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金匮》医圣仲景认为饮酒的危害之酒疸(1)
1957年资料7 秦伯未 金匮要略襟病浅说(续)

6.夫吐血欬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吐血是一个重要症,上面的叙述显然不够全面。但在这数条中包括了热症、虚症和死症,从一般来说,吐血的原因也以热症和虚症为最多,只是
症状和方法,无论如何不够详细的。我认为治疗血症,可以参考葛可久的“十药神书”和唐容川的“血证论”。并必须分别三因:外因多为风火暑燥的激动,治宜甘凉清肃,或轻清滋养;内因多为肝肾心脾的损伤,治宜壮水潜阳或导火归元,或苦辛顺气,或大补气血;不内外因多为坠下跌伤,努力并气和烟酒所造成,治宜祛瘀和络,或予通补。此外,缪仲淳的吐血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使血液循行经络,自然不向外溢,在血症初起用此,可以避免许多流弊。
二十八、鼻衂症
鼻衄多为热症、轻症,暂时发作,虽有出血不止,发现虚脱现象者,毕竟少数。“金匮”上说:“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目黄当指内热而言。又说:“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也不外指阳气鼓动,迫血妄行。可惜仲景没有留下方剂,其实后世也极少治衄专方,一般多在清热方内加入茅花、柏叶、藕节等,较重的再入生地、阿胶,最严重的用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皮)。
二十六、惊悸症
“金匮”上指出惊悸的定义:“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惊和悸同样是心跳症,为什么一定要分开来说,我认为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凡暂时受外来刺激而心跳的叫做惊;因内脏衰弱,常期恐懗心跳,或微有声响即心跳不宁的叫做悸。故惊可镇静,悸则必须滋补,这是中医辨症细致的一斑。一般所用枣仁汤(枣仁、人参、黄芪、当归、茯苓、陈皮、甘草、远志、莲子、姜、枣)、加味安神丸(地黄、芍药、川芎、当归、陈皮、贝母、黄连、甘草、茯神、麦冬、远志、枣仁、硃砂)和琥珀养心丸(琥珀、龙齿、远志、菖蒲、茯神、人参、枣仁、生地、当归、黄连、柏子仁、硃砂、牛黄)等,都是为了虚症而设。“金匮”对惊悸只提出“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系指水饮所引起的心悸又“火邪者,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当是温针等误治的坏症,与“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不相联系。
智慧树答案解读《金匮要略》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金匮要略方论》的原作者是()答案:张仲景2.《金匮要略》强调杂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答案:元真不足3.《金匮要略》以病分篇排列,其中数病合为一篇的类型包括()答案:分科合篇;病机病位相仿的病;不便归类的病;证候相似的病4.《金匮要略》的论治思想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答案:标本缓急,治有先后;重视正气,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答案:《金匮要略》第二章1.卒厥病人,临床如出现身和、汗自出者,其病机()答案:气血通畅2.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多属()答案:骨节间病3.《金匮》首篇指出反常气候中“至而太过的涵义是指冬至后以得甲子,天因温和。
答案:错4.下列哪些治疗大法是《金匮》首篇提出来的()答案:表里当分缓急;治病当随其所得;虚实必须异治;新旧宜有先后5.仲景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下列各项哪几项为“所得”()答案:脾病湿困而居燥室;胃阴不足而用凉润;脾病湿困而用辛温第三章1.湿病中麻黄加术汤用白术的目的在于健脾。
答案:错2.伤寒八九日,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用()答案:桂枝附子汤3.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以下列哪项为主()答案:益气固表4.《金匮要略》治湿病表实证的主方是()答案: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5.下列各症,哪些是太阳中暍的临床特点()答案:口渴;身重;乏力;恶寒第四章1.《金匮》百合病的病机是下列何项()答案:心肺阴虚内热2.百合病的病理有“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之说,所谓“一宗”,这里是指()答案:主血脉的心脏;朝百脉的肺脏3.百合病误吐后,治宜选用下列何方()答案:百合鸡子汤4.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答案:干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黄芩、黄连5.《金匮》狐病篇指出蚀于下部二阴为狐。
答案:对第五章1.乌头汤证的主要病因是下列何项()答案:寒湿2.中风,邪入于腑,临床可见下列何种证侯()答案:肢体沉重3.《金匮》指出中风病的典型主证是但臂不遂。
《金匮要略》方中白酒名实辨

白酒非烧酒
今之“白酒”,系经蒸馏加工制成。通称“曲酒”、“烧酒”、“高梁酒”等。蒸馏法,据1975年河北青龙县出土的铜制烧(蒸)酒锅的试验和鉴定,确认应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相当于南宋高宗到孝宗时期,此与《本草纲目》中言烧酒“自元时始创其法”相符。而1700年前的东汉时代,在蒸馏法上尚缺文物为证。故不可认为《金匮》方中之“白酒”乃今之“烧酒”。这是其一。其二,查方中之量,据古方药量考证、对照,约折合公制之1400毫升及2000毫升。以含量60度左右的酒,用之如此大量来煮药,实属罕闻,且与临床不符。“烧酒”如此,余各种蒸馏而成的酒,亦当无例外。
