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理3. 认识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地貌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2. 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构造、岩性、人类活动等3. 地貌作用机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4. 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地貌作用机理及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2. 难点:地貌形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地貌演化过程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形成因素、地貌作用机理及地貌类型特征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地貌实地考察,增强对地貌特征的认识4.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貌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2. 讲解地貌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明确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3. 讲解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介绍气候、构造、岩性、人类活动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4. 讲解地貌作用机理:阐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地貌作用的过程和作用机理5. 介绍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分析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6.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地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7.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地貌特征8.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10.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授:评估学生对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形成因素、地貌作用机理及地貌类型特征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典型地貌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docx

《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地貌学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及技能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的主要FI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在人为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卜•各种地貌形态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演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感知和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要求:通过室内地貌教学模型、地形图、航片等的观察并结合野外教学实习,能够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考虑实验课时的限制,本课程选取的实验是常见的、与本地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形图、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五个实验观察内容。
其中河流地貌的观察需要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和调查。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考查。
室内地貌教学模型以及地貌类型的观察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其组合特点,通过地形图、航片的观察,能够判读出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在河流地貌的观察中,要能够联系实际,回答师生提出的实际问题。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实验一:地形图(航片、卫片)的判读说明和要求: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河流流向、地表形态特征,理解最佳野外实习路线的选取理由。
实验二:河流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实地认识流水作用塑造的河床、阶地、深槽、浅滩、沉积平原等各种地表形态及其空间分布,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河流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
实验三:喀斯特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认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因素及其演化规律,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喀斯特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打下基础。
实验四: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认识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理解人类对黄土地貌的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

《地貌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415课程名称:地貌学Geomorphology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普通物理等基础课总学时:32 ;授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地貌学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是在学习了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将着重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一一地质构造和岩石、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营力作用及人类活动、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时间因素、主要的典型地貌特征作详细介绍。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地貌的发育受到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的影响;掌握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发育规律,掌握地表形态在这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地貌既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对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貌形态进行分析、鉴别和从中提取自然地理信息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内容共九章,各章及实验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如下:1.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树立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了解地貌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地貌学发展简史。
重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难点: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
2.地貌与构造(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全球构造地貌;理解大地构造地貌;掌握水平岩层构造地貌、褶皱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地貌等。
重点:各种构造地貌的特征与识别标志。
