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桃园三结义篇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
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了忠诚、义气的典范。
通过对这一故事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桃园三结义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走到了一起。
他们不满现状,立志拯救苍生于苦难之中,共同创建了一个充满忠诚和义气的兄弟群体。
其次,刘备、关羽、张飞各自的性格特点也是故事的一大亮点。
刘备仁爱宽厚,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关羽忠诚勇敢,一心为主,堪称武将楷模;张飞则是个直爽热血的英雄,对兄弟情谊看得极重。
这三位英雄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兄弟群体,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再者,桃园三结义的意义及其对三国历史的影响不容忽视。
刘备、关羽、张飞结拜为兄弟后,他们携手共进,历经磨难,终于在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们的忠诚和义气也成为了后世世人追求的道德标准,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从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中可以得到许多现实启示。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珍惜友谊,团结互助,共同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刘备等人的担当精神,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不仅是古代英雄传颂的佳话,更是
我们今天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的宝贵财富。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篇1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黄巾起义,桃园三结义这一回讲了东汉末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镇压黄巾,幽州刺史刘焉出榜招募义兵。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正是失业在家呢。
他们看到招募义兵的榜文,就决定到涿县去谋生。
到了涿县,三个人碰巧遇见了。
他们志同道合,结拜为兄弟。
刘备字玄德,他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容慈善,性情宽和;关羽字云长,他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素有“美髯公”之称;张飞字翼德,他豹头环眼,面如紫石蹬,满腮钢须,人称为“张飞雾莽山”。
不久,涿县的治安官赵云也来应募。
赵云字子龙,身高八尺,姿颜雄伟,他也是投奔刘焉的。
后来,他们一起加入了大将军何进率领的西园军。
官渡大战后三年,曹操在洛阳发动了献帝的号令,大会天下英雄。
在群英会上,孔融向曹操求情赦免了祢衡。
不久之后,孔融被曹操表为侍中。
曹操为了削平袁尚、袁谭兄弟二人,又派钟繇和荀彧去劝说张辽。
张辽见荀彧时,荀彧向他讲述了他的家世和才华。
张辽回来后劝说好马不断归降的马超、韩遂等人,使他们重新燃起了反叛的念头。
最后曹操用离间计使韩遂、马超反目成仇,迅速平定了关中。
这一回里有很多人物哦!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祢衡、孔融、马超、韩遂等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备了。
因为他是皇室宗亲,而且他为人正直、志向远大、心胸宽广、任人唯贤。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英雄豪杰都是因为桃园三结义而在一起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了。
因为他是刘备的好兄弟,他很讲义气。
我还知道关羽死的时候才四十二岁呢!当时马超来投降刘备,哥哥关羽为了和他交朋友说了很多的好话。
关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好人!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篇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4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4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1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摘要:一、桃园三结义背景介绍二、桃园三结义主要人物三、桃园三结义事件经过四、桃园三结义的意义和影响五、个人对桃园三结义的感悟正文:《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各种英雄事迹和战争故事。
其中,桃园三结义是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描绘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意气相投、携手共进的场景。
一、桃园三结义背景介绍桃园三结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局中,三位英雄刘备、关羽、张飞相遇在一起,共同抒发救国救民之志,决定结为兄弟,共同奋斗。
二、桃园三结义主要人物桃园三结义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关羽、张飞。
刘备,字玄德,是蜀汉的建立者,为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关羽,字云长,号称万人敌,雅号美髯公,使用青龙偃月刀;张飞,字翼德,鲁莽的代名词,使用新亭侯刀。
三、桃园三结义事件经过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刘备、关羽、张飞在桃花绚烂的园林里,举杯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他们共同的目标是恢复汉室,保卫国家,拯救民生。
从此,他们情同手足,携手共进,共同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努力。
四、桃园三结义的意义和影响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它表现了三位英雄的忠诚、义气、勇敢、智慧,成为后人传颂的英雄典范。