再者,临床应用则宜根据当地条件和各自经验,酌情处理。关于剂量,亦应因人因地制宜。在用法上,亦不必拘泥于同煎,如在药煎成后冲服亦是一法。
总之,对《金匮》方中的白酒,应据胸痹具体证候的病理机转,掌握运用,可望效验。-
《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辞海》释六饮之“浆”指“淡酒”。可见浆在古时是饮料的泛称,可能还包括酒浆,故不可仅作酢浆解。《千金》、《外台》所载“白蝝酒”显然是指酒,而所载“白蝝浆”虽不能肯定指酒浆,但也不可断言是指酢浆,故言“蝝”即是“酢”,似欠妥。再者今所言酱醋的“醋”,古人作“酢”,这是无异议的。
凡主“白酒”即“米醋”的医家,其依据主为《千金》、《外台》所云,因《说文》:“蝝,酢浆也”,而“酢”系“醋”之本字,其错误认识的根源,恐亦在此。
白酒非黄酒
酒在色泽上,约可分为白酒和色酒两大类,在色酒方面,“绍兴黄酒”恐是最古老者。《吕氏春秋》:“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即有“绍兴黄酒”。查“绍兴黄酒”:黄亮有光,香气浓郁芬芳,口味鲜美醇厚,度数为15~20度左右。访当地,除饮用外,尚有以为烹调菜肴之佐料,如以此酒代水煮成之“酒煮肉”,即是当地的名肴。由此推测,以此酒煮药是有可能的,从这点出发,与《金匮》二方中的酒药同煮似乎相符。但无论如何,仲景断不至于视黄为白,黄白不分。故“白酒”即“黄酒”之说非也,余各种色酒当无例外。
仲景巧用酒,治愈难治病

仲景巧用酒,治愈难治病酒在我国的酿造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古代用稻米做原料,以稻草煎熬,使之成为祛病强身的滋补剂,即“汤液”,又在“汤液”的基础上,酿造为酒。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云:“必以稻米炊之以薪……自古至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尔。
”醪是醇酒,醴为甜酒,可见酒早已应用于医药方面,并被誉为“百药之长”。
酒的品种繁多,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但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蒸馏酒(烧酒类)和非蒸馏酒(米酒、果酒类)。
烧酒是元代发明的,古代用酒是米酒,其味辛甘,色如琥珀,在《伤寒杂病论》中总称之为清酒。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用酒的方剂共有21方,其中《伤寒论》中六方——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抵当汤,《金匮要略》中十五方——即鳖甲煎丸、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天雄散、薯蓣丸、肾气丸、大黄虫丸、瓜蒌薤白白酒汤、九痛丸、赤丸、胶艾汤、当归乌药散、白术散、土瓜根散、红兰花酒。
其中注明用量者七方,即鳖甲煎丸、防己地黄汤、瓜蒌薤白白酒汤、胶艾汤、红兰花酒、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仲景用酒的方法酒水合煎法:是用一定用量的酒和水混合后煎煮药物。
用这种方法煎药有炙甘草汤、胶艾汤、栝蒌薤白白酒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其中栝蒌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虽是方中药物组成部分之一,但形式上是酒水合煎法。
酒送服法:是用酒送服丸剂或散剂。
书中标明用该法的有十方:天雄散、薯蓣丸、肾气丸、九痛丸、赤丸、侯氏黑散、大黄虫丸、土瓜根散、当归乌药散、白术散,上述方剂均未说明酒的用量,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对酒的耐受情况酌量使用。
酒浸药法:是将药物用酒浸泡,然后绞汁取用。
此法仅有防己地黄汤一方。
酒煎药法:即用酒煎煮药物,该种用法的有单方红兰花酒和复方鳖甲煎丸中的鳖甲一味药。
酒洗药法:是用酒来洗方中某一味药物。
三承气汤和抵当汤中的大黄是用此法。
仲景用酒的目的酒作为药用,是多方面的。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作者:胡晓阳李紫薇邹尚亮张双良朴圣爱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2期1 病名沿革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酒”之相关疾病的著作为《黄帝内经》,在《素问·病能论》[1]中首次提出“酒风”病名,明确描述其症状为“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并且首载了治疗酒后疾病的方药,开中医酒病论治之先河。
《灵枢·论勇》[2]中也提出了“酒悖”,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
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奠定了中医论酒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饮酒所致疾病进行了详尽论述。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首次提出了“酒疸”的病名及临床症状,其“不能食、时欲吐”与现代酒精性肝损伤的食欲不振、恶心欲呕、黄疸症状相吻合,为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症状特征较为明确的酒精性肝损伤的中医病名记载。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酒癖”一名,概括了酒癖的病因病机及其主症,即胁下积块,时时而痛,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肝区疼痛、伴有肝肿大症状较相似。
