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经典分类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1.已知:AB=4 , AC=2 , 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 AD延长AD 至U E,使DE=AD, 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 BE=AC=2 在三角形 ABE 中,AB-BE<AE<AB+BE 即:10-2<2AD<10+2 4<AD<6 又AD 是整数,则AD=512.已知:D 是 AB 中点,/ ACB=90 °,求证: CD - AB2为BC=ED,CF=DF, / BCF= / EDF 。
所以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 EDF (边角边)。
所以BF=EF, / CBF= / DEF 。
连接 BE 。
在三角形 BEF 中,BF=EF 。
所以 / EBF= / BEF 。
/ ABE= / AEB 。
所以 AB=AE 。
在三角形 ABF 和 / ABF= / ABE+ / EBF= / AEB+ / BEF= / AEF 。
所以/ C= / D , F 是 CD 中点,求证:/ 1 = / 2证明:连接BF 和EF 。
因又因为 / ABC= / AED 。
所以 三角形 AEF 中, AB=AE,BF=EF, 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所以 / BAF= / EAF ( / 仁/ 2)。
A3因为 EB = EF ,CE = CE , 所以△ CEBCEF 所以/ B = / CFE 因为/ B +/ D = 180° / CFE + / CFA = 180° 所以/ D = / CFA 因为 AC 平分/ BAD 所以/ DAC = / FAC 又因为 AC = AC 所以△ ADC 也厶AFC ( SAS ) 所以AD = AF 所以AE = AF + FE = AD + BE12.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B // DC ,BE 、CE 分别平分/ ABC 、/ BCD ,且点 E 在AD 上。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延长AD 到E,使DE=AD,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AE<AB+BE 即:10-2<2AD<10+2 4<AD<6 又AD 是整数,则AD=5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3.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证明:连接BF 和EF 。
因为 BC=ED,CF=DF,∠BCF=∠EDF。
所以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所以 BF=EF,∠CBF=∠DEF。
连接BE 。
在三角形BEF 中,BF=EF 。
所以 ∠EBF=∠BEF。
又因为 ∠ABC=∠AED。
所以 ∠ABE=∠AEB。
所以 AB=AE 。
在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中,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
所以 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所以 ∠BAF=∠EAF (∠1=∠2)。
BADBCC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DGE=∠2又∵CD=DE∴⊿ADC≌⊿GDE (AAS )∴EG=AC∵EF//AB∴∠DFE=∠1∵∠1=∠2∴∠DFE=∠DGE∴EF=E G ∴EF=AC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EAD=∠BAD 又∵AE=AB ,AD=AD ∴⊿AED≌⊿ABD (SAS )∴∠AED=∠B ,DE=DB ∵AC=AB+BD AC=AE+CE ∴CE=DE∴∠C=∠EDC∵∠AED=∠C+∠EDC=2∠C∴∠B=2∠C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 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AB 所以∠CEB=∠CEF=90° 因为EB =EF ,CE =CE , 所以△CEB≌△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CFA=180° 所以∠D=∠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ADC≌△AFC(SAS ) 所以AD =AF所以AE =AF +FE =AD +BE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问题详解)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问题详解)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延长AD 到E,使DE=AD,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ae<ad<2ad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3.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证明:连接BF 和EF 。
因为BC=ED,CF=DF,∠BCF=∠EDF 。
所以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所以BF=EF,∠CBF=∠DEF 。
连接BE 。
在三角形BEF 中,BF=EF 。
所以∠EBF=∠BEF 。
又因为∠ABC=∠AED 。
所以∠ABE=∠AEB 。
所以AB=AE 。
在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中,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 。
所以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所以∠BAF=∠EAF (∠1=∠2)。
