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5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是古代医学著作《金匮要略》的一级条文。

下面我将
以白话解释的方式来解读金匮要略一级条文:
1. 脉证并治,这一条文指的是通过观察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仔细观察
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

2. 伤寒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伤寒病的论述。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咳嗽、腹泻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呕吐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病的论述。

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消化系统疾病、
中毒、感染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呕吐的各种表现、病因、辨证施治等内容,为医生诊治呕吐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4. 下利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下利(腹泻)的
论述。

下利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下利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下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金匮要略,这一条文指的是整本《金匮要略》的内容。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宝贵的经典之一。

全书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的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临床医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疗方案。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全文、译文连接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全文、译文连接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全文、译文连接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源自《医宗金鉴》,具体作者及朝代无可考。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

全书共90卷,15个分册。

包括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等。

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卷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卷三•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卷四•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卷五•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卷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杂疗方第二十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杂疗方第二十三卷七•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卷八正误存疑篇•正误•存疑正误存疑。

『古文典籍』金匮要略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古文典籍』金匮要略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古文典籍』金匮要略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金匮要略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金匮要略》白话版】

【《金匮要略》白话版】

【《金匮要略》白话版】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问:高明的医生治疗未病的脏腑,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所谓治未病的脏腑,就是见到肝脏之病,知道肝病最易传给脾脏,在治疗肝病时应当首先调补脾脏。

但是四季脾旺的时候,脾不易受肝邪,就不用补脾。

普通医生不知道脏腑经络传变的规律,见到肝病,不了解补脾的意义,只单纯地治疗肝病。

对于肝虚病,应当补之以酸味药,助用焦苦味药,还要用甘味之药调理。

因为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由于脾能制约肾,当肾气微弱时,水气就会不充盛;水气不充盛,心火就会旺盛从而制约肺;肺被制约,金气就不会过盛;金气不过盛,肝气就会旺盛,从而肝病自行全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肝虚病用这种方法,如果是实证就不能用这种方法了。

内经上说:不能治虚证用泻法使虚证更虚、治实证用补法使实证更实,治虚证用补法,治实证用泻法,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其他脏器的病,也以此为标准进行治疗。

二、人遵循五行变化的规律,人的生长离不开自然界的气候,自然界的气候能使万物生长,但也能损害万物。

就象水一样,既能载船运行,又能把船打翻。

只要五脏真气充实通畅,人就不会生病。

不正常的气候伤害人体,就可发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正气己虚,经络受邪气侵害传入脏腑引起疾病,这是内因;二是:正气未虚,邪气侵犯肌表传于血脉,使四肢九窍脉络壅塞不通,这是外因;三是:房事过度、刀斧砍伤及被虫兽所伤。

用这种方法来归纳,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有了。

如果人们善于养生防病,就不会使邪气侵犯经络,如有不慎,外邪刚刚侵犯了经络,在病邪尚未向内传入脏腑之时,就及早治疗,比如四肢才感觉沉重、不灵活,就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治疗,就不会使九窍闭塞不通。

若平时再能不犯王法,躲避禽兽伤害,房事不过度,衣着饮食口味适中,身体强壮,病邪就不会侵犯人的腠理。

所谓腠,是三焦通会元真的地方,也就是气血流注的地方;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

【《金匮要略》白话版】15黄疸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5黄疸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5黄疸病脉证并治一、寸口脉呈浮缓,脉浮说明风热为患,脉缓则表示风热闭藏于脾,痹是瘀阻不通的病机,而非中风不遂之证;病人表现为四肢感觉很不舒服,因脾主黄,瘀热遏郁在脾而行于外,就成为黄疸。

二、趺阳脉紧数,数脉主热,胃中热盛则能食善饥,紧是说明脾寒,脾不运化则食后腹胀。

尺脉浮说明风热伤肾,趺阳脉紧为脾受寒湿,寒热互相搏击,进食后即感头部眩晕,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胃中湿热更甚,湿热下注,小便不通畅,太阳脾经感受寒湿,逼使郁热流入膀胱,黄蒸于外,使全身都发黄,这种病症就叫谷疸。

