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合集下载

《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罗江县七一潺亭中学骆绍华2011 09 03上午第三节高2014级6班教室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文字投影:意境的定义),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师: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介绍]三、教师范读。

师: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画面边听老师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播放多媒体,教师范读课文]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生: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师:对。

联系当时的背景,诗人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生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6篇)《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板书:展示)(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

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主席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

这首词是毛主席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主席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

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

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

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

(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

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

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诗词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沁园春长沙》。

2. 参考资料:有关毛泽东诗词的评论、背景介绍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和比喻。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提问回答:让学生回答课堂预设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6. 作业布置(1)背诵《沁园春长沙》。

(2)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沁园春 长沙教学实录(自用)

沁园春 长沙教学实录(自用)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自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全班同学拿出随堂练习本默写《沁园春长沙》上阕或下阕,并单独选两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默写完毕,同学间交换批改点评。

学生开始评论,自主发言。

(师)字如其人,XX同学的字写的端正,一笔一划清晰明白,平时为人仔细踏实,这位同学的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性格可能比较随意。

有时候我们从细微处可以窥探人的一些性格。

2、看一幅书法作品,猜测人物性格。

PPT展示《沁园春雪》手迹(师)这是草书,同学们看得清楚吗?虽然看不懂草书,但是我们初中学过,所以可以一起朗读一遍。

通过这幅书法作品,你们想说什么?(生)看到了了狂放的性格,霸气。

有领导才能,有领袖气质。

3、PPT展示青年毛泽东的照片。

4、请同学说一说你心中的毛泽东。

PPT展示作者简介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而且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他的“毛体”,气韵生动,豪气冲天。

PPT展示《沁园春长沙》手迹(师)以上这两首词,让我们对毛泽东的风格有一个整体认识,就是豪放。

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我的兴趣偏于豪放。

”今天我们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更具体深入地感受一下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二、整体感知,梳清思路。

1、学生听配乐朗诵——学生自由朗读。

PPT展示读书的要求(1)读书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

(2)读书尤其是读诗歌,要放开声音读,增强语感体会。

(3)读书要养成好习惯:圈画重点词句、段落,学会思考问题。

2、提问:从《沁园春长沙》中,你读出了什么?①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沁水公主园而得名,是双调,共114字。

(PPT展示)关于词的文体知识1、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②长沙——标题(标题为何叫“长沙”)(PPT展示)背景介绍(生)在长沙写的(师)长沙是毛泽东的家乡,毛泽东就是从湖南长沙湘潭韶山冲这样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代伟人。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4)能够解读并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2)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中意象、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词欣赏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 意象、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3. 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2.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文中的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加深理解;(2)分享与《沁园春长沙》相关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欣赏;(3)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学习成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6. 课后作业(1)背诵《沁园春长沙》;(3)进行相关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3. 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4. 教学难点的处理方式;5. 课堂拓展的适宜性。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

(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句和表达方式。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挑选诗歌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教育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在家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必修上《沁园春 长沙》第一、二课时课堂实录

必修上《沁园春 长沙》第一、二课时课堂实录

必修上《沁园春·长沙》第一、二课时课堂实录《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青春是花样年华,是人生重要一步。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情怀与志向,才成就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三、齐读课文,读准字音P3:请大家翻到课本第2 页,老师先范读一遍。

大家边听边标注疑难字的读音。

读书需要有代入感,尤其是诗歌这种思维比较跳跃的文体,更需要我们展开联想。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想像诗中描绘的画面,体悟作者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由景即情师:上片是由一个字领起的,是哪个字?生:看师:大家在读上片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生:山、林、江、舸、鹰、鱼师:这些事物在哪看到的?生:湘江师:是什么季节看到的生:秋天师:根据时间、地点、事物,能够用四个字概括画面?生:湘江秋景师:我们都知道学习诗歌要抓住意象,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意象的定义?生:含有作者情感的物象。

师:那你觉得刚刚看到的这些东西是意象吗?生:是师:你怎么看出来的?提示:用了哪些词描写这些事物。

明确:湘江——北去山——万、红遍林——层、尽染江——漫、碧透舸——百、争鹰——击鱼——翔概括景物特征:五彩斑斓、生机勃勃;问:与我们印象中的秋景一样吗?你能想到哪些描写秋景的诗句?总结:秋天一般是萧瑟的、肃杀的,诗人笔下的秋天却是生机勃勃的、五彩斑斓的,因此,这些事物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所以是意象。

师: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诗人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秋光,有近景,有远景,有上景,有下景,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哪些是上景,哪些是下景?远——万山、层林近——漫江、百舸上——鹰下——鱼近——独立远——湘江北去师: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你觉得哪个或哪几个词用得最好?生1:“击”师:为什么用得好,用在这里有什么效果?生1:动态,力度。

师:用“飞”也能突显动态,换成“飞”行不行?觉得可以的举手。

生:举手师:请没举手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不行?生2:不仅要表现动态,还要突出鹰的特点,鹰是肉食性动物、是猛禽。

人教版高一上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上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师:在20世纪的伟人当中,有这么一个人。

加拿大的援华医生白求恩说:他是一位世纪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美国作家史沫莱特说:他和列宁一样,改变了整个世界,并且正在创造着历史,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前苏联统帅斯大林说: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而他就是世界革命的领袖。

我说,他不仅仅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而且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首。

他的笔下有梅花瑞雪,战地黄花,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就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同学们说,他是谁?生:毛泽东!(ppt:毛泽东像)师:今天就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诗人宽阔的胸怀,走进诗人崇高的心境。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板书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师:说到读啊,读的方法有很多,比方说有默读,诵读,朗读……此外,还有一种读,叫美读。

