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地图 学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合集下载

学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2.3 学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什么是海拔呢?
海拔图
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找一找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m)
宁静的梅里雪山(6740m)
你知道梅里雪山吗?
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
宁静的梅里雪山(6740m)
永攀高峰,永不言败
海拔:5高00度0以表上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珠穆朗玛峰, 举手能摩天, 南沙诸海岛, 撒开珍珠串。 五岳竞雄奇, 江河扬征帆。 沿江而下, 看三峡之险; 登上泰山, 望日出壮观。
祖国呵,妈妈,
你的怀抱,
这么宽阔而温 暖……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看哪里铁路未通?
像看着母亲的相片, 问何处还是荒原?
妈妈,你不老,
这里海拔多少?
海拔:2000~5000米
A的海拔 是多少?
A
2000~5000m 大于5000m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看五颜六色, 都是形象语言: 金黄的是沙漠, 深褐色的是高山, 碧蓝的是平原, 淡青的是沼泽, 浅灰的是海湾……
妈妈,我告诉你: 我长得这么健康, 是因为我有一个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的巨大的摇篮……
沙漠在呼唤绿色,
正当青春盛年。
河水正思念电站……
我向妈妈问好,
按照“四化”图样,
妈妈含笑不言,
给妈妈做件衣衫!
无声更胜有声,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我懂得妈妈的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的几种
常见地形,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 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 面图上表现出来呢?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再 加上缺少色彩的变化而显得单调,我们在不同的 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便得到了等高线分层设 色地形图。 即: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图的着色规律:绿色表 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度 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 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等高线的绘制
立体的地形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
坡陡,等高线密集;坡缓,等高线稀疏。

测量山体 各部分高度
坡陡的 地方
400
坡缓平面上
等高线: 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
接成线,叫等高线。
等高线的特点: ①等高线属于曲线;②等高线是闭合的;
③各条等高线不相交。
陆地上地形的高度可用等高线表示, 那么海洋中的深度如何表示在平面上 呢
Ⅱ 等深线
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
连接而成的线为等深线,
深度起点应该从海平面开 始,采用负值。
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就 能准确分辨一幅地图的高低 起伏。
处弯曲。 山谷:山坡上向下凹的部位,等高线向高处
弯曲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陡崖: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等高线闭合, 数值中间高, 四周低
相连的两个山 顶之间的部分
山顶
鞍部
等高线弯曲,弯曲 部分向海拔高处凸 出
等高线弯曲, 弯曲部分向海拔 低处凸出
山谷
山脊
等高线有一处重叠,重叠部分是陡崖
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2.2+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2.2+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 海拔不固定,四 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5)陆地地形——盆地
➢ 我国四大盆地:塔 里木盆地、准噶尔 盆地、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我国四大盆地分布图
四川盆地
归纳总结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共同点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顶的爬升高度约( )
A.100米 B.400米
C.700米 D.1000米
6.“纯光伏基站”项目选址在水源山的主
要原因是( ) A.落整较大,水能丰富
B.海拔较高,光照充足
C.风电充足,供电稳定
D.人烟稀少,空气洁净
五、课堂练习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于10月19日公布了2023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江 西篁岭村成功入选。江西篁岭古村,地无二里平,人们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 用竹篾盘架晒或挂晒农作物,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晒秋。下图是篁岭古村 周边地形图、篁岭晒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名+地形类型。
青藏高原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2.陆地地形
高原
山地
盆地
平原
丘陵
雪线 5000 3000 2000 1000 500 200 0
海拔/米
思考:这些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上怎么识别?有什么特点?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1)陆地地形——高原
➢ 海拔在5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 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宽广平坦
较高(在500米以上) 较高(在500米以上) 较低(在500米以下)
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 为和缓(外陡内缓) 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 山坡 坡度较小,相对高度在 200米以下,较山地小

《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教案

《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形图。

板书
三、地形图的判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授新课]。

分层设色地形图(课堂PPT)

