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合集下载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 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 住形式,这一“穴居式” 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 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 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 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 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 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 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 筑。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 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 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 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 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 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窑洞是黄土高原最能利用生土的建筑形态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浅谈陕北窑洞

浅谈陕北窑洞

浅谈陕北窑洞摘要:陕北主要指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

陕北窑洞建在黄土高原上,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

同时,窑洞创造了陕北的文化,使得陕北文化有了黄土的深厚,大漠的宽广,和黄河的奔腾。

同时,我相信窑洞在未来的生活中同样会给陕北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关键词:窑洞,黄土,土窑,石窑,历史,文化,经济陕北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名居形式,中华名族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起来的。

早在120万年以前,黄土开始堆积,先民的穴居便在陕北落下了深根,从此,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陕北的象征。

一、窑洞的自然基础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土窑,石窑,砖窑等主要类型,形成多样,千姿百态,如同满天繁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前丘百壑之中。

(一)、黄土高坡形成的条件干燥,黄土,大风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又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

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一季的,即春种秋收,冬天便没有了农活。

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

陕北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居住。

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弃。

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二)、黄土高坡问什么适合修建窑洞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

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

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

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

内容摘要
窑洞民居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窑洞一般由主窑、配房、 院落等组成,其中主窑是核心部分,分为窑掌、接口、灶房、卧室等区域。配房 则主要用于储存物品或作为辅助用房。院落则提供了充足的公共空间,方便了家 庭成员的生活和活动。这种布局方式既满足了居住需求,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
四、建议与对策
7、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 研究窑洞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问题。通过合作,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 提高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结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文化不仅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艺术形式, 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民情和人文价值。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并 重视窑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创 新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社区参与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多方面的 措施手段,实现窑洞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四、建议与对策
3、创新旅游产品: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开发多样化的窑洞旅游产品,如体 验式窑洞住宿、农家乐等,使游客在享受陕北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和体验窑洞 文化。
四、建议与对策
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窑洞文化和其旅游价值,提高公众对窑 洞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对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 们具备传播和讲解窑洞文化的素质。
一、窑洞:黄土高原的独特建筑
一、窑洞:黄土高原的独特建筑
窑洞,源于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质条件。厚厚的黄土层为人们提供了挖掘窑洞 的便利。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充分利用了黄土的保温、隔热、隔音性能,将人 的生活空间与大地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二、窑洞文化:黄土高原的民俗 民情

陕北窑洞课件PPT

陕北窑洞课件PPT
窑洞的布置也十分讲究,通常会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进 行布置,如老人房、儿童房、书房等。此外,还会在窑洞内 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使窑洞更加温馨舒适。
窑洞的家族与社交活动
家族活动
在陕北,家族观念浓厚,窑洞是家族成员聚会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家人可以一 起吃饭、聊天、看电视等,增进感情。
社交活动
窑洞也是人们社交的重要场所,邻里之间会经常串门、聊天、打牌等。此外,在 节日和庆典期间,还会在窑洞外举行各种活动,如舞龙舞狮、打腰鼓等。
在陕北民居中,窑洞不仅是一种居住 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的寄 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 值。
02
陕北窑洞的特点与构造
窑洞的建筑特点
地域特色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 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具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自然融合
窑洞依山而建,与自然环境融 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
建议
建立陕北窑洞保护协会,吸引社会各 界人士参与保护工作,开展宣传教育 活动,提高公众对窑洞文化的认识和 重视。
窑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价值
陕北窑洞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具 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 不仅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 化传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 章。
意义
保护和传承陕北窑洞对于弘扬中华文 化、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 产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 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窑洞逐渐发展成为 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特别 是在陕北地区,窑洞成为当地居民的 主要居住方式。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陕北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陕北的窑洞

陕北的窑洞

陕北的窑洞
窑洞是陕北的特色建筑,它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距今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分布在黄
土高原的土坡上,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窑洞也越
来越少了。

所谓的窑洞,就是在土坡上用特定的工具刻出
一个规则的大半圆,然后用铲子一直挖,再用石
头在内壁固定结实,最后用混凝土和石灰把墙面
处理光滑。

建成的窑洞一般是高4米,宽3。

5米。

以前的人们会把几个窑洞连在一起,把窑洞前的
杂草除掉,再把前面修建平整,这便是他们的庭院,非常适合一大家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
如果再建一个窑洞的话,也是绰绰有余的。

窑洞以土为主要建造材料,而且又是在高处,
所以一般不容易被找到,这样人们就会有安全感,不怕被野兽攻击。

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适
合人们居住,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当外面寒风
呼啸的时候,窑洞里却是非常暖和的。

而在夏天,外面骄阳似火,窑洞里却非常凉爽。

真是冬暖夏
凉!
窑洞的门窗是非常好看的。

在窑洞建造完成之后,那些善于雕刻的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优良的木材,构成一个门窗的框架,最后再用刻刀刻上形态各异的花纹,窑洞装上门窗,才算完整。

窑洞在中国的住宅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历史底蕴无比深厚。

虽然它们越来越少,但它们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窑洞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窑洞特点演变历史资料

中国窑洞特点演变历史资料

1、根源窑洞历史非常悠久,关于窑洞的最早记载是在中国最早的地理博物书籍《山海经》中。

据古建筑学家考证,4000多年前,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

据新华社西安2004年10月17日电西北大学考古系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对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下魏洛村附近的龙山时期遗址考古发掘表明:4000年前的陕西人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粟米,并开始使用陶器。