同时,桃园三结义也传递了一种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个人对桃园三结义的感悟桃园三结义让我感受到了兄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忠诚,以及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勇敢和坚定。
这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的一种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我们的理想而努力。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桃园三结义(完整版)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是关于一本书籍的心得和记录,这个周末,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笔记。
基于对原著的感触和心得,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觉得非常佩服,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28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在博望坡一战成名,以几千老弱残兵击败了夏侯惇五万大军,并收复了关羽、张飞、赵云三大将军的疑窦之心,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便游说江东孙权,以达到联吴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凶险危机,避过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谋害。
自赤壁一战,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让刘备为首的集团获得了荆州这一块栖身之地。
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便是提议西进谋取西川,最终也成功实现,自此三分天下的计策已经完成。
让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诸葛亮谋划的先伐魏,后取东吴的战略。
刘备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落得大败,这一次让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最后才有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
我在想,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发生的很奇妙,若是刘备真能对诸葛亮的战略言听计从,恐怕历史将必然改写,当然凡是没有万一。
刘备病逝以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领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稳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领兵北伐的条件,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败垂成,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令人唏嘘不已,这篇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
电厂考察学习总结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更加规范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公司组织在6月16日在县有关领导的带领下,到xx火电厂参观学习,进入电厂范围,首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干净、整齐,并且规范化、标准化,大家边学习、边讨论,反思自我,查找差距。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其中,桃园三结义是该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描绘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英勇有义气的好友在桃园结拜为兄弟的场景。
以下是我对这个情节的读书笔记:1. 友情与义气:在这个场景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不仅是朋友,更是义兄弟,他们在桃园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和义气。
三人的结义不仅是为了共同战斗、互相帮助,更是彼此承诺在困难时期心心相印、生死相随。
2. 忠诚和信任:桃园三结义体现了三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
刘备作为主导者,为了让关羽和张飞相信自己的诚意,公开表明了他在选择朋友和帮助朋友方面的原则。
三人并肩作战,互相扶持,构成了军事、政治和道义上的强大联盟。
3. 共同目标:桃园三结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皆有抱负,希望能为天下苍生做出贡献。
他们决心共同努力,为实现正义与和平而战斗。
4. 桃园结义的影响力:桃园三结义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和价值观念。
这个故事讲述了三人因为信念和价值观而结成的兄弟般的关系,打破了世俗的界限,展示了人们追求正义和友情的理想。
5. 后续发展: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开端,之后这三位英勇的好友共同经历了很多战争和冒险。
他们之间的友情、信任和忠诚成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基石,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赞美的对象。
总结起来,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描绘了三位英勇有义气的好友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场景。
这个情节体现了友情与义气、忠诚和信任以及共同目标等价值观念,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
整个故事发展中,桃园三结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令人敬佩和思考的英雄形象。
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

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1《桃园三结义》这篇文章选自于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
作品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在涿县有一个叫刘备的人,他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以贩卖草鞋为生。
