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自然概况

合集下载

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

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
北部 , E l 0 7 。 1 6 一1 0 9 。 4 2 , 北纬 4 1 。 O 7 一4 1 。 2 8 , [ ∞。
淖 尔 市 草地 总面 积 的 4 O . 7 2 , 其 中, 可利 用 草 地
面 积为 2 9 2 9 . 5 3万 亩 , 占全 旗 天 然 草 地 总 面 积 的 9 O . 8 8 % 。全旗 天然 草地 包括 四个地 带性 草地类 型
中 国光 能资 源 最 丰 富的 地 区之 一 ; 平 均 无 霜期 9 9

1 2 9 d ; 年平 均 降水 量 为 1 1 5 —2 5 0 mm, 而年 平 均
蒸 发量 却 高 达 2 0 3 2 —2 9 5 8 mm; 地处西风带 , 风 速 较大, 风 期较 长 , 是 冬春 季节 的 主要气 候特 征之 一 ,
利 用措 施 , 可 以为 该 地 区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提 供 决 策依 据 。
[ 关 键 词 ] 乌 拉 特 中旗 ; 草地 资源; 措 施 建 议
[ 中 图 分 类 号 ]¥ 8 1 2 . 5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2 0 9 5 -5 9 5 2 ( 2 0 1 7 ) O 1 一o 0 O 9 一O 4
( 1 . 巴彦 淖 尔 市 农 牧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 内蒙古 临河 区 3 .内蒙 古 自治 区草 原 工 作 站 , 内蒙 古 呼和 浩特 4 .锡 林 郭勒 盟 草 原 工作 站 , 内蒙 古 锡 林 浩特 0 1 5 0 0 0 ; 0 1 0 0 1 9 ; 0 1 0 0 2 0 ; 0 2 6 0 0 0 ; 0 1 0 0 5 1 )
草原与草业
Gr a s s l a n d An d Pr a t a c u l t u r e 第 2 9卷

新忽热苏木

新忽热苏木
2017年末,新忽热苏木常住人口3674人。
截至2018年末,新忽热苏木户籍人口5618人。
经济
2011年,新忽热苏木农业总产值.76万元,比上年增长2.9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比上年增长15%。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5965吨,其中小麦45吨,玉米产量5919吨。畜牧业以饲养白绒山羊、牛、 生猪为主,羊饲养量30.3万只,年末存栏16.57万只;牛饲养量412头,年末存栏400头;生猪饲养量563头,年 末存栏171头,生产肉类1284.87吨,其中羊肉1223.14吨,牛肉17.44吨,猪肉29.3吨,马、驴肉2.1吨;羊毛 175.24吨,羊绒37吨。绿色环保农产品有羊肉、牛肉、山羊绒等。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新忽热苏木辖巴音温都尔、苏龙格图、那日图、莫仁、希热、朱斯木拉、白兴图、查干敖包、乌 兰朝鲁、哈太、毛力其格11个嘎查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新忽热苏木辖11个嘎查, 苏木人民政府驻城圐圙。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新忽热苏木地处乌拉特中旗东南部,东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交界,南与石哈河镇、德岭山镇为邻, 西与海流图镇、同和太牧场相连,北与巴音乌兰苏木毗邻。 辖区面积2680.98平方千米。
新忽热苏木境内河道属黄河水系和内陆河水系,主要河道有黄河水系的石哈河、摩楞河,内陆河水系的乌力 吉图河、扎尔格楞河,均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总长201千米,流域面积320平方千米,年排洪量1940万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新忽热苏木辖区总人口565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0人,城镇化率4.2%。另有流动人口1320人。 总人口中,男性2925人,占51.8%;女性2726人,占48.2%。总人口中,以蒙古族为主,达3637人,占64.4%;汉 族1969人,占34.8%;有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4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自然地理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自然地理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自然地理【位置面积】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东经107°16?~109°42?,北纬41°07?~41°28?。

北与蒙古国交界,有国界线184公里,东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为邻,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相依,西连乌拉特后旗。

全旗东西长203.8公里,南北宽148.9公里,呈不规则四边形,总面积23096平方公里。

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距巴彦淖尔市政府驻地临河区161公里,距包头市219公里,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391公里,距中国甘其毛都口岸130公里(公路里程)。

