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脑和脊髓的被膜(人体解剖学课件)

蛛
(三)软脑膜
网
富含血管,紧贴脑的
膜 粒
表面,并伸入沟裂深
模
部。
式
脉络组织:
图
脉络丛:产窦末端 (7)岩下窦: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 (8)基底静脉丛:位于枕骨斜坡上,由数条静脉构成
硬脑膜窦血流方向如下: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有光泽,无血管和神经;包 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仅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处随大脑镰和小脑幕伸入裂内。
(5)海绵窦:位于垂体窝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不规则腔隙,由 形似海绵的小血窦相交通而成。左右界海绵间窦互相交通。
海绵窦内通过结构: 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 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海绵窦与颅外静脉有广泛 联系:①海绵窦→眼上静 脉→内眦静脉→面静脉; ②海绵窦→眼下静脉→翼 静脉丛;③海绵窦→卵圆 孔、破裂孔和颈动脉管的 导血管→翼静脉丛;④海 绵窦→基底静脉丛→椎内 静脉丛。 面部感染:
二、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动脉 来源: 椎动脉: 1.脊髓前动脉
2.脊髓后动脉 节段性动脉: 颈升动脉
(脊髓支) 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
危险区:T1~4节、L1节
(二)脊髓的静脉 多而粗,小静脉→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静脉 →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心
一、脑的被膜
脑表面有3层被膜,由外向内分为: 硬 膜:硬膜由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蛛网膜:蛛网膜为紧贴硬膜内面的半透明薄膜,
1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髓液循环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一节 内容概要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周围均有三层被膜包裹,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下部末端变细,借终丝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薄而透明。
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被膜间的间隙: 硬膜外隙:位置: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并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即是将药物注入此隙。
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为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的扩展部,内有马尾。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
(二)脑的被膜 1.硬脑膜 内层,较坚厚;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 大脑镰:伸入两半球之间 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
小脑镰:伸入小脑两半球之间。
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
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硬脑膜窦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而Ⅲ、Ⅳ、Ⅴ1、Ⅴ2对脑神经经窦外侧壁通过。
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岩上窦 上矢状窦2.脑蛛网膜 与软脑膜间为蛛网膜下隙,其扩大处为蛛网膜下池,主要有: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
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
交叉池:视交叉前方。
环池:中脑周围。
桥池:脑桥腹侧。
蛛网膜颗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颗粒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一般不伸入脑的沟、裂内。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 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扩大处称 为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颗粒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 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 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功能:产生脑脊液
⒊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
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
脉络丛:软脑 膜及其毛细血 管丛和室管膜 上皮一起突入 脑室而形成, 是产生脑脊液 的结构。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 椎动脉: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颈内静脉
脉络丛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 统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 内压等作用。
四
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 发生阻塞, 可导致脑积水 和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 受压移位, 甚至形成脑疝 而危及生命.
309. 硬膜外隙内含有( )
A.终丝
B.马尾
C.脑脊液
D.脊神经根 E.以上均不正确
310.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不包括( )
(一)脊髓的被膜
包裹于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硬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临床上,可将药物注 入硬膜外隙,以阻滞 神经根的神经传导。 注入部位可在L3-L4 或L4-L5棘突间或者 在骶管裂孔、骶管进 行。
A.硬膜外隙 B.终池 C.小脑延髓池
D.上矢状窦 E. 海绵窦
314. 不参与大脑动脉环组成的是 ( )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动脉瘤
豆纹动脉 硬膜下血肿
脑血肿
动-静脉畸形
脑的静脉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颅底上面观察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位置: 两侧蝶鞍,形似海绵
其内穿过的结构:
垂体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V1 眼神经 V2 上颌神经
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小脑延髓池穿刺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CSF)
功能:约150ml,对 CNS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腰椎穿刺
脑的被膜
硬脑膜-由硬膜和颅骨骨膜融合而成。形成的特殊结构
有:①大脑镰、小脑幕、鞍隔;②硬脑膜静脉窦(见后)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
特点:
与颅盖骨结合 疏松,易于分 离,所以临床 易发生硬膜外 血肿
特殊结构1
大脑镰 小脑幕及幕切迹
特殊结构2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渗透过脊神经外膜 而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软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约 150ml),使脑和脊髓飘浮 其中