ADC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又∵CD=DE ∴⊿ADC ≌⊿GDE (AAS )∴EG=AC ∵EF//AB ∴∠DFE=∠1∵∠1=∠2∴∠DFE=∠DGE ∴EF=EG ∴EF=AC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E=AB ,AD=AD ∴⊿AED ≌⊿ABD (SAS )∴∠AED=∠B ,DE=DB ∵AC=AB+BDAC=AE+CE ∴CE=DE ∴∠C=∠ED C ∵∠AED=∠C+∠EDC=2∠C ∴∠B=2∠C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证明: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 所以∠CEB=∠CEF =90° 因为EB =EF ,CE =CE ,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ADC ≌△AFC (SAS )所以AD =AF 所以AE =AF +FE =AD +BE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1. 已知:AB=4,AC=2, D是BC中点, AD是整数,求AD延长AD到E,使 DE-AD.则三角形ADC全等于三角形EBD印 BE-AC-2 在三角形ABE中,AB-BE<AE-AB+BE即:10-2<2AD<10+24<AD<6又AD是整数,则 AD=5AB2.已知: D是 AB中点,∠ACB=90°,求证: CD=123.已知: BC-DE,∠B -∠E,∠C-∠D, F是CD中点,求证:∠1-∠2证明:连接 BF和EF,因为BC=LD,CF=DF,∠BCF=∠EDF.所以三角形BCF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所以BF-EF∠CBF-∠DEF。
连接BE.在三角形BEF 中,BF-EF, 所以∠EBF=∠BEF。
又因为∠ABC-∠AED。
所以∠ABE=∠AEB, 所以 AB=AE, 在三角形ABF和三角形AEF中, 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 所以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所以∠BAF-∠EAF(∠1=∠2).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求证:∠B=2∠C证明: 在AC 上载取AE AB,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H AB, AD -AD ∴△AED ≌△ABD(SAS) ∴∠AED /B. DE D8 ∵AC -AB+BD AC AE+CH ∴CE-DE ∴∠C-∠IDC ∵∠AED-∠C ∠EDC-2∠C ∴∠B-2∠C12.如图,四边形ABCD 中, AB ∥DC,BE 、CE 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 在AD 上,求证:BC-AB+DC.4. 已知: ∠1=∠2,CD=DE,EF:AB,求证:EF=AC 证明: 过B 点、 作EG∥AC, 交 AD 延长线于 G 则∠DEG -∠DCA,∠DGE -∠2 又∵CD -DE ∴∠ADC≌AGDE(AAS)∴EGAC∵EF∥AB∴∠DFE=∠1∵∠1∠2∴∠DFE -∠DGE∴FF -EG ∴FF -AC6. 已知: AC 平分∠BAD. CE⊥ AB,∠B+∠D 180° , 求证: AE -AD+BE证明: 在AE 上取F.使EF-EB.连接 CF 因为 CE⊥AB 所 以∠CTB -∠CEF -90° 因为EB= EF : CE= CE,所以△CEB≌△CEF 所以∠B=∠CFE 因为∠B+∠D -180°, ∠CFE+∠CFA=180° 所以∠D=∠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AC 所以△ADC≌△AFC(SAS) 所以AD=AF 所以AE=AF +FE=AD+BE证明:在 BC 上截取BF-BA,连接EF.∠ABE=∠FBE,BE=BE,则∠ADL ≅△l ′DL (SAS ),∠EFB =∠A;AB 平行于CD.则∠A+∠D=180°,又∠EFB+∠EFC=180°,则∠EFC=∠D;又∠FCE=∠DCECE=CE.故△FCE≌ADCE(AAS),FC -CD.所以,BC-BF+FC-AB+CD.13.已知: AB/ED, ∠EAB=∠BDE, AF-CD, EF-BC, 求证: ∠F-∠C14.已知:AB=CD,∠A=∠D,求证:∠B=∠C15. P 是∠BAC 平分数AD 上点,AC>AB,求证: PC-PB<AC-AB∠ABE=90-∠1=2∠C延长BE 交AC 于F因为, ∠1=∠2, BE ⊥AE所以,△ABF 是等腰三角形 AB=AF,BF=2BE ∠FBC=∠ABC-∠ABE=3∠C-2∠C=∠CBF-CF AC-AB-AC-AF-CF-BF-2BE17.已知,E 是 AB 中点,AF=BD,BD=5, AC=7, 求 DCAB∥ED,AE∥BD 推出AE=BD,又有AF-CD,EF-BC所以三角形AEF 全等于三角形DCB.所以:∠C -∠F 1: 证明: 设线段 AB,CD 所在的直线交于E,(当AD<BC 时,E 点是射线 BA. CD 的交点,当AD=BC 时,E 点是射线ABDC 的交点)。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c7153dbed5b9f3f80f1c1f.png)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延长AD 到E,使DE=AD,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AE<AB+BE 即:10-2<2AD<10+2 4<AD<6 又AD 是整数,则AD=5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3.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证明:连接BF 和EF 。
因为 BC=ED,CF=DF,∠BCF=∠EDF 。
所以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所以 BF=EF,∠CBF=∠DEF 。
连接BE 。
在三角形BEF 中,BF=EF 。
所以 ∠EBF=∠BEF 。
又因为 ∠ABC=∠AED 。
所以 ∠ABE=∠AEB 。
所以 AB=AE 。
在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中,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 。
所以 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所以 ∠BAF=∠EAF (∠1=∠2)。
