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论文
陕北文化作文

陕北文化作文《陕北的窑洞,我的独特记忆我一直觉得陕北是个特别神奇的地方,那里的文化就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味。
就说陕北的窑洞吧,真的是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去陕北亲戚家的时候,一路颠簸过去,等到了地方,我眼睛就被那些窑洞给抓住了。
窑洞的外观看起来笨笨的,但又特别朴实。
用手一摸那土墙,粗粗的,还有些小颗粒感,那是泥土和岁月的痕迹。
从外面看,窑洞就像趴在半山腰的大蜗牛壳。
洞口不大,上面有着很有特色的门帘,花花绿绿的,可喜庆了。
走进窑洞,嚯,可暖和了。
冬天的冷风被窑洞厚厚的土墙挡在了外面,里面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窝。
亲戚家的窑洞里,家具摆放得满满当当。
中间是一张大炕,占了不少地方。
那炕啊,硬邦邦的,但却很温馨。
我一屁股坐上去,哎,感觉都说不出来。
亲戚家孩子还笑话我傻愣愣的样子。
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更有意思了。
我们一家人都挤在炕上,被子虽然不是特别华丽,但厚厚的,裹在身上很舒服。
我一开始睡不着,就听着亲戚唠家常,他们说话的腔调,带着强大的陕北音,像是从很遥远的地方传来一种韵味。
墙上有那种简单的年画,花花绿绿的图案,虽然有些模糊,但是看着挺有感觉。
灯光昏昏黄黄的,把整个窑洞都照得暖暖的。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腰酸背痛的,毕竟这炕跟我家的床可不一样。
可我却觉得很快乐,这种住在窑洞里的奇特感受,就像一个独特的宝藏被我发现了。
陕北的窑洞,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像是把陕北的文化和温暖都给藏在里头了。
《陕北美食,舌尖上的陕北》陕北啊,那美食也是一绝。
别的不说,就那羊肉泡馍就把我的魂儿给勾走了。
那一回我在陕北的集市上,到处都是热腾腾的小吃摊。
闻着味儿就找到了一家羊肉泡馍的小馆子。
一进门,那股羊肉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馆子不大,桌椅看着也有些年头了,不过收拾得挺干净。
我找了个位置坐下,眼睛就盯着厨房看。
师傅在那切羊肉呢,手起刀落,那羊肉片切得厚薄均匀。
每一片羊肉都带着微微的粉色,油花在上面闪烁着。
这时候,馍也端到我面前了。
这馍硬邦邦的,就像一个小盾牌。
大学生对陕北窑洞的认识

大学生对陕北窑洞的认识
陕北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名居形式,中华名族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起来的。
早在120万年以前,黄土开始堆积,先民的穴居便在陕北落下了深根,从此,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陕北的象征。
窑洞的自然基础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土窑,石窑,砖窑等主要类型,形成多样,千姿百态,如同满天繁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前丘百壑之中。
黄土高坡形成的条件
干燥,黄土,大风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又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
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季的,即春种秋收,冬天便没有了农活。
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
陕北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居住。
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弃。
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多彩的黄土高原人文论文

1黄土高原洞穴文化的基本内涵(1)朴素朴素的地方文化陕北黄土高原洞穴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窑洞与黄土的完美融合,给人们带来了朴素、朴素、祥和的生活场景。
其中,崖窑群围绕山川水沟而建,与远处的景色相得益彰。
俯瞰四合院窑炉,星光熠熠,给人一种粗犷之美和大胆的视觉之美,也给人一种独特的乡土感。
黄土高原的窑洞位于薄雾笼罩的山谷中。
庭院宽敞,交通便利。
窑前通常有红、黄两种辣椒和玉米,给人以丰收的喜悦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时,窑洞的窗户上还贴着红色剪纸和窗饰,反映了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剪纸文化。
陕北腰鼓热情高涨,新天佑晶莹剔透,显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土高原洞穴文化。
(2)具有延安特色的政治观点黄土高原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挖洞的古老习惯,包括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黄土高原洞穴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政治密切相关。
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岁月中,陕北窑洞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的根据地。
这不仅代表了延安精神,也是中国革命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
洞穴文化也有其独特的政治思想。