该书中还提出了“酒瘕”,指出该病为“人有嗜酒,……积久渐瘦。
其病遂当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得能食”,即酒瘕为病,其人日渐消瘦,不思饮食,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亦相似。
明·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中则首次提到了“酒鼓”一词;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提出“酒胀”,并将其阐述为“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便具有血”,可知“酒鼓”、“酒胀”为同一种病证,即腹部满而臌胀,伴有血瘀、下血之证,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硬化出现的腹水、腹痛、面色晦暗等症状相似。
在历代医家论酒病的文献中,仍有许多常见的酒病相关的病名,如“酒毒”、“酒醉”、“恶酒”、“酒痰”、“酒厥”等,本文以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为主线对其进行梳理,可得到“酒疸”、“酒癖”、“酒臌”为较具代表性的病名。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1 病名沿革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酒”之相关疾病的著作为《黄帝内经》,在《素问·病能论》[1]中首次提出“酒风”病名,明确描述其症状为“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并且首载了治疗酒后疾病的方药,开中医酒病论治之先河。
《灵枢·论勇》[2]中也提出了“酒悖”,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
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奠定了中医论酒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饮酒所致疾病进行了详尽论述。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首次提出了“酒疸”的病名及临床症状,其“不能食、时欲吐”与现代酒精性肝损伤的食欲不振、恶心欲呕、黄疸症状相吻合,为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症状特征较为明确的酒精性肝损伤的中医病名记载。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酒癖”一名,概括了酒癖的病因病机及其主症,即胁下积块,时时而痛,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肝区疼痛、伴有肝肿大症状较相似。
该书中还提出了“酒瘕”,指出该病为“人有嗜酒,……积久渐瘦。
其病遂当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得能食”,即酒瘕为病,其人日渐消瘦,不思饮食,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炎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亦相似。
明·张介宾所撰《景岳全书》中则首次提到了“酒鼓”一词;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提出“酒胀”,并将其阐述为“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便具有血”,可知“酒鼓”、“酒胀”为同一种病证,即腹部满而臌胀,伴有血瘀、下血之证,与现代临床的酒精性肝硬化出现的腹水、腹痛、面色晦暗等症状相似。
在历代医家论酒病的文献中,仍有许多常见的酒病相关的病名,如“酒毒”、“酒醉”、“恶酒”、“酒痰”、“酒厥”等,本文以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为主线对其进行梳理,可得到“酒疸”、“酒癖”、“酒臌”为较具代表性的病名。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在《内经》、《素问》、《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的记载。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虽然不及现代医学精细和系统,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包括了对病因的理解。
在古代医学中,酒精性肝损伤被归纳为“酒邪”的范畴,认为过量饮酒会伤肝。
古人提出“饮酒伤肝”的概念,指出过量饮酒会耗伤肝气,导致肝脏功能失调。
这与现代医学认为,酒精通过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涉及到对症状与疾病的诊断。
古人观察到,酒精性肝损伤的患者常常出现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无力等症状,同时还会出现肝区疼痛、脾胃不和、口苦口干等症状。
这些症状与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大致相符,说明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诊断经验丰富且准确。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还包括对治疗方法的探讨。
在古代医学中,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方法主要包括清肝疏肝、健脾和胃、理气和血、疏肝解郁等治疗原则。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采用中药治疗,如清肝泻火、健脾利湿、理气和血的药物等。