终池: 为最大的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圆锥(成人在L1, 小儿L3)与第二骶椎。其内 脑脊液中飘浮着脊神经根 丝组成的马尾。为临床腰 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之处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从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 出后穿过C6-C1橫突孔, 从枕骨大孔处入颅腔
脑底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维持颅内压
脑脊液可以维持颅内压的稳定,防止脑部受到 过大的压力。
营养供给
脑脊液中含有葡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可以供 给大脑所需的营养。
脑脊液的检查与诊断意义
压力测定
01
通过测量脑脊液的压力,可以了解颅内压的情 况,判断是否存在颅内高压或低颅压。
细胞计数和分类
02
通过对脑脊液中的细胞计数和分类,可以判断 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
大脑浅静脉主要收集大脑表面血液,大脑深静脉则收集大脑深部血液,硬脑膜静脉 窦则收集硬脑膜下和脑实质内的血液。
脑静脉之间也存在许多吻合,以确保脑部血液的正常回流。
脊髓血管
脊髓血管包括脊髓前动脉和脊 髓后动脉等,主要负责脊髓的 血液供应。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部分 的血液,而脊髓后动脉则供应 脊髓后1/3部分的血液。
生化检查
03
通过测定脑脊液中的糖、蛋白质、氯化物等成 分,可以了解大脑代谢和功能情况,辅助诊断
某些疾病。
免疫学检查
04
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成分, 可以了解免疫系统的情况,对某些感染和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软脑膜在某些部位会增厚并突入脑室中,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02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动脉
脑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的主要血 管,包括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主要负责大脑半球前 2/3部分的血液供应,而椎动脉 则负责大脑后半部分的血液供应。
脑动脉之间有许多分支和吻合, 以确保脑部血液供应的稳定。
脑静脉
脑静脉是收集脑部血液的主要血管,包括大脑浅静脉、大脑深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 等。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脑和脊髓的被膜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今天今天帮助大家梳理一下关于脑和脊髓的被膜。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叫蛛网膜下隙(腔),腔隙内含有脑脊液。
被膜的学习不如脑和脊髓的结构复杂,事业单位考试中考点也相对固定,这里笔者把被膜和脑脊液的相关考点总结一下。
一、脊髓的被膜硬脊膜呈管状包被脊髓。
其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周缘,与硬脑膜相续。
下部在第二骶椎平面以下变细,包裹终丝,未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硬膜外隙,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脊髓蛛网膜向上移行于脑蛛网膜。
脊髓蛛网膜下隙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特别宽阔,称为终池,池内有马尾与终丝。
临床上常在此处作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
软脊膜紧贴于脊髓表面并伸入脊髓的沟裂内。
二、脑的被膜硬脑膜由两层膜紧密结合而成,其外层相当于颅骨内骨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此处骨折出血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窦通过导静脉可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头皮感染也可借此通路蔓延至颅内。
脑蛛网膜脑蛛网膜下隙内有许多小纤维束,呈网状连接着蛛网膜与软脑膜。
在有的地方蛛网膜下隙扩大,称为蛛网膜下池。
软脑膜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上的血管形成的毛细血管丛,与室管膜上皮(脑室壁上的上皮)共同突向脑室,形成脉络丛,脑脊液由此产生。
三、脑脊液产生与循环侧脑室脉络丛(产生) 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例题】脑脊液产生于( )。
A.硬脑膜窦B.蛛网膜粒C.脉络丛D.蛛网膜下隙【正确答案】C。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图11 45脊髓的被膜(水平切面) 图11 46脊髓的被膜(后面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②硬脑膜。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见 图11 47),外层兼具颅骨内骨膜的作用,内层较外层 坚厚,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硬脑膜与颅盖骨 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 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处则与颅 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 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 入鼻腔,形成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颅处移行为神经 外膜,在枕骨大孔的周围与硬脊膜相延续。硬脑膜不仅 包被在脑的表面,而且其内层褶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 深入脑的各部之间,可以更好地保护脑。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3层被膜,3层被膜相互连续,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有 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1)硬膜。硬膜包括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和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图11 47硬脑膜及静脉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这些由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如下: ·大脑镰(cerebral falx)。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 ,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后外侧缘附于 枕骨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切迹与鞍背形成一环形孔,内有中脑通过。小脑 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 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硬脑膜窦(dural sinuses)。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 。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 窦如下: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 和软膜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 :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 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 尾,末端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为半透明薄膜,与脑 蛛网膜相延续
软脊膜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 表面,
被膜间的间隙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 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
脉络组织:在脑室一定 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 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 脉络组织
