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概述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篇所论,包括了诸多以发黄为主症的疾病。

根据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湿热发黄(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劳发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本篇分为:谷疸、酒疸、黄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元代的罗天益《卫生宝鉴》把黄疸分为阴黄、阳黄两大类。

二、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一)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湿热发黄病机:湿热蕴脾,溢于血分

风邪化热与湿互结,郁闭于脾,湿热陷入血分。发为黄疸。

主症:全身发黄,四肢重滞不舒。

应用: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去。

(二)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辨别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9)

腹满,舌(身)痿黄,燥(躁)不得睡,属黄家。(10)

湿热发黄:(1)渴欲饮水,不喜热饮,或饮水不多;(2)腹满,硬、胀、拒按;(3)小便不利;(4)大便多燥结;(5)脉弦数有力或沉弦;(6)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寒湿发黄:(1)喜热饮,或者不渴;(2)腹满,软,喜按;(3)小便难;(4)大便多溏;(5)脉沉迟;(6)舌萎黄(身萎黄),色如烟薰、晦暗。

(三)分类及其主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2)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4)

谷疸:

病因病机:食谷不节,湿热蕴结脾胃。

主症:食谷即眩(食难用饱),胃脘痞闷,小便不通,全身发黄。

女劳疸:

病因病机:房劳过度,肾虚有热。

主症: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加重,小腹拘急,小便自利,腹水。

酒疸:

病因病机:嗜酒过度,湿热蕴结脾胃。

主症: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三、证治

(一)谷疸

1.湿热俱盛证证治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病机:湿热蕴蒸脾胃,湿热并重。

主症: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治则:清热利湿,微通腑实。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清利湿热退黄;栀子清三焦而利水;大黄泄其瘀热。

煎煮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茵陈量大,先煎,后下栀子、大黄;大黄栀子为前茅,茵陈为后劲。

(二)黄疸

1.正治法——利小便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8)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16)

黄疸病的基本治则:利小便以祛湿。

2.热盛里实证治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9)

病机:湿热蕴结,热重于湿,里热成实。

主症:全身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大便秘结。

治则:通腑泄热,利湿退黄。

方药:大黄硝石汤

栀子黄柏清泻里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

3.湿重于热证治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8)

病机:湿热蕴结,湿重于热。

主症: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倦怠,小便不利,苔腻淡黄。

治则:利水清热,祛湿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化气行水,通利小便,茵陈利湿退黄。

4.兼表虚证治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16)病机:湿邪郁表,营卫不和。

主症:身黄,发热恶寒,脉浮自汗。

治则: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

5.兼少阳证证治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21)

病机:少阳邪热犯胃。

主症:身黄,腹痛,呕吐,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治则:和解少阳,或兼通腑实。

方药: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

(三)虚黄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22)

病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主症:皮肤发黄而无光泽,伴见气短懒言,身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

辨证要点:小便自利。

治则:温补脾胃,生化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应用:黄疸恢复期。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金匮要略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一)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一) 3.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 4.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二) 5.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6.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7.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十六)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3.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十一)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二) 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十三) 6.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十五) 7.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十) 8.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十一) 9.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二十二) 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二十三)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十四)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五) 2.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九) 3.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十) 4.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十一) 5.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十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一)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疟疾培训试题及答案

