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六年级成语故事

六年级成语故事六年级成语故事11、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拼音:wánbìguīzhào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物归原主久假不归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cī,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成语故事六年级

成语故事六年级篇一:《塞翁失马》村东头有个老伯,大家都叫他塞翁,这老头儿平时就喜欢养马,一天到晚跟马在一起,村里人都说他是马痴。
有一天,他家的马不知道为啥子就跑了,村里人听说了都来安慰他说:“老哥,别伤心了,一匹马而已嘛。
”塞翁却笑眯眯地说:“谁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大家听了都摇头,觉得这老头儿是不是受刺激过大头了。
结果没过多久,塞翁那匹马带着一匹野马回来了,村里人又都跑来看热闹,都说塞翁运气好,捡了个大便宜。
这时候塞翁又说了同样的话:“谁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村里人这次更不解了,心想这老头儿肯定是糊涂了。
可是好景不长,塞翁的儿子因为骑新来的野马摔断了腿,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村里人又来探望,塞翁还是那句话:“谁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大家这次也没啥反应了,就当他是随口说说。
没想到几个月后,朝廷征兵打仗,每个家庭都要出一个人上前线。
塞翁的儿子因为腿伤没好利索,所以逃过了一劫。
这时候村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塞翁每次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
篇二:《守株待兔》小李子是村里的懒汉,成天游手好闲,啥活儿都不干。
有一天,他在田边溜达,正巧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桩子上晕了过去。
小李子一看,嘿,这不就是天上掉馅饼嘛!他高兴地把兔子捡回去炖了顿好饭。
打那以后,小李子天天守着那个树桩子,幻想着再有兔子撞上来。
村里人劝他:“别傻等了,赶紧干活去吧。
”他却不听,还振振有词地说:“上次兔子都能撞上来,这次肯定也会有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李子除了等兔子啥也没干,田里的庄稼也荒废了。
终于有一天,村长看不下去了,拉着小李子说:“你这样不行啊,得靠自己努力才行。
”小李子这才醒悟过来,开始认真种田,后来还成了村里有名的庄稼汉。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成语的故事篇1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
成语,大多是四个字构成的,它短小,但寓意深刻,大部分成语还有很有意思的来源和故事。
今天我们班里举行一次成语故事的比赛,比赛的内容是语文书上第8课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自相矛盾三个故事。
首先,是我们的评委~大组长,总分为5分,给我们每个小组打分。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小组表演“自相矛盾”,一个男同学是卖矛和盾的人,还有两同学是旁白,另一个同学是围观的人。
这个男同学夸自己的盾,用什么样的矛都戳不穿它。
又夸自己的矛,用什么盾都能戳穿。
当围观的人问卖矛和盾的男同学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是怎么样呢?”这个男同学说不出话来。
我觉得他们表演的很好,道具也做得不错,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下个小组表演“画龙点睛”,一个男同学演龙,另一个同学演主人公,另外两同学当游客观看龙。
主人公作画神妙,形象逼真,当游客观看龙时,觉得缺少神韵,就让主人公画上龙的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说明在关键地方,用几句话或者几个词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传神。
这个组表演的也不错。
另一个小组表演“滥竽充数”,国王喜欢听许多人吹竽,就有人混在里面瞎吹,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国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许多人一起吹竽,而喜欢一个一个的吹,混在里面的人只好逃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干,不能蒙混充数。
这次比赛“自相矛盾”的小组赢得了最高分,他们不仅表演的好,道具做的也好。
其他小组也表演的不错。
我们都是非常棒的,也让我们轻松获得了更多知识。
成语的故事篇2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
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绿色环保口号,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成语故事精选1:【断头将军】张飞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猛将。
曹操占领了荆州,刘备仓皇南逃。
曹操率领骑兵追了一日一夜,追到当阳长坂坡。
在危难关头,张飞带着二十多名骑兵断后,他在桥上横枪跃马,喝道:“我是张飞,谁敢上来决一死战!”曹操大军没有一人敢上前的。
刘备入川时,队伍一路西进,没遇到什么阻碍,但在巴郡的时候遇到了太守严颜的抵抗,张飞三番五次地引兵挑战,严颜就是不出去打,也不投降,后来张飞用了计谋才攻破巴郡,活捉了严颜。
严颜被捉后,被押至帐下,但他昂首不跪。
张飞对严颜呵斥道:“我的大军到了,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没有道义,夺我州郡,我州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张飞大怒,下令推出砍头,严颜面色不变,边往外走边回头骂道:“匹夫!砍头便砍头,也用不着发怒。
”张飞觉得严颜很有骨气,就把他放了,并向他道歉,以宾客相待。
严颜感其恩义,才投降。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磬鸣有因】在洛阳的一座寺院里,有一只磬(qing)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出响声,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又没有人去敲击它,它总是这么自己响起来。
僧房里的僧人对这只会自鸣的磬十分恐惧,总以为是鬼怪在作祟,时间长了以后,这位僧人因惊恐而吓出了病。
寺院里上下都有些惶恐不安,他们请来许多术士、法师,让他们施展出各自的高招,也没有一个人能制止这只磬的自动发声。
这件事搞得僧人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
僧人有个好朋友,名叫曹绍夔(kui),他听说僧人病了,便前往寺院探望。
这一天,曹绍夔来到洛阳的这座寺院,见到自己的朋友面目憔悴,眼神惶惑,很是同情,便询问病情病因。
僧人把磬自鸣的情况和自己的怀疑都告诉了曹绍夔。
正说话间,寺院里敲起了斋钟。
六年级简短成语故事