难点:各种构造地貌现象的分析;大地构造地貌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3.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块体运动的力学机制,理解风化作用、风化壳及主要岩石的风化地形特征及层次性;掌握崩塌、滑坡、蠕动等坡地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的基本特征。
7《地貌学》实验指导书

《地貌学》实验指导书地貌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课堂上讲授的地貌知识,一般是各种地貌类型的典型特征,地貌形成和发展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模式化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性。
实际上,地貌的类型众多、形态各异、成因复杂、规模大小悬殊,往往与课本上介绍的有很大差别,学生不容易识别。
通过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地貌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实际观察技能。
地貌课堂实习,主要是利用地貌模型、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等,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地貌野外实习,往往选定几个典型地区作为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并由指导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概况,使学生对实习地区有一个总体认识,以利于通过野外实习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课堂实习需要的资料和用具,包括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立体镜、描图纸、铅笔、三角尺、圆规等;野外实习需要的资料和用具,包括地形图、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锤、气压高度计、望远镜、照相机、皮尺、野外记录本等。
配合地貌教学需要,本实验指导书选编了地形图地貌判读、航空像片地貌判读,以及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野外实习观察和室内航片、卫片判读,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基本地貌知识,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地形图的地貌判读1.1目的与要求通过实习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
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1.2主要内容(1)熟悉地形图中的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
(2)熟悉各种类型地貌形态、形态组合、成因类型及相应物质组成的具体特征;(3)分析与各种地貌形态对应的地形等高线典型图式。
1.3仪器用品:地形图1.4原理方法地形图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形图的地貌判读,就是从等高线形式的变化出发,利用等高线形式与地貌形态间的对应关系、等高线形式变化与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的一致性,分析地貌形态与形态类型组合,判译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物质组成。
《地质地貌学》实验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实验学时:开课学期:实验室:学分:独立设课:是一、学时分配及类型《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核心课程,该课程总学时为48,其中实验课学时为14,实验项目数7个。
本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实践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锻炼。
另外,本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常见矿物、岩石的形态特征,能够对各类矿物、岩石进行准确鉴定,掌握地质与地貌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验证课堂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日后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本课程设置的实验内容见表1。
表1 实验项目学时及类型(2)实验类型:A.演示型,B验证型,C.综合型,D.设计型,E.研究型。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项目一: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观察目的要求:熟悉矿物的形态及某些物理性质及其属于的含义,并明确其基本概念;掌握用肉眼和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矿物形态及其物理性质观察鉴定的技能;面对实物仔细进行观察,掌握各种物理性质典型标本的特征;爱护标本,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锤击标本或任意在标本上盐酸。
主要内容:单个晶体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典型矿物物理性的观察、验证。
主要仪器:放大镜、条痕板、小道、硬度计、小锤。
教学方式:讲练结合、独立操作。
实验项目二:常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的鉴定目的要求:熟悉硅酸盐矿物结晶构造特点与构造类型;从硅酸盐矿物的内部构造与外部性状的相互联系上掌握硅酸盐造岩矿物(如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石英和橄榄石等)的鉴定特征;熟练掌握矿物物理性质的鉴定技能,准确地鉴定出未知矿物的物理性状;学会查鉴定矿物顺序表的方法与步骤,根据知矿物的物理性状,准确地鉴定出矿物名称。
主要内容: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等鉴定和未知矿物的鉴定。
地质地貌学实习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习大纲实习项目:课程实习学时:1周学分:1项目编码:12015001适用专业:04地理科学大纲主笔人:刘会平主审人:林媚珍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地貌学部分的基本教学环节。
通过这次实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为学习自然地理及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习方式与基本要求实习方式:教师指导下的野外考察和研究。
基本要求:第一,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正确使用野外调查工具和仪器,了解地层构成、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区域地史与地貌类型、成因、演化和利用,做好记录,并进行独立分析。
第二,根据在实习中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和观察记录,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独立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三、实习安排与主要内容提要第1天:上午从广州到韶关,下午韶关市区帽峰山地层系统和浈江河流地貌考察;第2天:韶关市郊芙蓉山地层系统、地质剖面与地质构造;第3天:丹霞山红色岩系的形成、特点与演化;丹霞地貌成因与特征分析;第4天:乳源县大峡谷的地质基础、地貌特征与成因分析;第5天:大宝山铁矿的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开采条件与储量分析;第6天:南雄—曲江盆地石灰岩地层与古人的遗址考察;第7天:上午北江韶关段河流地貌考察,下午返校。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地质学基础与自然地理课程学习结束时(二年级上学期)实习地点:韶关市及其周边地区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考核方式:根据上交的实习报告、实习笔记(日记)和思想汇报的质量,参考学生在实。
《地质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 031301003开课学期: 2课程总学时/实验总学时:90 /18是否独立开设:否实验室名称: 地质地貌学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矿物、岩石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有关矿物、岩石和古生物有直观认识,并初步掌握构造、地质图的分析以及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
三、成绩考核方法考核:考核在实验课中安排,每个学生抽取各类标本,由老师当面考核其观察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定名的准确性。
实验内容:实验一矿物实验目的:了解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形态等等特征及矿物集合体形态。
实验方法和手段:观察手标本。
借助于无釉瓷板、指甲、小钢刀、放大镜等手段。