脉络丛:脉络组织中的 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 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 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脑脊液及其循环
无色透明,成人150ml 脑脊液产生部位: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颞叶内侧面和底面
及枕叶 中央支:背侧丘脑、内外侧
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 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 两侧大脑后动脉共同构成
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 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 体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
位置:蝶鞍两侧, 通过结构:
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 过;
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 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 过
交通: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 通,借卵圆孔静脉与翼丛相 交通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直窦 岩上窦
窦汇
岩下窦
横窦 乙状窦
各脑室的脉络丛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 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 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 膜颗粒→上矢状窦→回流入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
1脊髓的被膜,从外到内:
1.1硬脊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
下部在第
2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间隙--硬膜外隙,内有结缔组织、脂
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和脊神经根。
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为硬膜下隙。
1.2脊髓蛛网膜:脑蛛网膜直接延续,与软脊膜之间有蛛网膜下
隙,内有脑脊液。
此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
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内有马尾。
1.3软脊膜: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深入脊髓沟裂中,至下
端形成终丝
2脑的被膜,从外到内:
2.1硬脑膜:颅骨内膜层、脑膜层。
某些部位两层间形成静脉窦。
不仅呈套状包被脑,还形成若干板状突起,伸入各脑
部之间,保护脑不至移位。
2.1.1大脑镰:镰刀形,深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上端附于鸡
冠,后端连于小脑幕上面正中线,下面游离于
胼胝体上方。
2.1.2小脑幕:颅后窝的顶,深入大脑小脑之间。
附于枕骨横
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上面中线处连于大脑镰。
幕的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小脑幕切迹,与鞍背形
成一环状孔,内有中脑通过。
2.1.3小脑镰:枕骨大孔后方,自小脑幕下面正中深入小脑半
球之间。
2.1.4鞍隔:位于蝶鞍上方,紧张于鞍背上缘和鞍结节之间,
封闭垂体窝,中部有一小孔,容漏斗通过,鞍隔
下面为垂体。
2.1.5硬脑膜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
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
易形成颅内血肿。
2.1.5.1上矢状窦:大脑镰上缘。
2.1.5.2下矢状窦:大脑镰下缘,走向同上矢状窦。
2.1.5.3直窦:小脑幕与大脑镰相接处。
2.1.5.4横窦:成对,位于小脑幕后外侧缘附着处的枕骨横
窦沟内,连于窦汇与乙状窦之间。
2.1.5.5乙状窦: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处,向前内于颈静脉
孔处延伸为颈内静脉。
2.1.5.6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不规则腔
隙。
两侧海绵窦借横支相连.
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展神经穿过
海绵窦外: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
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通过。
2.2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
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颗粒。
脑脊液通过
蛛网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2.3软脑膜:脑室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脑室壁的
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在某些部位,脉络
组织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
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3脑的供血:颈内动脉+椎动脉,以顶枕沟为界。
可分为皮质支(营养大脑皮质与髓质)和中央支(营养基底核、内囊及间脑)
3.1颈内动脉:穿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入海绵窦,紧贴其内侧壁
向前上,至前床突内侧向上后弯转并穿出硬脑膜
分支。
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
3.1.1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3.1.2脉络丛前动脉:供应LGB、内囊后肢后下部、大脑脚底
中1/3、苍白球。
3.1.3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
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上部(中
央前回上2/3);
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
肢。
3.1.4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直接分支。
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
包括躯体运动(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
部)、躯体感觉(中央后回、中央旁
小叶后部)和语言中枢(额下回、额中回
后部、角回、颞上回后部)。
大脑中动脉途径前穿质时,发出豆纹动脉,
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内囊后肢
前上部。
3.2椎动脉:枕骨大孔入颅腔。
3.2.1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颅内段最大分支,在两侧椎动脉
汇合成基底动脉前发出,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和延髓后外侧
部。
3.2.2脊髓前、后动脉。
3.3基底动脉: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
基底动脉,沿脑桥腹侧面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两大
终支——左、右大脑后动脉。
3.3.1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小脑下面前部。
3.3.2迷路动脉:供应内耳迷路。
3.3.3脑桥动脉:供应脑桥基底部。
3.3.4小脑上动脉:供应小脑上部。
3.3.5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颞叶内侧面、底面和枕叶。
中央支供应背侧丘脑、LGB、MGB、下丘
脑、底丘脑等。
借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交通。
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根部夹有动眼
神经。
4脑脊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