古代中医还提出了针灸疗法、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治疗措施。
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肝脏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要预防酒精性肝损伤,首先应该避免过量饮酒,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起居的规律。
还应该注意合理搭配饮食,多食以滋阴清热、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海鲜等,并且限制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要避免情绪的不良刺激,保持心情的舒畅愉快对于预防酒精性肝损伤也有一定的帮助。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精确和系统,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金匮要略》中的【酒】现解

《金匮要略》中的酒现解作者:魏道祥关键词:《金匮要略》白酒米酒米醋据考古研究,五千年前龙山文化的早期,我国已开始酿酒。
商代的甲骨文已有“酒字”,商周遗址出土的青铜酒器品种数量之多,足以说明酿酒业已具规模。
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酿酒已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且品种业已不少。
公元前12世纪前半期我国已采用曲、蘖来酿酒了。
历代文献医籍关于酒的名称、品种、性质、作用,尤其在医疗上的运用、治疗上的地位均有不少精辟论述,《金匮要略》可谓其中之一。
白酒辛温轻扬。
辛以开痹,温以通阳,轻扬善行上走,能行营卫;并助药势以达病所。
但临床应用差异甚大,有用高梁酒的;有用绍兴酒的;有用米醋的;有用米酒的,均云有效验,皆曰源于《金匮要略》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
随历史之沿革一源而多歧是有可能的,但原意指何物,值得探讨。
白酒非米醋《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
《辞海》释六饮之“浆”指“淡酒”。
可见浆在古时是饮料的泛称,可能还包括酒浆,故不可仅作酢浆解。
《千金》、《外台》所载“白蝝酒”显然是指酒,而所载“白蝝浆”虽不能肯定指酒浆,但也不可断言是指酢浆,故言“蝝”即是“酢”,似欠妥。
再者今所言酱醋的“醋”,古人作“酢”,这是无异议的。
从《金匮·水气病篇》【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方后曰、方后注,结合《本草纲目·醋条》“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醯,以有苦味,俗称苦酒”可知,方中之“苦酒”是指“米醋”。
因古人认为:“醋有数条,惟米醋二、三年入药。
余止可啖,不可入药,”《辑义》:“魏氏云: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
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由此观之,醋之古称,虽有多名,但其呼甚严,未尝与“白酒”相混,更况仲景在一书中分别以“白酒”、“苦酒”列入方名。
一用作治“胸痹”,一用作治“黄汗”,显然是指二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话《金匮》医圣仲景认为饮酒的危害之酒疸(1)
在医圣仲景的医学名著《金匮要略》是一本治疗杂病的专著,里面记载了黄疸、中风、虚劳、消渴、吐血衄血等40多种疾病。
在论述这些疾病发病原因的时候,其中不少与饮酒有关系。
仲景小徒弟举例如下:
黄疸:
黄疸记载于《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
仲景根据病因将黄疸进行分类,其中与饮酒有关的就直接叫做“酒疸”。
关于酒疸的条文有:
第2条部分内容: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俗话条文:这一句是第2条的最后部分,是对酒疸的做的一个概念:心中懊恼烦热,不能正常饮食,总是有想吐的感觉。
为何会有这些表现呢?酒本身就是湿热之性,一个嗜酒的人(仲景称之酒客)长期大量饮酒,酒的热性烧灼胃脘,又向上熏蒸到心,所以心中会烦躁、郁闷,出现那种卧起不安、莫可名状的感觉。
有些人酒后就安静的睡觉,但很多是喝了酒耍酒疯,就是仲景描述的这种懊憹之感。
张飞、李逵喝了酒大概率会耍酒疯来发泄这“懊憹”,李白、杜甫作为诗仙诗圣那都是文化人儿,那就是作诗一首了!就连一代枭雄曹操喝了酒也是横槊赋诗,没有随便杀人。
当然了,曹操也说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导致后世很多人郁闷了就很久,还相当有理由。
但是殊不知举杯浇愁愁更愁啊!《水浒传》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何等威武!何等潇洒!却老婆被骚扰,自己被朋友出卖,差点被一把火给烧了!好不容易抓住了仇人,却又因为诏安大业有仇难报。
应该何等郁闷!于是终日喝酒,怎能不患这酒疸之疾呢!
湿热蕴积在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就不正常了,所以就不能好好
的吃饭了。
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还是得吃!但是勉强吃了呢,又加重了胃的热邪,胃的浊气往上反,所以总是有想吐的感觉,甚至食后就吐。
严重了形成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天长日久的,湿热进入了血分,血流不通畅了,湿热在血分郁积熏蒸,脾之本色(黄色)就会在人的体表显露出来,酒黄疸就形成了!想起来《雪山飞狐》金面佛苗人凤,老婆被抢,朋友出卖,面色如金,不知道是否酒黄疸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