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

合集下载

中府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中府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中府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王钰;索真真;王清泉【摘要】[目的]观察中府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规范化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府放血疗法,14d后比较2组肺动脉压及血流变指标。

[结果]2组治疗后肺动脉压、血流变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联合中府放血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血液粘度。

%[Objective]It is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leeding in Zhongfu o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duced by chronic cor pulmonale. [Methods]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 pulmonal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tandardizing normal drugs ,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with bleeding in Zhongfu on the basis treatment above.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and index of blood rheolog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14 days. [Results]Compared with each other,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Indexes of pulmonary artery and blood rheology were al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especial y in treatmentgroup( P<0.05). [Conclusion]Combination with bleeding in Zhongfu can more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clinical effect, low dow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and improve blood viscosity.【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2页(P208-209)【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血液流变;中府;放血疗法【作者】王钰;索真真;王清泉【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肺部疾病及其他肺胸疾病、及肺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脏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患者治疗不佳,长期血管的缺氧、血液高凝、内皮损伤等因素造成肺动脉高压,笔者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常规治疗中,加用中府穴刺络放血,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评价慢性肺心病是由慢性肺源性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通气支持和手术治疗。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是一种综合多种疗法的治疗方法,以中医药为基础,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通过调整机体功能和缓解症状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主要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气功运动等。

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核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肺功能,达到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中国防风、五味子、当归、陈皮等,这些中药具有舒张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以缓解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

针灸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蠶豆、心包、气海、曲池等。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拍打、推拿等手法,对患者的肌肉、骨骼、关节进行刺激,起到活血、行气、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

气功运动是通过调整呼吸和体位,调整气血运行,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

1.疗效评价: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心肺功能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来评价治疗效果。

疗效良好的表现为症状减轻或消失、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2.安全性评价:评估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安全性,观察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合理使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经济性评价:评价治疗方法的经济性,观察是否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来说,可能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和较高的治疗费用,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4.患者满意度评价: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治疗效果,观察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综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更加符合患者的选治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整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慢性肺心病并心衰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老年慢性肺心病并心衰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证 施护 的 7 0例 老年 慢性 肺 心 病 并 心 衰 患者 ,总结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的过 程 中 ,我们 体会 到 ,科 学合理 地运用 辨证 护理 对 疾病 的治 疗 和患者症 状改 善具有 积极 的作用 。具
体 总结 如下 。 4 1 保 持 呼吸道 通 畅是 最 重要和 最基本 的措施 .
中 医护 理 在保 持 呼 吸道 通 畅方 面有 一定 特 色 ,
共 收集 病 例 18例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观 察 组 0
7 例 ,其 中男 4 0 2例 ,女 2 8例 ,年龄 6 8 岁 , 0~ l
平均 7 3岁 ;对 照组 3 8例 ,其 中男 2 9例 ,女 9例 , 年龄 6 7 2~ 9岁 ,平均 7 2岁 ;2组 在性 别 、年 龄分 布 、发 病季节 及并 发症 等方 面 相 近 ,有可 比性 ( P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3 1 期u a fYu n n Unv ri fTa io a hn s dcn o r lo n a iest o rdt nlC iee Me iie n y i
Vo . 3l . 3 1 No
3 结 果

在护理 中我们 观 察到 ,各 型病 人 的临床表 现有 定 的差 异 ,因此 中 医 辨 证 护 理 的要 点 也 不 尽 相 痰浊 阻肺 型患者 痰多 、粘稠 ,应 采取雾 化 吸入 以清热解 毒 ,化痰平 喘 ,给予 间断高 浓度 吸氧 ;痰 热 壅肺伴 有高热 者容 易 出现 缺水 和便 秘 ,应 观察发 热 、 口渴 、出 汗 及 二 便 情 况 ,出 现 便 秘 者 给 予 蜂 蜜 、麻仁 丸等 润下 为主 ,避免排 便用 力增加 心脏 负 担 ;心肺 气虚 型病人 ,应 控制 给氧浓 度 ,对 伴有 浮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64例疗效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64例疗效体会

