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变化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潮流与变迁

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潮流与变迁

论文题目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潮流与变迁学号 140601157姓名刘子艾院系儿童与教育发展学院专业学前教育从庚子事变到辛亥革命,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一场“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奇变”。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国的潮流从知识分子开始下移,为中华民族的认识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带来了民众的觉醒。

各种救亡思潮与思想主张接连出现在社会舞台上,并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种思想上的觉醒,不仅仅对于中国的政治未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到今天也仍旧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因此通过加深对当时时代的一些思想更迭的认识,对我们今天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新思潮时的选择,仍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一.封建势力的没落——义和团与清末新政(1)最后一棵稻草从甲午战败后,整个中国都处于一种反思之中。

以往虽然输过,但都是输于列强,然而这一次却是输给了以往处于从属地位的日本。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入侵势力深入到了内地。

中国处于空前的民族危机当中。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尽管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然而毕竟却是失败了。

该如何去救国?中国的思想陷入了一种迷惘。

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教会与传教士势力在华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外来的洋教却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全然相悖。

加之洋教的传入伴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产生,因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对于洋教的传入,是伴随着一种屈辱感的。

“于是,西方宗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便成为教案史。

”不断升温的摩擦终于在庚子这一年的五月,从黄河流域的下层群众开始,由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拳流演变成一场群众参与高壮的“灭洋”运动。

这种反帝反侵略的爱国意识在下层的人民群众中迅速传开,沟通了不同的阶层与职业,支配了成千上万人,最终在春夏之际在京津达到高潮。

这种带着愚昧的爱国热情被统治阶级所利用,顽固派的传统官员与这些“扶清灭洋”的爱国人士产生了最真切的共鸣感应,于是“太后与载漪谋,欲籍(义和团)以遂所志”,士大夫们“拳民神也,夷人鬼也,以神击鬼,何勿胜之有!”的溢美。

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和社会变革,是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光辉和悲壮,也看到了社会变革的艰难和曲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重点阐述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一、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场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虽然这场革命只持续了短短两个月,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朝向现代化的起点。

新文化运动则是辛亥革命后重要的思想运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北伐战争和抗战时期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北伐战争之前,中国政治和军事形势非常动荡,各种势力纷争不断。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南北政权的统一,结束了战乱的局面。

抗战时期,中国以抵御外敌入侵为主要目的,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

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同时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三、暴动和文化大革命暴动和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黑暗时期。

暴动是上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社会中发生的一种无政府主义和社会动乱的形式。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混乱。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和思想运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了文革的错误和危害,也为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四、经济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多项经济和政治改革,因此摆脱了贫困和封闭的命运。

中国这个时期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人们自由创新的空间和机会。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层次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变化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变化

政治影响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

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

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对当时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思想观念、社会经济、社会风俗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变动和革命运动必然会影响周边国家。

在欧洲还保留着许多君主、亚洲还是君主制一统天下的时候,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政体,它的意义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而且牵动着整个社会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为振兴中华奠定了基础。

这是中国划时代的功业,为以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命力量的涌现创造了条件。

诸如:它首先将中国旧社会经营了千百年建立的统治秩序完全打乱。

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他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旧统治秩序赖以稳定的重心所在。

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旧秩序就乱了套,旧社会势力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传统秩序。

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正给以后中国人民的胜利打开了道路。

此外,辛亥革命创造了不少成功经验。

比如:一是通过政党来组织阶级队伍,建立起革命的领导核心;二是创造阶级的主义(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和制定革命纲领,以明确革命方向和指导革命斗争;三是引进西方革命学说,大造革命舆论,以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四是坚持暴力斗争,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所有这些,不仅保证了革命的顺利发展,而且给中国人民和世界被压迫民族以巨大影响。

(二)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影响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了近代社会,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一、政治层面的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的政治体制再也不是按照血缘传承的皇帝制,而是建立了民主的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虽然并没有完全实现民主共和的建制,但是终归是一大步的进步。

宪政、法制、官制等制度的建立,从制度上确保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向更加开放、民主和法制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层面的变革辛亥革命新政府实行了近代化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去除了旧时代的财政贪污、腐败和吏治不清的问题。

新政府建立并完善了国家财政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资本、文化、科技的建设和推广。

同时,辛亥革命时期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在未来的现代化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带来直接的好处。

