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分类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条件下,仅仅改变了其物理性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气化、液化都是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新的化学性质并没有产生,因此,物质参与物理变化的反应后,仍然保留原来的化学成分。
这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主要区别。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发生时,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发生了改变,新物质在形态、组成和性质上和反应前的物质都不同。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变化所在,它是物质转化为新物质的过程,以化学式、结构式或方程式表示。
例如:烧木头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变化原理不同物质的变化原理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物质变化的原理包括能量原理、质量守恒原理、原子分子理论等。
1. 能量原理能量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物理量,能量变化规律是各种物质变化的基础。
能量在变化过程中既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消失无踪。
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可能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但总的能量守恒原则是不变的。
这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最基本的能量原理。
2. 质量守恒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之一。
质量守恒原理是指在任何封闭系统中,物质不会凭空生成或消失,物质的总质量在任何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这也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变化的基本原则。
3. 原子分子理论原子分子理论是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它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可以导致物质的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的组合、分解、重排等反应是物质变化的基础。
三、物质的变化过程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固态变化、液态变化和气态变化三种。
1. 固态变化在固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物质的形状、体积和质量保持不变。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
《物质的变化》这一课依据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从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入手,从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在四十分钟的活动中,教师着力引导儿童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素材选取、结构材料、实验选择、实验设计、组织活动、活动效果、有效目标达成等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选择了有结构的材料:蜡烛、糖,让学生通过看蜡烛、加热蜡烛、燃烧蜡烛,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糖在一定条件下即有物理变化还会产生化学变化,而且是先用蜡烛后用糖,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更好地让学生把产生新物质与化学变化建立联系;没有产生新物质与物理变化建立联系。
而且在加热糖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了演示实验,恰到好处。
因为,糖变成糖浆是物理变化,糖浆变成焦黑是化学变化,实验操作时需要控制好一定的条件,才会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如果学生操作很可能只会看到焦黑的产生,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有效教学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理解有效教学,我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无定法,但教有良法,我想:只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就是最好的。
物质的变化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3、硫酸铜在下列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质 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⑴能溶于水 ⑵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 ⑶晶体呈蓝色
物理性质:⑴、⑶;化学性质:⑵。
课堂小结
物质的变化
观察法 实验法
证据
判 断
寻找
变化
表现出
性质
决定 推测
用途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巩固与拓展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
,属于物理变化的
是 1、3、4、5、6
(1)自行车轮胎爆裂 (3)泥水静止产生沉淀
。
(2)节日燃放鞭炮 (4)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
(5)霓虹灯发出有色光了 (6)从海水中晒制食盐 2.下列有关数据项目中,描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熔点 B.沸点 C.硬度 D.着火点 ( D )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表现出
物质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
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必须发
生化学变化才能表 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 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 导电性、导热性等等。
化学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 碱性、酸性等。
物质变化的证据有哪些? 1、硝酸铅和碘化钾的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 + 2KNO3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黄色沉淀
证据:沉淀发生
2、绿叶的变化
证据:颜色的变化(由绿色变成黄色)
《物质的变化》优秀教案

《物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观察并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2.难点:判断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图片,如蜡烛燃烧、水结冰等。
2.提问: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物质变化的话题。
2.新课讲授
1.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如折纸是物理变化,铁生锈
是化学变化。
3.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变化的特点,如是否产生新物质。
3.实验活动
1.进行蜡烛燃烧和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实验。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讨论实验中的物质变化属于哪种类型。
4.总结归纳
1.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强调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方法。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更多的物质变化现象。
5.布置作业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变化,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
化,写下理由。
物质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 嘴去吹
4,万一不慎碰倒酒精灯,
应用湿抹布扑盖
想一想下列哪种加热方法是正确的?
小结: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1) 酒精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2)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四分之一 3)与桌面成约450角 4)手不要拿试管夹的短柄 5)外壁有水,加热前要擦干 6)加热后不能马上用冷水冲洗 7)先预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 8)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突然接触灯芯 9)试管夹要由下往上,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注意:“焰心”和“灯芯”的写法
C、水变成冰
D、煤炭燃烧
2、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 依据是( ) A、产生耀眼的白光 C、生成白色固体 B、放出大量的热 D、镁带消失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 溶解性、挥发性等。
2、小结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
判别仪器干净方法: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 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1、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 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试管 。 2、搅拌、过滤、蘸取液体时常用 玻璃棒 。
3、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 胶头滴管 。 4、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集气瓶 5、取粉末状药品 药匙或纸槽 6、溶液蒸发、浓缩和结晶 蒸发皿 。 。 。
物质的状态变化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质状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变。
本文将就物质的状态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特点。
一、固体状态变化1. 熔化:熔化是指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当固体受到足够的加热时,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得以克服,分子间距离增大,固体结构解体,形成了无规则的液体结构。
2. 凝固:凝固是指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当液体受冷或者其他条件改变时,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分子逐渐聚集并重新排列,形成有规则的固体结构。
3. 升华:升华是指固体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跳过液体状态的过程。
当固体受热或者其他条件改变时,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分子间距离增大,固体结构解体,形成了无规则的气体结构。
二、液体状态变化1. 蒸发:蒸发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不受热源直接加热的情况下,分子从液体表面逸出并转变为气体的过程。
蒸发是一个表面现象,液体中分子能量较高的那部分逸出,使得液体内部的平均动能降低,液体温度降低。
2. 沸腾:沸腾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受到外界加热使其全体液体中的分子同时生成气泡的过程。
沸腾时液体内能达到最高值,温度不再升高。