2015年内埠卫生院疟疾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村名:得分: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40分)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能感染人的有5 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3.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 4.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 5.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 小时。() 6.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7.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 8.脑型疟多见于儿童。() 9.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10.血片中查到疟原虫还不能确定患者就是疟疾病例。() 11.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12.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13.RDT 是快速诊断试验的简称。() 14.中国到2015 年消除疟疾。() 15.得了疟疾应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16.疟疾属于乙类传染病。() 17.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内期。() 18.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和伯氨喹治疗。() 19.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 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20 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20.疟疾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间。() 二、单选题(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 1.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A.2 种B.3 种C.4 种D.5 种 2.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A.6 小时B.12 小时C.24 小时D.48 小时 3.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A.蚊子叮咬B.吸入飞沫C.苍蝇污染食物D.性交 4.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的?() A.配子体B.子孢子C.合子D.裂殖子 5.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C.脑细胞内D.红细胞内 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 A.中华按蚊B.微小按蚊C.嗜人按蚊D.大劣按蚊 7.以下哪个因素不影响疟疾的流行?()A.温度B.雨水C.战争D.饮食习惯 8.以下哪个症状不是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A.发冷B.腹痛C.发热D.出汗 9.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是()A.12 小时B.24 小时C.48 小时D.72 小时 10.疟疾的诊断依据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家族史B.流行病学史C.临床表现D.实验室检查 11.疟疾病人的隔离治疗有什么要求?() A.没有要求B.需注意防蚊措施 C.需带口罩,防治呼吸传播D.要穿戴隔离衣,防治接触传播 12.对疟疾病人早治疗的目的不包括:()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A 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 1.中风,邪在于经,即见() A.舌即难言,口吐涎 B.肌肤不仁 C.重不胜 D.不识人 E.骨节疼烦 2.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没有的药物是() A.麻黄、白术 B.黄芪、白蜜 C.生姜、甘草 D.芍药、桂枝 E.附子、防风3.乌头汤证的病机是() A.寒湿痹阻 B.风湿痹阻 C.湿热痹阻 D.风寒痹阻 E.风热痹阻 4.“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可见于() A.血痹重证 B.虚劳干血 C.风湿历节 D.寒湿历节 E.风湿表里阳虚 5.中风,邪入于腑,可见() A.肌肤不仁 B.即重不胜 C.舌即难言、口吐涎 D. 不识人 E. 昏倒 (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肌肤不仁 B.重不胜 C.不识人 D.舌即难言,口吐涎 E.但臂不遂 1.邪在于络的表现是() 2.邪在于经的表现是() 3.邪入于脏的表现是() 4.邪入于腑的表现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麻黄加术汤 D.大乌头煎 E.乌头汤 5.风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 6.寒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乌头汤的药物组成包括() A.乌头 B.附子 C.麻黄 D.桂枝 E.白蜜 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脚肿如脱 2.肌肤不仁 3.重不胜 4.僻不遂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病历节,不可屈伸,主之。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分类?为什么出现这些临床表现? 2.结合《金匮要略》第五篇第10条原文回答如何辨证论治寒湿历节? 病案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李某,女,52岁。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半年,近日加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半年前双腕、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并有灼热感,晨起僵硬,近一周来症状加重,全身关节疼痛,两腿肿胀,头晕,气短,恶心呕吐,口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稍数。 要求写出:1.病名 2.证型 3.病机 4.治法 5.方药 答案: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知母四两黄连三两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黄连三两黄芩四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黄芩三两地黄四两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

以用温药。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像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疟疾这个病程大概如此,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 这一段是说假设疟疾在月的第一日发,就是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 【133】 展开全文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

