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传承

饮食文化传承:穿越时空的美食之旅饮食,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饮食文化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涉及到的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走进饮食文化的世界,探寻它的传承之路。
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最早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通过狩猎和采集的方式获取食物。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烹饪技术也不断进步。
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初步形成,人们开始讲究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和食器的搭配。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和魅力。
二、传统饮食的传承传统饮食是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有许多传统美食代代相传,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味道。
这些美食往往凝聚着一种地方的特色和风土人情,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比如四川的麻辣火锅、陕西的羊肉泡馍、福建的沙茶面等等。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人们心灵上的寄托。
在传承传统饮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这些美食。
三、现代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创新。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传统口味,而是更加注重健康、营养和多元化。
因此,现代饮食文化逐渐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趋势。
一方面,中国传统美食不断吸收西餐和中式快餐的优点,变得更加健康、便捷;另一方面,西餐和中式快餐也不断借鉴中国传统美食的烹饪技术和食材搭配,变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饮食文化也逐渐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喜爱中国美食。
四、传承饮食文化的意义传承饮食文化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饮食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国家级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国家级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项目一: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中国传统名菜之一,制作工艺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选用优质鸭子,并秘制独特的烤制方式而闻名。
烤鸭皮薄而脆,肉质鲜嫩,香气四溢,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项目二:四川火锅
四川火锅是中国著名的饮食文化代表之一,其辣味和麻辣的特点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火锅底料采用多种辣椒和香料炖煮而成,配合各种鲜美的食材,营造出浓郁的口味。
火锅的独特魅力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
项目三:广东早茶
广东早茶是中国广东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点心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早茶通常包括小笼包、糯米鸡、炸虾球等多种菜肴,以及各种茶品。
广东人喜欢在早晨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品尝早茶,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
项目四:湖南米粉
湖南米粉是中国湖南地区的特色传统食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配料而受到喜爱。
米粉细腻柔软,配以各类辣椒调料、炸豆皮、鱼丸等,形成了独特的湘味。
湖南米粉在湖南当地经久不衰,并且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一、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背景(一)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现状笔者根据国家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批名录以及补充名录做统计,目前国家公布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48种技艺。
如表1-1所示:由此项统计表格可以看出,在国家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一项大的分类,而近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类研究一直在持续升温,但是对于其中饮食技艺类遗产却罕有研究。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影响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总结出影响其保护和发展的具体问题,最后结合管理学知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毛笑文 闻艳云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表1 国家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次饮食类技艺明细总计第一批酒酿技艺(茅台、泸州老窖、杏花汾酒、绍兴黄酒)、醋酿技艺(清徐老陈醋、镇江恒顺香醋)、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自贡井研深钻汲制技艺和凉茶配制技艺。
9项第二批蒸馏酒传统酿制技艺、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酱菜制作技艺、榨菜制作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素食制作技艺、火腿制作技艺、烤鸭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花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晒盐技艺、酱油酿造技艺、豆瓣传统制作技艺、豆豉酿制技艺、腐乳酿造技艺、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都一处烧卖制作技艺、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29项第三批花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火腿制作技艺、白茶制作技艺、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孔府菜肴烹饪技艺、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10项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一批及其扩展名录公布了117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而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仅占0.007%;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了5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中,饮食类占0.05%,第三批名录公布了19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占0.05%。