额头部呈黑色,微微汗出,手足心热,每逢傍晚时分即发病,膀胱拘急,但小便仍然通利,这种病叫女劳疸,如果出现腹部肿胀如有水的样子,是不治之症。

心中郁闷、身热,不能进食,每每欲吐,这种病叫酒疸。

三、阳明经患病而脉呈迟象,患者不敢吃得过饱,过饱就会心中烦闷,头晕目眩,小便很困难,这是将发谷疸的先兆;虽用泻药攻下,但腹部胀满依然不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脉迟的缘故。

四、患酒疸的病人,必会小便不通畅,其症候还表现为心中烦热、足心发热。

五、酒疸病患者,如果心里和脚下都不感觉灼热,语言清晰,神情安静,只表现为小腹胀满,想吐,鼻腔干燥,假使脉浮,说明病邪在上,可用涌吐剂治疗,假如脉象沉弦,说明病邪在下,可首先选用下法治疗。

六、酒疸病患者,如果心中热,想呕吐,用吐法即可使其痊愈。

七、酒疸病患者假如误用下法,天长日久就会转为黑疸。

病人眼睛发青,面色黧黑,胃中灼热,就象吃了蒜虀一样,大便变黑,皮肤感觉麻木,搔抓没有感觉,病人脉搏浮弱,皮肤颜色黑中微微透黄,所以知道这是酒疸误下的结果。

八、老师说:黄疸病患者,产生发热,心烦,气喘,胸胁胀满,口咽干燥等症,是因为病初起时,误用艾灸、温针或薰法强迫取汗,使机体原有之热与外来之热相合所致。

然而一般的黄疸,是因湿郁而患。

凡是一身发热,面目发黄,腹中灼热,这是由于里热所致,可用下法治疗。

九、病人口渴想喝水,小便又不通畅,脉沉,是说明湿热郁滞于里,都有发黄疸的可能。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译文完整

金匮要略译文完整

金匮要略译文完整以下是为您生成的《金匮要略》的译文: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译文:哎呀,要说这肝有毛病的时候啊,得用酸味的东西来补补,再靠着焦苦的东西来帮帮忙,还得用上有甜味的药来调理调理。

你看啊,这酸味的东西呢,就像那酸酸的梅子、醋啥的,能让肝舒服点。

那焦苦的玩意儿,比如说炒得有点焦的药材,能帮着肝顺顺气。

还有那甜味的药,像蜂蜜、甘草之类的,能给肝加加油,让它更有劲儿。

咱这么调理,肝的毛病才能慢慢好起来。

出处:《金匮要略》原文:“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译文:老师说了:这病啊,有叫奔豚的,有吐脓的,有受惊吓害怕的,还有被火邪侵害的。

这四种病啊,都能是因为受了惊吓才得的。

你想啊,这一惊吓,人的身子骨就乱套了。

像奔豚这病,就感觉肚子里有股气乱窜,跟个小猪乱跑似的。

吐脓呢,可能是吓得身子虚了,抵抗力不行,就化脓吐出来了。

惊怖那就更明显了,心里老是慌慌的,不安生。

火邪呢,说不定是惊吓后身子火气大了,到处不对劲。

所以啊,平时可得小心,别轻易被吓到,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出处:《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啦:说那高明的医生治还没发作的病,这是为啥呢?老师就回答:这治还没发作病的人啊,看到肝有毛病了,就知道肝这病会传到脾那里去,所以得先把脾给补壮实了。