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太阳之脉上循头项。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病人腰以下肿用利小便法治疗,体现了《内经》中的何种治则() A.开鬼门 B.洁净府 C.去菀陈莝 D.上病下取 E.治病求本 2.防已黄芪汤可治水气病,其证型为() A.风水挟热 B.皮水挟热 C.风水表虚 D.皮水郁表 E.皮水阳郁 3.先月经闭止,后出现水肿,此属下列何病() A.气分病 B.血分病 C.水分病 D.月经病 E.水气病 4.治水气病,防己茯苓汤的作用是() A.固表疏风,利水除湿 B.发越阳气,散水清热 C.发汗行水,兼清内热 D.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E.清化湿热,渗利小便 5.发热,胸满,四肢头面浮肿.汗出色黄,其脉沉迟者,为() A.风水 B.黄汗 C.正水 D.石水 E.皮水 6.证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 A.皮水 B.正水 C.风水 D.石水 E.黄汗 7.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宜选() A.越婢汤 B.越婢加术汤 C.防己黄芪汤 D.防己茯苓汤 E.越婢加半夏汤 8.黄某某,女,50岁,1973年4月10日初诊,心下坚满如盘大已十年,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及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予枳术汤治疗后病瘥,服枳术汤后,判断临床疗效的主要指征是() A.矢气频作 B.大便通 C.小便利 D.腹中软 E.如虫行皮中 9.李某,男,6岁。全身浮肿已有10天,先自足跗部开始,面目及全身逐渐浮肿,腹皮膨胀如鼓,四肢水气聂聂动,色明亮,皮光滑,按之凹陷,阴囊肿大如柑,水液淋漓渗出,溲短气喘脉浮弱。治宜() A.防己黄芪汤 B.小青龙汤 C.十枣汤 D.防己茯苓汤 E.半夏麻黄丸 10.周某,女,48岁,务农,1979年6月出诊。去年深秋,劳动结束后,在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为凹陷性,四肢无力,两腿发凉怕冷,上身出汗,下身无汗。汗发黄,内衣汗浸后呈黄色,腰部经常窜痛,烦躁,下午低热,小便不利。检查肝脾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血尿常规化验正常,黄疸指数4,脉沉紧,舌苔薄白。治宜() A.防己黄芪汤 B.半夏麻黄汤 C.芪芍桂酒汤 D.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E.茵陈五苓散(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血分 B.气分 C.水气 D.水分 E.崩漏 1.先停经,后病水属于何证() 2.先病水,后停经属于何证() A.水气 B.水分 C.血分 D.气分 E.消渴 3.先停经,后病水属于何证() 4.先病水,后停经属于何证()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肾气丸 D.栝楼瞿麦丸 E.百合滑石散 5.“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治用() 6.“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治用()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具有因势利导治疗思想的有()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8.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8.2】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劈)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当归二两牡丹皮三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枳实二两 【8.3】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阿胶一两半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 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茯苓三两 【8.4】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 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栝蒌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 【8.5】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者,此为实,大

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干姜一两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 【8.6】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 【8.7】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8.8】何谓结胸?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8.9】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去皮尖,熬) 【8.10】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8.11】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8.1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综合练习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风水2.皮水3.正水4.石水5.黄汗6.颈脉7.周痹 8.血分9.水分10.气分11.泄风12.痂癞13.风强 14.气强15.聂聂动16.心水17.肺水18.肝水19.脾水 20.肾水 二、填空 1.师曰:病有水,有水,有水,有石水,有黄汗。 2.风水,其脉,外证。 3.皮水,其脉,外证,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4.正水其脉,外证。 5.石水其脉,外证。 6.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腰以上肿, 乃愈。 7.风水,,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8.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者,

主之。 9.厥而皮水者,主之。 10.脉得诸沉,当责,身体肿重,者,死。1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主之。 12.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者,有水,可。13.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名曰血分。1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其气乃散。 15.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浮者为,无水虚胀者,为。 16.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脉浮者宜。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汗沾衣,,。 三、单项选择题 1.风水的病机为() A.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停水外溢B.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 C.脾阳不足,水湿泛滥D.肾阳不足,停水泛溢 E.水湿犯表,郁而化热 2.风水病,其肿势特点() A.由上而下B.由下而上C.由表及里D.由