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研究

国饮食 文化保 护 传承 的 意 义 ,但对 “ 饮食文化 ”和
“以 何 申遗 ”
这 一 实 践 问 题 却 涉 猎 较 少 。 现 有 文 献 中 , 以 “申 遗 ” 为 标 题 的 文 章 屈 指 可
数 ,仅 有 周 鸿 承 的 《 论 中 国 饮 食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和 申遗 问题》 ① 和 金 春 梅 的《日韩 饮 食 文 化 申 遗 的成 功 经 验 与 启 示 》。 ② 两 篇 文 章 开 始 触 及 中 国 饮 食 文 化 申遗 的 具 体 项 目 问题 ,前 者 认 为 应 该 优 先 开 展 专 案 研 究 和 联 合 申报 ,亚 洲 国 家 地 区 间 联 合 申遗 是 未 来 饮 食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重 要 运 作 模
主 管 部 门 曾 以 “中 国 烹 饪 技 艺 ” 申请 世 界 非 遗 , 但 未 通 过 国 内 选 拔 。随 着 2 0 1 3年 日 本 和 韩 国 饮 食 项 目世 界 申遗 的 成 功 , 激 发 了 业 界 关 于 中 国 饮 食 文 化再 次 申报 世 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以 下 简 称 申 遗 ) 的 动 力 和 愿 望 ,无 论 从 情 感 诉 求 ,还
事 。 从 现 实 需要 出 发 , 中 国饮 食 文 化 申 报 “ 人 类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代 表 作 名 录 ” 应 该 是 首 选 。
鉴 于 当前 中 国饮 食 文 化 在 申报 世 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实 践 中遇 到 的 问 题 , 应 对 照 世 界 申 遗 的 “ 规 定 动 作 ”, 亟 须 对 我 国现 有 各 层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中 的 饮 食 类 项 目进 行 系 统 摸 底 普 查 , 并 按 照 非 遗 标 准 圈 定 体 系 完备 、 类 目界 限 清 晰 、 史料 翔 实 可 靠 的 饮 食 类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核 心 项 目。 同 时 ,打 破 申报 项 目非 遗 界 定 的 单 一 性 ,拓 宽 在 现 有 国 家级 非 遗 名 录 中 寻 找 饮 食 项 目的 范 围 ,深 入 挖 掘 中 国 饮 食 承 载 的 文 化 与 传 统 ,重 点 考 量 饮 食 类 申遗 项 目的 民 族 性 、共 享 性 和 可 持
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对食物的烹饪和食用方式,更是融合了中国人的观念、道德、礼仪和哲学。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的特点、历史和影响。
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1. 营养平衡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摄入。
根据中国传统医药理论,不同食物对于身体的功能有不同的调理作用。
中国人善于搭配食材,以保证体内阴阳平衡。
例如,荤食与素食的搭配,传统饮食中多见的荤素搭配,例如红烧肉配菜心,能够增进食欲并平衡营养。
2. 注重色、香、味、形、器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和器的协调。
色指食物的色泽,香指食物的气味,味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形指食物的外形,器指食物的摆盘和餐具。
中国人将食物的色香味形器视为餐桌上的艺术,注重食物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3. 礼仪和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传统礼仪和文化密不可分。
在中国,吃饭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社交和沟通的方式。
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注重礼仪,例如有尊老爱幼的行为规范,席上长幼有序。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注重和谐、克制和创新。
历史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些历史里程碑:1. 古代饮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采集和食用各种野生植物和动物。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人开始种植谷物和蔬菜,并饲养家禽和家畜。
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同时也有许多特色小吃和饮料出现。
2. 宫廷饮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宫廷饮食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宫廷饮食注重菜品的精致和独特,糕点糖类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宫廷饮食的特点是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以及注重烹饪和摆盘的细节。
3. 北方与南方的区别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饮食文化有所不同。
北方人以面食和肉类为主食,如饺子、面条和烧烤等;南方人则以米饭和海鲜为主食,如粤菜和闽菜等。
生活性保护视域下国内外饮食类非遗研究比较分析

生活性保护视域下国内外饮食类非遗研究比较分析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饮食文化也逐渐成为国际间关注的焦点。
饮食类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
国内外饮食类非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保护和传承饮食类非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由于饮食类非遗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国内外的饮食类非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饮食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研究旨在从生活性保护视域出发,对比分析国内外饮食类非遗的研究现状、保护措施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饮食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国内外饮食类非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可以揭示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我国饮食类非遗的研究提供借鉴。
通过对国内外饮食类非遗保护措施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自的不足之处,为我国饮食类非遗保护提供改进的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饮食类非遗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可以为我国饮食类非遗保护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饮食类非遗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它可以为我国饮食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1 饮食类非遗的概念和价值饮食类非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历史传承、技艺精湛、营养健康的食品制作技艺和饮食习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丰富的食材选择、独特的烹饪方法、精美的菜肴摆盘、以及与饮食相关的习俗、礼仪等。
