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益生菌预防和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工业健康转型及技术创新的多方驱动下,益生菌产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增长较快、创新密集的产业,同时,益生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2019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智慧,于5 月23日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 年版)》(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对益生菌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此共识的基础上,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再次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根据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更新,形成《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01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根据国际上对益生菌菌株安全性评估的新进展和我国对益生菌安全性评价的需求,2018年国家卫健委立项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工作,标准的制定将参考国际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用于指导我国益生菌市场使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

已有文献显示,益生菌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可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健康风险,且多发生于已有疾患的个别消费者,而这种风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正常人群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

针对新属种的益生菌菌株的安全性评估,应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阐述待评价的益生菌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致病性基因和环境抗性基因的特征,结合体外微生物学检测和体内动物毒理学评价,以及人群和临床试验的安全评价等作为关键标准,判断菌株的安全性。

目前国际上高度关注的是益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益生菌耐药性的研究应基于菌株水平。

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的耐药基因大部分位于染色体上,但至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这些耐药基因可转移给其它肠道的致病菌。

基于此,欧洲食品安全局制定了在食品中使用菌种的抗生素耐药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

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

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
2017年1月 A第 4 卷/第 1期 Jan. A. 2017 Vol.4, No.1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慧斌,肖 华,江 飞 (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乳腺外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哺乳期乳腺炎的种类、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 6 月收治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 88 例为研究对象,整理患者哺乳期乳腺炎种类、发病原因,同时为其开展 综合治疗,记录治疗疗效。 结果 乳汁淤积型 20 例、急性炎症型 52 例、化脓难治型 16 例。因乳头皲裂 17 例、因乳腺管阻塞 39 例、因细菌入侵 32 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93.18% ( 82/88 ),病症平均缓解时间为 (1.96±0.23)天,复发率为5.68%(5/88)。结论 哺乳期乳腺炎具有不同的类型,诱发原因多样,需开展 科学的治疗缓解患者病症。 【关键词】哺乳期乳腺炎;种类;发病原因;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7.01.057.02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获得营养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各 种原因会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的情况,其中哺乳期乳腺炎是 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不仅会对产妇本身的身体状况造成不 良影响,而且还直接导致新生儿无法获得母乳。本文即是 研究哺乳期乳腺炎的种类、发病原因以及治疗等问题,现 报道如下。 空间即可,挤出剩余空气后将袋口扎紧。使用湿热毛巾将 塑料袋包裹,并将其放置于患者炎症侧乳房。每次放置时 间为 30 min ,放置过程中如患者感觉乳房不适,可停止热 敷,但需要在乳房皮肤温度恢复正常前继续热敷,每天治 疗2次或3次即可[2]。 1.2.3 物理治疗方法 在每天乳房按摩治疗完毕后,需开展射频物理治疗, 使用 EC- Ⅰ型产后射频理疗机开展治疗。先在治疗片上均 匀涂抹耦合剂,然后分别贴于患者两侧乳房上,利用医疗 胸带将患者乳房固定牢靠,注意固定力度要适中,避免产 生疼痛。射频头对准患者乳房后开始治疗,治疗时间为 25 min/次,可根据患者耐受度逐渐增加治疗时间。

益生菌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_边佳昕

益生菌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_边佳昕

Abstract: Probiotics are a group of microorganism, which can be beneficial to the organism by improving the balanc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organism. Probiotics have gradually been a research hotspot.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s of probiotics with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IEC),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in several diseases treatment, such a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cancer and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diseases. It is helpful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intestinal flora on host behavior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Key words: probiotics;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IEC); cancer;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disease

母乳喂养与双歧杆菌

母乳喂养与双歧杆菌

母乳&双歧杆菌文献1:母乳菌群:来源,以及在保障健康预防疾病方面的可能作用摘要传统观点认为母乳是无菌的,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母乳为婴幼儿肠道源源不断提供各种共生,互惠,和/或可能的益生菌。

菌种依赖和非依赖检测技术揭示了母乳中的优势菌种为葡萄球菌,链球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以及它们在婴儿肠道定植的功效。

这些细菌的健康功效包括保护婴儿预防感染,并且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

不同的研究表明母乳肠道中的某些细菌能通过肠道单核白细胞介导的机制,在孕晚期到达乳腺。

因此,调节母亲怀孕以及哺乳期的肠道菌群,可以对婴儿健康有直接作用。

另一方面,乳腺失调可能会导致乳腺炎,这是导致意外断乳的首个医学原因。

从母乳中分离得到菌株,可以开发新的益生菌菌株。

这篇综述还讨论了母乳中益生菌对于治疗乳腺炎,以及抑制母婴间HIv传播的潜在作用。

文献:Leónides Fernández, et al.The human milk microbiota: Origin and potential roles in health and disease.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13:1-10文献2:母乳提供的双歧杆菌,有利于婴儿肠道发育和成熟背景: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利于肠道的发育和免疫系统成熟。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导致后期某些疾病的发生。

