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共25页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第二章《史记》

古代文学第二章《史记》

《史记》的叙事成就——互见法

《史记》运用了“互见法”即在人物传记中,同一个事件 牵涉到几个人物,不可能在这些人的传记里都重复一遍, 这事对突出谁的性格最为典型,司马迁就把它写在谁的传 记里,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只用“在某某传中”一句加以 说明,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史方法。这一说法最早见 于苏洵的《嘉佑集· 卷八· 史论下》“迁之传廉颇也,议救閼 与之失不载焉,见之《赵奢传》;传郦食其,谋挠楚权之 谬不载也,见之《留侯传》;固之传周勃焉,汗出洽背之 耻不载也,见之《王陵传》;传董仲舒也,议和亲之疏不 载也,见之《匈奴传》。夫颇、食其、仲舒功十而过一者 也,苟列一以疵十,后之庸人必曰,智如廉颇,辩如郦食 其,忠如周勃,贤如董仲舒,而十功不能赎过,则将苦其 难而怠矣,是故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则其于善也,不 亦隐而章乎。”

《史记》的文学成就




采用了合理的虚构,刻画详细的情节,具有小说的因 素。如李斯的观鼠论鼠、项羽的垓下悲歌等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细节刻画常常密切配合,相辅相 成。 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酷吏列 传》与《循吏列传》、《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 等等互相对比反衬,突出人物的个性。 《史记》是二十五史中最具有抒情性的一部,具有强 烈的悲剧性 。


原则:尚简易,绌繁缛;贵卑议,忌深文。 先秦诸子之中影响最大者首推儒、道两家,司马迁 从小奠定了儒、道思想的基础。 儒家具有积极进取的阳刚精神,重群体利益,倾心 于庙堂;道家具有清静寡欲的阴柔气质,重个体人 格,钟情于山林。 司马迁以道訾儒,以儒诋道,排斥二者不合理因素, 而将合理成分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具有亦儒亦道,非儒非道的 特征,贯穿于政治、描写、经济等各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 共27页PPT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 共27页PPT资料

着出征的军队,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后来
写成了《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对西南地区的物产、
地貌做了详尽的记述。这次出游使他得到了难以得到的可贵的
资料。
第三次:随武帝“封禅”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
山 “封禅”,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泰山。
魏公子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帮
助。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皇帝的侍卫官,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管皇帝的车驾、门卫,皇帝外出时随行左右。),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入仕后,奉武帝之命,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
)、笮(四川汉源)、昆明。这一带属少数民族居住区,司马迁随
隘)。 (二)经过实地考查,《史记》的记述更加真实可靠; (三)将旅途见闻穿插进《史记》(其中多有历史人物的逸闻。如,
在刘邦的家乡,他采访到刘邦贪酒好色的故事,也了解到樊哙等人屠狗卖缯
的生活),是使这部史书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重要因素。
“行万里路”还表现在司马迁广泛结交熟知历史 事件的人,或历史人物的亲友,从他们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和《史记》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前
87),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汉 代京畿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
风,各相当于一个郡) 人。
三次壮游,(一)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更深刻更全 面地认识了社会。他认识到,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的,也是贩 夫走卒的。《史记》能描绘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 多年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与此密切相关;而这点,恰是别的史 学家难以认识到的(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

史记精读讲义

史记精读讲义

第一讲先秦历史著作简介一、殷商至春秋时的散文1、文字的产生及书写文学的萌芽我国文字最早产生于何时尚不能断定。

从出土文物看,还没有发现商代以前的文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的刻画不同形状的符号,但还不能算是文字,字数总共达到五千上。

甲骨文是现在能看到期的目前最早的我国文字。

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几经演变而成的。

我国文字的特点在甲骨文里已形成。

商代文献最可靠的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易卦爻辞”《尚书》里也保存了一部分,这些文献中有一部分已略具文字意味。

商周时期的知识和文化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里,有掌管知识和文化的巫和史。

周初的人说“殷先人有册有史”(《尚书·多上》)可见商代还是有不少文献的,但今已不传,。

商代的书写条件比商进步,史官的名称有内史、太史等,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但周代的文献保存下来的也不多。

2、《尚书》我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尚书》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汉初搜得二十九篇,《尚书》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以及一些记述文字等。

《尚书》中的《周诰》是周初的散文代表,现代人读起来佶屈聱牙,不容易懂。

原因是《周诰》中的文辞,全是用当时的口语记录的文告和演讲,记录以后一直没有什么变动,于是那种言语渐渐随时代而僵化了。

西周、东周和春秋时代诗歌已有了很高的成就,产生了一部伟大的《诗经》,其中许多优秀作品,而流传下来的散文却不多,出色的也少。

这也许由于当时散文写作水平还比较低,同时也不容易保存。

西周和春秋时代应该有大量记事和记言而文字。

后来的《国语》《左传》记载了西周和春秋时代文人的一些谏词、书信和行人(各国使者)的辞令等,大约不免经过后人的加工润色。

3、《春秋》在历史散文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编年体的是《春秋》,编撰者是孔子。

记述从鲁隐公元年(BC722)至鲁哀公十四年(BC480)共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情作了一些评价,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文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和后人自以为的春秋笔法。

《史记》课件(

《史记》课件(

《史记》课件(一、教学内容《史记》课件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材中“史记专题”展开,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史记的体例与特点”,详细内容包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编纂背景、史记的体例、史记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编纂背景,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其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与价值。

3. 培养学生运用史记知识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司马迁与《史记》的关系,史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史记》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司马迁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史记作者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史记》的编纂背景、体例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选取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分析其性格特点,让学生了解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特点。

4. 例题讲解:以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史记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史记中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