分层设色地形图(课堂PPT)
1、概念、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表示地面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16
2、绘制方法
第一、建立坐标,在横坐标上确定剖面线的长度, 一般与原图相同。
第二、在纵坐标上确定剖面图的高度范围,一般 上延和下延一个等高距。
第三、根据地形起伏趋势,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各点。 第四、在地形图上画出剖面线,然后将该剖面 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 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
1、东南丘陵: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是我国 丘陵地貌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地区。 2、山东丘陵:位于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上。 3、辽东丘陵:辽宁省的东南部。
8
(3)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 陡峭的山坡。
9
(4)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内部 起伏较为和缓。
17
A
B 100
C 200
300
D
EF
G
H
. 300 . . 200
100
. .. ..
18
小结: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概念
2、五种基本地形:
(1)平原:我国三大平原
(2)丘陵:三大丘陵
(3)山地:
(4)高原:四大高原
(5)盆地:四大盆地
三、地形剖面图
1、概念
2、绘制方法
19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1、概念: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的高 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 深浅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 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 色地形图。
1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等高线的原理绘制的,方法是先绘好等

3.2.2学看地形图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学看地形图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结合地形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

2.结合地形观察,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平原、高原、盆地等陆地基本类型的图片。

设问: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新知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过渡:有一种地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等高线地形图,它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各地地形,海拔高低、面积大小非常清楚。

学习等高线地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什么是等高线。

板书:1.等高线和等深线讲述: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定义。

播放:视频《何为等高线地形图》辅助学生理解。

提问:等高线有哪些的特点?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学生:读教材图3-31,分组讨论。

明确:①同图等距,同线等高;③等高线都闭合,除陡崖外,不相交,不重叠。

③线密坡陡,线稀坡缓。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判断地表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判断山体的部位。

其中,掌握判断山体部位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来学习这些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状特征。

板书:3.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讲述并展示图片:山顶(山峰)——等高线闭合分布,中间高,四周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

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活动:读图3-33,完成教材中相关任务。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存在自己的不足,那就是高低起伏不够直观;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等。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给它来“化个妆”,上个色,这就变成了另一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图。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景观·地图篇2.3 学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景观·地图篇2.3 学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2.3 学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教材分析
海拔和相对高度是计算地面高度的两种方法,也是学习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准备知识。

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通过读图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

等高线的内容虽然教材中未作说明,但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教学中应作适当介绍。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陆高、海深,分析地形特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涵义,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等高线的知识。

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教学思路
1、读课本21页漫画,试着让学生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

教师小结。

2、(出示投影片)判断:找出表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数据。

说出A、B两地的海拔、相对高度。


调“垂直距离”。

3、练习一:完成练习册第五页第一题。

练习二:有一座山峰高2500米,在山顶上有人建造了一座高5米的寺庙。

请问山峰、寺庙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两者的相对高度又是多少米?
4、讲述等高线的含义。

用等高线图表示山峰和谷地。

让学生判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
系。

5、指导学生读懂高度表,然后回答问题:海洋平均深度为多少米?哪里最深?陆地上位于山顶的A
地海拔是多少米?B地的海拔是多少米?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地势变化哪里高、哪里低?判断河流流向。

6、分组讨论:(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形特点。

7、复习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地图
示例三:《学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二者的异同。

2.能在等高线图上读出某地的海拔高度,并通过两地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能区别陡坡和缓坡。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陆高海深,培养阅读地图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4.举例说出地形图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用途,认识到学好地图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流程
引入新课课前地理小演讲
《为什么要对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进行科学考察》
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学习
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等高线?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
绘制等高线,等高线的特点是什么?
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有什么关系?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拓展:什么是山脊、山谷、鞍部、山峰?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
三、主要教学环节实施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作演讲。

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评析】课前地理小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很好。

(二)新课教学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设问: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请同学看下图及图下的思考题后
讨论归纳。