对 一责任陪伴分娩可 以缓解 产妇的紧张心理状态 , 减少 了
宫缩 乏力 发生 。加 强产 前宣 教和心理疏导 , 减少 孕妇精神 因
素造成的宫缩 乏力 , 以减少产后 出血 的发 生。凡妊娠合并 可
高阴道助产技术 , 降低剖宫产率 , 从而减少产后 出血 的发生。 产后 12 常规检查产妇生命体征 ,  ̄ h 子宫底高度 , 出官 腔 并压
作加重 , 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 使之 导致心功能 衰竭 , 多数
预后不 良。本研究在西 医治疗基 础上结合 中医辨证分 型治疗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6 , 4例 取得 了满意疗效 , 现总结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 20 年 6 06 月至 20 年 l 月在我 院就诊 的 18 09 2 2 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6 例疗效体会 4
山西省神 池县 中医院( 3 10 060 ) 葛俊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慢性肺心病 ) 为临床常见疾病 , 为慢 性肺 部疾 病引起的肺部循 环阻力增加 , 右心负担加重而导致
右心室肥 厚 , 最终引起右心衰竭 的心脏 病『 。常反复急性发 J 1
31 产后 出血的发生率 .
本组 资料显示产后 出血发生率 20%,与相关资料的发 . 9
生 率 相 符 【 1 1 。
3 产后 出血原因分析及治疗措施 . 2 3 . 子宫收缩乏力 : .1 2 为产后 出血第一大原 因, 因此产前 、 产 时及 产后 有宫缩乏力者应及 时采取相应的有效 的防治措施 。
( . %) 双胎妊娠 l ( . %)羊 水过 多 1 ( . %) 90 6 , 9例 53 8 , 0例 28 3 ,
胎位异常 1 3例( . ) 3 8。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体会

肺 原 发 性 疾 病 的症 状 ,肺 气 肿 和 右 心 功 能 不全 的 体 征 及 肺 性 脑
病等 。
参 照 17 9 7年 全 国第 2次 肺 心 病 专 业 会 议 修 订 的慢 性 肺 心 病 的 基 层 诊 断 标 准 ,并 排 除 合 并 有 冠 心 病 、先 心 病 、风 心 病 及 高血 压 性 心 脏 病 等 其 他 心 血 管 疾 患 ;心 功 能 分级 符合 1 6 9 4年
竭 的一类心脏病 。是常见病,多发病 。患病年龄 多在 4 以 0岁 上 ,随年龄增长而 患病率增 高。寒冷地 区、高原地 区、农村 患
病 率 高 。其 原 发 病 以慢 性 支 气 管 炎 、肺 气 肿 最 常见 。急 性 发 作 以冬 春 季 多 见 。
常 因呼 吸 道 感 染 而 诱发 肺 、 功 能 不 全 。 心 临床 表 现 主 要 是 :
【 键 词 】 慢 性肺 源 性 心 脏 病 ; 心 力 衰 竭 ; 益肺 温 阳活 血 汤 关 [ src] O jcie T bev ee et nt an ho i p l n r er fi r nteit rt eme in . to s Ab tat bet : oo sret f c o et gc rnc umo ayh at al ei e ai dc e Me d: v h r i u h ng v i h
慢 性 肺 源 性心 脏 病 是 指 慢 性 肺 胸 疾 病 或 肺 血 管慢 性 病 变 , 逐 渐 引起 肺 动 脉 高 压 ,进 而 造 成 右 心 室肥 大 ,最 后 发 生 心 力 衰
尿 、颈 静 脉 怒 张 、肝 颈 静 脉 回流 征 阳性 、肝 大 、胸 腹 水 及 双 下 肢水肿 ) ;并 发 室 上 性 心 动 过 速 1 ,心 房 纤 颤 8 ,室 性 早 0例 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
以说 明药力 的强弱 。第 二 ,本 方生地 是否 重用 ,尚
本型多见于急性期呼吸道感染之病情轻者。 12 痰 热壅肺 痰热 内壅于肺 ,每见发热 , . 气急胀满 ,咳喘烦躁 ,痰黄粘稠不易咳出,口唇紫 绀 ,口干 ,饮水不多,舌红苔黄腻 , 脉滑数等。治 宜清热解毒 ,化痰平喘 , 兼益气活血。方用清气化 痰 汤加减 :法 夏 、炙麻 黄 、杏仁 、桃 仁各 lg O ,黄 芩 、桑 白皮 、全 瓜 萎 、丹 参 各 1g 5 ,银 花 、蒲 公 英 、鱼腥草各 3g 0 ,黄芪 2g 4 .大黄 1 咄。并随症加 减 ,每 日 1 2剂 。 ~ 此型较 为常见 ,多见 于急性期呼吸道感染之病 情 较重 者 。 无论感染之轻重,我们均主张在急性期加用黄 芪 2 ~ 咄。因此 间病人 大多气虚 ( 4 3 如乏力、 自汗 出、易感 冒)比较明显 ,加用黄芪 ( 或同时加用 白 术 1 ~ 5 )旨在扶正 固本 、以助攻邪药物祛邪外 0 1g 达,其疗效较好。扶正即所以祛邪。 13 阳虚邪 留 久病重病 ,脾肾 阳虚较为突 . 出,而水饮停滞 ,痰热邪气亦存,形成正虚邪实并 重之局面 ,每见胸闷气促 ,咳喘不能平卧,动则喘 甚,形寒肢冷 ,冷汗时出,身肿以下肢为甚 ,小便 短少或清长,心悸不宁,咳痰清稀或黄稠,苔滑腻 或黄 ,脉沉滑。此时应扶 正祛邪并举 ( 温补脾 肾, 化痰清热平喘) 。常拟温阳益气化痰扬 :黄芩 、全 瓜萎、桑 白皮 、淫 羊藿 、巴戟天 、补骨 脂 各 lg 5, 丹参 、茯苓、银花 、鱼腥草 、 黄芪各 3 桃仁 1 , 吨, 红参 ( 另炖 )1异 o ,附片 1 ~3g(2 以上先煎) 0 0 1g , 并可随证加减 ,如伴有肺肾阴虚之候 ( 气短 、手足 t 3 热、舌红少苔等) ,可加用天冬、太子参等。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有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甚至心肺功能失代偿出现呼吸衰竭,精神神经症状。