考古人员在此清理出的16座房址大部分保存良好,房屋结构多为主室外有外间或院落。

《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亶父,周文王的祖父。

陶,借为掏;复,借为覆。

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

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现在仍然存在的宁南窑洞是一脉相承的。

2、窑洞的分布我国是一个窑居比较普遍的国家,从新疆吐鲁番、喀什,甘肃兰州、敦煌、平凉、庆阳、甘南,宁夏银川、固原,陕西乾县、延安,山西临汾、浮山、平陆、太原,河南郑州、洛阳、巩县以及福建龙岩、永定和广东梅县等地区。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2、窑洞的形式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1)靠崖式窑洞(崖窑)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2)下沉式窑洞(地窑)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陕北民居——窑洞

陕北民居——窑洞

陕北民居——窑洞摘要:陕北窑洞主要是适应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特色建筑。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似乎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本文从陕北窑洞的历史演变、结构特点、类型以及建筑格局等方面入手,简单介绍了窑洞的基本情况,让人们对窑洞以及居住在窑洞的人民的生活面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字:历史演变类型结构特点建筑格局Northern Shaanxi folk House - caveAbstract:cave dwelling served primarily to adapt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such as geology, geomorphology, clima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uilding. caves in loess plateau of selected, select a person in the loess plateau, who chose the caves. this " oneness "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seems to hide their statements cannot be broken.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ave in northern shaanxi, architectural art, type, and areas such as architectural patterns, describe briefl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ave, so that people on the caves and the life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cave with preliminary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keywords :historical evolution types architecture art building structure一历史演变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

陕北窑洞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

陕北窑洞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

陕北窑洞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2017-02-20啦啦娱乐点击上方啦啦娱乐更多精彩!历史渊源/陕北窑洞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

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

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

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

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

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特点/陕北窑洞编辑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

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

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

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复土保温。

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窑洞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陕北窑洞的发展历史与特点!!!(2009-03-24 20:17:42)
标签:杂谈
提及窑洞,能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想起这个常常被我们遗忘掉的地方——陕北。

窑洞是陕北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

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

时至今日,虽然面对着楼房的巨大的冲击,但是就整个陕北地区而言,窑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住率几乎达到了100,。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

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 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 原因有三点:
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

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

而像米脂的姜氏庄园、马氏庄园、常氏庄园等地主庄园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把其他建筑风格和窑洞建筑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而又气势恢宏,集陕北窑洞几乎所有的优点和其他建筑风格的优点于一体,是陕北窑洞的精华和典范。

一般窑洞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间为正窑,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

窑腿上一般有小窑,用以祭祀天地神衹。

窑洞都接窑檐或用砖砌花栏来防止雨水冲刷窑面。

有的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窑前形成走廊,称之为穿厦。

窑洞的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

窗棂格式多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有八角楼、十二莲灯等雕刻花卉图案,十分考究,经彩绘油漆,显得美观大方。

窑洞的门多为双扇,开在中间,如在一侧则为单扇。

有的地方的门是镂空的,称为棂子门,但大多数地方的都是实心门。

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

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

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得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

窑洞上面叫脑畔,用以打晒粮食。

窑洞前面叫硷畔,多用来种植蔬菜。

窑洞内主要有两大构件,一是火炕,有的把火炕设在窑洞最后与窑掌相连,叫掌炕,有的把它设在最前紧靠窗台的位置,叫前炕或窗前炕;另一个就是灶台。

一般而言,锅灶相连,用上好的石料打做方形炉台,石板旋口盖面。

其下为炉灶,上置锅,其面称为锅台,用于切菜等用。

炉灶之火曲折经过炕底后从烟囱而出。

陕北窑洞的装饰是别具一格的。

窑洞内部装饰包括窑洞别致的设计,如窑洞内部形状、过洞(即在两孔窑洞中间的小门)及掩饰过洞的门帘等。

此外还有装饰画,家具、家电及其外套或遮掩物,炕上被子的叠放方式等。

这些基本上都是当地人特别是家庭主妇的手工作品,而窑洞的内部装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人对这家家庭主妇的评价。

窑洞的外部装饰指除了窑洞窗子的手艺、窑洞窗子的材料和花样及其工艺、窑洞门帘的样式和花色、窑顶花栏的样式等这些与窑洞直接相关的东西,还有门前院子的样式和干净程度、石碾子、石磨、庭前花卉树木的品种和繁茂程度、燕子窝、大小门和石墙、晾晒的粮食和辣椒等。

窑洞的外部装饰显示了这家主人是否勤劳以及该家庭的富裕程度。

陕北黄土高原天高地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

它们不仅品质和营养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地,而且无污染、纯天然,完全符合现代绿色食品的要求。

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陕北古老的土窑洞里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产生了独具陕北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俗。

如;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吃摊黄:冬季要喝黄稠米酒;寒食节要吃燕燕:喜好羊肉、揪面片等饮食习惯。

民间历来就有不吃狗肉风俗。

这些产生于窑洞的陕北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食疗性等特点,有清热解毒、去火降暑、健脾开胃、保健美容等功效。

陕北窑洞
简介
陕北窑洞介绍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
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
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

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

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

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陕北窑洞建造技术和结构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

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

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

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

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

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

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

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窑洞的组合,
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
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
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