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生活,似乎是两个看似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的领域。
生活是我们日常所面
对的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困扰;而艺术,则是我们用来表达和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是艺术的灵感来源,是艺术家
们创作的源泉。
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艺术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呈现生活的美好和悲伤,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同时,艺术也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艺术作品也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思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代。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还体现在艺术对生活的改变和提升上。
艺术可以改变人们的
情绪和心态,让人们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和坚强。
艺术也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和享受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影响着生活,让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灵魂和力量。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艺术和生活,似乎是两个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领域。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生活的反映和提升。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诠释,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又是相互滋养。
艺术给予生活以美感和灵感。
在日常的琐碎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忙碌和压力
所困扰,但当他们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或者观赏一场精彩的表演时,内心的情感和灵感就会被唤醒。
艺术作品的美感和灵感,能够让人们忘却烦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艺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想象,也会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求知欲。
同时,生活也是艺术的源泉和灵感之地。
艺术家们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他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创作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世界的关怀。
艺术作品的主题往往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通过艺术的手法,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和情感升华为艺术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相得益彰的关系。
艺术为生活增添了美
感和灵感,而生活也为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们互相交织、互相滋养,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感受艺术的美好,让艺术的灵感和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让艺术和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对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精神世界的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情感进行了深刻的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往往会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寻求慰藉和安慰,这也正是艺术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所在。
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
艺术是源自生活的,艺术家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和素材,然后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其表现出来。
而生活又需要艺术来烘托、丰富和提升。
一个家居环境的设计可以通过艺术品的装饰来营造出浪漫、温馨、高雅等不同的氛围;又一场音乐会、一幅绘画作品或一部电影都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美的享受。
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还能够推动生活的进步。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且通过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引领人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历史上,许多艺术作品都成为了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催化剂,它们通过艺术表达的形式,传播着人们对于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挑战可能会影响艺术家们的创作,使得他们的作品失去灵感和创造力。
一些商业化的艺术活动可能会使艺术丧失了原本的纯粹性和独立性,成为了生活的商品和工具,这无疑会影响到艺术与生活的平衡和和谐。
如何解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加强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将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提升对美的追求和感悟,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艺术家的创作独立性和纯粹性,不要让商业化的利益和需求影响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艺术事业的支持和保护,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条件,使他们可以静心创作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生活是两个交织在一起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又是相互制衡。
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它通过形式和意义传达出人类对生活的认知、情感和思考,
从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
的位置,它们孕育着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塑造并改变着人类社会。
在当今社会,艺术与
生活的融合与碰撞更加频繁和深刻,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体现在生活对艺术的驱动和需求上。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人物形象、社会事件都可以
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和内容,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正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生活对艺术的需求也推动着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艺术市场逐渐兴起,各种形式的文
艺作品涌现出来,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体现在生活对艺术的回应和体验上。
生活是艺术的实践场所,人们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体验,提升了对生活的审美情感和认知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人