同时,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也展示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生存而战的勇气和信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是对陕北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人文风俗的传承和传承,凝聚成一种独特的窑洞文化。
(3)人与自然的统一生态观最早的窑洞是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达到生存的目的而建造的。
因此,在修建窑洞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黄土高原连续沟壑、纵横谷、陡坡、高粱等地理环境特征。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基础,结合其丰富的黄土资源,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原始窑洞建筑,体现了环境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窑洞根据自身特点,利用黄土层的蓄热保温性能,有利于抵御黄河流域的严冬。
从窑洞结构类型来看,崖窑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窑址。
山洞后面的土崖通常有10米高。
虽然坡度大而陡,但它利用了黄土良好的垂直度。
陕北的窑洞作文600字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祖先们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的。
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十三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它。
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窑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恋。
外婆家的窑洞,坐落在陕北米脂县龙镇乡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两孔住人,两孔储粮和堆放杂物。
住人的那两孔窑连成一体,分前窑和后窑,前窑的正门向外开着,后窑没有正门,只在侧面居中开了一个洞口,从前窑的正门进去,穿过那个侧门洞才能进到后窑,很是别致。
最具特色的是窑洞的窗户,它不像城市里那些楼房的窗户,全是玻璃的,而在造型别致、煞是好看的木质窗棂上糊了一层薄薄的麻纸,看似弱不禁风,实则环保耐用。
窗棂格子也贴着几朵剪纸窗花,使窑洞顿时有了生活韵味。
进了门,前窑右侧靠墙放置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层,里面放一些农家人织手工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备品。
再靠里边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锅台,高度只及人腰,与最里面的大土炕连在一起。
炕上面铺了一层芦苇席子和几块羊毛毡,每盘炕能睡四五个人。
窑洞内的设施极其简陋,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挂在窑顶的电灯泡,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
陕北农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纯朴,有一个能照亮全家的电灯就已经很满足了。
它比城里的高楼大厦更低碳环保,更节约能源,不用电梯,不用空调,且冬暖夏凉,更接近自然,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在我心中,窑洞是很美的。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陕北窖洞作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陕北窖洞作文《神奇的陕北窑洞》
嘿,你们知道吗?在咱中国有个特别神奇的地方,那就是陕北,那里有独特的陕北窑洞!
我听爷爷奶奶说呀,陕北窑洞那可是历史悠久得很呢!就像一个隐藏在黄土高原里的神秘宝藏。
窑洞冬暖夏凉,可舒服啦!就好像是大自然特意给陕北人民准备的一个温暖的家。
有一次,我去陕北的亲戚家玩,第一次亲眼看到了窑洞。
哇塞,那窑洞就像从土里长出来的一样,和周围的黄土浑然一体。
我兴奋地跑进去,里面凉凉的,和外面炎热的天气完全不一样。
我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感觉一切都好新鲜。
我问亲戚:“为啥要住窑洞呀?”亲戚笑着说:“娃呀,这窑洞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它不仅能住人,还能保护我们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窑洞里,我还和小伙伴们玩了好多游戏呢!我们在窑洞里跑来跑去,欢笑声回荡在整个窑洞。
晚上,我们躺在窑洞的炕上,透过小小的窗户看着天上的星星,那感觉,简直太棒啦!就好像我们和星星离得特别近,一伸手就能抓到似的。
陕北窑洞就像是黄土高原上的明珠,虽然它没有高楼大厦那么华丽,但是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它承载着陕北人民的生活和希望,也见证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我觉得呀,陕北窑洞就是咱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我们可得好好保护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这就是我的想法,你们觉得呢?。
陕北窑洞文化介绍800字

窑洞,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在陕北,是群众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空间,也是陕北的一道风景线。