要是四季里脾本身就很强壮,不会被邪气侵犯,那就不用补啦。

可那些中等水平的医生不懂这病会相互传的道理,看到肝有毛病,也不知道去补脾,就光知道治肝。

你想想,这就好比打仗,高明的将军能提前想到敌人的下一步行动,早早做好防备。

而一般的将领呢,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不懂得长远打算。

治病也是这个理儿,得有远见,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出处:《金匮要略》原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八首)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1),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2)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3),久为痂癞(4),气强(5)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6),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7)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8),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9),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10),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11)者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5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本篇提示】此篇专论黄疸病的脉象、症候及其治法。

黄疸病又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临床特征,又都以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

一、【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①。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②,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注释】①痹:闭塞之意。

②苦烦:重滞不舒的意思。

【白话解】寸口部位的脉象浮而且缓,脉浮为风,脉缓为湿,风与湿合而痹。

这不是外邪的风痹证,乃是风湿郁滞在脾,脾主四肢,所以四肢感到重滞很不舒服,脾的颜色是黄的,瘀热遏郁在脾而行于外,就成为黄疸。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黄疸的发病机制。

脾是产生内湿的根源,也是发生黄疸的病机所在。

脾脏所蕴积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则发生黄疸。

脾主四肢、肌肉,脾有湿热,四肢就必然感觉到重滞不舒。

二、【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①,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弦,谷气不消,胃中苦浊②,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③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④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注释】①消谷:指能食善饥。

②胃中苦浊:浊即湿热,下“浊气”同。

苦浊,即苦于湿热,或为湿热所苦。

③薄暮:即黄昏之时。

④心中懊憹:指心中郁闷不宁。

【白话解】趺阳部位的脉紧而数,数脉是胃有热,胃热则能消食善饥,紧脉是脾有寒,寒伤脾阳不能运化,所以出现食后感觉腹部胀满,这是谷疸的脉象。

尺部的脉象浮是风热伤肾;趺阳部位的脉象紧是寒邪伤脾。

风与寒相合为害,以致进食后即感到头部眩晕,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以致胃中为浊气停滞而感到难受,湿热浊气向下流于膀胱,就会出现小便不通利。

由于足太阴脾感受寒邪,脾主湿,又由于寒化热而移于膀胱,以致湿热没有出路而全身发黄,这种病名就叫做谷疸。

额部发黑并微微汗出,每到黄昏(傍晚)时分就感觉手足心发热,膀胱胀满拘急而小便通畅的,这种病叫作女劳疸。

如果腹部胀满、好象里面有水的样子,就难于治疗或是不治之症。

病人感觉心中郁闷而又烦热不安,不能进饮食,时常要想吐的,这种病叫作酒疸。

【本条分析】本条是承上条进一步指出黄疸病机、分类及主证。

趺阳脉以候脾胃,脉数是胃有热,胃热所以消谷能食;趺阳脉紧主脾有寒,脾寒则失去健运功能,所以食后感觉胀满,满则湿生,于是脾湿胃热交互郁结而形成谷疸。

由此可知谷疸是由胃热、脾寒、脾湿交互郁结,并导致健运功能失常而成。

女劳疸的症状是:面额部发黑,微微出汗,手足心发热,往往是在傍晚的时候发作,膀胱部有急迫的感觉,但小便能正常通利,这都是由于肾虚内热所致。

造成肾虚的原因,多因房事过度,肾阴受伤,因此,称这种病为女劳疸。

如病至后期,出现腹如水状,是脾肾两败,故称不治(难治)。

酒胆的症状是:心中懊憹,郁闷不安,烦热,不能进食,时时想呕吐,这均是饮酒过多所致。

酒疸尚有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等症状。

可以和本篇第四条联系起来看。

三、【原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白话解】阳明病而脉象迟的,是脾有寒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不能饱食,若饱食则气滞不化而感到烦闷而头晕目眩,而且小便必然困难,这是将要发生谷疸的征兆;虽然用了泻下剂,但腹部胀满依然不减,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谷疸寒化的病机。