【地质】乌拉特中旗地质构造分区属内蒙古西部单元区,是东西纬向构造的一部分。

已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五台群、马尼图群。

中元古界的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温都尔庙群。

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下二迭统。

中生界下中上侏罗统、下上白垩统。

新生界的下上第三系、第四系下中上更新统、全新统、缺失三迭系各统。

境内已知出露的岩石,就大类而言,有岩浆岩类(即火成岩)的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伟晶岩、辉绿岩、辉长岩、杆栏岩、各种脉岩等;沉积岩类(水成岩)的泥岩、砂岩、灰岩、砂砾岩、砾岩、泥灰岩、页岩等;变质岩类(包括火成岩、水成岩的变质者)的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次生石英岩、角岩等。

境内陆质构造复杂,分属两个一级构造单位,即以川井——桑根达来中生代拗陷南缘为界,其北为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其南为华北地台。

因受各期构造运动影响,加之多次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波及,地质构造严重破坏,地层有些缺失,产生褶皱、折曲甚至倒转、破碎,导致各种有工业价值矿床的生成和赋存。

总体地质构造出现有作近东西向的6个次级的纬向地质构造单元,由北而南依次为:蒙古向斜南翼超基性岩带处于北部边陲与蒙古国接壤处,即索伦山一带,属蒙古向斜南翼的一部分。

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远在二迭纪之后浸入到距地表较浅部的含铬矿液的岩浆岩——超基性岩裸露地表,并继续接受风化、破碎、残积、流失,形成铬铁矿和次生淋滤的菱镁矿(已经地质勘探证实)。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其热根尚德地区金、铁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其热根尚德地区金、铁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其热根尚德地区金、铁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文章对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其热根尚德地区金、铁矿矿区的地层、构造及矿床成因进行分析,得出该矿区金、铁矿床成因类型及矿床性质,进而总结出在该地区找矿的相关标志。

标签:金铁矿成因找矿标志1矿区概况(1)位置: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西北川井镇巴音杭盖其热根尚德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7′00″-107°31′00″,北纬42°19′30″-42°23′00″。

(2)地层:以其热根尚德断裂为界地层分为南北两区。

南部为中下志留统哈达呼舒群,北部为上元古界温都尔庙群,两组地层呈断层接触。

温都尔庙群(Pt3wn):分两个岩性段,下部为绿片岩组,有绿色与灰绿色、深灰色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片岩;上部为砂岩组,由变质粉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矿区出露下部绿片岩组。

浅变质的绿片岩相地层是人们公认的含金建造之一。

哈达呼舒群(S1-2hd):厚度巨大,分布广,呈东西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

原岩的性质可能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混有沉火山碎屑物质。

故此层金丰度值较高,总体呈紫红和深灰色,铁的含量也较高。

也是本区值得重视的金源层之一。

(3)构造:断裂构造以其热根尚德为主体(F2),形成近东西向、北东向构造格架。

该断裂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其两侧的帚状构造、羽状构造、构造破碎带等低级序断裂都比较发育。

断裂多为NE、NEE走向,倾向为NW、NNW向,倾角30°-56°,断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

断裂构造的广泛发育,为岩浆期后热液、构造热液,变质热液等提供了动力来源和运移通道。

热根尚德断裂具有明显的导岩、导液、导矿作用,而其次级构造则提供了良好的储矿空间。

区内构造蚀变相当发育。

与上述的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等。

2矿床成因分析在中元古代时期,特殊环境下,铁及其它成矿成岩物质搬运迁移进入海水,随着海水有用物质的不断增加,在分异和生物作用下于各时期不同部位发生沉淀,在沉积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中,大部分铁以细粒独立铁矿物(或铁络合物)或分散状态赋存于其它矿物中,部分铁相对浓缩形成了矿区或更大范围的高浓度区,形成磁铁矿等有用矿物,甚至形成矿体。

乌拉特中旗概况

乌拉特中旗概况

乌拉特中旗概况
乌拉特中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内蒙古中北部,辖区总面积为21711平方千米。