们不断接触和体验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内涵,成
为人们社交和消遣的重要方式。
艺术作品的审美效果和文化价值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摘要】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联,相互影响。
艺术作为生活的表达方式,可以传递情感和思想,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艺术也为生活提供了审美体验,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艺术不仅可以提升生活质量,还能反映生活的现实和变化,引起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思考和改变。
艺术的存在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带来乐观和希望。
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艺术是生活的灵魂,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通过欣赏艺术,人们能够发现生活的美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关键词】关键词:艺术、生活、关联、影响、表达、审美体验、提升生活质量、反映生活现实、改变生活态度、相辅相成、灵魂。
1. 引言1.1 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艺术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艺术源自生活,而生活也因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家们常常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表现力和感觉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文化、价值、情感等方面,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艺术不仅仅是生活的表达方式,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与生活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艺术不断地丰富着生活,而生活也激发着艺术的创作灵感。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灵魂,它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2 艺术对生活的影响艺术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它还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时代的精神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和风貌。
艺术家们用他们的作品传递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引导人们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行动。
在当代社会,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艺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美和愉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心态和行为,引导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可以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同时艺术也能够丰富和提升生活的品质。
艺术能够丰富和提升生活的品质。
艺术作品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当我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被忧伤或喜悦的旋律所感动;当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画作,被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所吸引;当我们观看一出戏剧作品,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所打动,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滋养和升华。
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和快乐,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感。
艺术与生活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关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们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和素材。
艺术作品往往以生活为基础,在艺术家的视角下进行创作。
艺术家将生活中的各种元素进行加工和组织,再通过其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展现出新的艺术形象和美感。
与此艺术也能够影响和改变生活。
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视觉、听觉和表达方式,能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伙伴,给予人们力量和鼓励。
艺术与生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艺术是艺术家的创造物,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具有一种超越生活的特质。
艺术作品往往不局限于表面的现实,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力,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生活也有所不同,它更加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强调对形式和结构的探索。
而生活则更多侧重于实际和真实,注重细节和实用性。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
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生活中的美与真实展现给人们,丰富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给予艺术家灵感和素材。
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艺术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感受生活的美和哲理。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是生活的抒发和表达,而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和灵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家们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美、丑、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让观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艺术家们可以从自然风光、人物生活、社会现象等方面汲取灵感,通过艺术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自然景色、人物形象以及情感交流等,都是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
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色彩、声音等元素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感官刺激,艺术家将其加以艺术处理,使之更具艺术性。
艺术影响生活。
艺术作品通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电影等多种形式,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艺术作品中的美、智慧、情感等能够启迪生活、陶冶情操,使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积极勇敢、在享受快乐时更加珍惜和感恩。