饮食类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文化传承:饮食类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对饮食类非遗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生态保护:饮食类非遗往往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等。
通过对饮食类非遗的研究,可以为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和食进入日本饮食文化遗产

和食进入日本饮食文化遗产
在饮食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
那么你们了解日本饮食文化遗产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日本料理——“和食”,欢迎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日决定将日本料理——“和食”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日本的第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第五项食文化遗产。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文化厅4日得到通知,正在阿塞拜疆巴库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决定将日本政府申报的“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食”即传统日本料理。
2012年3月,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称和食的食材新鲜多样,装盘贴合自然风物,体现了日本的四季分明、地理多样性以及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营养均衡,有着令人齿颊留香的回味,与正月、插秧等传统节庆密切相关,认为和食文化代表了日本独有的价值观、生活样式和社会传统。
日本媒体认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健康饮食的潮流是和食申遗成功的背景之一。
也有意见指出,受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影响,世界对日本,尤其是东北部灾区的食材和饮食普遍怀有担忧情绪,在申遗过程中同情牌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日本社会普遍对申遗成功促进和食文化传统的传承保护,推动日本农林水产品出口扩大,以及带动赴日游客的饮食消费寄予厚望。
“和食”是继能乐、歌舞伎、阿伊努舞蹈、那智田乐等之后,日本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第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继“法国美食”、“地中海美食”、“墨西哥传统美食”和土耳其传统美食“keskek”之后的第五项食文化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口头传承、以行为方式传播的活动、实践、表演和表达形式,具有独特性、特殊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十大类。
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包括口头传统、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曲、舞蹈、戏剧、音乐表演等。
这些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口头传统代代相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2.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集市、庙会、婚礼、葬礼等社会实践,以及与宗教、农耕、渔业等相关的仪式和节日。
这些实践和活动反映了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 习俗和传统的知识与技能: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手工艺制作、传统医药、农耕技术、渔业技巧等传统知识和技能。
这些技能通常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关联。
4. 口述传统和表演:口述传统是通过口头流传的谚语、笑话、传说和经验故事等,而表演是通过身体姿态、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故事和情感。
这种传统和表演形式通常与某些特定社群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
5. 人类技艺的传统和表演:这一类包括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术,如陶艺、木工、纺织工艺等。
这些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期实践和掌握,代表了社群的智慧和创造力。
6. 传统的游戏和体育:传统游戏和体育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各种传统的竞技、游戏和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方式,也反映了社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7. 传统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传统美食和饮食文化代表了某一地区的独特风味和烹饪技巧。
这些传统菜肴不仅满足人们的味蕾,也承载了人们对食物的讲究和热爱。
8. 传统的手工艺品: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某一地区的工艺技艺和审美传统。
这些手工艺品通常是通过手工制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9. 传统的建筑和工程:传统建筑和工程代表了某一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施工技艺。
这些建筑和工程通常与地方文化和环境密切相关,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文化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其内容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以此标准来评判,似乎餐饮饮食并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但是饮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以及和饮食同时存在的礼仪,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确是不可否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法国大餐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法国大餐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这个组织首次将一国的餐饮列入该名录。
委员会成员认为,法式大餐已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个人或团体庆祝重要时刻的习俗。
消息传来,法国一片欢腾。
外国人不由好奇,法国大餐究竟魅力何在?何以成为法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产?