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反迟,这显然是太阴(脾)虚寒证。

因为太阴虚寒,不能消化谷食,所以食难用饱,如果食饱则气滞不化而烦闷,浊气上升则头眩,下流膀胱则影响下焦气化功能,故小便难。

若误用攻下,伤其中阳,不但腹满如故,且易导致病情恶化。

本条所论属阴黄,辨证的关键在脉迟,同时还应伴有舌淡、神疲、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

治疗本证当用温法,如理中汤、四逆汤等。

可参考《中医内科学·黄疸》相关章节。

四、【原文】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五、【原文】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①,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六、【原文】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注释】①靖(jìng静)言了了:指病人神情安静,语言不乱。

【白话解】上三条通解:患酒疸的病人,一定会有小便不利,它的症候是心中热和足下热,这就是酒黄疸的病证。

患酒疸的病人,有的不发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腹部胀满,想呕吐,鼻腔干燥等症状,如果他的脉象浮的,说明病邪在上,可先用涌吐剂治疗;脉象沉弦的,说明病邪在下,可先采用下法治疗。

患酒疸的病人,感觉心中热想呕吐的,用吐法治疗就会痊愈。

【分析】上三条都是论述酒疸的证候,并指出酒疸的治疗原则。

酒疸是因嗜酒过度,湿热内结而成。

其主要症状是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呕吐、小便不利、心中(胃脘部)热、足下热等,其中小便不利则湿热不能从小便而排出是关键,所以“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为主。

病邪在上,心中热,脉象浮,宜先用吐法治疗,使湿热之邪吐出体外,吐后酒疸就会痊愈。

病邪在下,腹满,大小便都会不利,足下热,脉象沉弦的,可先用下法,泻大便,使湿热之邪排出体外。

大小便通利,黄疸可除。

七、【原文】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①,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②,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③,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注释】①黑疸:酒疸误下后的变证。

其证主要是目青面黑,大便色黑,并不是黄疸中的一种。

②心中如啖蒜齑状:啖(dàn淡),吃的意思。

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此言胃中有灼热不舒,象吃了姜、蒜等辛辣之物一样难受。

③爪(zhuā抓)之不仁:搔抓皮肤,没有痛痒感觉。

【白话解】患酒疸的病人,如果误用下法,日久会转变为黑疸。

病人的眼睛发青而面色发黑,心中感到(胃中灼热)象吃了姜、蒜等辛辣之物一样难受,大便完全是黑色的,皮肤搔抓没有痛痒感觉,用手去抓都不觉得,病人脉象浮而弱,皮肤虽黑但微带黄色,所以知道这是酒疸因误用下法的结果。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酒疸误下变为黑疸的证候。

酒疸病虽然可以用下法,但应该审辨,必须是腹满,脉沉弦,才能施用,不是所有患了酒疸之后都可使用下法,如妄用下法,必然损伤正气,就会变成黑疸病。

其目青面黑,肌肤抓之不仁,大便色黑皆为血瘀之征。

心中如啖蒜齑状,是瘀热内蕴,上蒸于心的现象。

其脉浮弱,为热浮于上而阴不足。

面目虽黑而犹带黄色,可知是由酒疸转变而来。

其实不仅酒疸误下如此,凡黄疸经久不愈,皆有转变黑疸的可能。

八、【原文】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①,两热所得②,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③,热在里,当下之。

【注释】①火劫其汗:指用艾灸、温针或熏法,强迫出汗。

②两热所得:指火攻之热与体内邪热相互搏结。

③肚热:即腹中热。

【白话解】老师说:患黄疸病,出现发热,烦躁,气喘,胸胁胀满,口咽干燥等症状的,这是在初发病的时候,误用艾灸、温针或熏法等火攻的方法强迫出汗,以致热邪与火邪相互结合所致,因而发生黄疸。