音乐作品能够快乐地陪伴我们度过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和冷漠,电影作品则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一首优美的诗歌、一幅动人的画作、一部感人的电影,都能够给人们以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生活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艺术。
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往往离不开生活的启发和驱动。
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都是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突破的动力。
艺术作品经常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类、自然的现象和问题,艺术家们试图从中发现和表达更深层次的生活真相和智慧。
文艺作品中描写社会现象、道德伦理、政治事件等的小说、电影、戏剧等作品,都是受到现实生活的启发和影响。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艺术家的感知和创造,将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表达出来。
艺术也在影响着生活,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促使人们积极面对生活。
生活也在不断地影响艺术,提供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关系丰富了人类文明,为人们的精神领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滋养。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针对的是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艺术思考一定是针对自己的生活,所以生活的问题就是现实的问题,但是生活往往是具体的事情,我们接触到一些具体的事情会启发我们的一种思维,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是广阔的世界。
二、当代性的意义:如果认为绘画首先是一种样式的存在,这个东西不这样画就不是现代,就不是当代,就是落后和保守?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
如果样式在先,我想就不用创作了。
其实任何一种形式都具有当代性,问题在于画没画出当下的思考和当下的情怀。
三、意象造型的特征:我们不要表面去看待问题,艺术本身就不是真实的,艺术是真实反映我们生活,只能是反映,所以在造型上一定有所强调、有所放弃。
四、笔墨语言的建构:中国画的笔墨不只有一种形式,如果笔墨本身带有情感、带有温度,获得这种意识,也就是关注一下它怎么来的更有意义。
五、精神意象的表达:说的简单、直接一点,艺术的目的就是阐释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精神世界也是无比庞大,是一片想像的天空,所谓的精神的确是太抽象了,意象这个词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可以代替它。
对于一个绘画的创作者,不面对困境是不可能的,谁都要不断克服一些障碍,这时候我们坚持也是一种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时期的情况虽然也有部分例证,但是是很不完善的,洞穴壁画、陶器上的花纹等等这一些仅存的艺术痕迹,我们很难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全面的把握。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因为有了更为系统的对象,则对艺术的认识可以更加明晰化,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错位是经常的,但是有一点是明显的。伟大的文明都有自己伟大的艺术壮举。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中国、玛雅文明等等这一切激动人心的古文明,都伴随者伟大的艺术创作。时至今日,现存的人类总数60多亿,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人数差别极大,社会状态的差别毫不亚于人数,现在仍然有不少民族处在原始的状态,但是有一点是这2000多个民族共有的,它们都从事艺术创作。基于此,艺术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标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就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
二、古典美学中艺术与生活关系问题基本倾向
西方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是古典美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形态,考查西方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和生活问题的基本倾向,对深刻认识艺术与生活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对艺术的研究一般引用希腊起源说,从希腊文明中吸取营养,有时甚至反对或否定希腊文明以突出现代文明的创造性。在古希腊,系统而又明确的艺术理论之前,也就是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就已经有一个漫长的思考阶段,在这之中,艺术的真理性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充满了科学和理性的好奇心,从泰勒斯开始,古希腊的哲人充满了揭示整个宇宙的真理的野心,艺术也是他们考虑的对象。基于此,他们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研究艺术便不足为奇。希腊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诗人向真实中掺入了一份幻想,甚至是谎言,黑西俄得在赫利孔的圣地山坡上看到的缪斯女神“能说许多貌似真理的谎言,但是,只要她们愿意,她们也能公布真相”,一开始哲学家对艺术的这种虚构性是宽容的,断言艺术可以使人“忘却痛苦,医治创伤”,但是从赛诺法奈斯开始,严肃的艺术观点开始占上风,神话般的创造遭到了否定,到赫拉克利特,诗人则直接被赋予教师的功能。这种转向是古希腊人对理性的推崇的自然的结果。到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那里,对艺术的思考则形成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第一个成熟而且影响巨大的理论——模仿说,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作为艺术的艺术品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因此在他那里,艺术对生活只有消极意义。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艺术的起源被追溯到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以及从模仿中获得快感的天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也肯定了艺术的积极意义,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西方十八世纪以前的历史,模仿说一直是艺术本质观的核心。但批评家们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赋予这个术语的重要性则各不相同。艺术所模仿或应当模仿的事物,有人认为是实际的,有人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是理想的。从模仿说出发,人们也试图为艺术在生活中找到地位,结论也不尽相同,影响较大的是贺拉斯《诗艺》中的寓教于乐说,贺拉斯如是说:“诗人的目的或者是使人获益,或者使人高兴,要不就是把有益的和令人愉快的东西融合为一体。”,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为实用主义。因此可以这样说,西方模仿说有两个层面,艺术就是模仿,这种模仿是感染欣赏者的一种手段。
比起西方的模仿说,中国古典美学偏重内在情感抒发的艺术观给艺术以更加重要的地位,艺术不仅仅具有教化功能,更进一步把艺术看作是个人生命中最辉煌的部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长期,莫若文章之无穷。”司马迁作《史记》,为的便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如果说这种观点还带有实用主义的影子的话,中国古典美学决不仅仅止步于此。中国的文人有把艺术作为生存方式的传统,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到之后的孟浩然等等,对他们来说艺术已经远远超出功利的追求,成为他们独特生存方式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样,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有了充分的保障,进可以“兴教化,美人伦”,退可以吟咏性情,怡然自得。
