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以及所得税费用的比较
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248-01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阐述了新准则的意义影响,以便读者更好的掌握和了解新准则。
关键词所得税差异影响一、新旧准则的比较新准则主要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规范,与旧准则相比会计重心由原来以损益表为重心转向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从而使计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发生变化,表现为:1.计税差异不同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债金额不一致。
新准则引入资产、负债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概念,即某项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其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如流动负债中包括账面价值为100元的预收利息,税法规定利息收入按收付实现制征税,但其计税基础是0,二者暂时性差异为100。
旧准则以损益表为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和费用确认与计量在口径和时间上的不一致,按会计准则确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产生于当期以后不转回处理,如发生的超标准招待费和公益救济性捐赠等;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时期以后可转回,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和广告费等。
2.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新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所得税跨会计期间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先按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调整,按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再按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所得税负债再计算所得税费用。
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旧准则中企业可选应付税款法,也可选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债务法。
应付税款法不要求所得税跨期间核算,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影响,将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计入当期损益,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交所得税。
会计科目容易混淆的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2、征税范围差异:①、营业税,征税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三种;②、增值税,征税范围包括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等四种。
3、征收部门及收入分配差异:①、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为地方收入。
进口环节的增值税由海关负责征收,税收收入全部为中央财政收入。
②、营业税,有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经营利润应交纳的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核算企业负担的所得税,是损益类科目;这一般不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而是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之和,即为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费用与成本其实都是企业日常活动的利益流出,本质上两者是一回事,不能说成本有收入补偿,费用就是单纯消耗,因为只要是花费都是为了赚钱。
不同的是核算方法不同,成本(指营业成本)是在收入确认时配比确认的,如果收入没有实现,成本就不能结转;费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期间费用的发生和确认是以发生时点为依据的,当月发生当月确认,当天发生当天确认,没有跨期一说。
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以及所得税费用的比较【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以及所得税费用的比较【会计实务经验之谈】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不是直接等于企业所直接交纳的所得税,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alt=““ src=“/jtym/Files/20146209816601.jpg”>一、当期所得税的计算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应交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期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变动额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按会计准则确认费用但税收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税法规定不征税的收入±会计费用与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金额之间的差额±会计收入与税法规定应计入纳税所得的收入之间的差额±其他需要调整的因素具体调增调减的说明●按会计准则确认费用但税收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如违反各种法律规定的罚款、非广告性赞助支出、非公益性捐赠支出等永久性差异(+)。
●税法规定不征税的收入(-)。
●会计费用与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金额之间的差额:永久性差异——超过扣除标准的招待费支出(+)、超过扣除标准的利息支出(+)、超过扣除标准的职工薪酬(+)等。
暂时性差异——会计折旧与税收折旧的差异(±)、会计摊销与税收摊销的差异(±)、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产品质量保证费用(+)等。
●会计收入与税法规定应计入纳税所得的收入之间的差额——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所确认收入的差异(-)等。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小编寄语:不要指望一张证书就能使你走向人生巅峰。
考试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
千万不要再考试通过之后,放松学习。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怎么确定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怎么确定企业核算所得税,主要是为了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应确认的所得税费⽤。
在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组成。
⼀、当期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的交易和事项,应缴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额,即应缴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应以适⽤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计算确定,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
如果有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还应作相应扣减。
计算公式为:当期应缴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有不同的表述⽅法:公式1:应纳税所得额=每⼀纳税年度的收⼊总额-不征税收⼊-免税收⼊-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公式2: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纳税调整额±暂时性差异纳税调整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项⽬⾦额-纳税调整减少项⽬⾦额⼆、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来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应缴纳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抵减的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三、所得税费⽤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例】某股份公司2007年2⽉注册成⽴,系增值税⼀般纳税⼈,执⾏企业会计准则。
适⽤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2007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4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亏损”科⽬余额10万元。
2008年度有关纳税资料如下:1.销售产品取得不含税销售额7800万元,债券利息收⼊180万元,其中国债利息收⼊50万元;销售成本3900万元,缴纳增值税530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53万元。
杜兴强:高级财务会计

差额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25
一、基本概念
收益表的递延法与债务法
1、递延法
(1)强调“配比”概念,因此是以“利润表”(收 益表、损益表)为导向的。 (2)采用的是“历史税率”,且不对税率变动产生 的影响进行调整。
2、债务法
强调的是财务报表在评估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现金 流量方面的有用性,因此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导向的。
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12
五、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 税负债
当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会 产生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此时若企业在估计 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 用该差异时,就应该以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为 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将增加企业的应 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所以应作为递延所 得税负债加以确认。
32
五、收益表债务法和递延法的简 单比较
本期转回前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额时,在由于税率变化而需要对之前的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 调整时,可以按照如下的公式进行简化 计算“应该调整的递延税款资产或负债” 金额:
n T2 T 1 累计的递延税款 T t 1 1
33
六、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收益表递 延法和债务法下的特殊问题
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1400万元 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0
8
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等于负债的账面价值 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 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1、预收账款
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解析

