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三年级上湘教版3.6本地的土壤教案1

科学三年级上湘教版3.6本地的土壤教案1

科学三年级上湘教版3.6本地的土壤教案13.6本地的土壤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原处。

(三)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盘子、筛子、水、玻璃杯、玻璃棒、放大镜、镊子、勺子、图画纸、小桶、标签、记录纸、土壤的图片和视频、课件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了解重庆的土壤分布情况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重庆的土壤分布图)师:对,这就是重庆的土壤分布图,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老师作适当的补充。

师:孩子们真可厉害,从图中了解了这么多重庆土壤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重庆本地的土壤。

板书课题:本地的土壤2.揭示课题:建立土壤的概念(板书:土壤)师:什么是土壤?生自由说。

师:刚才孩子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科学书翻到第18页,在科学书上,找一找专家们给土壤下的结论: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明确目标师:关于本地的土壤,你想研究哪些问题?(生自由说)师:孩子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但这节课的研究时间和器材有一定的限制,我们主要来观察、分离土壤,了解土壤的里有什么?其它的问题我们下课过后可以继续研究。

二、采集土壤1.师:为了更好地观察、研究土壤,我们可以采集一些土壤样本。

我们去采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强调:采集时不要伤害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年级三班的同学采集土壤的视频吧。

小学科学教与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土壤

小学科学教与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土壤

第三单元土壤主题记心中本单元在动物和植物单元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和“土壤的保护”两课。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植物在保护土壤中的作用。

认识水、土、植物、人(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6.观察土壤精彩点题本课主要研究与土壤有关的问题。

明确什么是土壤,通过观察对土壤的特点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关注目标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动手试一试。

2.小组分工对土壤进行分析研究。

3.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4.联系实际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名师伴你行1.什么是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2.怎样观察土壤?○1观察土壤所需的工具:小铲、塑料袋、放大镜、杯子、记录工具和研究报告等。

○2注意事项: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要先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中,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同时,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用小铲伤着自己或他人。

不要扬土,以防止伤到眼睛。

不要扔石头、土块,以免伤人。

不要用摸完土壤的手揉眼睛。

使用放大镜时要互相谦让。

采集回来要洗手……○3观察完毕填写土壤研究报告。

土壤研究报告时间:×××××××地点:××××××××××××我的发现:湿润的土壤:颜色深(黑色、褐色)手感松软、潮湿气味潮湿、酸臭晒干的土壤:颜色变浅(黑色、黄色)手感较硬、干燥气味变淡土壤里有: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等3.选用下图中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将砂和粘土分开。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土壤》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土壤》

第三单元:
课题:一、采集土壤
课题:二、土壤的成分
课题:第3课土壤的种类
课题:第4课土壤的保护
2.出示图片:土壤资源是珍贵的,人们在利用土壤资源
的同时,一些不正确的做法正在破坏土壤资源。

你能说出
这些行为对土壤资源造成了哪些破坏吗?你还能列举出
我们周围破坏土壤资源的现象吗?
3.分角色表演:这些小朋友做的对吗?为什么?
4.知识链接:阅读课本第36页“土地沙漠化的危机”。

5.怎样预防土地沙漠化?我们还能为保护本地的土壤做
些什么吗?
三、课后拓展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土壤的知识,此刻你最想说什
么?
2.教师推荐课后阅读《寂静的春天》。

3.制作一幅保护土壤的手抄报,呼吁大家保护土壤,保
护我们的家园。

板书设计:
土壤的保护



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土壤:2,土壤的成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土壤:2,土壤的成分》

2024秋季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土壤:2,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砂、黏土、水、空气、动植物残体及腐殖质。

•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活动,探究土壤的成分。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土壤和自然环境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特点。

•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土壤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实验和分析活动,准确识别土壤中的不同成分。

教学资源•土壤样本(多种类型)。

•实验工具(放大镜、筛子、烧杯、搅拌棒、量杯等)。

•实验材料(水、纸巾等)。

•多媒体课件(土壤成分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特点。

•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讨论法:分析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土壤中有哪些物质?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长?•展示土壤样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新课学习• 1.2.1 土壤的主要成分介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砂、黏土、水、空气、动植物残体及腐殖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1.2.2 土壤成分探究实验•分组进行土壤成分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1.观察土壤样本的颜色、质地等外观特征。

2.使用筛子分离土壤中的砂和黏土。

3.向土壤样本中加入水,观察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的释放情况。

4.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发现,教师巡回指导。

• 1.2.3 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土壤中的不同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举例说明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砂土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黏土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刚刚开设科学课,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是他们年龄较小,生活经验有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共包括“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固体和液体”“我们的家园——地球”“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六个单元。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土壤、固体和液体、地球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土壤、固体和液体、地球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如生命的特征、物质的状态变化等。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科学实验。

五、教学措施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学习中有所收获。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成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壤的成分》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课题,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力的作用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但是,对于土壤的成分及其作用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成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让学生进行“土壤中水分的测定”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水分成分。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中的其他成分,如空气、有机物、矿物质等。