六年级简短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化博⼤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下⾯为⼤家精⼼整理了⼀些关于六年级简短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六年级简短成语故事1韩信被刘邦拜为⼤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在张⽿的协助下,带了⼏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
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聚集了⼆⼗万⼤军阻挡。
谋⼠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
这样的话,不到⼗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不爱使⽤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军,巳⾮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下的⼈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分⾼兴,放⼼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三⼗⾥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拿着⼀⾯红⾊旗帜,从⼩道来到井陉⼝⼭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
这样,赵军必定倾巢⽽出,前来追击。
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的旗帜。
”接着,韩信⼜派出⼀⽀⼀万⼈的军队,叫他们背⽔摆开阵势。
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之阵,都哈哈⼤笑,以为汉军⾃⼰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万⼈的军队向井陉⼝进发,赵军⽴即打开营门迎击。
战了⼀段时间后,韩信、张⽿命汉兵丢掉旗⿎,向⽔边退去。
汉兵退到⽔边阵地,再也⽆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的旗帜。
⽽在⽔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乱,各⾃逃命。
接着,汉军两⾯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故事形式简洁、言此喻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从小让孩子成语可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1:鸟尽弓藏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
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
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
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
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
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
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2: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3:捕风捉影“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六篇

【导语】成语(chéng yǔ,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七字以上。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楚国发兵攻郑,郑国不敌赶紧求救于晋。
晋国派出⼤将栾书增兵援助,楚国不敢与之交战,⽴即撤军⽽⾛。
栾书转⽽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蔡国告急,楚国来不及调集⼤军,只好派公⼦申和公⼦成两⽀⼩部队前去救援。
晋军⼤将赵同与赵括向栾书请战,这时,谋⾂知庄⼦、范⽂⼦、韩献⼦上前劝阻道:“如果这次与楚军对阵,即使打赢了也不过只胜了两⼩股楚军⽽已。
如果输了,那晋国可就被⼈耻笑了。
”当时,栾书的部下主张进攻的有⼋⼈,主张收兵的只有这三位,按理说应以多数⼈意见为准,但栾书最终还是采纳了知庄⼦三⼈的意见,退兵回国。
第⼆年,栾书趁楚不备,率军攻下了蔡国,继⽽⼜发兵攻向楚国。
知庄⼦、范⽂⼦、韩献⼦三⼈分析了具体情况,再次建议暂时不要陈兵楚国⽽去攻打沈国,结果此战⼤获全胜。
当时有⼈称赞栾书说:“这个⼈能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向下那样,不仅快⽽且⾮常⾃然。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抛砖引⽟ 据说,唐朝有⼀位得道⾼僧从谂禅师,对徒弟们参禅的要求⾮常严格。
他要求每个徒弟都必须将注意⼒⾼度集中,静⼼打坐,不受外界的任何⼲扰,⾝⼼都要达到⼊定的美好境界。
有⼀次,徒弟们正在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试探⼀下徒弟们的定⼒,说:“今天晚上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就站出来。
”⼤多数徒弟知道师⽗的⽤意,都聚精会神地盘腿打坐,对⽼师的话理也不理。
只有⼀个⼩和尚糊涂得很,⾛出来⽤毫⽆禅意的话来回答禅师。
虽然如此,从谂禅师也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看了看他,说了⼀句:“刚才抛砖引⽟,却引来⼀块连砖头都⽐不上的⼟坯!”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三:惊⼸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个叫更羸的射箭能⼿。
有⼀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只⼤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儿童成语故事【三篇】

儿童成语故事【三篇】导读:本文儿童成语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离群索居的成语故事【篇一】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生性孤僻,平时很少与同学合群,只与曾参比较要好。
子夏的儿子死了,他差一点哭瞎了眼睛。
曾参前去批评他,子夏听后,如梦初醒,觉得自己离群索居很久就造成这样,于是节哀顺变,与同学打成一片。
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篇二】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
”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随珠弹雀的成语故事【篇三】鲁侯(或谓即鲁哀公)听说颜阖是个贤明的人,想请他出来为国家出点力,便派人先送一份礼物去。
颜阖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破烂的村子里,这一天正披着件粗麻布旧衣,在那儿喂牛。
鲁侯派的人来了,向颜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是的,这是我的家。
”那人这才知道他就是颜阖,便说明来意,把带去的礼物当面交给他。
颜阖不受,说:“恐怕你听错了?要是送错,你会获罪的,还是回去问问清楚吧!”那人就这样被打发走了。
可是不一会,又来了,说:“没有错,就是送给您的,无论如何,求您一定收下!”那人放下礼物就走,颜阖还有什么办法推辞呢。
《庄子》说完了这个故事,接着发表了一段议论,大意是说: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贵送上门来,也并不欢迎,这样的人是难得的。
一般的世俗君子,都宁愿冒着危险、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岂不悲哉!其实道理很明白: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以“随侯之珠”,去弹“千仞之雀”,人们一定要笑他是个大傻瓜。
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珍珠太贵重,而所打的雀子太轻微,得不偿失啊!那么,生命难道不该比宝珠更要贵重得多吗,为什么轻易以生命去求富贵呢?,所谓“随侯之珠”,是传说中的宝珠,有这样一段神话:随侯(春秋时随国国君)曾救治过一条受了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夜明珠来报答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
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
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
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
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
“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
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
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莼羹鲈脍】
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
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那就闹笑话了!
“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
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
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
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天下战乱纷纷,战祸不断。
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
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
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
然而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出最后的决定。
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
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
莼菜羹和鲈鱼脍等佳肴美味,更觉得乡情无法排遣。
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
既然故乡如此值得留恋,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毫不犹豫地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后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鹰思归”等来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