走进陕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错落着各式各样的窑洞:土窑、石窑、砖窑、接口子窑、薄壳窑、柳把子窑、土基子窑、地窨子窑、崖窑等等。
土窑洞是陕北最原始最古老的窑洞。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吹到中国的西北高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
很早很早,我们的祖先就在黄土高坡上发明了土窑洞。
《诗经·大雅·绵》中即有“陶复陶冗,未有家室”的吟唱。
可以说,从轩辕黄帝始,陕北先民就居住在窑洞内,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在这里。
土窑洞是很容易刨挖的。
土窑的地基多选用胶土山坡,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面扩展,修成一个鸡蛋形的洞,再用宽镢刨光窑面,抹上粘泥,有时为了固实,窑顶间隔用柳椽支撑。
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者可达20多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仅1平方米左右,光线甚暗;另一种是半圆窗,约有3—4平方米,光线较好。
有的在土窑洞内还修爽堂,扩大居住空间。
土窑洞冬暖夏凉,修造容易,但窑内墙壁难以粉刷,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
为了弥补土窑洞的缺憾,于是有了接口子窑洞、石窑洞和砖窑洞,而最美观且牢固的是石窑洞。
石窑洞的建筑材料是石头,是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
面子颇讲究,有薄石斜砌活、锤子活、皮条錾活,细錾凿面活,还有水磨石活,常见的是细錾凿面、白灰勾缝的,窗户皆是圆窗。
临河川还有在石崖上挖的孔洞,这叫石窟,多为神佛居住,子长有钟山石窟,米脂有万佛洞石窟,榆阳有悬空寺石窟,府谷有石窟沟石窟。
毛泽东在志丹住过的窑洞就是一种石窟。
靖边青阳岔有在半崖上雕凿的窑洞,那是崖窑,是躲避匪祸的。
有的崖窑里有井泉、有仓库,设计颇用心,建造颇费力,至今虽不住人,但遗迹仍在。
当然,也有土崖窑,子洲驼耳巷就有。
陕西窑洞作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

陕西窑洞作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陕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其地貌多种多样,其中窑洞就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风格在陕西的农村中非常普遍,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而且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利。
今天,我想介绍一下这种陕西窑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先,陕西窑洞是古老而独特的建筑形式。
它是在古代黄河流域农民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战乱而创造的一种居住方式,由于其一些独特的设计和优秀的保温性能,因此能够有效地保存热能、节省粮食等等。
而且,这种房屋还非常具有防震能力,能够抵御地震和其他天灾。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沉淀,成为了陕西农村常见的建筑形式,并因此成为了陕西地区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陕西窑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如今,这种建筑已不再是古老的建筑用品,而是一种具有现代化元素的房屋。
今天,人们已经能够在窑洞中享受到电视、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带来的娱乐和信息。
同时,现代的陕西窑洞还在外观和采光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因此,这种建筑的功能和美观性也更加凸显出来。
那些曾经被视为无用和不美观的小窑洞现在可以被改造成别致、时尚和实用的房屋,这些房屋再次成为了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代表。
最后,展望未来,陕西窑洞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相信随着时代的推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它一定会更加完美。
未来的陕西窑洞应该会更加便捷、实用、耐用和美观,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和购买。
同时,这种建筑的发展还可以为农村的经济增长带来帮助,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
综上所述,陕西窑洞是一种居住方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种建筑已经得到了现代科技的改进和提升,因此拥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未来,它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尽一份贡献。
陕北窑洞作文400字

陕北窑洞作文400字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好玩的地方,那就是陕北的窑洞!你们知道吗,窑洞就像是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洞穴房子,住在那里感觉超级棒!
一走进窑洞,就能看到墙壁上挂着好多好多的灯笼,红彤彤的,特别喜庆。
晚上的时候,灯笼亮起来,整个窑洞都暖洋洋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好温暖呢!