里及表E.一身悉肿 3.皮水的病机是() 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脾肾阳虚,水湿泛滥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E.脾虚气滞 4.正水的病机应是() A.脾阳不足,水湿泛滥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水湿郁表化热 5.石水症见腹满不喘,脉自沉的机理是()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6.症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A.风水B.皮水C.正水D.石水E.黄汗7.症见一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脉浮或沉,此为() A.风水B.皮水C.正水D.石水E.黄汗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案)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 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廖华君黄仕营余洁英 切诊虽为中医四诊之末(望、闻、问、切),然而,切诊若运用的好,对临床的辨证施治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中医有句名言说道:“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司外揣内”,从而知悉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 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首2篇便是《辨脉法》《平脉法》,且后文皆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的模式,皆是将“脉”置于“证”之前,可见其对脉诊的重要程度。除了处方用药须重视脉诊,针灸医生亦当更是如此,诚如《黄帝内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针灸医生在行针刺、艾灸之前,必须先诊脉,非如是,何以知患者经气之盛衰、血脉之通堵、形体之刚柔、脏腑之坚脆等等? 临床诊病纷繁复杂,有些患者无症可辨,医者只能从脉象上求其微异;有些患者的症状表现具有迷惑性,往往误导医生,令医者处方失当,此时当从脉理处求解;有些患者经过常规诊治,疗效不显,此时医者应当重视诊察患者的脉象,以推求更为准确的病机,从而修正处方方向。诸如此类,皆是脉诊起关键作用的地方,若临床医生不重视脉诊,抑或脉诊不过关,面对临床更为复杂的问题,往往无二法门,束手无策。 现就近期诊治一患者曲折之经过,与诸同仁共同探讨脉诊之重要性,不揣蒙陃,望方家斧正。 医案举隅: 杨某女66岁 一诊:2020.6.30 五月初十夏至后9天 胃脘部胀满4月余,伴气上冲,致胸膺部、双肩疼痛以及咽喉不适,无腹痛胸痛,无噫气,偶有反酸,胸骨后无烧灼感,口干口苦,喜热饮,纳可,眠差,冬季怕冷,易腰痛,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淡红苔中度白腻,脉左沉缓,左寸浮劲,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 【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准此。(一) 【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二) 【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十四)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十六) 【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十七) 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 【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高级教育)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2)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舆「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最浅的第一方,如果病人不吐,代表病人没有少阳证,不下,大便没有,又心烦,胃里面难过,情绪不稳定,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可以给他「调胃承气汤」看看,大便可能堵在小肠,就是十二指肠下来,近小肠这一段。所以「调胃承气汤」就是堵在肠子,「调胃承气汤」里面有炙甘草、大黄、芒硝,芒硝攻坚破瘀,大黄去实,炙甘草让药停在肠胃里面,芒硝把它打散掉,大黄把它清出来。没有潮热、发汗、恶心、燥热,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大便不下,就给「调胃承气汤」。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脉迟,就是病邪往里面跑了,代表肠胃寒冷掉了,虽汗出, 不恶寒,代表没有表证了,其身必重,脉迟、身重都是代表病邪往里面走了,病邪往里面走才会有脉迟的现象,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就是要攻里以前,要先确定病人有没有外证,如果病人有汗出,可是不恶寒,桂枝汤是有汗但怕冷,阳明热也是有汗,麻黄汤无汗怕冷有喘,这喘和腹满而喘的喘不一样,这几项讲的就是病人没有表证,且病人有潮热;病人有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这腹满是大便堵到的腹满,这四项就是阳明证的主证,为确定腹满要做腹诊,如果是实则拒按,譬如在胃的地方,喜按就是虚的,这虚证的腹满是脾脏的关系,属于太阴证。 手足濈然而汗出,如果手脚汗已经出来了,就是胃的津液已经快完了,阳明证如果全身都有汗,就没有关系,但如果是胃的津液快没了的时候,剩一点点津液,只看到四肢手脚上出汗,然后病人有潮热,又没有恶寒,肚子又胀满,张仲景说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大便已经干掉硬掉了,从这些症状可以判断出来,大肠里面被燥屎堵到了,这时候就是「大承气汤证」。 阳明证本来应该全身有汗,到后来只有手脚有汗,这时候胃已经燥化了,肠胃里面极燥,张仲景在用大承气汤的时候,一定是要等到肠胃里面的津液完全没了,造成大便干燥在里面,才会用到「大承气汤」,如果只是大便不通不会用到「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很峻很强,如果「大承气汤」吃了还不大便,就是得到大肠癌,除非是寒实,否则没有不下的。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十四]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二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二]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十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十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二]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金匮

金匮要略背诵 臓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背诵原文如下) 9. 师日: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11.问日:寸脉沉大而滑者,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臓即死,入俯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日:唇口青,身冷,为入臓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14.问日: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日: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熟悉原文如下 1.经日: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余臓准此。 2.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臓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臓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傅,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心此详之,病由都尽。 经湿蝎病脉证第二(背诵原文如下) 1.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 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日柔痉。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沈迟,此为痉,栝娄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动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沈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21.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注释】 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译文】 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评析】 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

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译文】 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余无言说:“食物积滞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症;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症。”无疑,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再从尤在泾对白虎、承气两方作用的说明来看:“白虎、承气,并为阳明腑病之方,而承气苦寒,逐热荡实,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逐热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乃阳明邪热入腑之两大法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