ADBC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又∵CD=DE ∴⊿ADC ≌⊿GDE (AAS )∴EG=AC ∵EF//AB ∴∠DFE=∠1∵∠1=∠2∴∠DFE=∠DGE ∴EF=EG ∴EF=AC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E=AB ,AD=AD ∴⊿AED ≌⊿ABD (SAS )∴∠AED=∠B ,DE=DB ∵AC=AB+BDAC=AE+CE ∴CE=DE ∴∠C=∠ED C ∵∠AED=∠C+∠EDC=2∠C ∴∠B=2∠C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 所以∠CEB=∠CEF =90° 因为EB =EF ,CE =CE , 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ADC ≌△AFC (SAS ) 所以AD =AF 所以AE =AF +FE =AD +BE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最新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最新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连接CF,BD。
因为AC平分∠BAD,所以∠CAE=∠CAD。
又∠CEB=90°,所以∠BEC=∠BAE。
因为EF=EB,所以∠XXX∠XXX。
所以∠XXX∠BAE+∠XXX∠CAE+∠BEF=∠CAF。
所以三角形BCF和三角形CAF全等。
所以CF=AC。
又因为∠B+∠D=180°,所以∠XXX∠BAC。
所以三角形BDC和三角形BAC相似。
所以XXX。
又∠CAE=∠CAD,所以三角形CAE和三角形CAD相似。
所以XXX。
因为CE⊥AB,所以CE=BD。
所以AE/AD=BD/CD。
所以AE/AD=AB+BD/CD。
所以AE/AD=AB/CD+BD/CD。
所以AE/AD=AB/AC+BD/AC。
所以AE/AD=AB+BD/AC。
所以AE=AD+BE。
AF=AB又因为,∠ABE=2∠C,∠XXX∠BAC-∠CAE=3∠C-90,∠ABF=180-∠ABE-∠BAF=5∠C-90所以,∠XXX-∠ABF=2∠C-90,∠BEF=180-∠ABE-∠FBE=3∠C因此,△XXX和△ABC相似所以,BE/AB=EF/BC,即BE=(AB×EF)/BC又因为,AC=AB+BC,所以AC-AB=BC所以,AC-AB=BC=(AB×EF)/BE=2BE所以,PC-PB<AC-AB成立。
AB=AF。
BF=2BE。
∠XXX∠ABC-∠ABE=3∠C-2∠C=∠CBF=CFAC-AB=AC-AF=CF=BF=2BE已知AB为线段,其中E为中点,AF=BD=5,AC=7,求DC。
作AG∥BD,交DE延长线于G。
因为AGE全等于BDE,所以AG=BD=5.又因为AGF∽CDF,所以AF=AG=5.所以DC=CF=2BE=2A。
在△ABC中,BD=DC,∠1=∠2,求证:AD⊥BC。
延长AD至H交BC于H,BD=DC。
所以∠XXX∠DCB,∠1=∠2.DBC+∠1=∠DCB+∠2,∠XXX∠XXX。
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含答案)

三角形全等典型例题集锦(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39.0分)1.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AB于点E,如果BC=27,BD:CD=2:1,则DE的长是()A. 2B. 9C. 18D. 27【答案】B由“AAS”可证△ACD≌△AED,可得CD=DE=9.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ACD≌△AED是本题的关键.解:∵BC=27,BD:CD=2:1,∴BD=18,CD=9,∵AD平分∠BAC,∴∠DAC=∠DAE,且AD=AD,∠DCA=∠DEA= 90°,∴△ACD≌△AED(AAS)∴CD=DE=9,故选B.2.如图,已知∠ABC=∠DCB,添加下列条件,不能使△ABC≌△DCB的是()A. AC=DBB. AB=DCC. ∠A=∠DD. ∠1=∠2【答案】A【解析】A.当添加AC=DB时,不能判定△ABC≌△DCB,故本选项符合题意;B.当添加AB=DC时,能判定△ABC≌△DCB,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当添加∠A=∠D时,能判定△ABC≌△DCB,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当添加∠2=∠1时,能判定△ABC≌△DCB,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如图,下列三角形中,与△ABC全等的是()A. B. C. D.【答案】C3.如图,已知△ABC三条边、三个角,则甲、乙两个三角形中,与△ABC全等的图形是()A. 甲B. 乙C. 甲和乙D. 都不是【答案】C4.如图,∠ACB=90∘,AC=BC,BE⊥CE于E点,AD⊥CE于D点,AD=2.5cm,DE=1.7cm,则BE的长为()A. 0.8cmB. 1cmC. 1.5cmD. 4.2cm【答案】A【解析】∵BE⊥CE,AD⊥CE,∴∠E=∠ADC=90∘,∴∠EBC+∠BCE=90∘.∵∠BCE+∠DCA=∠ACB=90∘,∴∠EBC=∠DCA.在△CEB和△ADC中,{∠E=∠ADC,∠EBC=∠DCA, BC=CA,∴△CEB≌△ADC(AAS),∴BE=DC,CE=AD=2.5cm.∵DC=CE−DE,DE=1.7cm,∴DC=2.5−1.7=0.8cm,∴BE=0.8cm,故选A.5.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D=CD,AB=CB,在探究筝形的性质时,得到如下结论:①△ABD≌△CBD;②AC⊥BD;③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12AC⋅B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 0个B. 1个C. 2个D. 3个【答案】D如图,已知AB=AC,AD=AE,欲说明△ABD≌△ACE,需补充的条件是()A. ∠B=∠CB. ∠D=∠EC. ∠1=∠2D. ∠CAD=∠2【答案】C6.下列三角形中全等的两个是()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A如图,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若AB=4,CF=3,则BD的长是()A. 0.5B. 1C. 1.5D. 2【答案】B7.如图,在△AOB和△COD中,OA=OB,OC=OD,OA<OC,∠AOB=∠COD=36°.连接AC,BD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MB=36°,②AC=BD,③OM 平分∠AOD,④MO平分∠AMD.