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选4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选4篇)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篇

第一篇: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眺望新征程,文化重塑和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托底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开掘好传统优秀文化的富矿,用好先进文化的活水,激发文化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可以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让文化促进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

2、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文化,是华夏泱泱大国独有的气度

和底蕴。《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看点,以文化为内涵,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尽管处在当下这个节奏飞快的文化快餐时代,诗词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不然。中国人内心深处一直有着对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眷慕,也都愿意去亲近去熟悉古典的诗词文化,只是一直缺少这样一个契机。《增广贤文》中曾有诗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而《中国诗词大会》正好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亲近诗词文化的契机。

杏花春雨江南,琴棋书画问雅,炊烟流水人家,渔樵耕种烟火。无论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诗词都有所涵括,不会拒人于千里。《中国诗词大会》也是如此,节目里的百人挑战团还有参赛选手中,学生,老师,商人,工人,农民……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囊括其中。比起一味夺人眼球的下饭综艺,《中国诗词大会》可以说是文化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以诗为引,以文会友,传承了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文化,唤醒

人们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忱。希望以后类似这样的好节目可以越来越多,

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一个大众级别,只是我们登门入市的那个兴趣

之门,若是真的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背一背古诗古文就当做传承了,而是要继承,要体会,真真切切地学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继承,才能发扬。

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刚过去,中秋节既蕴含着丰收和喜庆的吉祥内涵,又承载着人圆、月圆、万事圆的美好祝福。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

庆民俗,是祖先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收获的宝贵传统文化。它具有恒久的认

同感和感染力,也具有约定俗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华夏民族最为默

契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一。随着各地对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对节庆内容和

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以及节日文化凝聚力的日益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

转换的思考也更为深入。

传统文化恰似一渠源头活水,“守正”则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保驾护航。从常识看,文化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是植根于民族根脉之上

的绵延不绝,否则文化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来龙去脉。我们既要抛弃对于

传统文化的自卑心理,认为传统文化远不如西方文化,过度崇洋媚外的心

态不可取;又要放逐对传统文化的自大心理,认为民族文化无所不包和无

所不能。这些优质传统文化资源在维系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促进国民心

智的完善和自足,弘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治愈科技文明带来的后遗症,建构人类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弥合社会转型

期的阶层裂痕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无可比拟的优势。

没有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就没有未来,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动力。通俗而言,创新是一项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绝的系统工程。

创新的先决条件是继承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这就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深思

熟虑,需要如琢如磨的灵感和顿悟,需要以现代科技手段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就此而言,我们借助现代手段和现代思维,对中秋、春节、端午等传

统节日文化的精细挖掘以及保护和传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要有我们

自己的灵魂,文化成果的创新在起点处可以借鉴西方的创作经验,可以化

用欧美的呈现方式,但是在落点处,一定要传播我们的故事内核,反映民

族的实践斗争经验,彰显传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倘若撇开中国故事、放弃民族审美理想,完全照搬西方的社会生活和表现形式,这样的成果难

以穿越时空而永垂不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传统节日文化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

的咏怀慨叹,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子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于今而言,这一

切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本是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何以取得如此神奇的效果因为手写,真实

体现了一座学术殿堂对青年学子发出的邀请,也饱蘸着老一辈知识分子对

晚辈的殷殷祝福与期冀,更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传承的重托。

网络时代,这份抱朴守拙的态度,更透露出一种独具一格,不随波逐

流的价值取向。此时,无声胜有声,润德育人的成效无可替代。让青年学

生们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文化和感受墨香,更不能忘记即将作

为大学生和师者的重任,争做一名优秀学生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正如陕

师大一名2022级学生所说:“师大用通知书,一纸墨香承载一份初心,

将校训那份期冀传递给我们;此后的日子,又被她丰厚的精神和文化滋养

浸润,沉潜其中。”我想,这也许是师大绝大多数师生们的共同心愿。

5.“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

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这是鲁迅小说《社戏》对传统戏

曲惟妙惟肖的描述。看社戏是传统上老少咸宜的文化活动,它不光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戏曲演出,也起到了居民社会交往、商业贸易、文化传播、宗教仪式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如今在隐藏于市井陋巷的戏台子前,那些听得起劲的观众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如今,不少剧团难以靠门票收入维持,常常需要演员们贴上自己的退休工资进行演出,另外还依靠一些观众的资助。这只是中国地方戏曲面临危机的一个缩影——专业演员稀缺、经典剧目面临失传、经营不善、受众群体狭窄,这些问题让一些地方特有的传统戏曲岌岌可危,就像它的表演者和欣赏者一样垂垂老矣。

一些人认为,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就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可是,文化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中,抱残守缺只会让文化隔绝于世。戏曲文化要重新在民间流行起来,一方面要放下架子,不计较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以观众喜爱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

更进一步说,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局限于文物本体,还应致力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社区营造、城市建设、文明养成提供营养。既要实现活态保护,发挥一定社会功能,也要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活化利用是一种保护,对其进行恰当数字化处理研究是一种保护,将其全面开放呈现给公众也是一种保护。这一类的保护,也需要公众素质的水涨船高。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刻,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保护。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已达53处,历史文物更不计其数。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背后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本着对国家、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