乌拉特中旗地处蒙中、华北、环澳大闭沙漠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地形呈向东北倾斜,地貌以平原为主。

乌拉特中旗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温较大,年均气温为5.6℃。

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松鄂河和海子
河两大河流,水资源丰富。

乌拉特中旗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外,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乌拉特中旗是蒙古族较为集中的地区,拥有悠久的蒙古族文化和民俗传统,还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如和索门石窟、桃花村古塔等。

农牧业是乌拉特中旗的主要经济支柱,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同时畜牧业也十分发达,以牧羊为主。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积极发展旅游业,以独特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文化为吸引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乌拉特中旗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沙化草原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该旗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乌拉特中旗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乌拉特中旗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Z a i p e i j i s h u针对近年来向日葵由于种植密度和方式不合理,植株养分吸收不均匀,导致向日葵籽粒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乌拉特中旗通过示范应用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栽培技术,降低种植密度,采用大行距1-1.1m之间,小行距0.4m,株距0.4-0.5m之间,密度为24000-27000株/hm2的种植方式,提高向日葵商品性和市场竞争力。

一、乌拉特中旗向日葵生产现状1、乌拉特中旗概况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东经107°16′-109°42′,北纬41°07′-41°28′,该地区气候差异很大,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

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干燥多风;秋季温和凉爽,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冬季漫长,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平均无霜期130天。

2、乌拉特中旗发展向日葵产业的条件(1)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乌拉特中旗属于大陆干旱性气候,黄灌区面积40000hm2,土壤偏碱性,非常适宜向日葵生长。

(2)拥有充足的光照资源乌拉特中旗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且光照强度大,能充分满足向日葵及其他作物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而且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能极大地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3)拥有特殊的气候条件乌拉特中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干旱少雨,这种冷凉、干燥的气候条件,制约了向日葵病虫害的发生与越冬,从根本上减轻了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业投入。

3、乌拉特中旗向日葵生产的发展现状(1)播种面积乌拉特中旗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例的旗县,向日葵是该地区主要经济作物,长期以来,向日葵在乌拉特中旗农民经济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黄灌区,属于盐碱耕地,农民以种植向日葵为主。

201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4200hm2,其中向日葵播种面积27400hm2,占全旗总播面积的26.3%。

(2)栽培技术推广情况目前,农民采用的是向日葵覆膜栽培技术,也有部分农户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采用小麦套种晚播杂交向日葵的种植模式。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道德哈日陶勒盖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道德哈日陶勒盖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87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道德哈日陶勒盖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赵志飞,高玉石,张启峰(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 要: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道德哈日陶勒盖石墨矿产于古元古界宝音图岩群一岩组(Pt1B.1)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变粒岩及大理岩中。

矿体受古元古界宝音图岩群一岩组控制,呈层状、透镜状产出。

通过对该矿床的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围岩及夹石等研究分析表明,道德哈日陶勒盖石墨矿为古元古界宝音图岩群一岩组砂、泥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片岩过程中,碳质成分局部富集,经变质形成晶质石墨矿床,其矿床成因类型属于沉积变质型石墨矿。

关键词:石墨矿;矿床特征;成因类型;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2-0087-02收稿日期:2021-01作者简介:赵志飞,男,生于1983年,汉族,内蒙古赤峰市,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资源勘查。

道德哈日陶勒盖石墨矿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行政区隶属海流图镇管辖。

区域矿产研究工作较为匮乏,有关石墨矿产工作方面为空白。

该石墨矿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伊肯公等三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中发现,笔者依托该项目对矿区的地质概况、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讨论了该矿床的成矿因素及找矿标志,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按照板块构造观点,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包尔汉图-温都尔庙弧盆系,敖仑尚达-翁牛特旗岩浆弧与华北陆块区、阴山—冀北陆块,阿拉善右旗-乌拉特后旗基底杂岩带的交接部位[1]。

测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古元古界宝音图岩群一岩组(Pt 1B.1),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地层内褶皱发育,轴向北东。

侵入岩有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C 1ηγ)、中二叠世花岗闪长岩(P 2γδ)与矿产成因关系密切[2]。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小佑山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小佑山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小佑山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一、地质概况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位于中国北方,地处东经113°38′-115°02′,北纬40°14′-41°06′之间,总面积5894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处大兴安岭及阿尔山脉与额尔古纳河上游之间,地势东北低西南高。