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有()个.A. 4B. 3C. 2D. 1【答案】B【解析】解:∵∠AOB=∠COD=36°,∴∠AOB+∠BOC=∠COD+∠BOC,即∠AOC=∠BOD,在△AOC和△BOD中, {OA=OB∠AOC=∠BOD OC=OD∴△AOC≌△BOD(SAS),∴∠OCA=∠ODB,AC=BD,故②正确;∵∠OCA=∠ODB,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CMD+∠OCA=∠COD+∠ODB,得出∠CMD=∠COD=36°,∠AMB=∠CMD=36°,故①正确;作OG⊥AM于G,OH⊥DM于H,如图所示则∠OGA=∠OHB=90°,在△OGA和△OHB中,∵{∠OGA=∠OHB=90°∠OAG=∠OBHOA=OB,∴△OGA≌△OHB(AAS)∴OG=OH,∴OM平分∠AMD,故④正确;假设OM平分∠AOD,则∠DOM=∠AOM,在△AMO与△DMO中,{∠AOM=∠DOMOM=OM∠AMD=∠DMO∴△AMO≌△OMD(ASA),∴AO=OD,∵OC=OD,∴OA=OC,而OA<OC,故③错误;正确的个数有3个;故选:B.由SAS证明△AOC≌△BOD得出∠OCA=∠ODB,AC=BD,②正确;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CA=∠ODB,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CMD+∠OCA=∠COD+∠ODB,得出∠CMD=∠COD=36°,∠AMB=∠CMD=36°,①正确;作OG⊥AM于G,OH⊥DM于H,如图所示:则∠OGA=∠OHB=90°,由AAS证明△OGA≌△OHB(AAS),得出OG=OH,由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得出OM平分∠AMD,④正确;假设OM平分∠AOD,则∠DOM=∠AOM,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得△AMO≌△OMD,得AO=OD,而OC=OD,所以OA=OC,而OA< OC,故③错误;即可得出结论.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等知识;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8.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作法步骤如下:9.①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D两点;②分别以C、D为圆心,大于12CD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③过点P作射线OP,射线OP即为所求.则上述作法的依据是().A. SSSB. SASC. AASD. ASA【答案】A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与作图原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图过程中每一步的效果,即:OC=OD,CP=DP,OP=OP.连接CP、DP,由作图可证△OCP≌△ODP,则∠COP=∠DOP,而证明△OCP≌△ODP的条件就是作图的依据.【解答】解:如下图④所示:连接CP、DP在△OCP与△ODP中,由作图可知:{OC=ODCP=DPOP=OP∴△OCP≌△ODP(SSS),∴∠COP=∠DOP,即OP是∠AOB的平分线.因此题中作法的依据是SSS.故选A.10.图中的小正方形边长都相等,若△MNP≌△MFQ,则点Q可能是图中的()A. 点DB. 点CC. 点BD. 点A【答案】A【解析】解:观察图象可知△MNP≌△MFD.故选: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即可解决问题.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1.如图,AD//BC,点E是线段AB的中点,DE平分∠ADC,BC=AD+2,CD=7,则BC2−AD2的值等于()A. 14B. 9C. 8D. 5【答案】A延长CB和DE交于点F,∵AD//BC∴∠DAE=∠FBE∵点E是线段AB的中点,∴AE=BE∠AED=∠BEF∴△ADE≌△BFE(ASA∴∠ADE=∠BFE,AD =BF ∵DE 平分∠ADC ,∴∠ADE =∠CDE ∴∠CDE =∠BFE ∴CD =CF ∴BC +BF =BC +AD =CD =7∵BC =AD +2,∴解得BC =92,AD =52∴BC 2−AD 2=(92)2−(52)2=14.或者:∵BC +AD =7BC −AD =2∴BC 2−AD 2=(BC +AD)(BC −AD)=7×2=14.故选:A .可以延长CB 和DE 交于点F ,证明△ADE≌△BFE(ASA)得∠ADE =∠BFE ,AD =BF ,再根据已知条件DE 平分∠ADC ,得∠ADE =∠CDE ,∠CDE =∠BFE ,得CD =CF ,进而得BC +BF =BC +AD =CD =7BC =AD +2,即可求解.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构造适当的辅助线.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1.0分)12. 如图,∠AOB 是任意一个角,在OA ,OB 边上分别取OM =ON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 ,N 重合,过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便是∠AOB 平分线,此作法用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 .(用字母表示即可)【答案】SSS【解析】略 13. 如图,在△ABC 中,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AD ,CE 交于点H ,已知EH =EB =3,AE =4,则CH 的长是 .14.【答案】1【解析】略15. 如图为6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的组合图形,则∠1−∠2+∠3= .16.【答案】45°【解析】略17. 如图,△ABC 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 ,点D 在CA 的延长线上,且DC =BC.若∠D =20°,则∠ABC 的度数为 .18.【答案】40°【解析】略19.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内角都相等.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E ,F 分别在边BC ,CA ,AB 上,且AE =CD =BF ,则△DEF 的形状按边分类为 三角形. 20.【答案】等边【解析】略21. 如图,△ABC ,∠ABC =45°,∠ACB =30°,点D 在BC 上,点E 在△ABC 外,且AD =AE =CE ,AD ⊥AE ,则AB BD =______.