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文化对人的影响.pdf

合集下载

博厄斯——现代人类学之父

博厄斯——现代人类学之父

博厄斯——现代⼈类学之⽗是博厄斯使⼈类学成为⼀门科学——⽶德博厄斯将思想、猜测、与收集初民的奇风异俗结合起来,此次将⼈类学建成⼀门理论能够被验证的科学——本尼迪克特博厄斯⼈类学的科学基础,来源于他所具有物理学的严格训练,和他个⼈的分析和综合能⼒的天赋。

他在1858年7⽉9⽇出⽣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明登市⼀个犹太商⼈的家庭,先后就读于海德堡⼤学,波恩⼤学和基尔⼤学,1881年获基尔⼤学物理学和地理学博⼠学位。

和当时的⼀般读书⼈⼀样,博⽒对哲学颇具偏好,但他所爱好的不是哲学的抽象性,⽽是哲学的看法或态度。

他吸取了巴斯蒂安、格兰(Gerland),尤其是拉策尔等⼈的“地理决定⽂化”的学说。

早期对地理的兴趣促使他在巴芬岛(Baffin Island)上进⾏了为期⼀年的科学考察(1883-1884),他对⼟著爱斯基摩⼈的研究使他否定了地理决定论。

当他返回到德国之后,成为了巴斯蒂安在柏林皇家民族博物馆的⼀名助⼿,并受到体质⼈类学家维尔楚的影响。

1885年,博厄斯的⼯作是整理博物馆从北太平洋和北美的西北海岸收集来的雅各布森收藏品,⼀年之后,他在柏林的⼀次民族展⽰中⾸次遇到了贝拉考拉(Bella Coolla)⼟著。

⾃1886⾄1892年他在爱德华·B·泰勒和海伦(Horatio Hale)的领导下,为⼤不列颠科学协进会到美洲西北海岸作了若⼲次的调查。

在德国的这些⼯作经验和⽣活经历决定性地塑造了后来他在美国事业之初的⽅向。

移居美国后,同时也带来了巴斯蒂安的反进化论取向和对经验的强调,并带有某种对历史的以及温和的传播论的重视。

他先后任克拉克⼤学⼈类学讲师,哥伦⽐亚⼤学体质⼈类学讲师、教授,美国⾃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是美国⼈类学协会的创始⼈之⼀,并于1907-1908年当选为主席。

博厄斯1936年在哥伦⽐亚⼤学退休,于1942年去世。

由于博厄斯在美国开创了“四领域研究”(体质、语⾔、考古、⽂化⼈类学)的⼈类学研究范式,并最终成为美国⼈类学的特⾊⽽与欧陆⼈类学相区别,⽽且他和他培养的弟⼦统治⼆⼗世纪前⼆⼗年代美国⼈类学,因此,博厄斯被誉为美国⼈类学之⽗,是现代⼈类学奠基⼈之⼀。

竹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竹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千里之外ing摘要: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是潜移默化,通过对竹的研究,也可窥见现代人生活的一角而审视现代人的生活也可了解竹之文化。

关键词: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史学家陈寅格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

既然中国文化浸润在竹之文化当中,那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充满了竹之气息。

竹文化在几千年成型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了竹之文化的熏陶。

窥竹,不仅可以看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

竹,已经融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一、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衣作为传统衣料的尼龙,棉,涤纶等早已是世人皆知,但是以竹为材料的衣服却是鲜有人知。

不过,以竹为衣却开始在世界上兴起一股潮流。

竹衣,其实是以从竹中提取的竹纤维为材料制成的。

竹纤维做得衣服具有七大特性:抗菌性:竹纤维中含有“竹琨”抗菌物质,对贴身衣物有防臭除异味之功效保健性:竹元素中的抗氧化物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竹纤维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抗紫外线:竹纤维的紫外线穿透率为万分之六,抗紫外线能力是棉的417倍,竹纤维不带任何自由电荷,抗静电,止瘙痒吸湿排湿性:在所有的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收湿性及透气性是最好的,被专家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毛巾久用擦汗不留异味。

舒适性:冬暖夏凉,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分美观性:竹纤维具有天然朴实的高雅质感环保性:竹纤维是真正的环保绿色产品,无任何化学成分无污染,竹纤维100%可生物降解。

竹制品价格不比棉麻产品高,且天然健康,生态环保,具有传统衣料所没有的性能,虽因技术问题尚未普及却大有取代棉麻及其它产品之势。

二、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食竹食品是以竹本身为材料制成,其嫩芽———竹笋,可食,用其炒肉、炒鳝丝,烩肉、煲鸡煲鸭皆可,其味清香,脆而不腻。

尤其是冬天采挖的竹笋,又叫冬笋,其味特鲜;竹叶可泡茶饮,别具风味,竹笋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尤其富含膳食纤维,是现代人喜爱的美味佳肴和保健食品。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意义影响正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何谓传统文化?在这之前就应搞懂何谓传统,传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东西,发现者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

因此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如文物、建筑、衣物等)和精神形态(如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两类。