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为优势菌种。

目的:使用分子学技术(PCR)测定母乳中是否有含有双歧杆菌,并进行菌种鉴定。

方法:分别使用PCR和实时PCR技术,定性和定量测定20份母乳样品中双歧杆菌。

结果:母乳样品中含有双歧杆菌,其中长双歧杆菌最常见,其后是动物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以及链状双歧杆菌。

结论:母乳中含有双歧杆菌,特定的双歧杆菌菌种能促进婴儿肠道菌群的健康发育。

文献:breast milk: a source of bifidobacteria for infant gut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2007文献3:母乳和母亲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对有过敏疾病风险的婴儿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组成起决定作用背景: 目前,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来源,以及母体的双歧杆菌对初生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仍旧未知。

益生菌科学研究的十大前沿领域

益生菌科学研究的十大前沿领域

益生菌科学研究的十大前沿领域1. 益生菌与免疫系统: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进一步研究益生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有望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益生菌与免疫系统: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进一步研究益生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有望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2.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益生菌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益生菌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益生菌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益生菌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3. 益生菌与心脑血管疾病: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内环境,可能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进一步研究益生菌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机制和应用,对健康有重要意义。

益生菌与心脑血管疾病: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内环境,可能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进一步研究益生菌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机制和应用,对健康有重要意义。

4. 益生菌与肠道肿瘤:肠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通过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机制,减少肠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益生菌与肠道肿瘤:肠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通过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机制,减少肠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5. 益生菌与中枢神经系统: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影响。

研究益生菌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治疗与神经相关的疾病。

益生菌与中枢神经系统: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影响。

研究益生菌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治疗与神经相关的疾病。

6. 益生菌与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对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2020年10月丹吉儿新品培训考试题

2020年10月丹吉儿新品培训考试题

2020年10月丹吉儿新品培训考试题一、单选题1.丹吉儿A+DHA软胶囊每粒含DHA多少毫克,ARA多少()毫克。

[单选题] *A.DHA60/ARA80B.DHA80/ARA100C.DHA100/ARA120(正确答案)D.ARA100/DHA1202.丹吉儿乳钙和乳酸钙颗粒每包含钙元素分别是多少毫克() [单选题] *A.55,100B.75,150(正确答案)C.95,150D.100,1503.丹吉儿A+DHA产品卖点:藻油提取补充安全,科学母乳配比,同补的产品除含DHA还添加了提升反应能力的() [单选题] *A.ADB.AAQC.AA/ARA(正确答案)D.ASA4.丹吉儿益生菌所用的菌种/菌株,需要符合的是哪一个法规() [单选题] *A.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正确答案)B.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C.可用于保健食品的菌种名单5.截止目前,国家卫计委公布的一共有()种菌株可以用于婴幼儿食品。

[单选题] *A.6个B.9个(正确答案)C.10个6.丹吉儿益生菌产品中,活菌数量是() [单选题] *A.70亿B.100亿C.120亿+(正确答案)D.200亿+7.丹吉儿120+益生菌,那一株菌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单选题] *A.发酵乳杆菌CECT5716B.乳双歧杆菌Bi-07C.乳双歧杆菌HN019D.短双歧杆菌M-16V(正确答案)8.丹吉儿益生菌,那一株菌可以预防和治疗乳腺炎() [单选题] *A.发酵乳杆菌CECT5716(正确答案)B.乳双歧杆菌Bi-07C.乳双歧杆菌HN019D.短双歧杆菌M-16V9.叶黄素是构成眼睛那个部位的主要色素?() [单选题] *A.晶状体C.虹膜D.玻璃体10.CPP与钙的结合是()的,钙离子不断被CPP结合、释放,再结合、再释放,很好的把钙锁定在骨骼上。

[单选题] *A.动态(正确答案)B.液态C.固体11.CPP同样可以促进()等矿物质的吸收,同时可以避免Vd过量服用带来的危害。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带答案)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带答案)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带答案)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网上作业题一、简要说明益生菌的四中菌种。

答:1、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2、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3、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

4、酵母菌与酶二、简述益生菌的四大作用。

答:1.帮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许多益生菌株在胃肠道内可产生消化酶这些酶可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所摄入的食品及吸收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2.产生重要的营养物质3.抵抗细菌病毒的感染提升免疫通过三大步骤益生菌可清除有害菌对身体的伤害4.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如肠道综合症、呼吸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过敏、口臭、胃溃疡等。

三、简述益生菌保健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答:1.剖腹产儿、早产儿、低体重儿、人工喂养儿:这些孩子免疫力低下,三天两头不是感冒就是肠炎。

2.腹泻或便秘人群:不论细菌、病毒、原虫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都有肠道菌群失调。