【答案】√6+√22【解析】解:作DF ⊥AB 于点F ,作DG ⊥AC 于点G ,作EH ⊥AC 于点H ,∵∠ACB =30°,DG ⊥AC ,∴CD =2DG ,∵AE =CE ,EH ⊥AC ,∴AH =CH ,∴AC =2AH ,∵AD ⊥AE ,DG ⊥AC ,EH ⊥AC ,∴∠DAE =90°,∠DGA =∠AHE =90°,∴∠DAG +∠EAH =90°,∠EAH +∠AEH =90°,∴∠DAG =∠AEH ,在△DAG 和△AEH 中{∠DGA =∠AHE ∠DAG =∠AEH DA =AE∴△DAG≌△AEH(AAS)∴DG =AH ,∴AC =2DG ,∴AC =CD ,∴∠CAD =∠CDA ,∵∠ACB =30°,∵∠ABC=45°,∠ACB=30°,∴∠BAC=180°−∠ABC−∠ACB=105°,∴∠DAE=∠BAC−∠CAD=105°−75°=30°,∵DF⊥AB,∴∠DFA=∠DFB=90°,又∵∠B=45°,∠BAD=30°,∴AD=2DF,BF=DF,∴AF=√AD2−DF2=√3DF,BD=√BF2+DF2=√2DF,∴AB=AF+BF=√3DF+DF,∴ABBD =√3DF+DF√2DF=√6+√22,故答案为:√6+√22.作DF⊥AB于点F,作DG⊥AC于点G,作EH⊥AC于点H,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B和BD与DF的关系,然后即可求得ABBD的值.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2.如图,AB=6cm,AC=BD=4cm,∠CAB=∠DAB=60°,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解析)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延长AD 到E,使DE=AD,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AE<AB+BE 即:10-2<2AD<10+2 4<AD<6 又AD 是整数,则AD=5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3.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证明:连接BF 和EF 。
因为 BC=ED,CF=DF,∠BCF=∠EDF 。
所以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所以 BF=EF,∠CBF=∠DEF 。
连接BE 。
在三角形BEF 中,BF=EF 。
所以 ∠EBF=∠BEF 。
又因为 ∠ABC=∠AED 。
所以 ∠ABE=∠AEB 。
所以 AB=AE 。
在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中,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 。
所以 三角形ABF和三ADBC角形AEF 全等。
所以 ∠BAF=∠EAF (∠1=∠2)。
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又∵CD=DE ∴⊿ADC ≌⊿GDE (AAS )∴EG=AC ∵EF//AB ∴∠DFE=∠1∵∠1=∠2∴∠DFE=∠DG E ∴EF=EG ∴EF=AC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E=AB ,AD=AD ∴⊿AED ≌⊿ABD (SAS )∴∠AED=∠B ,DE=DB ∵AC=AB+BDAC=AE+CE ∴CE=DE ∴∠C=∠E DC ∵∠AED=∠C+∠EDC=2∠C ∴∠B=2∠C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 所以∠CEB =∠CEF =90° 因为EB =EF ,CE =CE , 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ADC ≌△AFC (SAS ) 所以AD =AF 所以AE =AF +FE =AD +BE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莆田)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90°,DB平分∠ADC,BE⊥CD于点F,交AD的延长线于点E,CF=DF.(1)找出图中与△DEF全等的三角形;△DEF≌,△DEF≌;(2)请您从(1)中选择一对全等三角形加以证明.2、(朝阳)某段河流的两岸是平行的,数学兴趣小组在老师带领下不用涉水过河就测得河的宽度,他们是这样做的:①在河流的一条岸边B点,选对岸正对的一颗树A;②沿河岸直走20步有一树C,继续前行20步到达D处;③从D处沿河岸垂直的方向行走,当到达A树正好被C树遮挡住的E处停止行走;④测得DE的长就是河宽AB.请你证明他们做法的正确性.3、(东城区二模)已知:如图,∠ABC=∠DCB,BD、CA分别是∠ABC、∠DCB的平分线.求证:AB=DC.4、(西宁)(1)班同学上数学活动课,利用角尺平分一个角(如图所示).设计了如下方案:(Ⅰ)∠AOB是一个任意角,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Ⅱ)∠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1)方案(Ⅰ)、方案(Ⅱ)是否可行?若可行,请证明;若不可行,请说明理由;(2)在方案(Ⅰ)PM=PN的情况下,继续移动角尺,同时使PM⊥OA,PN⊥OB.此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5、(重庆模拟)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点D是AB的中点,延长BC到点F,延长CB到点E,使CF=BE,连接DE、DC、DF.求证:DE=DF.6、已知:如图,点D在AB的延长线上,AB=DE,∠A=∠CBE=∠E.判断△ABC和△BDE是否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7、(龙岩)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在BC、AC边上,且∠1=∠B,AD=DE,求证:△ADB≌△DEC.8、(斗门区一模)(1)在图1中,已知∠MAN=120°,AC平分∠MAN.∠ABC=∠ADC=90°,则能得如下两个结论:①DC=BC;②AD+AB=AC.请你证明结论②;(2)在图2中,把(1)中的条件“∠ABC=∠ADC=90°”改为∠ABC+∠ADC=180°,其他条件不变,则(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9、(顺义区一模)已知:如图1,△MNQ中,MQ≠NQ.(1)请你以MN为一边,在MN的同侧构造一个与△MNQ全等的三角形,画出图形,并简要说明构造的方法;(2)参考(1)中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CB+∠CAD=180°,∠B=∠D.求证:CD=AB.10、(中线)如图1,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作等腰△ABE和△ACD,M是BC的中点.(1)若∠BAC=90°,如图1.