现在可见的中国人对艺术的思考的第一个立论是言志说,关于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后《庄子》《荀子》中都有类似的提法,对于“志”,一般的解释是人内心的思想、志向等,而对言志说阐发的比较全面的是《毛诗序》,《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以说袭自《荀子·乐论》或《礼记·乐记》。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西论艺术的深刻差异,音乐是表现性强的艺术,从音乐切入论艺术,正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重抒情的特点,而柏拉图在探讨艺术的本质的时候,是从绘画切入的,也就是他的那个著名的“三种床”的观点,绘画艺术是再现性强的艺术,从绘画切入论艺术,显示出西方模仿说将理论重心放在外部现实的特点。其次,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是不可分的,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考查言志说的“志”,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抒发内心的“情思、感想、怀念、欲慕”,也就是“诗可以兴,可以怨”。其二,这种思想、志向又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个体的情感,而是一种伦理情感,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认为诗歌要发挥教化作用。诗言志说所包含的这两个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漫长的历程中都得到发展,强调诗歌抒发内心的一面,在魏晋之际发展为缘情说,比起言志说,更加偏重主体和内心,而从中唐开始,在佛教思想的参与下,发展出一股尚意的思潮,对艺术的思考更加内在化,心灵化,绘画这种再现性强的艺术,中国美学这里,也以写意为主要论题,到了明代王阳明那里,这种向内转的思想发展到极致,心外无物,完成了自我内心世界的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功能的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一直存在,强调“文以载道”的艺术观,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白居易就强调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也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的,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因为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而备受推崇的。
以模仿说来阐释艺术,有着明显的理论缺陷,首先,我们不能根据模仿方面的成功来评定艺术作品所取得的成功。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模仿性,比如音乐,托马斯·特文宁就指出音乐必须从模仿艺术的名单中除名,只有绘画、雕塑和一般的构图艺术才是“明显、实在的模仿艺术”。诞生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这种缺陷可以说是根源于古希腊人的哲学观点中。比起其他的古代文明,古希腊人更加发展了理性能力,并且将这一点强化到人的生存依据的方面上,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识即是美德,恶行就是无知。艺术就是艺术家向自然举起镜子这样一种艺术观,正适合对世界的理性的划分,而这种观点,也恰恰反映出古希腊人对人的情感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模仿说出发来看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那么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就没有保障,既然艺术只是模仿,人们大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或理念世界中通过另外的方式寻找意义,复制品所能给予我们的,原件不是更能给予我们吗?既然如此,人们还有什么理由重视艺术呢?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赵全会650
一、艺术是人类生活的标志
艺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人类的生活史要远远早于文明史,历史学一般的将文字、青铜器、城市作为判断文明的要素,那么在距今七千年前,苏美尔人率先达到了文明的标准,第一个在全世界跨入文明的门槛,七千年前,生活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就不仅步入了青铜器和石器并用的时代,他们有了金属!出土了铜珠、铜线,还有炼铜遗址。还修建了大规模的城邦,他们把泥土烧制成数百万块世界上最早的砖,用沥青作粘合剂,建造巨大的台基式塔庙,用来供奉他们的神祗。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楔形文字。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上说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七千年的历史。而人类的生活却远远早于此。古人类学一般认为最早的人属是距今200万年到40万年的直立人,但是直立人的体质特征和现代人差别较大,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人类古人类学称为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5万—1万年。从那时开始,人类就广泛开展艺术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洞穴壁画。人类审美能力的机制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其神秘的一面。艺术能力不同于技术能力,后者唯物的一面非常明显,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从粗糙到精美,脉络清晰。艺术则并非总是如此,距今约三万年的法国沙夫特洞穴壁画,成熟而精美,比起晚于此的洞穴壁画,毫不逊色。在如此久远的年代,技术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在黑暗的洞穴里,创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艺术创作的神奇。对史前艺术的动因,一般的解释是巫术说,认为是史前人在巫术观念的驱使下,力图支配自然的欲望的作用。但关键是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能力。古人类学发现,出现在距今大约30万年前的智人,起码有两个分支,一支是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另一只是克罗马农人,后者出现的较晚,与前者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他们有了审美的能力,在南非距今12万年前的岩洞里,发现了赭红石。这两种人类一直并存,直到大约3.5万年左右,尼安德特人灭绝了。对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一般认为是因为同为穴居人,尼安德特人同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小环境重叠而相互竞争的结果。而布莱恩·M·弗根的《世界古代70大奥秘》一书中有一个观点,正是艺术能力使得现代人的祖先在与尼安德特人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尼安德特穴居人和现代人类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就是后者会制作艺术雕像并在洞穴壁上作画。它本身就给他们造成一种优势。因为艺术可用于帮助人适应荒芜的地区。例如,它可以被用作情报的储存库,这是部落的百科全书。又如关于动物的行为,即在与艺术有关的仪式上,许多人可能会聚集,并以一种尼安德特穴居人社会里前所未有的方式交流信息。”弗根的这种观点起码说明艺术一开始是与人类的生活浑然一体的,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正是因为有了艺术,人类才得以更好的生活,人类生活才更象人类生活。人的艺术能力对人生活的重要性还表现在语言的产生上,热尔曼·巴赞在《艺术史》一书中说:“语言的出现和演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言语的形式必然被创造出来和完美起来。”,这一观点可以说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存在主义那里,语言的诗性特征被充分的解读。历史的来看,语言的产生与艺术的产生可以说是缠绕在一起的。人们在以色列凯巴拉岩洞中发现了大约6.3万年以前的一枚舌骨,这显示出他们的声道与今天的人类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起码从那时候起,人类已经能象我们一样用语言交流复杂的信息。语言的产生仍然是一个迷,但是可以想象,在黑暗的洞穴中创造如此精美而宏大的艺术作品,没有复杂的交流和协作是不可能的。语言的产生和艺术的产生基本同时,人类突然间具备的天赋的艺术能力——对天地万物和人自身的敏锐感觉以及惊人的创造能力,是二者的共同母体。以这一观点出发,更可见艺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