3.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及射线会杀死益生菌,导致肠内菌群失调。

表现为腹胀、便秘、营养物质丢失及毒素被吸收,不但影响患者康复,还有可能迫使化疗、放疗中断。

4.肝硬化、腹腔炎患者:他们不仅有菌群失调,还有轻重不等的脂源性内毒素血症。

补充益生菌可抑制肠内产胺的腐败菌,降低肠内酸度和血中内毒素含量。

5.肠炎患者:溃疡性结肠炎虽然病因尚未明确,但补充益生菌可取得一定疗效。

6.消化不良者: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的上腹胀满、厌食、烧心等症状,检查无胃肝胆胰疾病。

益生菌可促进消化。

7.乳糖不耐受(“牛奶过敏”)者:先天性缺乏乳糖酶,或因肠道感染、营养不良等使乳糖酶缺少时,乳糖不能被分解而导致腹胀、腹泻。

益生菌可帮助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促进对牛奶中营养成分的吸收。

8.中老年人: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会随年龄老化而减少。

补充益生菌可作为老人一种保健方法。

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器官疾病中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器官疾病中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器官疾病中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徐 煜(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436)摘 要:益生菌是当前大健康市场的关注热点。

本文对2 类主要的益生菌,即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在皮肤、口腔、呼吸道、肝胃、肠道和女性生殖道等器官疾病方面的预防和治疗功能活性进行总结,包括动物实验活性、临床实验活性及相关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为益生菌的进一步科学研究以及产品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乳杆菌;双歧杆菌;功能活性;机制;器官Recent Progress in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Probiotic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rgan DiseasesXU Yu(Biogrowing Bioengineering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200436, China)Abstract: Nowadays, probiotics are a hot concern in the health market.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two main probiotics,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kin, oral, respiratory, liver, gastrointestinal and female genital tract diseases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activities in animal experiment and clinical trials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s. This review will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probiotics.Keywords: Lactobacillus ; Bifidobacterium ; functional activities; mechanism; organ DOI:10.15922/ki.jdst.2019.03.008中图分类号:TS2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187(2019)03-0039-06引文格式:徐煜. 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器官疾病中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9, 42(3): 39-44. DOI:10.15922/ki.jdst.2019.03.008. XU Yu. Recent progress in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probiotic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rgan disease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42(3): 39-44. DOI:10.15922/ki.jdst.2019.03.008. 收稿日期:2019-01-24作者简介:徐煜(1986—)(ORCID: 0000-0003-3509-9875),男,博士,研究方向为益生菌功能与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益生菌预防和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哺乳期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的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乳腺组织的炎症状态。

全球女性哺乳期乳腺炎报告的发生率通常小于10%,最高达33%,且多发生于产后12周内。

目前,不同研究对哺乳期乳腺炎有各种定义,一般的诊断症状为乳房疼痛,排乳不畅,乳腺局部出现肿块,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可发生于乳房的任何部位,乳房皮肤可出现红、肿、热、痛,病变区域皮温升高,有压痛;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9~40 ℃,伴有寒战、全身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败血症和乳腺脓肿的形成。

乳腺炎的发生与母乳喂养率的下降有关,是导致母亲提前中止母乳喂养的常见原因。

益生菌的抗炎作用已被认为是乳腺炎的一种潜在治疗或预防策略,关于其功效的证据仍在不断涌现。

近期,《Women and Birth》上发表了一篇范围综述,首次系统地收集和评估了关于益生菌治疗或预防女性哺乳期乳腺炎的所有可用数据,旨在识别和审查益生菌使用和女性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证据。

本研究遵循用于范围综述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扩展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ScR),共纳入5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其中3项为使用益生菌治疗乳腺炎的研究,2项为使用益生菌预防乳
腺炎的研究。

采用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检查表对RCTs进行了批判性评价。

结果显示,在三项使用益生菌治疗乳腺炎的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有两项益生菌组的乳房疼痛评分更低,有两项益生菌组的乳腺炎痊愈和症状减轻速度更快。

此外,三项研究都报告了每项研究不同时间点的母乳细菌计数,其中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结束时,益生菌组女性的平均母乳细菌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另一项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女性在试验结束时的葡萄球菌细菌计数显著下降。

同时,这三项研究均未报告出现与对照组显著不同的副作用。

另外,在两项使用益生菌预防乳腺炎的研究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的乳腺炎发生率(根据临床症状定义)均显著降低,母乳中细菌计数均低于对照组。

其中一项研究显示,在所有乳腺炎病例中,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的乳腺疼痛评分更低,且所有主诉乳房极度疼痛的女性均来自对照组;同时,该研究发现,在哺乳期乳腺炎女性的母乳样本中,平均细菌负荷量与乳房疼痛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综上所述,该范围综述表明,目前有限但最新出现的证据显示,益生菌在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看到了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希望,但仍亟需精心的设计和具有指导性的高质量研究,来支持明确的临床实践建议。

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确定益生菌在治疗或预防哺乳期乳腺炎方面具有积极的统计学意义和临床价值,将可以改善母乳喂养结局,并减轻因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全球健康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