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PICC置管术的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PICC置管术的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PICC是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
同时PICC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患者血管,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许多临床输液隐患。
适用于刺激性强的药物,高渗性药物,静脉高营养治疗,长期输液的患者,尤其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
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
【并发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原因】1.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未冲洗干净,微粒对血管内膜造成刺激。
2.选择导管型号与静脉不合适,送管速度快或反复送管,损伤血管内膜。
3.穿刺时血管痉挛,增加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
4.患者反复屈肘活动,导管与血管内膜摩擦,血管内膜损伤。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条索状改变,伴有或不伴有疼痛,局部肿胀。
常发生于置管后7~10天。
是最常见的PICC并发症。
【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无粉手套,将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避免有粉手套直接接触导管。
2.穿刺时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避免血管痉挛导致送管困难。
3.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轻柔,缓慢匀速送管。
4.发生静脉炎时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
5.水胶体敷料外用,局部湿热敷:每次20min,每天4次,如意金黄散及喜疗妥膏软膏涂抹。
6.伴有体温升高或3级静脉炎时可合并使用抗生素。
7.若处理3天未见好转或加重,应拔管。
【并发症】导管堵塞【发生原因】1.输入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黏滞性药物后,未及时充分冲管。
2.未正确执行脉冲式正压封管操作。
3.未定期冲管封管。
4.导管未妥善固定,脱出、易位造成的自发性返血,使导管堵塞。
5.置管侧肢体提重物,肌张力高、咳嗽、便秘时静脉压增高血液反流可造成导管堵塞。
6.输入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之间未及时冲管。
静脉置管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置管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血肿
1)严格掌握置管适应症,经主管医生排除凝血机制障碍,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认真评估血管条件,慎重穿刺并延长止血按压时间。
2)操作规范熟练,尽量避免反复穿刺,提高置管质量。
3)穿刺形成的血肿,给予按压、冷敷、各班连续观察并做好交接班记录,血肿早期可用冷敷促进止血,24小时后再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
二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穿刺时认真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所用物品一定保持无菌并在使用期限内。
2)认真评估置管局部情况,按有效期要求,规范使用静脉置管。
3)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按时换药,定时更换输液器具。
4)置管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报告医生,对症处理,考虑置管感染时,应拔出导管并剪下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三空气栓塞
1)选择合格的输液器,巡视中察看输液情况及连接,及时发现隐患,如有空气进入应立即排气,加压输液应有人看守。
2)大量气体进入后应报告医生,让患者取左侧头低足高位,以空气栓子浮向右心室的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收缩,将空气混合成泡沫,分次少量进入肺动脉,逐渐被吸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有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高流量吸氧。
四导管堵塞
1)根据不同药物选择合格输液器,不同药物使用之间规范冲管,熟悉药物配伍禁忌。
2)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并按时封管。
3)预见导管堵塞,负压抽回,严禁加压推注,以避免形成血栓。
如抽吸无效,则应拔管,更换位置后重新穿刺置管。
静脉置管术操作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静脉置管术操作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静脉置管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措施。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1. 静脉血栓形成:在置管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为了预防这种并发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适当尺寸的导管: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 定期更换置管位置:定期更换置管位置,避免过久停留在同一位置引发血栓形成。