但是黄疸病多数是是因湿郁而得。

治疗的方法,如果病人全身都发热,面目发黄,肚腹中灼热,为热邪郁结在里,应当用下法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误用火劫而发黄的证治。

黄疸病是湿热交蒸的病,如果在发病之初,用了火劫的方法,那就会出现发热烦喘,胸满口燥等症状,因为黄疸原有湿热之邪在内,再用火劫,不得外解,反增其病,故曰“两热相得”。

湿热黄疸是可以用下法的,但也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一身都发黄发热,肚腹里有热的,才可用下法。

这里所谓肚腹里有热,实际上是指肠胃实热的症状,假如没有实热,虽一身发黄发热,都不适用下法。

对本证现代多主张相机使用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治疗,值得参考。

九、【原文】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十、【原文】腹满,舌痿黄①,躁不得睡,属黄家。

舌痿疑作身痿。

【注释】①舌痿黄:(舌痿疑作身痿)即萎黄,现今解释为身黄而不润泽。

【白话解】上2条通解:脉象沉,口渴想喝水,如果小便不通利的,都有发黄的可能。

病人的腹部胀满,身体皮肤色黄而不润泽,烦躁而不能安睡,这些症状亦属于黄疸病的范畴。

【分析】上2条是指出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不同证候。

脉沉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就是要发黄的症状。

因为脉沉主病在里,亦为湿热瘀滞的反映。

小便不利是热不能从下除去,而渴欲饮水是水湿与热相结,既不外泄下通,势必蒸郁发黄。

腹满是太阴(脾)寒湿证,是脾不运化所致,这里的腹满,是按之软,与实热腹满拒按者不同。

躁不得睡,是湿郁于中,胃不和则卧不安。

腹满而又黄色晦暗,属于阴黄,所以说“属黄家”。

十一、【原文】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十二、【原文】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发于阴部,其入必呕;阳部①,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注释】①阳部、阴部:阴指在里,阳指在表。

【白话解】上2条通解:黄疸这种病应当以十八天作为病愈的期限,治疗十天以上应当见好,若病情反而加重的为难治之症。

患黄疸病若出现口渴的,这种黄疸治疗困难;若黄疸病人口不渴的,这种黄疸可以治疗。

病邪发于里的,病人必然呕吐,若病邪在表的,病人就会恶寒怕冷、寒战而发热。

【分析】以上2条是指出黄疸病的预后情况。

第十一条的主要精神是告诫医生,黄疸病宜及早治疗。

在十日内痊愈就较好,因为十日内正气不衰,邪气易于排除;若超过十余日还不见好转,甚至转重,那是邪气很重而正气衰退,因而是难治的黄疸病。

文中所说的十八日、十日期限,不必拘泥,应该活看。

第十二条黄疸口渴,是湿热相持的现象,同时也意味着邪重热盛,病势方张,故治疗比较困难,口不渴说明热不盛,病邪浅,正能胜邪故易治。

阴部指里,病在里,病人可能出现呕吐,表现在脏腑,在里;阳部指表,病在表,病人可出现怕冷、发热,表现在躯干外表。

本病的预后不可拘泥,应该在治疗现实过程斟酌而定。

十三、【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①,久久发黄,为谷疸。

茵陈蒿汤主之。

【注释】①心胸不安:指心胸中烦闷不安。

【白话解】谷疸这种病,恶寒发热,不能吃东西,食后就感头晕目眩,心胸中烦闷不适,时间久了,全身皮肤发黄而成为谷疸。

用茵陈蒿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谷疸湿热证的证治。

谷疸的形成,既有外感因素,又有食积、内伤,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最后酿成黄疸。

谷疸的症状,在本篇第二条指出,消谷,食即为满,食谷即眩,小便不通。

第三条指出,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腹满如故。

本条又指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综合看来可以理解谷疸在不同的阶段,其症状也互有出入。

但其主要症状则为腹满,头眩,小便不利。

发病原因则是阳明谷气不消,湿热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