狭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建设意义,。。[教育]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建设意义,。。[教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党的十六大在我国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前两步的情况下,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有两方面基本含义,一是要惠及十几亿人民,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这次全会根据十七大精神和新的形势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文化繁荣发展从来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事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大支柱之一,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重要任务。

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没有正确思想理论的武装,就没有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强大动力和合力;没有主流价值舆论的影响,就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昂扬正气、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没有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这既是深刻的历史哲理,也是重要的工作要求。

所以,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来理解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从中汲取丰厚滋养,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从中获取强大动力,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风尚,不断焕发青春朝气,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大胆学习运用一切最新文化理念和科技成就,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时代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的内在性社会价值

文化的内在性社会价值

浙江学刊2000年第3期文化的内在性社会价值包利民(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任何东西都可以从内部看,也可以从外部看。

文化从内部看,是文化承担者自身的爱好与选择,不必引起超乎其外的兴趣。

但是文化同时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其他领域以及社会本身的关系就有了超出文化的意义。

文化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是现代哲学-思想界的重要话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直接地从社会其他主要领域对文化领域表示兴趣并讨论与它的关系。

毋庸置疑,今天对于文化的重视与文化的经济作用紧密不可分离。

文化在这一方面的价值是值得引起社会的重视的。

但是我们这里想探讨一个文化的来自内在价值性的重要性问题。

这里讲的“内在价值”仍然不属于“纯文化价值”,而是文化的社会意义,所以称为“文化的社会价值”。

但它又超出了过于直接的功利考虑。

这样可以使得讨论的视野更加开阔,也可以理解文化的更为深刻的、广泛的超文化的社会性意义。

“文化”的定义繁多,这往往是因为讨论的主题对象不同。

我们这次的讨论显然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的问题。

作为与政治、经济等领域不同的一个领域的“文化”指的是“文化艺术”等较为精神性的一个社会领域。

丹尼尔・贝尔曾说,文化就是以想象形式去开挖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

它来源于所有人类面对的生存环境,怎样应付死亡,怎样理解悲剧和英雄性格,怎样处理爱情,学会同情,平衡本能与约束等等。

这些都是古老的、一再困惑人类的难题。

我们所讨论的与丹尼尔・贝尔的范围大致相当,所不同者,一是在丹尼尔・贝尔看来,这主要是象征-表现的领域即各种文学艺术和宗教。

我们把它扩大到包括哲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因为它们中的一些类型用理性的方式探讨着同样的问题。

二是贝尔所举的那些问题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主题。

文化所涉及的问题要广泛的多。

文化的内在性社会意义有许多。

我们只谈与现时代人的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几点。

第一,一个良好的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内心的真正自信。

文化的本质是超越直接生活的,它以形象的与抽象的方式思索、评价、感受生活的实质的与形式的种种方面。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文化与人格是‎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交汇的‎一个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目的在‎于要探明并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于该社会‎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奋进而‎阐释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共享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交汇点‎上,先是人类学家‎,后来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尽管这些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一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有关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还是初步‎形成了。

这个体系由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由以本尼迪克‎特(R。

Benedi‎c t)为代表的理论‎模式和国民性‎研究这样三个‎部分组凑。

一、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文化与人格的‎最初研究始于‎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其实,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那里。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鲍亚士就谈到‎,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

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怀疑,首先得自对爱‎斯基摩人和范‎库弗岛的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研究。

由于鲍亚士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因而他具有“文化对普通人‎牢固如铁的约‎束”的认识。

他指出,一个人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是因为他已获‎得构成他社会‎特征的反应模‎式,因此假如我们‎要明了他正在‎做什么,我们便要探究‎他民族的风俗‎。

显然,他明确提出了‎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主张。

在他的推动下‎,一种崭新而大‎有发展前途的‎对人格问题的‎探讨就从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

比鲍亚士稍晚‎点的另两位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先驱是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马林诺斯基在‎其《性与压抑》一书中,检视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理论,提出在初布兰‎社会存在着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

初布兰群岛是‎母系社会结构‎,其训练儿童的‎责任及家长的‎权威由舅父而‎非父亲承担。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2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含解析)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2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含解析)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2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含解析)一、选择题1. 2013年10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行。

为办好艺术节,山东省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剧场,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演出。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解析】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人的行为和活动,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2.“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

这类现象表明( )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解析】A项说法片面。

人们的交往与各自的文化环境有关,但B项过于夸大了文化背景的作用。

C项观点与事实不符。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材料中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反映不同,说明D项正确。

【答案】 D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曹操留下的千古绝句。

有人认为这是劝人及时行乐,但也有人认为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紧迫感。

下列最能解释产生这种不同认识的是(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双重的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解析】人们对曹操的千古绝句的不同认识体现了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选D。

A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说明文化对人的无形影响;题干没有说明文化影响的双重性,也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深远持久的影响,故B、C两项不选。

【答案】 D一次,美联社的记者去采访杜鲁门总统的母亲:“您的儿子一个做了总统,另一个却在种土豆,您是怎么想的?”夫人说:“我有总统这样的儿子,十分自豪;不过,我的另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骄傲。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
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7
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
中,我国 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 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 年前还居于第 12 位,现已上升到第
4 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
齐驱。在美国 400 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
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
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
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