有一次刘备遇见了卖肉的张飞,跟他讲了自己的志向后,发现两人志同道合。
张飞请刘备到酒楼吃酒,意外在酒楼门前遇见了一个大汉,这人非常凶猛。
刘备见他相貌不凡,问他姓名,得知此人叫关羽,因在家乡杀了一恶霸,逃到外地避难。
刘备把志向告诉了关羽,结果关羽也愿意跟他们一起干。
他们三人志同道合,酒后便一起到张飞的庄上商谈。
第二天,在庄后的桃园里,三人跪地焚香结拜。
刘备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做了三弟。
三人又到铁匠那里打了兵器,刘备打了双股剑,关羽打了青龙偃月刀,张飞打了一把丈八蛇矛。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国家有危难时,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还老百姓以及天下苍生一个美丽、安静和太平的国家,这种为民着想的精神是很值得我敬佩的,这种决心和意志力还有勇气是值得支持与鼓励的。
总之,桃园三结义不仅是出现在罗贯中的书面上,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被千古传诵。
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2相信大家都看过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胜。
不论是“桃园三结义”、“火烧藤甲兵”,还是“火烧赤壁”、“七擒七纵”,无不叫读者拍手称好。
“三国”里谁是“好人”?小时候我看过全套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看过动画片《三国演义》,也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去年暑假,又读了小说原著,一面看一面想,常常也会问小伙伴,问父母,问自己,“三国”里谁是“好人”?曹操是好人吗?爸爸说:“他雄才大略,善于打仗,善于用人,他专门用那些出身低贱却很有专长的人。
如曹操手下的张良、徐晃等,虽出身寒门,但都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大将,当时,自愿投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基础。
老师说:“在战争中,曹操常常以长补短,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批注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批注一、桃园三结义(第一回)原文:“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一情节奠定了全书的情感基调与价值取向。
刘关张三人的结义,超越了普通的兄弟情谊,上升到了为国为民的高度。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体现出他们的大义,这种大义贯穿全书,成为刘备集团行事的重要准则。
-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强烈地表达出三人之间深厚的忠诚与信任,这种生死与共的兄弟情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尤为珍贵,也让读者对他们的后续故事充满期待。
二、曹操献刀(第四回)原文:“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卓胖大不耐久坐,遂侧身而卧,转面向内。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 曹操在此处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
“暗忖”“又思”等词将他内心的杀意与谨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既有刺杀董卓的勇气,源于对董卓乱政的愤恨,但又忌惮董卓的武力,这体现出曹操性格中的多面性,他并非一味莽撞之人,而是懂得权衡利弊。
- 情节的紧张感营造得十分到位。
从曹操拔刀的瞬间到董卓发现,读者的心也随之悬起,这种紧张的节奏使得故事极具吸引力,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身处险境时的果敢与机智。
三、三顾茅庐(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原文:“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
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此情节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
刘备的谦逊、求贤若渴与张飞的鲁莽急躁形成鲜明对比。
刘备能够长时间拱立等待诸葛亮醒来,不顾身份地位,足以显示他对诸葛亮才能的极度渴望,这也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桃园三结义篇
导读: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以下是整理的关于这一章节的读书笔记。
桃园三结义算是《三国演义》小说中非常知名的故事了,已经成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三人结义共谋天下大事,并成就了一番伟业,这种合作关系是当代人值得学习的!那么,作为一个三国爱好者,怎样来评价这个经典的故事呢?且听本人慢慢道来!
首先说三人的巧遇:有很多人评价说,刘关长三人竟然在非常巧合的状况下相遇了,并且三人一拍即合,还个个身怀绝技,这也太巧了吧!其实不然,我们首先说刘备,在该地贩卖草鞋,不是一日两日,这么长时间以来,并没有结识英雄人物,而关羽之前由于诛杀了坏人,惩恶扬善,变成了一个通缉犯,因此隐姓埋名不会太张扬,也是默默寻找出路,在这种环境下,总有一天他们会显露身手,表达自己的一腔抱负,那么结实的时机就来了,我认为,刘关长三人的结识并非是某一天的一个巧合,而是迟早和必然,只要他们都仍然在同一个圈子里活动。
其次,我们来说说结义的条件。
刘备胸怀大志,并非是简单的织席贩履之徒,一旦遇上合适的帮手,便一定会自立门户打下一片江山,那么也就是说,结义的条件便是有能人能助刘备一臂之力,要么兵马钱粮、要么武艺超群,关羽和张飞二人,正式如此!张飞是当地的富户,在饿殍遍野的时代,还有肉吃,这是相当难得的,而张飞不缺肉吃,也不缺酒喝,酒在古代是非常奢侈的东西,试想大家连饭都吃不饱,怎舍得将粮食拿来酿酒呢?张飞资助以钱财帮助刘备成就大事,这也是一个必要条件。
而关羽和张飞二人的武艺更是不用多说,正是刘备一直苦苦寻找的得力帮手,在这种状态下,刘备还不赶快下手,与二人结义?而张飞、关羽二人也看中了刘备的身份、志向和气度,必然也觉得此人非池中之物,定成大事,因此结义的条件都算是完备了。
桃园三结义的相关内容:
时间:大概是公元185年,因为结义时刘备28岁,刘备于公元161年出生。
地点:涿郡,即今天的首都北京。
人物:刘备、关羽、张飞。
事件:三人义结金兰,成为生死与共的兄弟。
背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影视词曲:《这一拜》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
影响:三人结义改写了历史,推进了历史的潮流,也成为了古代
仁人义士结义之典范,合作关系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