实验内容:重点掌握以下几种,其余标本为了解内容。
石英:晶体形态为六方柱及菱面体的聚形,柱面上有横纹。
岩石中常见为无晶形的粒状,晶洞中常见石英晶簇,在石英脉常为致密块状体。
具有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为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性硬,比重2.5-2.8。
水晶:无色透明的石英晶体。
含有杂质而带颜色的紫水晶(锰);烟水晶(有机质);蔷薇石英(又叫芙蓉石,含锰矿)。
由二氧化硅胶体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灰白色为玉遂,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或平行条带状这称玛瑙,不纯净、红绿各色称碧玉,黑、灰各色者称燧石。
具有脂肪或蜡状光泽,半透明,贝壳状断口。
黄铁矿:经常发育良好的晶形,六面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
六面体晶面上有与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条纹互相垂直,有时呈块状、粒状集合体或结核。
浅黄铜色,条痕黑色微带绿,强金属光泽,不透明。
硬度6-6.5,无解理,性脆。
在地表条件下易风化为褐铁矿。
正长石:又名钾长石,晶体为板状或短柱状,在延伸岩石中常为晶形不完全的短柱状颗粒。
肉红、浅黄、浅黄白色,玻璃或珍珠光泽,半透明。
硬度6,有两组解理直交。
是花岗岩和某些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622015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英文名称: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课内学时:32学分:2编写人:程新民一、课程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与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有关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第四纪环境的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课程简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新构造运动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学科,常以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多种理论与应用实际价值。
课程英文简介:The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synthesize curriculum ,including the Sedimentary ,the physical Geology ,the old Climatology ,the Palaeoantology the Newtectonism ,the Geology Chronology and so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ology is its main parts. The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sediment, biology ,climate ,stratigraphy ,neotectiontic movement and history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the Earth’s crust about two or three million years .The Geomorph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surface form, feature ,factor ,distribution and so on. Both the Geomorphology and the Quaternary Geology look on the surfac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evolution history as their research object. They also study identical problem from distinct angle.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re mutually supplement and very intimate with a lot of theor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s.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一)课程安排第一章绪论 2学时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 2学时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作用 2学时第四章流水、湖泊沼泽地貌与沉积物 2 学时第五章岩溶地貌与岩溶堆积物 2学时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2学时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2学时第八章海洋与海岸带地貌和沉积物 2学时第九章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方法 2学时第十章第四纪气候与海平面升降 2学时第十一章第四纪生物与古人类演化 2学时第十二章第四纪地层 2学时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 2学时(二)实验课程安排实验1:航、卫片的构造与冰川地貌观察 2学时实验2:航、卫片的流水地貌的观察 2学时实验3: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鉴定 2学时实验4: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鉴定 2学时四、教学参考书曹伯勋《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验课(不独立设课)(2)课程代码:070622015(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4)所属学科:地理科学(5)实验总学时:8学时(6)判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自编教学大纲(7)本课程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要求学生在航、卫片中认识构造地貌、冰川地貌及流水地貌,同时认识第四纪地层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5104课程名称:地貌学英文名称: Geomorphology实验总学时:12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在野外确定方位、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使用地质罗盘仪来量测岩层的产状、地形坡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通过对构造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海岸地貌的实验模型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地貌模型分析地貌特征的基本方法。
学会从地貌模型上分析和判断地貌的类型和成因,帮助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地貌现象的空间形态特征,地貌演化过程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想像力的内容。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地貌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内丘陵、台地、坡地、沟谷、湖泊等地貌及坡面防护工程的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能身临其景地真实感受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
1.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通过观察和判读地形图的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2.对教师的要求:熟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具有良好的野外地貌观察分析的能力。
3.对实验条件的要求:地质罗盘仪,1:5万或1:5万地形图,坐标纸、描图纸。
构造地貌、河流地貌、karst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地貌实物模型。
三、实验教学内容《地貌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地形图的实验判读、地 貌模型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校园地貌的野外考察四个部分。
实验项目一实验名称:地质罗盘的使用实验内容:了解地质罗盘仪的构造、功能及使用方法。
利用地质罗盘和地形图在野外定向、定点。
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等产状。
1.利用罗盘仪定向:(1)磁子午线定向 野外定向时,首先把罗盘刻度盘上“北”字和“南”字分别指向北图廓和南图廓,即令罗盘仪“N”、“S”两字的连线与地形图上磁子午线重合。
