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结合心理分析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学者,他主要从事非正式咨询工作,以结合案例研究、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心理。
他曾经提出了人格理论,作为解释人类性格和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2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内在力量的影响,人格由这些力量产生并影响,即三大欲望:性欲、自我欲望和安全欲望。
这里的欲望有基本的价值认同,即性欲是人们满足性欲望的基本动机,自我欲望是人们追求独立和自我尊严的基本动机,而安全欲望是人们追求安全和安定的基本动机。
3 欲望和安全防线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社会生物,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人需要维持欲望的平衡,即以牺牲部分欲望为代价来获得报酬。
然而,这些欲望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施压,于是人们会形成一种安全防线,以此来维持内部的欲望平衡。
4 人格三部分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一种定义复杂的人格三部分理论,他将人格划
分为:超我、意志和意识。
意志在压抑部分欲望活动时起着核心作用,负责维持和表达抑制欲望的机制;而超我则负责抑制和维持欲望的平衡。
5 结论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基于欲望的平衡
和超我的意识控制上的。
通过控制试图实现过去和现在的斗争,它给
人们带来了一种象征活动的理解,促使个体成为独立的、可控的和自
我意识的个体。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和繁殖期,每一个阶段都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特定的冲突有关。
1. 口腔期: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和焦虑主要集中在口腔区域。
婴儿通过吮吸和咀嚼来获得满足感,这也是他们的主要方式。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上的问题,如吸烟、咬指甲等。
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儿童2到4岁之间,主要涉及到控制和排泄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也是他们与父母和社会规则进行互动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者缺乏自律等问题。
3. 繁殖期:繁殖期发生在儿童4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别产生兴趣,并开始摹仿和学习性别角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性别认同的困扰或者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问题或者性别焦虑等。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成长和形成的框架。
通过不同阶段的冲突和满足,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论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因为它过于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并且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如遗传和社会环境。
虽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已经被其他更全面的理论所取代,但它仍然对我们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形成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匡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健康的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潜伏期(6~12岁)
表现:性活动在这一阶段受到压抑, 对性缺乏兴趣。 快乐来自外界, 如学习、体育以及与同辈人的集体本能是潜 伏的,但是前面各阶段被压抑的记 忆是完好无缺的,会影响日后的个
人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生殖期(12~20岁)
表现: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 得满足,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
偶
处理不当的危害:孩子可能出 现早恋,叛逆的情况。由于此 时心理上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状
态,极易走极端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 展理论
-
目录
一、弗洛伊德的 人格发展理论
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的 五个时期:口唇期(0~1 岁)、肛门期(1~3岁)、性 器期(3~6岁)、潜伏期 (6~12岁)、生殖器(12~20 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
表现:口腔周围是快乐的中心,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 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
处理不当的危害:若宝宝在此期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乐观开朗,即
口口腔性快乐。
如果家长前期阻止宝宝,宝宝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到2岁。
甚至3岁说不定都还要吃手等,导致"口欲期结固"。长大后也有不良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性器期(3~6岁)
表现: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满足 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喜欢抚摸或 显示生殖器官以及性幻想。此期 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 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理论概述

古籍文献中有关图腾的记载
匈奴狼的传说:《魏书》 匈奴狼的传说:《魏书》 中讲到:匈奴单于生了二 个女儿,人长的很漂亮。 单于想:这么漂亮的姑娘 这么可以嫁给凡人呢,应 该许配给天。于是筑了一 个高台,令两个女儿生活 其中。过了三年,有一只 老狼昼夜守在台边嗥叫。 小女儿想:“ 小女儿想:“我父亲让我 来这,欲与天配,而今狼 来,或许是上天注定。” 来,或许是上天注定。” 于是成为狼妻并产子。后 来繁衍成国,所以匈奴人 好引吭高歌,仿佛狼嗥。
弗洛伊德编外论之图腾与禁忌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 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 文化现象。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 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 标志。
几种图腾
各名族的图腾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哈萨克族 白虎族 朝鲜族 龙图腾 鹰图腾 狼图腾 马图腾 雄性白虎 虎和熊
生活环境:这些猴子共同生活在一个很大的 生活环境:这些猴子共同生活在一个很大的 开放式笼子里。笼子的一侧连着个很小的笼 子,即实验场地,一次可以容纳一只猴子参 与实验。 替代金钱:实验者在直径为一英寸的小银盘 替代金钱:实验者在直径为一英寸的小银盘 中间钻了个眼,做点有点像中国古代的铜钱, 以此作为货币。
自我 本我
自我对现实和本 我的协调
先办我的事
不要急,大家慢 慢来!!