但是,也有一些瑕疵,例如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严重扩大等问题。

三、文化层面的变革辛亥革命期间的变革也带来了文化的更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改革和消议。

当时,中国社会决定抛弃旧的封建文化,转向一种更加开放、自由、体系化的近代化文化。

同时,辛亥革命期间的人们也对自己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对传统家庭、性别、婚姻政策的废除和改变。

旧先生制度的结束也刺激了教育的非常复兴,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层面的变革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涉及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们无论潜意识还是意识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封建性的思想束缚,而是开始接受更为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

新政府开始重视底层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取消了旧时代的苛捐杂税和劳役制度等。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分析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分析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也叫辛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它发生在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封建式君主专制政治的结束,为国家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这场革命中的各种思想和思想家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板块,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的影响1、政治影响辛亥革命后,宣布废黜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政治。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体制开始从一种单一的君主专制转变为一种民主共和制。

自此,民主政治在中国日益发展。

但是,在实行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中华民国也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变化,政治稳定性并不理想。

2、社会影响辛亥革命没有立即消除中国的一些恶劣社会现象,如腐败、贪污、不公平的土地制度和资本家资本主义奴役。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发展,直到今天。

3、文化影响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量学者开始研究和发展现代文化、科学和技术,使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

辛亥革命后,中国提出了“中兴救亡”的口号,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政治局限性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种社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政治合理性和治理效果不理想。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沉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2、社会局限性辛亥革命后,不少人认为自己过多地关注政治挑战和冲突,将策略忽略了,结果让中国社会沉溺在长期政治不稳定的状态中。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发展的步伐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限制了中国现代化的推进。

3、文化局限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对辛亥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新文化思想容易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辛亥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中国历史走向了现代化。

它的历史意义是深远的,但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

因此,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发扬其积极的作用,克服局限性,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

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

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

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

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

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

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

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

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大公报》社论变化看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影响摘要:《大公报》是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对中国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其作为“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7月17日]的报纸,它像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其研究价值极其重要。

故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研究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关于政治论说的变化,来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众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而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辛亥革命导致人们思想更加求实、严谨、开放的结论。

关键词:大公报辛亥革命思想变化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清朝政府妄图通过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等大型改革,达到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多以“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报纸以及政府公文中均未见“辛亥革命”字样。

从现有材料看,尽管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探讨得最多最力,他在早年也惯用“武昌起义”、“辛亥一役”等说法,“辛亥”与“革命”连在一起,还是民国成立多年以后的事情。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

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命的报道。

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

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

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

[1]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

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

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他本人是天主教徒,主张宗教救国,反感洋人的霸道。

在他主持《大公报》十年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因地处天津租界,敢议论朝政。

在辛亥革命前后,尤以讨论“君主立宪”,“民主立宪”这样额敏感话题已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该报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可以体察辛亥革命对社会思想的影响一、清朝末年时期的社论主要思想从清朝末年大公报社评来看,虽然其社论向来以大胆敢说著称,虽然强烈反对帝国殖民行为,但是其政治思想也趋于保皇维新的立宪而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而新建政府的行为,甚至在革命发生时《大公报》也和清政府站在一起,这一点可以从《此次革命时期中国民之损失》看出。

《大公报》创刊之初,英敛之就已经表达了对于清政府变法改革不彻底的失望。

《大公报出版弁言》[ 英敛之.《大公报出版弁言》.大公报,1902年6月21日]中“盱衡时事者谓此次变法,虽曰力祛偏私,实事求是;其实仍是因循敷衍之故态,毫无精神于其间。

恐泄泄沓沓,仍沿从前之陋习。

”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如此,《大公报》的社论自始至终是极其支持君主立宪制。

于冲突发生时,也反对“乱党”而寄希望于预备立宪。

甚至在辛亥革命时,也在借“革军所伤之性命,所耗之军需,共见为国民之损失者,已不在少数”[ 《此次革命时期中国民之损失》.大公报,1911年12月16日]指责革命军破坏了社会秩序,使得近代化不能有序执行。