中医认为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变,本虚是肺、脾、肾、心,标实乃气滞,痰饮,血瘀,标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本病日益加重而危及生命。

笔者近两年来运用中医理论配合西医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中医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关键词】中医;慢性;肺心病【中图分类号】r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88-021 引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慢性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最后代偿不全,引起右心衰竭,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绝大部分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肺气肿形成后,肺的收缩压减弱,肺泡的功能不良,影响气体交换,形成换气功能障碍,血中氧气不足,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导致呼吸功能不全。

由于肺泡大量破裂,肺毛细血管也随之减少,肺泡内压增高,又促使毛细血管管腔更小,血管循环阻力增加,产生了肺动脉压力增高,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影响到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的小动脉,易发生炎症,于是肺的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小,亦能加重肺动脉高压,这样便增加了右心室的负担,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厚扩大,以后病情逐渐恶化,发生右心衰竭。

2 病因病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肺胀”等范畴。

其病因是脏腑虚损及外感时邪,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常,不能随阴阳而出入,气迫于肺,不得宣畅,久之肺脾肾虚损,正气衰微,气阴两伤,阴损及阳。

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

《临床指南》指出;“确不离于肺脏为患也”,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瘀以成者也。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介绍柏正平教授运用复方葶苈子汤治肺源性心脏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其主要病机虚实夹杂,缓解期属“本虚邪微”,发作期属“本虚标实”。

治疗当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复方葶苈子汤治以泻肺逐瘀、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标签:复方葶苈子汤;肺源性心脏病;化痰;平喘;利水复方葶苈子汤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柏正平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方。

在临床接诊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结合自身体会及跟师心得将柏师运用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心病的诊疗思路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肺心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变,逐渐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造成右心室进行性肥大,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疾病。

肺心病属中医“肺胀”、“心悸”、“咳嗽”、“痰饮”等病范畴。

柏师根据本病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并涉及多脏腑、易受外感诱发的特点出发,认为本病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标实主要以痰饮、血瘀、肺热为主,本虚则以阳虚及肺肾亏虚为主。

故治疗当治标为主兼以扶正。

1 复方葶苈子汤的组成与分析本方以葶苈子10 g,黄芩10 g,水蛭3 g,矮地茶15 g,茯苓10 g,桂枝10 g,白术10 g,甘草5 g等药物组成。

葶苈子泻肺逐水、止咳平喘,为君药;黄芩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水蛭活血化瘀,兼以平喘,矮地茶化痰止咳,共助君药宣通肺部壅滞,为臣药;茯苓、桂枝、白术温脾化饮,以绝生痰之源,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泻肺逐瘀、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适应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

在肺心病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临床运用,随症用药,药随证出肺心病基本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肺、脾、心、肾脏气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二者相互影响,复受外邪诱发或加重,致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

复方葶苈子汤中葶苈子苦、辛、寒,种子类药物质降,可泻肺逐水、止咳平喘,葶苈子的泻,泻实,痰水或痰浊,但是肺心病患者大多是虚症或虚实夹杂,甚至虚寒,往往开始时是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最后造成心力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
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
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有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
一类心脏病。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甚至心肺功能失代偿出现呼
吸衰竭,精神神经症状。

中医认为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变,本虚是肺、脾、肾、心,标实乃气滞,痰饮,血瘀,标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本病日益加
重而危及生命。