与应付税款 法不同 。 递延法区分 了时间性差异和永 久性差异 , 并将确 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 的影 响金额计入递 延税款的借 方 或贷方 。 同时确认所得税费用或抵减所得税费用。但是由于递延法 所确认 的时间性差异不随税率 的变化 或新税 的开征而调整 。因此 在递延法下 。 虽然实现 了所得 税费用与 当期收入 的配比 。 但是资 产 负债表上递 延税款 的余额只 是损益计 算过程 中一个配 比的结 果 , 并不代表企业真 实的收款 权利或付款义务。这 就与 当前资产 负债
维普资讯
【 摘要 】本 文对不 同所得税会 计处理 方法的理论 基础 作 了介
绍, 并比较 了它们之 间的差异 。在此 基础上 , 重点 对新所得税会计 准则所采用的资产 负债表债务 法进 行 了详细 的解析 ,特别对 资产
负债债务 法运 用过程 中需要 注意的特殊 问题作 了说 明。
得税 。第二步则较为复杂 , 它需要确 定递 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
到 目 为止 , 前 有关所得税会计处理 的方法总共 有四种 。 即应付 税款 法 、 延法 、 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债务法。 递 利
比较而 言 , 付税 款法 最简 单 . 应 在我 国会计 实践 中运 用最 广
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

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其中,当期所得税是指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纳税调整增加额主要包括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项目中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准的金额(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以及企业已计入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如滞纳金/罚金/罚款)。
纳税调整减少额主要包括按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前五年内未弥补亏损和国债利息收等。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所得税税率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据实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部分准予扣除;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2%的部分准予扣除;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 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之和,即为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所得税费用。
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营外收入:是指企业确认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不是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实际上是经济利益的净流入,不需要与有关的费用进行配比。
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政府补助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等。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置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亏罚款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罚款支出﹑非货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等。
两种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比较探析

二、 应用 实例
得 出递延所得税资产 、 递延所得税 负债余额 , 映其对 未来的 反
影 响。
2对收益 的理解不同。 . 利润表债务法依据 收入费用观定义 收益 , 认为收益是产 出价值超过投 入价值 的差额 , 调收益是 强 收入 与费用 的配 比, 其经济实质是 已实现的经营收益 , 润表 利 债务法下 ,收益= “ 收入一 费用 ” 。资产负债表是依据资产负债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 资产负债表 ,从 逐一分析资产和 负债项 目着 手,确定 资产 和负债项 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
间的累计暂 时性差异 ,再用 累计 暂时性 差异乘以适用税率作
为递延所得税 资产 ( 负债 ) 的累计余额 , 进而根 据 当期应 交所 得 税加减递延所得 税资产 ( 负债 ) 的期末期 初差额 , 倒挤 出当 期 的所得税费用 。计算公式是 : 当期 所得税费用= 当期应纳税 款+ 期末递延所得税 负债一 (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 一 期末递延 所得税资产—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 资产负债表项 目(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 负债 ) 是直接
7 6
采用利润表 债务法计算如表 1: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如表2 : 两种债务法下账务处理见表3 : 例2 假设该 环保设备为接受外单位 捐赠 , 《 : 按 企业所得税
பைடு நூலகம்
税前扣除办法》 4 第2条规定 接受 捐赠 的固定资产 、 无形资产不
维普资讯
为2 %。 5
概念 , 全面收益包括 已实现 的经营 收益 和未 实现的资产利得 , 资产 负债 表债 务法下 ,收益= “ 期末净资产一 初净资产一 期 本期 所有者新投入资本+ 本期 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 。用资产 负债观 定义收益有助于对企业在 报告 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 流量 做出恰当评价 , 提高预测的价值 。 3 . 递延的概念不 同。利润表债务法采用“ 递延税 款” 其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不是直接等于企业所直接交纳的所得税,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一、当期所得税的计算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应交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期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变动额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
+按会计准则确认费用但税收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
-税法规定不征税的收入
±会计费用与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金额之间的差额
±会计收入与税法规定应计入纳税所得的收入之间的差额
±其他需要调整的因素
具体调增调减的说明
●按会计准则确认费用但税收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如违反各种法律规定的罚款、非广告性赞助支出、非公益性捐赠支出等永久性差异(+)。
●税法规定不征税的收入(-)。
●会计费用与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金额之间的差额:
永久性差异——超过扣除标准的招待费支出(+)、超过扣除标准的利息支出(+)、超过扣除标准的职工薪酬(+)等。
暂时性差异——会计折旧与税收折旧的差异(±)、会计摊销与税收摊销的差异(±)、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产品质量保证费用(+)等。
●会计收入与税法规定应计入纳税所得的收入之间的差额——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所确认收入的差异(-)等。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二、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需注意: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由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亦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者之和。
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