- 注射肝素盐水冲洗:在使用过程中注射肝素盐水冲洗导管,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导管脱落:有时候置管可能会脱落,为了预防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选择适当的导管尺寸和长度:确保选择适合患者的导管,并正确插入,以减少脱落的风险。
- 确保导管固定:使用适当的装置,如透明敷料或固定带,帮助确保导管固定在正确的位置,减少脱落的可能。
3. 感染:置管术后可能会引发感染,为了预防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确保术前准备和操作过程中的设备和环境的无菌性。
- 定期更换敷料:定期更换导管周围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 注意导管的清洁和护理:每天对导管进行清洁,避免导管周围的皮肤受到污染和感染。
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如果在置管术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我们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1. 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 静脉血栓溶解剂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静脉注射溶栓药物进行治疗,以溶解血栓。
- 导管取出:如果血栓无法溶解或有其他并发症,医生可能会决定取出导管。
2. 导管脱落的处理:- 导管重新插入:如果导管脱落,医生会重新插入导管,并确保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3. 感染的处理:- 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程度的严重程度,医生会开具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导管取出:如果感染无法控制或有其他并发症,医生可能会决定取出导管。
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早期机械性静脉炎预防:1、置管前充分评估,根据血管管径选择合适型号、材质导管;2、合理选择置管时机;3、严格规范置管操作;4、置管24或48小时后常规热敷一周,2次天,20min次注意避开贴膜处。
处理:1、给予热敷,抬高患肢;2、针对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对症处理:1度:局部涂喜辽妥软膏,4次/天。
2度:局部热敷20min/次,并涂以喜辽妥软膏。
3度:微波治疗30min/次,1次天,并涂以喜辽妥软膏;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及消炎药进行干预;4、同时结合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及水肿;5、局部贴水胶体敷料、爱立敷薄型敷料,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6、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必有时拔除导管。
(二)感染预防:1、置管前充分评估、合理选择置管部位及导管;2、应用有效消毒剂;3、置管时最大化无菌屏障;4、加强护士置管术的操作培训;5、加强对应用有明显骨髓抑制化疗药患者的监测;6、采取预充式导管冲洗器;7、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8、加强带管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9、动态评估,尽早拔管。
处理:1、及时更换敷贴,适当增加更换频率。
2、穿刺点有炎性反应,可局部使用藻酸盐敷料;3、穿刺点有分泌物需取分泌物作培养,并及时、彻底清除分泌物,同时用2%碘伏消毒穿刺点,藻酸盐敷料局部覆盖。
4、应根据感染程度、感染微生物以及重建血管通路条件,确定是否拔除导管或保留导管的必要性与风险;5、对于不能被拔除而保留的导管,应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局部与全身改善情况并记录;(三)导管堵塞预防:1、导管的选择及固定;2、执行正确冲封管操作;3、在同一导管同时或序贯输注2种或2种以上药物时,应评估药物间的相容性;4、规范使用合适的终端过滤器;5、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胸腔压力增高的活动。
处理:应与医生沟通有效恢复导管功能使用的药物品种、剂量及浓度。
(1)血栓性堵塞1)使用溶栓剂尿激酶(5000u/ml)恢复导管功能,高凝状态患者可升高尿激酶浓度;2)溶栓剂在导管内停留时间30-120min;3)如导管通畅,将溶栓剂和分解产物全部抽出并丢弃,然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脉冲式冲洗导管。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1.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注射药物后外伤、出血:在注射药物时,应确保针头稳定,注药缓慢,避免对血管壁造成外伤,注射后嘱咐患者轻轻按压穿刺部位。
(2)静脉局部感染:应在操作前洗手、消毒,穿刺前用无菌巾固定表皮,确保穿刺部位干净。
穿刺后应巡视穿刺部位,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3)静脉穿透或穿透床单:穿刺时应注意选择静脉较深部位,并在穿刺后检查针头位置是否正确,避免在床单或患者体内穿透针头。
2.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尿道出血:导尿前要确定导尿管的位置,避免过度扭转或插入的力度过大,导致尿道黏膜损伤。
在拔除导尿管时要轻柔,避免拉伤尿道。
(2)尿道感染:导尿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卫生,洗手、戴无菌手套、穿无菌外科手术衣,使用无菌导尿包,而且要做好尿袋的消毒与更换,保持导尿管通畅,并经常巡视。
3.拔胃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恶心呕吐:在拔胃管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过程,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拔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和呕吐。