请你猜想线段DE,AM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BAC≠90°.①如图2.请你猜想线段DE,AM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②如图3.请你判断线段DE,AM的数量关系.11、如图,在△ABC中,AB=AC,D、E、F分别为边BC、AB、AC上的点,且BE=CD,CF=BD.(1)试说明:△BDE与△CFD全等的理由;(2)若∠A=40°,试求∠EDF的度数.12、(大连)如图①、②、③中,点E、D分别是正△ABC、正四边形ABCM、正五边形ABCMN中以C点为顶点的相邻两边上的点,且BE=CD,DB交AE于P点.(1)求图①中,∠APD的度数;(2)图②中,∠APD的度数为,图③中,∠APD的度数为;(3)根据前面探索,你能否将本题推广到一般的正n边形情况?若能,写出推广问题和结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3、(漳州)如图,AD∥BC,∠A=90°,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D于点E,连接BE,过点C作CF⊥BE,垂足为F,求证:AB=FC.14、(内江)如图,在Rt△ABC中,∠BAC=90°,AC=2AB,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D重合,连接BE、EC.试猜想线段BE和EC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15、(泰安)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AB=AC,AE=AD,∠BAC=∠EAD=90°,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DC.(1)请找出图2中与△ABE全等的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2)证明:DC⊥BE.16、(成都)已知:如图,△ABC 中,∠ABC=45°,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接DH 与BE相交于点G .(1)求证:BF=AC ;(2)求证:CE= 21BF ; (3)CE 与BG 的大小关系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17、(2010•海沧区质检)在△ABC 中,∠ACB 为锐角,动点D (异于点B )在射线BC 上,连接AD ,以AD 为边在AD 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连接CF .(1)若AB=AC ,∠BAC=90°那么 ①如图一,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线段CF 与BD 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是(直接写出结论)②如图二,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上时,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2)若AB≠AC ,∠BAC≠90°.点D 在线段BC 上,那么当∠ACB 等于多少度时?线段CF 与BD 之间的位置关系仍然成立.请画出相应图形,并说明理由.(2008•南平)(1)如图1,图2,图3,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边,向△ABC 外作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BE ,CD 相交于点O .①如图1,求证:△ABE ≌△ADC ;②探究:如图1,∠BOC= 如图2,∠BOC= ;如图3,∠BOC= ;(2)如图4,已知:AB ,AD 是以AB 为边向△ABC 外所作正n 边形的一组邻边;AC ,AE 是以AC 为边向△ABC 外所作正n 边形的一组邻边,BE ,CD 的延长相交于点O .①猜想:如图4,∠BOC=360÷n (用含n 的式子表示);②根据图4证明你的猜想.18、(烟台)(1)如图1,以△ABC的边AB、AC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连接EG,试判断△ABC与△AEG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园林小路,曲径通幽,如图2所示,小路由白色的正方形理石和黑色的三角形理石铺成.已知中间的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a平方米,内圈的所有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是b平方米,这条小路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19、如图①,△ABC≌△DEF,将△ABC和△DEF的顶点B与顶点E重合,把△DEF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时AC与DF相交于点O.(1)当△DEF旋转至如图②位置,点B(E)、C、D在同一直线上时,∠AFD与∠DCA的数量关系是.(2)当△DEF继续旋转至如图③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在图③中,连接BO、AD,猜想BO与AD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写出结论,无需证明.20、如图,Rt△ABC中,∠BAC=90°,AD⊥BC于D,BG平分∠ABC,EF∥BC,交AC于F,求证:AE=CF.21、已知:△ABC中,AC⊥BC,CE⊥AB于E,AF平分∠CAB交CE于F,过F作FD∥BC交AB于D.求证:AC=AD.22、一节数学课后,老师布置了一道课后练习题:如图,已知在Rt△ABC中,AB=BC,∠ABC=90°,BO⊥AC于点O,点P、D分别在AO和BC上,PB=PD,DE⊥AC于点E,求证:△BPO≌△PDE.(1)理清思路,完成解答(2)本题证明的思路可用下列框图表示:根据上述思路,请你完整地书写本题的证明过程.(2)特殊位置,证明结论若PB平分∠ABO,其余条件不变.求证:AP=CD.(3)(八下)知识迁移,探索新知若点P是一个动点,点P运动到OC的中点P′时,满足题中条件的点D也随之在直线BC上运动到点D′,请直接写出CD′与AP′的数量关系.(不必写解答过程)23、如图1,△ABC的边BC在直线l上,AC⊥BC,且AC=BC;△EFP的边FP也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且EF=FP.(1)示例:在图1中,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答:AB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2)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结AP,BQ.