窑洞里的床也是好特别哦,是用木头做的,硬硬的,但是睡在上面好舒服,好像被大山拥抱一样。
而且,晚上还能听到外面风呼呼的声音,好像在唱摇篮曲,让我很快就进入梦乡啦!
还有还有,窑洞外面有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里种了好多果树,有苹果树、梨树,还有好多我不认识的树。
秋天的时候,树上挂满了果子,红彤彤的、黄澄澄的,看起来就好好吃!
我最喜欢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我们可以捉迷藏、踢毽子,还可以爬到树上摘果子吃。
那时候,我们笑得可开心了,好像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快乐!
陕北的窑洞真是一个好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自然的美丽。
我希望以后还能再去那里玩,和那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窑洞
城乡建设学院
土木1101班王超
学号2011224050119
作为陕西人,本学期窑洞的课程当然是我最感兴趣的。
后面我仅以陕北窑洞做一概述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窑洞建筑具有很多优点,具体讲窑洞的生态优势主要有如下方面。
1.环境意识中的因地制宜。
窑洞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 ,利用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 ,结合得天独厚的土资源 ,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
它结合不同地形、地貌的有崖、无崖或平坦、起伏 ,创造出了靠崖窑天井窑和覆土窑等多种灵活形式 ,因地制宜地建筑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居宅。
2.资源利用中的土尽其材。
窑洞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黄土(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
它通过横向挖掘取得室内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或打成土坯,砌筑洞口墙和火炕,或烧制土砖镶边用以防水,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黄土还可以用来做土台、土踏步等土构件、土设备、土家具等。
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垫坡填坑。
3.资源消耗中的“减法”施构。
靠崖窑和天井窑都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建筑 ,它不是采用投入建筑材料以构筑空间的“加法”方式 ,而是采用挖去天然材料以取得地下空间的“减法”方式。
土方挖去的越多 ,窑洞空间和地坑的空间就越大。
其次 ,由于黄土易于挖掘 ,换取物力所需的劳力并不十分繁重 ,一家一户就可以承担。
因此 ,窑洞造价甚低 ,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而且靠崖窑挖出的原土还可以填坡造地。
4.宜人品质中的冬暖夏凉。
黄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蓄热功能。
窑洞除小面积洞口部位相对单薄外 ,其他各面全包裹在厚厚的土层中。
厚实的土层所起的隔热作用使洞内温度变化很小。
晋陕地区的一些地面庭院建筑 ,正房常常不建木构平房或楼房 ,而特地建造单层锢窑或窑上房 ,就是吸取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
5.自然生态中的和谐景观。
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 ,入村不见村”的特点。
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 ,天井窑的井窑和窑身都沉于地下。
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 ,建造时不需要大量破坏植被 ,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
从总体布局上看 ,整个建筑群
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 ,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垸之下 ,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 ,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
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 ,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 ,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乡土味很浓的美感 ,极具乡土特色。
综上所述 ,窑洞作为历史的产物 ,虽然仅存留在少数地区 ,但它所涵盖的生态信息早已在许多地区被不经意地应用着。
从发挥着巨大效益的那些建筑身上 ,我们可以感到窑洞的新生。
社会不断发展,目前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的用做旅游建筑“红色圣地游”和“黄土风情文化游”等,与此同时延安市许多公共建筑也缺乏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窑洞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窑洞发展在陕北地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1从生态节能角度来看,古老窑洞有许多可以继承的优点,冬暖夏凉、节地节能、生态环保。
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少人多,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如窑洞等民居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更容易发挥综合效益途径。
3国际上研究未来建筑的建筑师们,提倡减少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建筑过度消耗能源,而窑洞正是他们努力研究和发掘的对象之一,这些建筑师们认为它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是未来可以改良使用的建筑。
但据我分析,陕北地区的均衡发展确实离不开窑洞的发展,窑洞经过改良创新,在建筑形式、建筑功能、节地节能等方面还可以走的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