先办我的事
管理员
现实
本我
超我
你要好好办事
☎
自我
超我对自我的监督
人格论之人格发展
口唇期
口唇期(0 口唇期(0-1岁):口唇区为快感中心 在口唇期婴儿如没有很好得到满足, 在口唇期婴儿如没有很好得到满足 , 成 人后容易缺少安全感, 会出现如咬拇指、 人后容易缺少安全感 , 会出现如咬拇指 、 恐惧、自卑、自恋等行为方式. 恐惧、自卑、自恋等行为方式. 欲望过度满足, 力比多” 欲望过度满足 , “ 力比多 ” 则 “ 固结 ” 固结” 在这一阶段, 会产生过度依赖别人, 在这一阶段 , 会产生过度依赖别人 , 容 易嫉妒别人等问题。 易嫉妒别人等问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easure Principle
↓
Reality Principle
→ Pleasure Principle
Reality Principle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the id rules behavior by obeying only the pleasure principle. People at that age only seek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aiming to satisfy cravings such as hunger, thirst and sex.
《自我与本我》
Some Ideas of Sigmund Freud
人格结构理论: Id, Ego, Superego (自我、本我、
超我)
精神层次理论 : Conscious, Preconscious , Unconscious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心理治疗法: Free Association, Dream Interpretation, Transference(自由联想、释梦、
The reality principle is more focused on the long-term and is more goal-oriented while the pleasure principle disregards everything except for the immediate fulfillment of its desires.
移情)
Pleasure Principle
and
Reality Principle
Pleasure Principle
In Freudian psychology, the pleasure principle is the instinctual seeking of pleasure and avoiding of pain in order to satisfy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Specifically, the pleasure principle is the driving force guiding the id.
Reality Principle
In Freudian psychology, the reality principle is the ability of the mind to assess the reality of the external world, and to act upon it accordingly, as opposed to acting on the pleasure principle.
《梦的解析》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ty (1905)
《性学三论》
On Narcissism (1914) 《论自恋》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1920)
《超越快乐原则》
The Ego and the Id (1923)
The pleasure principle is the psychoanalytic concept based on the pleasure drive of the id in which people seek pleasure and avoid suffering in order to satisfy their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As people mature, the id's pleasure-seeking is modified by the reality principle.
Maturity is learning to endure the pain of
deferred gratification when reality requires it. Freud argued that “an ego thus educated has become ‘reasonable’; it
Because they tend to be more concerned with things such as social appropriateness and responsibility. Most adults have developed the capacity for the reality principle in their ego. They have learned to override the constant and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demands of the id.
As it succeeds in establishing its dominance as a regulatory principle over the id, the search for satisfaction does not take the most direct routes, but instead postpones attainment of its goal in accordance with conditions imposed by the outside world, or in other words, deferred gratification.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婴儿的初级心理系统的特点是顺从心理冲 动、追求快乐,这就是快乐原则;
同时,人生活在社会中,道德、法律等都 要求人们克制本能冲动,适应现实生活, 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就 是现实原则。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是弗洛伊德早期精神 分析理论主要观点之一。
Throughout childhood, children learn how to control their urges and behave in ways that are socially appropriat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children who are better at delaying gratification may have better defined egos.
These two concepts can be viewed in psychological terms or processes, with the pleasure principle being considered the primary process that is moderated by the secondary process( the reality principle).
no longer lets itself be governed by the
pleasure principle, but obeys the reality
principle, which also, at bottom, seeks to
obtain pleasure, but pleasure which is
In human development, the transition in dominance from the pleasure principle to the reality principl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
Sigmund Freud
( 6 May 1856 – 23 Sept. 1939)
was an Austrian neurologist who became known
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psychoanalysis.
Major works by Freu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899 [1900])
Pleasure Principle
vs.
Reality Principle
Comparison
Similarity:
Both the reality principle and pleasure principle pursue personal gratification.
Difference:
assured through taking account of reality,
even though it is pleasure postponed and diminished”.
The reality principle and pleasure principle are two competing concepts established by Fre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