笔者近两年来运用中医理论配合西医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中医
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关键词】中医;慢性;肺心病
【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88-
021
引言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慢性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最后代偿不全,引起右心衰竭,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绝大部分是
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肺气肿形成后,肺的收缩压减弱,
肺泡的功能不良,影响气体交换,形成换气功能障碍,血中氧气不足,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导致呼吸功能不全。

由于肺泡大量破裂,肺毛细血管也随之减少,肺泡内压增高,
又促使毛细血管管腔更小,血管循环阻力增加,产生了肺动脉压力增高,由于慢性支
气管炎影响到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的小动脉,易发生炎症,于是肺的小动脉壁增厚,
管腔狭小,亦能加重肺动脉高压,这样便增加了右心室的负担,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
厚扩大,以后病情逐渐恶化,发生右心衰竭。

2病因病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肺胀”等范畴。

其病因是脏腑虚损及外感时邪,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常,不能随阴阳而出入,气迫于肺,不得宣畅,久之肺脾肾虚损,正气衰微,气阴两伤,阴损及阳。

咳为气逆,嗽为有痰,
内伤外感之因甚多。

《临床指南》指出;“确不离于肺脏为患也”,痰之生,由于脾气
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瘀以成者也。

故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说。

《类
证治载》曰:“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然穷病必及于肾,或肺肾阴亏,或脾
肾阳虚,或肾阴不足,或命火衰微,终不离乎治肾。

中医认为肺心病的病因起先以肺气虚为主,后出现气阴两虚,再逐渐发展为阳虚。

由于反复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促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继而影响脾、肾,后期
及心。

病程中可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常虚实兼夹,互为影响。

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当遵循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

根据患者体质、症状表现的不同进行
辨证论治,扶正固本与祛邪兼顾。

具体来说,急性期以祛邪利气为要,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平喘等法。

稳定期则以扶正补虚、培补摄纳为主,采用补肺纳肾、
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3常用中医治法
3.1宣肺散寒、祛痰平喘。

本法主要针对呼吸功能不全并发感染初期,属偏寒证候。

主要见有咳嗽,白痰清稀,或泡沫,或恶寒,周身不适,或喘,脉浮弦、苔
薄白。

属内有寒饮,复又受寒邪侵袭而致。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白芍、前胡、百部。

咯痰多可加白芥子、苏子、莱
菔子以顺气化痰;若恶寒发热,周身疼痛可加羌独活、白芷、川芎以散风止痛。

中成药可选用小青龙胶囊,苓桂咳喘宁胶囊。

此类患者大都为感染初期,或寒邪
未化热者,若处理得当,病情可迅速缓解。

3.2温阳利水、益气健脾本法主要针对反复发作的肺心病心衰患者而设。

此类患者无发热,而以下肢浮肿为主,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口唇紫绀、肝大、四肢不温,有的大便清稀,脉见沉缓或结或代。

方多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有
白术、白芍、干姜、茯苓、制附子、泽泻、车前子、苡米、党参等。

若痰多加半夏、橘红、川贝;若脉结代者可加炙甘草、桂枝、苦参等。

还可以选用五苓散片,济生肾气丸等。

这类患者若浮肿消退则可随着浮肿好转而心衰好转。

此类患者大
多在两周左右好转,重症者加用西药,如利尿药、抗菌素及吸氧等,并注意血气
分析与电解质变化情况。

3.3清热通腑化痰开窍。

此法主要针对肺心病肺性脑病患者,表现为神志时有模糊,呼吸急促,有黄痰不易咯出,口唇紫绀,发热汗出,目赤口干,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舌下静脉曲张粗乱,脉滑数。

方用承气汤加味,有的应用凉隔散效果
也较好。

药有黄芩、栀子、鱼腥草、竹沥水、金银花、元明粉、大黄、厚朴、赤芍、丹参等。

静脉可给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此阶段病情较重,应抓紧时
机给药,而且大都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如抗感染、吸氧、改善心肺功能、纠
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

4讨论
该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所以应以扶正固本为治,而临床上往
往又以心肺气虚为多见,所以生脉散是必用之剂。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但临床
症状与体征错综复杂,既有实证,又有虚象,治疗时既要看到邪实的一面,也不能忽略
正虚的一面,所以治实不忘其虚,补虚必顾其实是也。

在预防方面,要防止感冒,平时
常服扶正固本之品以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禁忌烟酒及姿食辛辣生冷咸甜之品;
既病之后,要及时就诊,免生变端。

参考文献
[1]杜爱玲,张明.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肺心病心力衰竭28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7):651
[2]周俐.肺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效果[J].广东医学,2003,24(1):84-85
作者单位:730500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中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