(2)反流性吸入:拔胃管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呼吸情况,避免管道内液体意外进入气管和肺部,可请患者深呼吸,且手指按压患者的套囊口,减少吸入风险。
4.换药、打针等操作的预防和处理:(1)药物过敏:在给患者新药物之前,要先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应采用皮肤试验等方式进行鉴别,并在给药前对药物进行过敏试验。
(2)局部感染:在操作过程中应采取无菌技术,包括手术常规洗手消毒、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棉签等。
操作后要及时处理穿刺部位的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3)疼痛和紫癜:在打针时要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技术,将针头插入皮下组织,但要避免插入太深,从而引起疼痛和紫癜。
在临床护理操作中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过程中,需要护士具备良好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最新的操作技能和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中心静脉置管(CVC)是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TPN)、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等。
【并发症】导管脱出及移位【发生原因】1.无菌敷料面积过小,粘性不够,特别在敷料潮湿后容易脱落,从而使导管脱出。
2.在如厕或穿脱衣服时常不慎导致导管脱出。
3.患者入睡后,在翻身或移动时无意识拉出导管。
【临床表现】回抽血及输液不畅,局部水肿,液体外漏。
【预防及处理】1.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更换敷料时应注意沿导管向心端揭开敷料。
3.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
4.加强巡视。
【并发症】导管堵塞或折管【发生原因】1.静脉导管扭曲或受压。
2.静脉导管内血液凝固。
3.药物沉淀或大分子溶质(如脂质)沉积。
4.疾病因素:血液呈高凝状态,高血压,肿瘤压迫等。
5.长时间留置导管的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大或无法推注,回抽无回血,导管堵塞还可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远端可出现血循环障碍。
若堵塞导管的血凝块脱落发生栓塞,可使受累部位组织或器官缺血、功能减退,甚至组织坏死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2.堵管时不能强行冲注,以防栓子脱落。
3.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折叠、扭曲、受压。
4.采用脉冲式封管用稀释的肝素液封管,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5.正压接头的使用。
6.防止血液反流,及时更换液体;防止液体滴速停止,血液倒流。
【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原因】封管不彻底,导致血液回流;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液体滴空,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穿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静脉留置针操作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静脉留置针操作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留置针穿刺部位局部血管损伤,留置针固定不牢。
2.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压力过高。
3.留置针套管损伤或连接处松动。
二)临床表现液体从穿刺部位渗出,局部皮肤湿润,可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
三)预防和处理1.留置针固定要牢固,避免移位。
2.输液速度要适中,避免输液压力过高。
3.注意留置针套管的损伤和连接处的松动,避免渗漏。
4.对于已经发生液体渗漏的情况,及时更换留置针,进行局部处理和护理。
四、留置时间过长一)原因1.医生未及时更换留置针。
2.病人病情复杂,需要长时间留置针。
3.病人自身条件限制,无法更换留置针。
二)临床表现留置针周围皮肤炎症反应,病人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渗液等症状。
三)预防和处理1.医生应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留置针。
2.对于需要长期留置针的病人,应定期更换留置针,避免留置时间过长。
3.病人应注意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清洁和护理,避免感染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4.对于留置时间过长的病人,应及时拔除留置针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1.液体外渗是指在穿刺或输液过程中,由于针头刺破血管或针头滑出血管外,导致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而引起。
此时,局部组织会出现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还可能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为了预防液体外渗,我们需要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
同时,我们应该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如果发生液体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2.皮下血肿是指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的一种并发症。