其地质构造属于兴蒙造山带,主要分布有西北东南向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乌拉特中旗小佑山东地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复杂多样,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小佑山东地区以多金属矿为主,已探明有金、银、铜、锌、铅等多种矿产资源。

二、地质特征1.地层特征小佑山东地区地处兴蒙造山带东部,地处兴蒙造山带之中的套曾山--大兴安岭地块的交界处,区内地层沿着北东向折曲褶皱展布。

地质年代上,区内沉积岩地质年代最小的为下侏罗统的太白山群,地处于以下偏南的小佑山编生群及汇流山群的南缘和西部,除了一般的堆积岩外,还有浅灰色角闪岩夹层;区内地层中,呈现出从再沉积岩到火山喷发岩火山岩地质剖面。

2.构造特征小佑山东地区是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的地区,既有兴蒙造山带的构造影响,又有冈底斯带、阿穆尔板块等构造元素参与。

区内地壳多次受到古老基底的拆解和场地失稳的影响,形成了岩浆活动频繁的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多层次、多岩相地质组合。

3.矿化特征小佑山东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有金、银、铜、锌、铅等多种矿产资源。

研究表明,该地区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太白山群太白山组和下部藏龙山组地层中;金矿床以脉状矿体为主,围绕在地区内弱发育的褶皱和断裂中心分布,多金属矿床与地层紧密相关,是地层控矿型矿床。

三、找矿远景1.综合找矿远景小佑山东地区的地质条件非常有利于找矿勘查,矿产资源丰富,多金属矿床储量大,品位高,成矿条件好。

该区域已探明的金、银、铜、锌、铅等矿产资源储量企业不俗,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和经济价值。

未来该地区在多金属矿的勘查和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和经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拉特中旗自然概况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地处北纬41°07’~42°28’,东经107°16’~109°42’。

北与蒙古国交界,南接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东邻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西连乌拉特后旗。

有中蒙国境线184.4公里,对应开通国家一类陆路季节性口岸:甘其毛道口岸—蒙古国南戈壁省汗博格德县嘎顺苏海图口岸。

全旗东西长203.8公里,南北宽148.9公里,呈不规则四边形,全旗总面积23096平方公里,至2005年底全旗总人口44015户137481人,其中城镇人口35396人,乡村人口102085人;农业人口102302人,非农业人口35179人。

蒙古族有25762人,占18.7%;汉族110730人,占80.5%;其他少数民族989人,占0.8%。

人口出生率7.99‰,人口自然增长率4.60‰。

旗人民政府驻地距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临河区161公里,距包头市219公里,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391公里。

旗人民政府驻海流图镇,邮编:015300。

代码:150824。

区号:0478。

拼音:Wulatezhong Qi。

【行政区划】乌拉特中旗辖4个镇、4个苏木:德岭山镇、石哈河镇、海流图镇、乌加河镇、川井苏木、呼鲁斯太苏木、新忽热苏木、巴音乌兰苏木;牧羊海牧场、同和太种畜场、巴盟乌北林场。

镇苏木乡下属村、嘎查120个(其中农区行政村55个,牧区嘎查65个),居民委员会22个,矿区管委会1个、自然村278个。

【历史沿革】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乌拉特中旗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还有闻名于世起于新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这些文化遗存证实,早在古老的几十万年、几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

史载,乌拉特中旗是匈奴发祥地域。

春秋战国为匈奴牧地,至赵武灵王筑长城于阴山下,阴山南为赵九原地。

秦属九原郡及北假之地,阴山北仍为匈奴牧地。

汉属五原、朔方两郡各一地。

三国至晋,为南匈奴牧地。

五胡十六国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夏属地,北境为拓跋鲜卑所踞。

南北朝属沃野、怀朔镇各一地。

隋唐属丰州,北境为突厥所踞;唐景龙二年(708年)属中、西受降城地。

辽时东境属云内州西京道,西境属西夏地。

金沿袭辽制。

元属德宁路,隶砂井总管府。

明初属东胜卫,隶山西布政司,未几皆入瓦剌蒙古部。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赐牧乌拉特部于乌拉山、河套北阴山前后;元太祖弟哈萨尔后裔率乌拉特部由呼伦贝尔草原西迁而来,分设乌拉特前、中、后旗,自此始有建置,后隶会盟的乌兰察布盟。