请你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答: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3)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3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结AP、BQ.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4、(平移)已知,如图1,AB⊥BD于B,ED⊥BD于D,点C在直线BD上且与F重合,AB=FD,BC=DE (1)请说明△ABC≌△FDE,并判断AC是否垂直FE?(2)若将△ABC 沿BD方向平移至如图2的位置时,且其余条件不变,则AC是否垂直FE?请说明为什么25、如图,在△ABC和ADE中,AB=AC,AD=AE,且∠BAC=∠DAE,点E在BC上.过点D作DF∥BC,连接DB.求证:(1)△ABD≌△ACE;(2)DF=CE.26、东营)【探究发现】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AEF=60°,EF交等边三角形外角平分线CF所在的直线于点F,当点E是BC的中点时,有AE=EF成立;【数学思考】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探究AE、EF的关系时,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通过验证得出如下结论:当点E是直线BC上(B,C除外)任意一点时(其它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假如你是该兴趣小组中的一员,请你从“点E是线段BC上的任意一点”;“点E是线段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点E是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三种情况中,任选一种情况,在备用图1中画出图形,并证明AE=EF.(相似)【拓展应用】当点E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若CE=BC,在备用图2中画出图形,并运用上述结论求出S△ABC:S△AEF的值.27、(2005•扬州)(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8、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E,∠ADC+∠B=180°求证:2AE=AB+AD.29、如图1,已知AM∥BN,AC平分∠MAB,BC平分∠NBA.(1)过点C作直线DE,分别交AM、BN于点D、E.求证:AB=AD+BE;(2)如图2,若将直线DE绕点C转动,使DE与AM交于点D,与NB的延长线交于点E,则AB、AD、BE三条线的长度之间存在何种等量关系?请你给出结论并加以证明.30、(牡丹江)在△ABC中,∠ACB=2∠B,如图①,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易证AB=AC+CD.(1)如图②,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2)如图③,当AD为△ABC的外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31、△ABC中,∠C=90°,射线AD交射线BC于D,过D作DE垂直射线BA于点E,点F在射线CA上,BD=DF.(1)如图1,若AD是∠BAC的角平分线,求证:BE+AF=AC;(2)如图2,若射线AD平分△ABC的外角,且点F在射线DE上,则线段BE、AF和AC的数量关系是32、在四边形ABCD中,AD∥BC,点E在直线AB上,且DE=CE.(1)如图(1),若∠DEC=∠A=90°,BC=3,AD=2,求AB的长;(2)如图(2),若DE交BC于点F,∠DFC=∠AEC,猜想AB、AD、BC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3、如图所示:AM∥DN,AE、DE分别平分∠MAD和∠AND,并交于E点.过点E的直线分别交AM、DN于B、C.(1)如图,当点B、C分别位于点AD的同侧时,猜想AD、AB、CD之间的存在的数量关系:.(2)试证明你的猜想.(3)若点B、C分别位于点AD的两侧时,试写出AD、AB、CD之间的关系,并选择一个写出证明过程.34、(抚顺)已知:如图所示,直线MA∥NB,∠MAB与∠NBA的平分线交于点C,过点C作一条直线l与两条直线MA、NB分别相交于点D、E.(1)如图1所示,当直线l与直线MA垂直时,猜想线段AD、BE、AB之间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不用证明;(2)如图2所示,当直线l与直线MA不垂直且交点D、E都在AB的同侧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当直线l与直线MA不垂直且交点D、E在AB的异侧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成立,那么线段AD、BE、AB之间还存在某种数量关系吗?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35、已知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不重合),且∠BEC=∠CFA=∠a(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请解决下面问题:①若∠BCA=90°,∠a=90°,请在图1中补全图形,并证明:BE=CF,EF=|BE-AF|;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a与∠BCA关系的条件,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a=∠BCA,请写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不要求证明).36、问题情境: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D⊥BC于点D,可知:∠BAD=∠C(不需要证明);特例探究:如图2,∠MAN=90°,射线AE在这个角的内部,点B、C在∠MAN的边AM、AN上,且AB=AC,CF⊥AE于点F,BD⊥AE于点D.证明:△ABD≌△CAF;归纳证明:如图3,点B,C在∠MAN的边AM、AN上,点E,F在∠MAN内部的射线AD上,∠1、∠2分别是△ABE、△CAF的外角.已知AB=AC,∠1=∠2=∠BAC.求证:△ABE≌△CAF;拓展应用:如图4,在△ABC中,AB=AC,AB>BC.