三、气体状态变化1. 液化:液化是指气体被冷却或者增加压强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变短,气体的平均动能减小,使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
2. 蒸发和凝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状态变化同样包括蒸发和凝结。
蒸发是气体分子从表面逸出转变为气体,而凝结则是气体分子从气态转变为液态。
以上是物质的常见状态变化及其特点。
这些变化都是由于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通过增加或者减小温度、压强等条件,可以使得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这些状态转变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煮水、融化冰块、汽车引擎运转等都与物质的状态变化密切相关。
化学初中三年级常见物质的变化

化学初中三年级常见物质的变化【化学初中三年级常见物质的变化】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常见物质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在初中三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常见物质的变化现象,本文将着重探讨一些常见物质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二、物质的变化分类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形态、性质上的改变,但其化学组成并未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则表示物质在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物质的变化及其所依据的化学原理。
三、常见物质的变化及化学原理1. 水的凝固和融化变化水在低于0摄氏度时会发生凝固变化,将成为冰,在此情况下物质的化学组成并未改变。
当温度升高超过0摄氏度时,冰会融化成液态水,仍然是物质的物态改变,而非化学变化。
化学原理:水的凝固和融化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实质上是水分子间距离的变化。
2. 燃烧反应当物质与氧气等能够提供氧的物质发生反应时,就会产生火焰、热和光,这是一种明显的化学变化,称为燃烧反应。
化学原理:燃烧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物质被氧化剂——氧气氧化,形成新的物质,释放能量。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也是一种化学变化。
化学原理:酸碱中和反应基于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结合生成水(H2O)的化学反应。
在此过程中,酸和碱中的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化合物。
4. 金属氧化反应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时,会生成金属氧化物,这也属于一种化学变化。
化学原理:金属与氧气反应是一类氧化反应,金属的表面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物。
这种反应常见于金属的生锈现象。
5. 食物腐败食物在一定条件下放置时间较长,会发生腐败变化,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食物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新的化合物,从而导致食物的变质。
化学原理:食物腐败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质,产生气体、酸和其他挥发性物质,使食物发生质的变化。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例子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例子
1. 哎呀,你看那铁栏杆,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这就是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呀!这不是很神奇吗?就像我们的心情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化呢!
2. 嘿,你们煮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呀,生鸡蛋变成熟鸡蛋,这可是个明显的物质变化哟!不就跟我们从懵懂变得懂事一样吗?
3. 哇塞,蜡烛燃烧的时候,蜡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和气态,这就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呀!这多像我们的成长经历,不断地改变形态呢!
4. 快想想,水变成冰,冰又变成水,这种奇妙的物质变化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呢!是不是就如同我们的生活状态有时也会起起伏伏呀?
5. 哇哦,纸张燃烧后变成了灰烬,这是多么直观的物质变化呀!这和我们有时失去了一些东西又收获了新的很像呢!
6. 哈哈,你把牛奶放久了可能会变质哦,这也是一种物质变化呢!就好比我们有时候对一件事的看法也会变呀,对吧?
7. 哎呦喂,切开的苹果放一会儿会变色,这就是物质在悄悄发生变化呀!这不就像我们会慢慢老去一样吗?
8. 哟呵,食物在我们体内会被消化,这也是一系列的物质变化呐!跟我们学习新知识然后消化理解的过程不是很像吗?
9. 嘿嘿,面包在烤制的过程中会膨胀变色,这就是生活中很有趣的物质变化啦!这和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变得不一样是不是很像呀!
我的观点结论: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它们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小惊喜和小意外,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未知和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物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科学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硫酸铜晶体,硫酸铜溶液,鸡蛋清,PPT课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课教学
1.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提问: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你能说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吗?生举例。
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物质的溶解、下雨、木柴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落下、电灯发光、冰山消融、水的电解等。
展示图1-1、1-2、1-3、1-4,问:自然界中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再问: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刚才这些例子又是什么变化?
生讨论回答,师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定义:
⑴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⑵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你能否用模型表示冰山消融和水的电解过程?
课件展示水的电解过程。
问:由此,你能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的不同了吗?
师归纳物理变化的实质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2、实质:
⑴物理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⑵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问:如何了解物质的变化呢?即寻找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1)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
(2)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气体、放焰火礼花的发光发热现象、天然气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使温度变化、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PH值变化。
物质变化的证据有:颜色变化、生成沉淀、状态变化、温度变化、形状变化、气体生成等等。
问:物质变化的证据有哪些?
分析1、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2、绿叶的变化3、钢铁的熔化4、冰山消融5、铁丝的形变6、水的电解等变化过程的证据
师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
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问:你认为在以上的物质变化的证据中,可作为发生化学变化的可靠论据是什么?
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师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3、根本区别: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4、联系:
⑴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
⑵物理变化不一定有伴随化学变化
练习。
过渡:我们从物质的各种变化中了解到物质具有许多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度、酸碱性和可燃性等等。
问:想一想,在以上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生讨论回答。
师讲述物质的性质。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
⑴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⑵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例子:
⑴物理性质: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度等
⑵化学性质:酸碱性和可燃性等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探究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师演示以下5个实验,并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1、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
4、另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
师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有沉淀产生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铜晶体的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吸收水分、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等
过渡: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认识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实验探究: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现象:有沉淀,反应后液体显紫红色
用途: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两种物质的相互检验;硫酸铜能使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农业上用波尔多液(由硫酸铜、生
石灰和水制成)来消灭病虫害等。
5、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末中逐滴加水,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应用?
白色硫酸铜粉末可以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三)、小结:探究物质的变化,可以以观察、实验为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寻找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这些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四)、巩固练习
课后题。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说明:最后两张幻灯片可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