耗费方式确定合理的分配标准。

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原则:【提示】企业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结转成本。

企业不得以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定额成本等代替实际成本。

会计实务企业核算成本管理的常用5种方法

会计实务企业核算成本管理的常用5种方法

会计实务企业核算成本管理的常用5种方法
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按照不同的产品、工序或作业进行成本
核算的一种方法。

它将企业的各项费用按照作业次序或过程直接分配到相
应的产品或作业中,然后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以便清楚地了解到底是哪
些作业产生的成本较高或较低,并根据成本信息进行决策和控制。

2.过程成本法:过程成本法是将企业的生产或制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
不同的阶段或过程,然后根据每个过程所需的成本进行成本核算。

它可以
帮助企业了解各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并根据成本信息进行生产效
率和成本效益的评估和决策。

3.综合成本法:综合成本法是将企业的各项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到不同的产品或作业中,以便计算每个产品或作业的综合成本。

这种方法
尤其适合那些产品多样、生产过程复杂的企业,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
解各个产品或作业的成本构成和综合成本水平。

4.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以标准成本为基准,通过与实际成本的
比较来评估和管理企业的成本。

标准成本是预先设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成
本水平,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标准成本来引导和监督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决策。

5.直接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将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成本直接分
配到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中,然后计算每个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成本。

这种方
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各个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和直接成本水平,从而进行成本效益的评估和决策。

以上是会计实务企业核算成本管理的常用5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企业需求和特点,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以帮助企业了解成本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阅读与分析【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阅读与分析【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动因素的影响。其变动影响的计算方法如下: 原材料消耗数量变动的影响=(实际单位耗用量-计划单位耗用量)×
原材料计划单价 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原材料实际单价-原材料计划单价)×单位
产品原材料实际耗用量 ②直接人工项目的分析。 分析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人工费用,必须按照不同的工资制度和直
接人工费用计入成本的方法来进行。在计件工资制度下,计件单价不 变,单位成本中的直接人工费用一般也不变,除非生产工艺或劳动组织 方面有所改变,或者出现了问题。在计时工资制度下,如果企业生产多 种产品,产品成本中的直接人工费用一般是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计入 的。这时单位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用的多少,取决于生产单位产品的工时 消耗和小时工资率两个因素,可以采用差额计算法进行分析,计算单位 产品所耗工时数变动(量差)和平均小时工资率变动(价差)对直接人 工费用变动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阅读与分析【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 本构成及其变动情况的成本报表。主要产品是指企业经常生产,在企业 全部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大,能概括反映企业生产经营面貌的那些产品。 由于在商品产品成本表中各种主要产品的成本只列示总数,无法据此分 析构成情况,因此要编制该表作为商品产品成本表的补充说明。
利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可以分析和考核主要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 情况、单位成本的变动情况及各种主要产品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执行 情况,进而查明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升降的具体原因。
1主要产品项目的阅读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可以分为产品名称及产量、单位成本情况和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三部分。 (1)产品名称及产量。 产品名称及产量主要列示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销售单 价、本月计划产量、本月实际产量、本年累计计划产量和本年累计实际 产量等内容。 (2)单位成本情况。 单位成本情况主要列示各种主要产品成本项目的历史先进水平、上年 实际平均、本年计划、本月实际、本年累计实际平均等单位成本。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该指标主要列示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有密切联系的经济指标。由于 各企业生产技术特点不同,用来考核各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也不相同, 一般包括各项消耗指标、设备利用率指标和生产率指标等。

初级会计实务(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模拟试卷19

初级会计实务(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模拟试卷19

初级会计实务(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模拟试卷19(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0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B}}(总题数:9,分数:18.00)1.某企业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00元,其中:原材料60元,直接人工25元,制造费用15元。

则A产品中制造费用的构成比率为( )。

(分数:2.00)A.25%B.60%C.15%√D.40%解析:解析:构成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织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占全部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制造费用构成比率=制造费用/产品成本×100%=15/100=15%。

故本题答案选C。

2.某企业2014年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为3 200万元,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为3 100万元,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为3 050万元。

则可比产品成本的降低率为( )。

(分数:2.00)A.4.6875%√B.4.9 1 80%C.1.5625%D.1.6393%解析:解析:降低率=(3 200一3 050)/3 200×100%=4.6875%。

故本题答案选A。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产品成本构成比率的是( )。

(分数:2.00)A.制造费用比率B.直接材料成本比率C.直接人工成本比率D.产值成本率√解析:解析:产品成本一般指生产产品直接发生的各种耗费,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

故本题答案选D。

4.企业生产甲产品,计划每件产品生产耗用A材料21千克,每千克A材料计划单价50元。

6月份企业甲产品生产每件实际耗用A材料20千克,每千克A材料实际单价54元,则当月材料单价变动对单位产品材料成本的影响额为( )元。

(分数:2.00)A.4B.108C.120D.80 √解析:解析:材料单价变动对单位产品材料成本的影响额=20×(54—50)=80(元)。

初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实务同步测试试卷含答案

初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实务同步测试试卷含答案

初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实务同步测试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的相对数,借以考察经济业务相对经济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

A、连续若干期相同指标之间B、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比重C、各个不同的相关指标之间D、实际数与计划数之间【参考答案】:C【解析】:2、A企业甲产品的单位成本为IOOO元,其中,原材料580元,直接人工220元,制造费用200元。

则甲产品中原材料的构成比率为()。

A、60%B、58%C、50%D、33%【参考答案】:B【解析】:产品成本构成比率分析法下,直接材料成本比率二直接材料成本/产品成本X1o0%=580/1000×100%=58%o3、企业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IOOO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

在第5年年初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某一主要部件进行更换,发生支出合计500万元,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

被更换的部件的原价为400万元。

则该项固定资产进行更换后的原价为()万元。

A、1100B、100C、700D、860【参考答案】:D【解析】:【解析】固定资产进行更换后的原价二(IooO-1000/10X4)+500—(400-400/10X4)=860(万元)4、下列有关利润分配的顺序中,正确的是()。

A、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B、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C、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提取法定盈余公积D、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参考答案】:A【解析】:利润分配的顺序依次是:(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5、预收货款业务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其所发生预收货款,可通过()科目核算。

A、预付账款B、应付账款C、应收账款D、其他应付款【参考答案】:C【解析】:预收货款业务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其所发生预收货款,可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但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其预收的账款仍应填列在“预收账款”项目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构成情况的报表。

该表应当按照主要产品分别编制,是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某些主要产品成本的进一步反映。

(一)一般分析
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等。

采用趋势分析法,在连续的若干期之间,可以按绝对数进行对比,也可以按相对数即比率进行对比;可以以某个时期为基期,其他各期均与该时期的基数进行对比;也可以在各个时期之间进行环比,即分别以上一时期为基期,下一时期与上一时期的基数进行对比。

(二)各主要项目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的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构成了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形成该差异的基本原因:一是用量偏离标准;二是价格偏离标准。

前者按计划价格计算,称为数量差异;后者按实际用量计算,称为价格差异。

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计划数量)×计划价格
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实际价格-计划价格)
2.直接人工成本的分析
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构成了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形成该差异的基本原因:一是量差,指差额按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二是价差。

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的影响=实际工时×(实际每小时工资成本-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
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

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天道酬勤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