4.讲解:教师讲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5.实践:让学生进行“土壤保护”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壤的组成:水分、空气、有机物、矿物质2.土壤的作用:提供养分、保持水分、调节温度、保护生物多样性3.土壤保护:减少农药使用、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水分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土壤3.4土壤的保护教案1湘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土壤3.4土壤的保护教案1湘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土壤3.4土壤的保护教案1湘科版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

2.科学探究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

3.科学态度、STSE珍惜土壤资源,具有参与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土壤资源。

辩证理解土壤、动植物、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

难点: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

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装置(两种相同的土壤做成坡度一样的土坡,一个上面种了草、另一个则没有,水,水盆,矿泉水瓶),记录纸。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关于“土”字的解释。

(2)提问: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

植物对土壤也有保护作用吗?(3)讨论发表看法。

(二)新课学习1.探究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1)提问:利用现有材料,怎样进行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2)介绍实验装置:这既是一个模拟实验装置,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装置。

(提前布置土坡和种植。

让小草成长,根扎入其中的一个土坡中)(3)交流:谁模拟谁?怎么对比?(4)演示实验。

用同样大小的水流在同样的高度分别冲刷这两个土坡。

(5)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6)交流并小结: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7)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2.保护土壤(1)课件展示教材P35四幅图。

(2)讨论并汇报:下面的行为对土壤资源造成了哪些破坏?(3)课件展示教材P36四幅图。

(4)判断并回答:图中的这些同学做得对吗?为什么?(5)思考并发表看法:我们还能为保护本地的土壤做些什么呢?(6)介绍:土地沙漠化的危机。

(7)提问:通过了解上述土地沙漠化的危机,你有什么感受?(三)整理,下课。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第一课采集土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3.科学态度、STSE对研窕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膜点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填出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

(二)新课学习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①采桀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2.采集本地的土培(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上填,贴上标卷,带回教室准备研究,(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卜士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上填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第二课土侦的成分一、教学目标I.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弑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上填的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第一课采集土壤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壤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

(二)新课学习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①采集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2.采集本地的土壤(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土壤,贴上标签,带回教室准备研究。

(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下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3.科学态度、STSE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土壤成分比例有所不同。

能够认真观察搜集信息,能够认真思考探究问题。

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报纸,筛子,水,量杯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二)新课学习1.观察土壤(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

(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

(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4)交流汇报。

(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

(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7)实验设计汇报①用筛子来分离土壤。

②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③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

④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表格中。

(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土壤的种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重点2.科学探究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3.科学态度、STSE能够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开展调查活动,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土壤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了解土壤类别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难点: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喷壶,观察渗水性套材(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烧杯,铲子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

如果土壤中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土壤的种类可以怎么区分呢?(2)简介农民伯伯判断土壤种类的方法——手捏法。

①课件展示教材P30农民伯伯的“手捏法”。

②准备一份土壤标本,用喷壶把土壤喷湿。

③模仿体验农民伯伯的手捏法。

④小结: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沙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4)思考: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呢?(二)新课学习1.认识不同土壤的特点(1)观察比较:三种土壤除了粘性不同,还有什么区别呢?(2)汇报交流:土壤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3)小组讨论:利用现有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怎样设计实验来比较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4)设计交流:①利用利用现有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制作一个渗水装置。

②对比实验。

三种不同土壤是不同条件,矿泉水瓶的大小、土壤的量、水量、倒水的时间、观察渗水量的时间等条件要相同。

(5)分组实验并记录(6)实验结果汇报与交流2.调查本地土壤的类型。

(1)协助制定调查计划。

(2)小组展示调查计划,相互评议。

(3)课后在家长的指导和带领下进行调查。

3.五色土。

(1)课件展示教材P32下方三幅图片。

(2)介绍: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土壤颜色繁多,主要有红土、棕土、黄土、黑土、紫色土。

我国古代人民建造了五色土社稷坛(现存于北京中山公园),体现着人们对土地的崇拜。

(三)整理,下课。

第四课土壤的保护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

2.科学探究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

3.科学态度、STSE珍惜土壤资源,具有参与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土壤资源。

辩证理解土壤、动植物、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

难点: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

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装置(两种相同的土壤做成坡度一样的土坡,一个上面种了草、另一个则没有,水,水盆,矿泉水瓶),记录纸。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关于“土”字的解释。

(2)提问: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

植物对土壤也有保护作用吗?(3)讨论发表看法。

(二)新课学习1.探究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1)提问:利用现有材料,怎样进行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2)介绍实验装置:这既是一个模拟实验装置,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装置。

(提前布置土坡和种植。

让小草成长,根扎入其中的一个土坡中)(3)交流:谁模拟谁?怎么对比?(4)演示实验。

用同样大小的水流在同样的高度分别冲刷这两个土坡。

(5)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6)交流并小结: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7)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2.保护土壤(1)课件展示教材P35四幅图。

(2)讨论并汇报:下面的行为对土壤资源造成了哪些破坏?(3)课件展示教材P36四幅图。

(4)判断并回答:图中的这些同学做得对吗?为什么?(5)思考并发表看法:我们还能为保护本地的土壤做些什么呢?(6)介绍:土地沙漠化的危机。

(7)提问:通过了解上述土地沙漠化的危机,你有什么感受?(三)整理,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