然后转动地图连同放置于图上的罗盘,直至磁北针与刻度盘“北”字(或0o)重合时为止。
(2)真子午线定向 首先将罗盘刻度上“北”字指向北图廓,并让刻度盘“北”、“南”注记连结线与东图廓或西图廓线重合。
然后按照南图廓外所绘“三北”(真北、磁北和坐标北)方向图形中标注的磁偏角值,转动地图连同放置于图上的罗盘,使磁北针指向相应的磁偏角数值,使得地形图的方向就与实地相一致了。
(3)按坐标纵线定向 首先将罗盘上“北”字指向北图廓,并使刻度盘上“北”、“南”注记连成的南北线与坐标纵线重合(坐标纵线指地形图上方里的纵方向线)。
然后转动地形图连同其上的罗盘,依方向改正角的数值(坐标纵线北端偏于真子午线以东者为东偏,以西者为西偏)让磁针北端指向相应的角度值,即完成地形图定向。
2. 根据地形地物定向若观测者站立点周围有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山峰、河流交汇处、道路、独立树等),可转动地图形,使图上的地形地物与实地相应的地形地物位置吻合,则地形图定向即告完成。
3. 利用罗盘仪定位(点):利用地形图和罗盘在野外进行定点与定位:采用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地物定点等方法在地形图上实现定点与定位。
4. 岩层走向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5.岩层倾向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6.岩层倾角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学时:2实验目的与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等产状,利用地质罗盘和地形图在野外定向、定点。
实验条件:地质罗盘仪研究与思考:1. 如何利用地质罗盘仪在野外确定方向和位置?2. 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在野外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实验项目二实验名称:地形图的实验判读实验内容:地形图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形图的地貌判读,就是从等高线形式的变化出发,利用等高线形式与地貌形态间的对应关系、等高线形式变化与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的一致性,分析地貌形态与形态类型组合,判译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物质组成。
这样可以掌握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初步了解区域地貌的基本特征,还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细节。
1、了解地形图的使用:(1)熟悉地形图的比例尺、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2)熟悉各种类型地貌形态、形态组合、成因类型及相应物质组成的具体特征;(3)分析与各种地貌形态对应的地形等高线典型图式。
(4)通过教学,学会利用地形图和罗盘在野外进行定点与定位:采用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地物定点等方法在地形图上实现定点与定位。
2、地形图的判读内容:(1)确定地面特征线:在进行地貌判读时,首先确定地面特征线(地性线)的部位和走向。
(2)判别地面形态类型:根据等高线所反映的形态特征,初步确定大的形态类型。
(3)进行形态描述和形态计量:对于大、中、小形态类型的认识,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形态计量。
注意其组合规律和空间结构特点,运用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分析来把握不同地形面的垂直结构。
(4)分析形成原因:在对形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形态的成因分析,确定当地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是内力还是外力,从而判断可能存在的形态成因类型。
3、利用地形图在野外进行定点与定位:定点与定位工作也就是把持图人站立点位置或自然地理调查中所观察到的地形地物点标注于地形图上。
(1)后方交会法定点当站立点附近找不到明显地形地物,而在远方可以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地形地物,并且在图上也能找到它们时,可以利用后方交会法来确定站立点位置。
具体做法是:将地形图准确定向后,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物,利用前述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用三棱直尺的长边靠放于图内某一个明显地形符号上(譬如山头的三角符号中心),转动三棱尺瞄准远方的地物,并画一方向线。
再以同样的方法瞄准另一处地物,画出另一条方向线。
两条直线交会处就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如果两条方向线的交角大于150°或者小于30°,则需采用上述方法作出第三条方向线进行校核。
如果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结果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
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
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2)延长线法定点在站立点附近存在有明显地物(如桥梁、火车站等等),而地形图中的这些地物难以寻见时,如何迅速地确定站立点在图中的位置呢?这就需要采用延长线法来定点。
在此情况下,可以先不急于从图内查找那些站立点附近的明显地物,而要在地形图上寻找别的容易找到的显眼目标(如最高的山峰等)。
一经找到了显眼目标,就可利用直尺贴近图内所选目标,转动直尺瞄准远方目标物并画出一条方向线。
然后循着这条方向线的延长线很容易就能找到站立点附近的那些地物。
于是,站立点位置则可很容易被确定下来。
(3)用地形图与实地相对照的方法定点当站立点附近存在有明显地形地物,并且在地形图上也比较容易找到这些地形地物时,只要将地形图与实地加以对照,便可迅速地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4、在地形图上辩识山峰、山脊、垭口(鞍部)、台地、洼地、陡崖、U形谷、河流等常见地形。
(1)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2)山脊: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3)鞍部: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4)台地:台地四周一般有陡崖,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
故台地四周会有等高线交与一处的陡崖情况,且台地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5)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 (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
(6)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7)陡崖: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
(8)U形谷:等高线在谷底处呈U字形转折,在谷坡上比较密集 ,且由谷缘向谷底等高线逐渐变稀疏。
(9)河流: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河谷是地表坡面径流汇聚的地方。
在等高线图上,只要能够判断出判断山谷的位置,就可以判断河流的位置。
5、以水平比例尺1:10万、垂直比例尺1:5万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选择剖面线。
(2)确定剖面的水平比例尺1:10万和垂直比例尺1:5万。
(3)把剖面线与等高线的各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按水平比例尺转绘在水平坐标上,得到各对应点的纵垂线。
在图上绘制“水平线段”要与剖面线等长,以保持原图的水平比例尺不变。
(4)在纵坐标上引出各对应点海拔高度的水平线,确定与各对应点纵垂线的相交点。
(5)对照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表形态,把最终确定的相交点用曲线连接起来,在图中做必要的注记(例如比例尺、高度等),即为沿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学时:4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实验条件:地形图、罗盘仪、坐标纸、描图纸、铅笔、直尺等。
研究与思考:1.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有哪些用途?2.地形图判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利用地形图在野外进行定点与定位?4.如何在地形图上辩识山峰、山脊、垭口(鞍部)、台地、洼地、陡崖、U形谷、河流等常见地形?5.如何利用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实验项目三实验名称:地貌模型的实验观察分析实验内容:从地貌模型上观察以下各类型地貌及其形态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岩层的褶皱(背斜、向斜、单斜)及倒置地形,断层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及断层地貌等构造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