在中国,艺术是职业;在法国,艺术是生活。
法式大餐正式成为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对法国餐饮方式的肯定,同样,也是对法国生活方式的嘉奖。
法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举世闻名。
他们从小就被带到博物馆里接受艺术的熏陶。
他们不论城镇还是乡村,遍地是花店,生活里从不缺少鲜花。
而他们的厨师自然是属于艺术家的范畴。
他们做出的法式大餐,也如一场高雅辉煌的歌剧,或是一幅气势恢宏的绘画一般,带有特别的艺术气质。
法国人对精致、豪华的法式大餐青睐有加,便是这种艺术生活的最好体现。
法餐最大的特点是严格选取世界各地最新鲜的原料,配上法国的红酒,烹饪方法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他们注重餐具的考究、进餐的顺序,进餐环境的幽雅和隆重的餐桌仪式等细节。
最新民调显示,92%的法国人认为吃是一种“乐趣”;而在与家人朋友享用美食时,法国人希望免受一切打扰,无论是电话、电子邮件或是读报,遭到80%以上受访者的反对,而且绝大多数的法国人认为,一顿传统的家庭大餐至少应持续1个半小时。
正是这样一种对待艺术作品和享受艺术作品的态度使得法国大餐成为了世界上首个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之后,还有意大利会同西班牙、希腊和摩洛哥三国,共同向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久负盛名的“地中海饮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这个工作小组将从文化、历史、社会、制作等多角度,对“地中海饮食”的特别之处进行挖掘和整理。
二、日本和食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6日,日本文化审议会的特别委员会正式批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申请将“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和食为包括从北海道至冲绳地方菜系在内的所有日本传统料理。
报告书里将日本的饮食文化特征分为了4部分。
第一部分为“饮食同年中的活动仪式和人生礼仪的结合”。
第二部分为“乡土气息浓厚的多样新鲜食材的使用”。
第三部分为“米饭为中心,优秀的营养平衡”和第四部分“美味多汁的发酵食品的运用”。
除此之外,对饮食文化的内容整理和传承方面,为申请做了必要的准备。
提到日本料理,我们平日最常接触的无非是寿司、刺身、怀石料理诸如此类的食物,而这些经过几番周折才来到其他国度的料理并未全然展现出最真实的日本传统食文化,被视作最具日本传统饮食文化精髓的“和食”,最近正式获得日本文化审议会正式批准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日本临近的韩国也不甘寂寞,韩国的泡菜以及泡菜文化也在积极的申遗当中。
三、舌尖上的中国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句话叫西方饮食看法国,东方饮食看中国,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掀起了中国饮食文化在国内的热潮。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申遗的道路上,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取的脚步。
在中国烹饪协会的倡导下,各省开展的关于饮食文化申遗的会议层出不穷,与著名传统饮食企业合作举办研讨会,更有两会期间关于保护饮食文化的提案提交到全国人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对饮食的追求也正在逐渐趋同,人们可以接纳来自欧洲的臭芝士,学会品大洋彼岸不同酒庄的红酒,懂得欣赏生吃的乐趣,西餐来到中国也开始融合中国特色与元素,把原本搭配的土豆换成了米饭,五成熟的西冷变成了十成熟。
同样的,中国料理走出国门,同样做了本地化的调整,在老外眼中,宫保鸡丁、北京烤鸭、饺子这些几乎已是最为典型的中国饮食,殊不知在海外品尝中餐的人们,或未曾窥见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之精华。
在饮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适度的改良和调整无可厚非,但如何在美食经过漂洋过海之后,仍能保留最本真的面目?如何将更多传统地方美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能够有所见识,有所认知?通过饮食拉近人们因地域文化而产生的距离?在走出去的同时亦能保护文化精髓,留存饮食风骨,我们当然希冀申遗之路解决以上诸多问题。
江西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绍平曾说道:“遗产保护是皮,遗产利用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地政府一定会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博弈是永恒的话题,如要获得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然要直面商业化开发的问题。
然而讽刺的是,如今诸多餐饮老字号对传统饮食都未能长久坚持,抓不到传统之精髓,只能做到一味迎合消费者口味,多有献媚之举,而非真正引导大众消费,并进行传统饮食文化的有效传播。
此前人们对国内掀起的申遗热潮也进行了不少反思与自省,尤其是地方政府斥巨资申遗更是遭受社会人士的质疑。
实际上,这样的行为误差多半是夸大了申遗成功后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将其最根本的要义抛之脑后了。
当我们刚刚吃完甜滋滋的元宵汤圆,可曾回味一番它所蕴含的团圆之意,可知不同地域有各种不同的吃法与做法?可知不同形式的它们各自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饮食文化自然掩藏在美味之中,但仍然需要人们耐心深挖,诚心探究,也需要人们那份执着的坚守,接纳的包容和走出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