《论归政之利》中,将中国发生种种灾难而政府不能妥善治理归咎为“皇上不复政为之也”,希望慈禧“颐养天年无忧无虑优游卒岁”以保障维新立宪的进行。

《开民智法》[ 海外陈公民.《开民智法》.大公报,1902年8月6日]中甚至认为“且夫不有绝大之动力,不足以转绝大之机器;不有极烈之药石,不足以救垂死之病夫。

”“除非设议院以申民权,兴社会以倡民智,更无善法矣。

”——“有议院然后有民智。

”这番言论俨然已将一切希望寄托于立宪,认为立议院是“绝大之动力”,认为国家早一日立宪就可以早一日自强,甚至颠倒了逻辑,认为通过立议院就可以开民智,有时尚且呼吁德育,而完全忽略了智育的必要,从中可以看出其对于立宪并无深入了解和思考,仅凭着近乎狂热的感情。

《爱国心》[ 《爱国心》.大公报,1903年5月27日]中对中国人缺失爱国心的现象做出的解释为:“爱国心全出于自私自利”而全国人民“以国家为一人之私物,难责以人人真爱之”,也是同样寄托于立宪。

认为立宪将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自己可以影响国家,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心。

文中同样批评了中国“自古以来国家意旨以乖以官爵为施恩计司之”的官制,虽然认为所有的罪恶现象全出于目前的政治制度,但仍对“立宪”心存幻想。

直到清政府的种种行为使人们意识到,所谓的“预备立宪”不过是《时局观》[ 《时局观》.大公报,1908年8月18日、19日]中“此次谕旨,非革新之诏而缓兵之书也。

”进而对清政府大大失望:本来所要求的是开国会的年限,还不是开国会,政府就已经一拖再拖,而政策出来又如此令人失望,所以又说“日望立宪之能实行,是直梦呓也。

”而从人们对袁世凯出卖百日维新的看法就可看出,人们对于改革的需要是多么迫切:《对于政府退袁宫保之确评》[ 《对于政府退袁宫保之确评》.大公报,1909年1月16日]中,就出现了如下的评论:“设非袁世凯变节于中途,则中国当为世界上之第一等国矣。

”但是同时,人们对于袁世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做的努力又有肯定态度的。

文中说,“于戊戌之际,袁之罪不容诛;而论袁世凯于近年之顷,则袁之功又不可没。

”评价相国张之洞时,诟病他“为立宪时代之罪人”[ 《异哉某相国》.大公报,1909年7月19日],也是因为他对于改革的阻挠。

由此可见,清朝末年人们对于朝廷官员的评价主要根据其对于立宪、新政的贡献,也能看出民主立宪的思想在人们心中不断地深入起来。

二、民国时期的社论主要思想(一)辛亥革命进行中,大公报为避免一家之言,于11月20日,刊登《征文小启》,以征文的形式,彰显大公报所代表的的民众之音。

根据统计,支持君主立宪的大多数人认为,(1)国情决定要君主立宪;(2)人民智力文化教育程度,不足以参与国家事务讨论;(3)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冲突中,只有君主立宪才可平天下;(4)民主立宪会引起民族分裂。

另外,也发表了支持民主立宪和对此不置可否的少数文章。

客观上,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一年中,各地军阀宣布独立,此起彼伏,割据和激烈的内部混乱已经形成,袁世凯和段祺瑞等人身居中央政府却对此无能为力。

(二)大公报由之前讨论“君主立宪”,还是“民主立宪”,转为讨论“民主”“共和”“民生”三、两时期的主要思想比较大公报在辛亥革命之前,反对革命,反对民主立宪,坚持强调君主立宪符合国情。

待到辛亥革命逼迫满清贵族交出政权,大公报相继刊登讥讽嘲弄等酸溜溜的文章。

(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地主阶级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为期30多年的洋务运动,试图学习西方,求强求富,但是甲午一战的迅速败北,宣告了这项运动的破产,随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粉墨登场,企图学习西方、变法维新,怎奈这种探索在中国历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过早夭亡。

现代化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建立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传统思想丧失了主流话语权,半殖民地半封建不仅意味着政治上丧失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而且包括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方面的西学东渐。

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巨大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解构力,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则不遗余力推动了这种潮流,孙中山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代表的三民主义,初步勾画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孙中山走向革命的过程中,有一批初步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进分子,他们也开始宣传革命思想,殊途同归,投身革命,他们率先否定封建传统观念、摒弃封建式的生活方式,宣传资产阶级新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

形成了20世纪初期破旧立新的时代潮流。

正是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实践,汇聚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尽管这个政权尚不完善且为时短暂,但是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思想观念等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个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孙中山终身致力于缔造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在政权建立的过程中,坚持了资本主义的政权性质,因为当时的世界上,资本主义就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就代表了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