今天我就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美读这首词。

通过美读,进行审美体验,从而理解全词,获得一种审美感受。

(PPT:学习重点)(板书:美读)二.课堂流程:师:我们之前已经布置的预习作业,现在看着这首词,首先我要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

(ppt:词的内容)生:范读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点评(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字音基本读准,语句较为连贯,感情非常平淡,没有读出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没有读出毛泽东浓烈的感情。

)师:这位同学点评的很到位,可不可以请你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诵读呢?生:范读师:这位同学的范读就有了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了,也读出了毛泽东的革命豪情。

听到同学们的范读,我也忍不住了,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诵读。

师:范读师:谢谢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对古诗词来说,朗诵是相当重要的,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诵读这首词。

生:诵读。

(两分钟)师:声音渐渐小了,我感觉到同学们的热情也高涨到这儿了,现在让我们深呼吸一下,酝酿感情,大家齐读这首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美读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把握意象,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宏大的意境。

三、教学内容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属于古典诗词。

这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者,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本课是授人以鱼的最佳时机;同时,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赏作准备。

总之,《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2.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思路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

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

由此,要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义,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

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

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

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上这节课之前,我先请同学看一段视频。

(插入秋天的视频)T:在这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秋天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T: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T:这么多描写秋的诗句都在描写秋的什么?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秋天的?没错,正如刘禹锡《秋词》中所说:自古言秋多寂寥啊。

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大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凄凉、落寞、孤寂之感。

T:那么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是如何的呢?他要表达的是哪种情感呢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二)初读T:首先,《沁园春长沙》是什么题材啊?S:词T:词兴起于__隋唐__,盛行于_宋_,配乐歌唱,始称“_曲子_”或“_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_长短句_”。

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又称为“诗余”。

T:九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沁园春雪》也是毛主席的作品。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试着回忆一遍,一齐背诵:S: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fèn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T:既然是词,必需有词牌。

词牌是什么?T: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这里的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后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曲述说这件事情,沁园春的词牌由此得名。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T:了解了词的基本知识,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本篇课文。

首先,同学们先对照注释,自己自由朗读全诗,并作脚注。

读完后我会请两位同学试着带着感情来读一读。

初步感受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巡回指导)1、好,哪位同学先读一遍?再请一位男生(女生)读2、很好,两位同学都花了一定的心思来读。

但离毛主席的情感还有一定的距离。

(PPT放出本词的韵味示意图)我们说这是老师给你们的参考,你们再结合自由朗读,3、好,来大家试着齐读。

4、读得很好,读出了词中的停顿和轻重音,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名家的朗读(播放音频朗读),并结合韵味示意图作标注。

5、再来齐读(三)研读T:很好,经过多次朗读,我们知道词要按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那我们读出来就有一种音韵美。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接下来就来仔细研读这首词,一起走近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上片(女生齐读)。

T:上片主要写了什么?S:景物T:没错上片重在写景。

那么作者由哪一个字开始写景?(看)在诗中称为什么字?T: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你觉得哪些词用得比较独到或比较传神?(提醒: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等会儿请同学回答。

T:哪位同学来说说景物?请同学上黑板分别标注出来(两个同学,再请同学补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鹰击长空(强劲有力之势),鱼翔浅底,(自由轻快)(仰视,俯视)万类霜天竟自由。

T:这么多的景物,作者用了几句话来描述?T:在这短短的7句中作者就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我们读起来乱不乱?S:不乱T:那为什么不乱呢?作者是用了什么顺序呢?诗人怎样看的?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T:很好,由远及近,有俯视有仰视,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T:那么这里那些动词用得比较独到呢?来,大家来说一说。

原因?T:“染”为什么用得好?T: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这两个“染”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S: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

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T: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会让人联想起哪句诗?T:“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意境开朗,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

这里就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T: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你联想到什么?T:对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让我们联想到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T:还有什么动词?击?T:“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飞”可以吗?S: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T:“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浅底”是指“水浅”吗?S:从物理学上讲,“翔”比“游”受的阻力小,当然更轻快自由了。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T:所有这些词,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

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毛主席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值不值得学习?T:我们分析完了景物,那么在诗歌当中我们称这些景物为意象?意象指什么?T:“意象”指言意之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通俗的说就是词人眼中所看的或想象出的用以表达心意、情志的景物)T:那么我们说诗词当中很多意象会构成什么?(意境)T:那么在这里构成了怎样的意境、画面?(湘江秋景图) T: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展开想象,带着背景音乐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变为彩屏,火红的枫林,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江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金风送爽,满山的枫叶,像烈火熊熊燃烧,江水缓缓流淌,千百船只竞相踏浪穿波,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被风鼓紧的白帆,游鱼闪闪的细鳞,水底的沙石……T:好,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待这样的风光时,你会怎样站在橘子洲头?来,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T:那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该怎样翻译呢?S:在寒秋之际,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T:没错,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S:运用了倒装。

有什么效果?“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T:这个“独”字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还记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T:背得很好。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而我们刚刚说到本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词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T:对。

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身处险境的诗人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T: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毛泽东在这里是像古人一样悲秋吗?S:不是T:那表现出作者什么一样的心情?齐读上片的最后三句T: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什么问题?S:“谁主沉浮?T:毛泽东有没有作出回答?这个谁指的是谁?下面请男生齐读下片,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T:这个谁指谁?T: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1.下片的领字是哪个?“忆”“峥嵘岁月”1.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2.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3.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4.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2.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风华正茂“--青春年少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才华横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情奔放3.结尾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结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拼搏为乐的凌云壮志,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