此时,局部皮肤会出现淤血、肿胀等症状。
为了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ICC是一种长期静脉导管,被广泛用于临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PICC置管后常常出现各种并发症。
本文将从预防和处理两个方面,探讨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一、预防1.合理选择置管地点在选择PCCI置管的地点时,应优先考虑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以减少操作后并发症的发生。
而对于置管的具体位置,则应选择远离引流口和负压室等高风险区域的相对较为安全的位置,这有助于减少一些可能的感染风险。
2.严格消毒操作在进行PCCI置管操作前,应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消毒、穿刺、插管等一系列操作,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消毒操作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时应保证消毒时间足够、使用的消毒剂切实有效。
3.定期更换导管长期静脉导管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出现积垢、血栓等问题,因此在置管时,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规划更换导管的时间,定期进行更换,以防止导管长时间滞留导致的并发症。
二、处理1.PICC堵塞PICC堵塞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当发现导管停止输液、接口不畅通、输液缓慢等情况时,首先应检查导管和输液器之间是否有阻塞,如果存在,可以通过打气囊或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来清除。
如果清除后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则需要更换导管。
2.PICC感染PICC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当及时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对感染部位进行局部处理,以缓解局部炎症和疼痛,并加强感染的控制措施。
3.PICC异物残留在拔管之后,为了避免残留在导管中的异物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应该在拔管前进行彻底检查,确保导管内没有异物残留。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停止操作,并通知医生及时进行处理。
4.PICC血少症PICC血少症是指由于长期维持导管留置不动,导致岁月日积,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不足。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血少症,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并合理管理患者的饮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气胸
1. 原因:锁骨下进针时,针干与皮肤角度太大使针尖离开锁骨下缘,很易穿破胸膜和肺。
颈内静脉穿刺时,为避开颈总动脉而针尖指向过于偏外,往往会穿破胸膜顶和肺尖。
2. 预防和处理:如果仅为一针眼产生少量气胸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针尖在深部改变方向使破口扩大再加上正压机械通气,气胸会急剧加重甚至形成张力性气胸,这时应提醒外科医生及时手术,打开胸膜,并处理肺部破口。
(二)血胸
1. 原因:(1)锁骨下静脉穿刺时,进针过深,易误伤锁骨下动脉。
(2)颈内静脉穿刺尤其易损伤动脉
2. 预防和处理:(1)应立即拔针并从锁骨上压迫止血,若同时穿破胸膜势必会引起血胸。
此时应改换穿刺点或经锁骨上路穿刺锁骨下静脉。
(2)及时退针局部压迫3-5分钟即可止血,不致造成严重后果。
(三)液胸
1. 原因:无论是颈内静脉还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在送管时穿透静脉而送入胸腔内,并将液体输入胸腔内。
2. 症状:(1)从此路给药(麻醉药,肌松药等)均无效;(2)测量中心静脉压时出现负压(体外循环前不应出现负压);(3)此路输液通畅但抽不出回血。
3. 预防和处理:若出现上述现象应确诊导管在胸腔内,不应再使用此通路,应另行穿刺置管。
原导管不宜当时拔出,应开胸后在外科医生监视下拔除原导管,必要时从胸腔内缝合止血。
(四)空气栓塞
1. 原因:(1)穿刺前未使病人头低位,如病人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当穿通静脉后一旦撤掉注射器与大气相通,由于心脏的舒张而将空气吸入心脏。
(2)输液时,巡视不及时,输液走空。
输液管内有空气,或导管衔接处脱落。
2. 症状: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严重者心跳呼吸骤停。
3. 预防和处理:(1)穿刺时应注意避免空气进入。
(2)加强巡视,妥善固定,避免输液走空,或导管脱落,一旦发生及时配合医生处理。
(五)心肌穿孔
1. 原因:由于导管太硬,而且送管太深直至右房,心脏的收缩而穿破心房壁。
2. 预防和处理:在心脏直视手术切开心包即能发现,给予适当处理即可。
但在非心脏手术或是抢救危重病人时常常引起心包填塞,如不能及时发现作出正确诊断,后果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尤其注意:不用劣质导管,送管不宜过深,一般送入8-10cm即可。
(六)感染
1. 原因:(1)导管消毒不彻底;(2)穿刺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3)术后护理不当;(4)导管留置过久
2. 症状:(1)穿刺处红肿,周围皮肤有触痛,皮温高。
(2)体温高,乏力。
3. 预防和处理:(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留置时间越短越好;若病情需要最长7-10天应该拔除或重新穿刺置管。
(3)定时更换穿刺处敷料,并观察伤口有无异常。
(4)每日注意观察体温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