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教案(2页)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解析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解析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已经结束了,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重点考查了哪些内容?专家们对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进行了解析,一起来看吧。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体现以“考”育人的自觉当今时代,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考不仅是为国选才的重要途径,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引导考生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与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例题分析①多文本阅读的考查,选择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取得了“人无我有”重大成就的相关材料。
②大作文第1题以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的最新消息为素材,以此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考。
③语言基础运用的考查,选取一则“扶贫攻坚”的新闻报道材料,引导考生了解和关注国家迈进“小康”社会的步伐和取得的成就。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世界的运行节奏,也改变了这一届考生原本紧张而不失规律的备考生活,但他们也因此见证了全体中国人携手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收获。
高考语文积极正面引导考生从这场“特殊”的人生经历,认知责任与使命。
2注重选材的思想性,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考生对语文学科内容及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
古代诗歌考查,选取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一诗,诗人借“桃树”这一形象,构造了优美的意境,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的怜爱、思念之情。
散文阅读考查,选取了沈从文具有独特的美感的《从音乐和美术中认识生命》一文。
作者通过对自然万物及人世间的种种细节的观察与叙写,表达出对音乐与美术的独特理解,提醒人们重视具体事实与感官经验,去发现蕴含在平凡生活中的美与诗意。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红楼梦专题阅读

红楼梦专题阅读根据(西城区5月二模、东城区5月综合练习(一)、大兴区5月第一次综合练习、顺义区第二次统练、通州区一模、北京八中5月诊断性测试、北京四中统练二、朝阳区六校四月联考、丰台二中线上模拟)语文试卷汇编而成西城区5月二模(二)根据要求,完成20题。
(4分)《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贾府女眷在大观园吃酒行令,黛玉无意间引用了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
当时,“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
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
第四十二回中,宝钗往贾母处问安,还特意约黛玉到蘅芜苑,对黛玉说:“……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20.综合此处文字中的信息,宝钗这一形象有哪些突出的特点?(4分)答:【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
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解答】黛玉读《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顺嘴说了出来。
宝钗的做法,令人啧啧称赞。
她听到了这句话,回头看了一眼。
不说话。
事后,她带黛玉回自己的蘅芜苑,告诉她最好的话。
她款款的告诉她,层层递进。
答案:结合情节:宝钗当时就察觉黛玉引用不合常礼,后来又特意对黛玉以言相劝。
宝钗特点:①聪慧过人,②知礼循礼(言行得体),③处世融通(周全)。
全国通用2020_2022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名著阅读(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通用2020_2022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 名著阅读【2022】(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注】①善:唱得好。
②反之:再唱一遍。
1.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
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答案】1.①这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②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仁的礼乐徒具形式;礼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玉帛钟鼓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根本精神。
2.(1)示例:①击磬(于卫)②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③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2)①修身。
“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
②善学。
“反之”,唱得好就请对方再唱一遍,切磋琢磨,增进技艺。
学无常师。
③遵礼。
“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礼以行之”,“依于仁,游于艺”。
④君子风范。
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礼呀礼呀,仅仅说的是玉器和丝帛吗?乐呀乐呀,仅仅说的是钟鼓等乐器吗?孔子针对春秋时期权贵奢侈成风,礼乐流于玉帛钟鼓等形式而失去了原有的实质内容等现象,发出了深深地慨叹。
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专注于这些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实质。
在那样一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希冀用礼乐教化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但缺少了这样的认识,以玉帛钟鼓为表现的礼乐教化就会成空洞的形式,没有了内涵蕴义,就不是孔子心中的礼乐了。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
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阅读与写作之段中语段教案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写作之段中语段教案一、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例1、呼应照应07江苏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麦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
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杳,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
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扰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麦天,真的要到了。
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
麦天,是农人的苦日子,却也是大节日。
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
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
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
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
“麦梢黄,女看娘”。
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
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
走亲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着篮子,拎着袋子,提着盒子,装的无非是些鲜果吃食之类。
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
说思念,叙家常,夸丈夫,聊弦子;自然也少不了说些打工挣钱的难处,孩子上学的忧心,新农村建设的信息。
到丁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
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
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镰刀扫把,筛子簸箕,应有尽有。
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
高三语文-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教案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名著阅读
语言基础运用
一、名著阅读
《论语》阅读
1.高考命题方向及备考要求
2. 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解析
3.《论语》阅读备考建议
《红楼梦》阅读
1.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讲析
2.《红楼梦》阅读备考建议
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讲析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探寻名著阅读及语言基础运用考查的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学科
语文
学段:高三
年级
高三
教材
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年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明确高考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考查的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①2020东城区期末模拟试题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题目解析
②明确高考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考查的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高三语文优秀教案(6篇)

高三语文优秀教案(6篇)1. 《红楼梦》教学设计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高三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掌握分析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批判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步骤1.导入: 通过展示书籍封面和介绍作者背景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
2.梗概讲解: 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和主要人物关系。
3.分析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4.分析人物形象: 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等。
5.阅读和讨论: 学生阅读指定章节,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问题和交流感想。
6.个人写作: 学生根据所读章节和讨论的内容撰写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扩展活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全本小说,并撰写读后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说人物扮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 中国古诗教学设计教案简介本教案是专门针对高三学生学习中国古诗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理解和鉴赏中国古诗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掌握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提高写作和创新思维能力1.导入: 通过播放古代音乐和展示古诗名句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
2.介绍古诗概述: 简要介绍古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3.鉴赏名篇: 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辅以注释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修辞手法学习: 分析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意象的运用。
5.创作练习: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创作一首古诗。
6.朗诵和评析: 学生互相朗诵自己的古诗,并进行评析和讨论。
扩展活动•学生学习并欣赏更多的古诗作品,挑选自己喜欢的进行分析。
•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3.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案简介该教案设计旨在提高高三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强化对古代中国文字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目标•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增强对文言文篇章的解读能力教学步骤1.导入: 通过展示文言文的魅力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兴趣。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红楼梦专场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红楼梦专场考试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
“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
”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①(biàn)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②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
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
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
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名著阅读
语言基础运用
一、名著阅读
《论语》阅读
1.高考命题方向及备考要求
2. 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解析
3.《论语》阅读备考建议
《红楼梦》阅读
1.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讲析
2.《红楼梦》阅读备考建议
二、语言基础运用
1.高考命题方向解说
2. 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讲析
①2020东城区期末模拟试题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题目解析
课题
探寻名著阅读及语言基础运用考查的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学科
语文
学段:高三
年级
高三
教材
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年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2020东城期末模拟试题,明确高考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考查的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