六、板书设计1. 司马迁与《史记》编纂背景体例特点主要内容历史价值2. 史记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史记》中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分析其特点和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史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史记》原著,深入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推荐有关史记研究的学术文章和书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史记的历史价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司马迁与《史记》的关系,史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

《史记》ppt课件(42页)

《史记》ppt课件(42页)

【解说】司马迁阐述汉初汲黯、郑当时 二位大臣之事迹。汲黯于景帝时任太子 洗马,在武帝时任东海太守,后又召为 主爵都尉;而郑当时则先任太子舍人, 后迁为大农令。二人其时皆位居高官, 受人敬畏,每日户限为穿,车如流水马 如龙,巴结逢迎者,不计其数。由于其 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之性,不适官场, 后俱丢官失势,致生计陷亦入困境。与 此同时,宾客 尽散,门前冷落车马稀。 司马迁复例举下邽人翟公,乃汉文帝时
1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 纪》
释: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 本纪》
释:干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
责备。赏析:在鸿门宴上,刘邦担心被项羽手下谋杀,借 上厕所之机准备逃走,可又担心没有向项羽辞行,有失礼 节,这时樊哙就以此言相劝。刘邦也因此躲过一劫。就当 时情形来看,刘邦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关乎性命的关 键时期,也就顾不上什么“细谨”、“小让”。但今天我 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对自己 平时的一言一行等细微末节也应加以重视,小的过失要时 常防范并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图伟
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7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8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luqu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201611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

《史记》.ppt

《史记》.ppt
见盛观衰;详变略渐;互见法;连类法等) • 4、树立了史传文的艺术楷模
【经典概述】
• 一、司马迁生平及思想 • 二、《史记》之内容与体例 • 三、《史记》之成就与贡献 • 四、史记节选欣赏
四、史记节选欣赏
•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 原文: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 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
察 终 , 见 盛
总 原 则 :
• 列传——志人物——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 观
代表性历史人物的传记。

【经典概述】
• 一、司马迁生平及思想 • 二、《史记》之内容与体例 • 三、《史记》之成就与贡献 • 四、史记节选欣赏
三、《史记》之成就与贡献
• 1、规范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百科全书式) • 2、确立了重实录的史学精神(不虚美、不隐恶) • 3、创立了史学研究的体例与方法(纪传体;原始察终,
•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 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 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史记》的体例
• 本纪——序帝王——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为纲,以
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记载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 原
• 表——系时事——用清晰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各个 始
• •
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详制度——专门记述礼乐、军事、历法、天文、 祭祀、水利、经济等社会政治制度;
世家——记侯国——主要叙述侯王和有特殊功勋人物 的历史;
• 一、司马迁生平及思想 • 二、《史记》之内容与体例 • 三、《史记》之成就与贡献 • 四、史记节选欣赏
二、《史记》之内容与体例

《史记》讲读

《史记》讲读

教案
第一讲
概述:(上)后人对《史记》有代表性的评价。 《史记》的史学成就:实录精神。“厥协六经 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卓, 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 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对史体的创例 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 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与史实。 《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 系。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
(2)本课程注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经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与派生 人文内涵的核心地位。本项目又把教师研究性 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 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 在实质,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而不为外在时 尚、商业炒作所左右。
第九讲
《齐太公世家》:本篇的史料本《国语》、 《左传》、《公羊传》,又参以《管子》、 《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诸 书而成,记载了从齐太公始封到田和代齐的齐 国六百余年的历史,内容繁浩,头绪繁杂,但 是司马迁以“略小取大,举重明轻”的剪裁工 夫予以了清晰的记述。主要是抓住三个阶段, 着重记述了太公与桓公的事迹,并对两位贤相 管仲、晏婴的政绩多有载录。
第八讲(续)
《平准书》中表现出司马迁“以礼义防于利”、 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减少国家对 经济的行政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经济思想。 亦可看出,司马迁肯定经济的重要性,把经济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记录下来并加以研讨,而 且还表现出由当时的经济问题引发出来的社会 政治问题,比如酷吏(可参看《酷吏列传》), 苛政(可参看《封禅书》、《匈奴列传》、 《大宛列传》),腐败,等等,对大一统封建 王朝繁荣背后的诸多隐患予以揭示,富于批判 精神。
第六讲(续)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专业知识讲座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专业知识讲座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前
87),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汉 代京畿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
风,各相当于一个郡) 人。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当供之参处考,之请用(联,一系不能本)作人身为或世科网学站依删据除,。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周朝史官,后避难离开周地 ,分别去了卫、赵、秦等国。司马迁是去秦国一支的后裔。 在司马迁的直系祖先中有像司马错、司马靳那样的军事人才 ,也有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管理的人。而在他的的旁系族人中 ,也有像蒯聩那样尚武好勇的人。家族传统对司马迁的思想 产生了深远影响。
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司当马之迁处,还请去联过系西本北人或的网空站峒删(除今。甘肃平凉。据《五帝 本纪》)。足迹遍及全国,只可惜,他没有留下像《徐霞客游记 》那样的旅行日记,否则,中国又多了一部足可以和《史记》 媲美的巨著。
三次壮游,(一)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更深刻更全 面地认识了社会。他认识到,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的,也是贩 夫走卒的。《史记》能描绘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 多年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与此密切相关;而这点,恰是别的史 学家难以认识到的(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
家谱。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除《史记》外,其它官修史书叙述范围的相对狭
司马迁少年时候在家乡参加过农业劳动。大概在他8岁那年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父亲司马谈出任太史令,他随父亲迁 居长安。太史令掌管国家图书资料(《太史公序》:“天下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到长安后,司马迁有了极好的读书条件, 十岁时就能读到当时人很难见到的用籀文(大篆)书写的古书( “年十岁则诵古文”)。他也向名师求教,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 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奠定了深厚的 学问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