民国初年隶属未变,抗战期间旗境东部沦陷敌手,至1945年日本投降,得以光复。

1949年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全境随之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隶属乌兰察布盟。

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

1958年5月划归河套行政区,7月隶属巴彦淖尔盟。

1970年划出西部8个公社、2个牧场另置潮格旗(今乌拉特后旗)。

1981年9月,更名为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域未变。

旗府驻海流图。

2000年,乌拉特中旗辖4个镇、7个乡、9个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133309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海流图镇 33584 乌加河镇 13447 德岭山镇 14677 温更镇4945 石兰计乡 5770 宏丰乡 9262 乌梁素太乡 9276 楚鲁图乡4145 石哈河乡 6402 双盛美乡 4814 郜北乡 5717 桑根达来苏木1304 巴音苏木 1678 乌兰苏木 2892 巴音杭盖苏木 2474 川井苏木1996 杭盖戈壁苏木 1487 呼勒斯太苏木 2751 巴音哈太苏木 2860 新忽热苏术 1802 巴盟牧羊海牧场虚拟乡 1409 巴盟同和太种畜场虚拟乡 617。

【地形地貌】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平均海拔1 280米以上。

由阴山山脉东西向的二狼山、乌力亚斯太山、查石太山分割为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依次为南部山前平原、中部山地、北部丘陵高原3种基本地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过渡变化,海拔为1020-1070米。

山前平原区,属河套平原,介于狼山山地与乌加河古河道之间,呈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2~10公里的狭长地带,由山前洪积扇和河套冲积平原组成,其南缘与黄河沉积平原相接,整个地势西高东低,纵向南北高,中间低,海拔1020-1048米。

中部山地由二狼山、乌梁素太山、查斯太山组成,东西走向,处于中国地台与蒙古地槽的分界线。

山地分两部分,乌不浪口以西为中低山,一般海拔1609-1700米,狼山山地最高峰哈拉阿拉峰1912.1米,山体南陡临河套平原,北坡较缓向高平原延展为丘陵及高平地。

乌不浪口以东属低山,一般海拔1400-1600米,该段有东西向平行两支山体,南支查斯太山,北支哈太山,两山间分布海流图盆地及大面积缓坡丘陵。

北部丘陵高原区,海拔1150-1350米,最高点索伦山海拔1393米,中低丘陵分布在中、东南部查斯太山与哈太山之间,海拔1400-1600米。

【气候资源】乌拉特中旗深居大陆,远离海洋,地处高原,地域辽阔。

气候差异很大,具有高原寒暑剧变的特点,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

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干燥多风;秋季温和凉爽,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冬季漫长,持续5个月(11月-次年3月),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光能资源乌拉特中旗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98~32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1%~73%。

阴山以南为3097.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3%;后山东南部山旱区日照时数为3130~321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1%~72%;北部牧区3215~32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1%~73%。

全年各月日照变化以12月最少为207~216小时,5月份最多为311~330小时。

作物生长季节(4~9月)光照时数达1732~1809小时,占全年的55%~5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年总量为144.4~153.3千卡/厘米2,生理辐射年总量462~502百万大卡/亩。

太阳辐射是气候过程和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农作物生长季节(4~9月)太阳辐射量为93.3~98.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3%~65%。

海流图年辐射量合计151.08千卡/平方厘米,太阳总辐射与全国各地比较,小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大于其它地区,不论在全国、全区来讲,光能资源是很丰富的。