点D在边BC上,CD=2BD,点E、F在线段AD上,∠1=∠2=∠BAC.若△ABC的面积为15,则△ACF与△BDE的面积之和为.37、(2009•沈阳)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DBE按图①方式摆放,其中∠ACB=∠DEB=90°,∠A=∠D=30°,点E落在AB上,DE所在直线交AC所在直线于点F.(1)求证:AF+EF=DE;(2)若将图①中的△DB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且0°<α<60°,其它条件不变,请在图②中画出变换后的图形,并直接写出你在(1)中猜想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若将图①中的△DB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β,且60°<β<180°,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③.你认为(1)中猜想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AF、EF与D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8、(德州)问题背景: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BAD=120°,∠B=∠ADC=90°.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60°.探究图中线段BE ,EF ,FD 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 到点G .使DG=BE .连结AG ,先证明△ABE ≌△ADG ,再证明△AEF ≌△AGF ,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探索延伸: 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B+∠D=180°.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21∠BAD ,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实际应用:如图3,在某次军事演习中,舰艇甲在指挥中心(O 处)北偏西30°的A 处,舰艇乙在指挥中心南偏东70°的B 处,并且两舰艇到指挥中心的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东方向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舰艇乙沿北偏东50°的方向以8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1.5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甲、乙两舰艇分别到达E ,F 处,且两舰艇之间的夹角为70°,试求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40、(周长比)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C ⊥CD ,AB=BC ,∠ABC=120°,∠MBN=60°,它的两边分别交AD 、DC 于点E 、F ,且AE≠CF .(1)求证:EF=AE+CF .(2)如图2,当∠MBN 的两边分别交AD 、DC 的延长线于点E 、F ,其余条件均不变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线段AE 、CF ,EF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41、已知四边形ABCD中,AB⊥AD,BC⊥CD,AB=BC,∠ADC=120°.将一块足够大的三角尺MNB的30°角顶点与四边形顶点B重合,当三角尺的30°角(∠MBN)绕着点B旋转时,它的两边分别交边AD,DC所在直线于E,F.(1)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时(如题图1),请直接写出AE,CF,EF之间的数量关系.(2)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时(如题图2),(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E,CF,EF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3)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时(如题图3和题图4),请分别直接写出线段AE,CF,EF之间的数量关系.42、已知点C为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线段AB同侧作△ACD和△BCE,且CA=CD,CB=CE,∠ACD=∠BCE,直线AE与BD交于点F.(1)如图1,求证:△ACE≌△DCB.(2)如图1,若∠ACD=60°,则∠AFB= ;如图2,若∠ACD=90°,则∠AFB= ;(3)如图3,若∠ACD=β,则∠AFB= (用含β的式子表示)并说明理由.43、(难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8,AB=CD,BD=12,点E从点D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DA向点A匀速移动,点F从点C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C→B→C做匀速移动,点G从点B出发沿BD向点D匀速移动,三个点同时出发,当有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其余两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假设移动时间为t秒.(1)试证明:AD∥BC;(2)在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有△DEG与△BFG全等的情况出现,请你探究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次?并分别求出此时移动时间和G点的移动距离.44、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4,4),点B、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S四边形OBAC=16.(1)∠COA的值为;(2)求∠CAB的度数;(3)如图2,点M、N分别是x轴正半轴及射线OA上一点,且OH⊥MN的延长线于H,满足∠HON=∠NMO,请探究两条线段MN、OH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