学生观察、讨论、思考并归纳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设问:图中所说的“海拔500米”是绝对
高度,这种高度是怎样计算的?“高度还差200米”
为相对高度,它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了解海
拔是指地面某个地面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
高度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差值。

播放录像“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动画显示的。

教师设问:从这段录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海拔有正也有负,低于海平面为负。

教师设问: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区别海拔是高出海平面,相对高度是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评析】以往的教法是教师请学生看课本中对海拔概念的描述,再通过示意图讲解。

本课中教师尝试了设置问题、读图引导,让学生经过思考和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用等高线表示地形
教师引入:以上我们知道了表示地面高度的两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因为相对高度比较直观,但是在地图上通常用海拔来表示地面高度。

如何把地面高低起伏的状况表示在地图上呢?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表示地形。

【评析】课本中这节内容主要由“海拔和相对高度”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两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内容。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手绘等高线图,有助于学生对立体地图转化为平面图的理解。

老师播放《野外测定高程绘制等高线》的录像。

使学生答出等高线就是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

学生做练习,学绘等高线:在下图中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

接着老师演示了《等高线的原理》的课件,该课件的主要页面如下:
【评析】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在本节中充分显现出来,立体、动态、分步骤的展示,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了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设问:等高线的特点有哪些?使学生得出等高线是封闭曲线。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任何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均相等的结论。

教师继续设问:等高线疏密与地形的坡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读图后获取结论:等高线间距离近,坡度就陡;等高线间距离远,坡度就缓。

教师追问:假如让你爬上山顶爬哪一坡比
较省力?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讲法,引起学生
争论后教师指出:
目的不同可以挑选不同的上山坡度。

【评析】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没有教
师的鼓励,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新奇的
回答,也给教师带来了思考。

教师引出问题: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作用?鼓励学生思考。

【评析】设置开放题,拓宽学生的思维。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引入:在一些复杂的地形或大面积的区域,为了更加鲜明地表示地面的起伏和海洋的深浅,可在不同的等高线和等深线之间用不同的颜色间隔,这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先展示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识图,引导学生说出陆地上海拔从高到低着上褐色、浅褐色、浅绿色、绿色,海洋部分按深度的增加着上由浅到深的蓝色。

教师播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动画,并出示右
面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地形
图上说出A、B、C、D、E各点的陆高海深的高度间隔。

【评析】录像能生动、直观、动态的显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拓展教学
教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比较下面二张图,想一
想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什么是山脊、山谷、鞍部、
山峰?
【评析】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拓展题也满足了优秀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演示动画课件《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下面是这一课件的主要页面。

教师演示动画课件《识别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请学生在图中指出相应的地形名称:山峰;鞍部;陡崖;陡坡;缓坡。

如果指对了课件中反应“对啦”,相反就反应“没有对”。

该课件的主要页面如下:
四、教学说明
本节教材文字虽然不多,但内涵丰富,是初中低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该节内容主要为“海拔和相对高度”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两部分,但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内容,因为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图的基础上绘制的,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其中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是教学内容的拓展。

六年级学生的空间概念尚未确立,所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突破难点。

为保证学生获取扎实的地图知识,在下一节课中将进行等高线模型的制作,期望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反思
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既形象又生动,能化解了教学中中的难点。

六、专家点评
宋老师的教学设计不拘泥于课本内容,为便于学生对分层设色地图的理解,增加了等高线的内容;为了满足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了拓展题,给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科学的、严谨的地理学科地图制作的方法,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完成等高线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考虑下一课时进行等高线模型的制作,从书本知识到实践操作、动手的过程,深化了学习的内容。

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上,宋老师作了有效的尝试。

在本节课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对现成的课件进行组合、裁剪、加工,再加上影像资料,使整个教学过程能流畅地进行。

执教、执笔:上海市崇明县实验中学宋赛萍修改、点评: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倪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