热量资源全旗年平均气温3.O~6.8℃,南部山前6.0-6.8℃,海流图为4.5℃,东部石哈河地区3℃,北部乌兰苏木3.7℃。

南北气温相差 3.8℃,东西气温相差0.6~1.5℃。

1月份平均气温-11.7~-l6.9℃,7月份平均气温为19.8~23.4℃,极端最低气温-39.4℃极端最高为38.7℃,气温年较差35.6~37.1℃。

年平均气温,各级界限积温值随着地域的不同,变化也很明显。

无霜冻期平均为99~129天,灌区最长平均129天,高台梁地区最短为99天,海流图为l20天,乌兰、杭盖戈壁为110天。

无霜冻期地域分配趋向和热量相同,都是从南向北,从西向东递减。

降水与蒸发全旗年平均降水量为1l5~250.6毫米,南部、东部偏多,西部、北部偏少,东部石哈河地区降水量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37.5~250.6毫米,西北川井西部最少为115~141.3毫米,山前灌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56~189毫米,海流图地区为200.9毫米。

高台梁地区最多为237.5~250.6毫米。

由于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年季降水变化较大,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64~73%。

全旗年平均降水日数为44~55天,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量相差345毫米。

由于雨季短促,降水量少,且集中,强度大,不易被吸收利用,形成地表径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全旗年蒸发量为2032~295.8毫米,是降水量的11~16倍。

地域分布趋向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增。

湿润度为O.1l~O.26,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半荒漠地带。

风能资源:乌拉特中旗风能资源较丰富,在国内仅次于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内蒙古自治区风能最佳区和佳区。

一年中平均≥8米/秒的时数,北部为2382小时,占全年的27.2%,中部为871小时,占全年的93%。

乌拉特中旗历年平均大风(风速≥17.0米/秒,8级)日数为28~74天,最多的年份为60~129天,最少4~34天,春季大风日数为15~26天,占全年的35~53%。

气象灾害危害乌拉特中旗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霜冻、白灾、冰雹、干热风、沙尘暴、白毛风、寒潮等①干旱:由于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干旱。

②大风、沙暴、白毛风:全旗年平均大风28~74天,西北部大风最多,以春季危害最严重。

沙暴全年为8~10天,北部、西北部较多,以4~5月出现次数最多。

白毛风在牧区冬春时有发生,全年平均3~4次,以12~3月出现机率最大。

③霜冻:乌拉特中旗霜冻期较长为236~266天,霜冻期基本是从西向东,从南向北递增,高台梁地区最长,山前平原最短。

两地相差30天。

④白灾:乌拉特中旗积雪期长,每3年发生一次重白灾,尤其3月份的白灾对牲畜的危害最重。

⑤冰雹:每年春末夏初到秋收季节常有冰雹发生,以6月中旬~8月出现次数最多,历年可出冰雹3~4次。

【水资源】境内有黄河、内陆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沟)57条、湖泊6个、中小型水库10余座。

主要河流(沟)有东乌盖河、狼山口沟(河)、乌兰补隆河、韩乌拉河、海流图河、乌不浪口沟(河)、石哈河、莫楞河。

河川径流量乌拉特中旗因降水量少,形不成很强的地表径流.稀少而径流短的季节性干河道多为伏流潜水。

全旗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486l万米3,其中最大年引黄量为2.2亿米3。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2861万米3。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无论就埋藏条件或水质水量均受气候因素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丘陵低洼处由于疏松物质的富集,形成地下水的汇集处,埋深10米左右。

山前平原潜水埋藏在河湖相砂层内,潜水普遍连续分布,埋深1~3米,矿化度1~3克/升。

海流图盆地主要为第三系岩层,潜水埋藏于第三系砂砾岩,砂岩或第四系砂砾石的裂隙孔隙中,潜水埋藏浅一般1 O米左右,水量丰富,水质好,在50米以下砂岩中可遇到承压含水层。

总的来讲。

本旗南部地下潜水丰富,北部贫乏,河谷附近以及丘间低地由于第四系疏松沙砾层成为主要含水层,地下浅,而水质西部矿化度高于东部。

全旗地下水补给量为42649.3万米3,可开采储量为18927.2万米3。

除去矿化大于2.O克/升的2816.55米3不能利用的水外,可利用水量为16110.7米3。

【土地资源】土壤有6个土类、16个亚类、52个土属、217个土种,以棕钙土为主,占土壤总面积73.61%;栗钙土次之,占22.32%;其次为盐土、灌淤土、风沙土、草甸土,分别占2.12%、1.75%、0.45%、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