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驿路梨花 教案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驿路梨花》的背景、主题以及修辞手法和词汇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讲解创作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驿路梨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风景让你难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驿路梨花》中的美景与情感。
其次,在新课发现学生对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更多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能够紧扣主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章节内容: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
2.教学内容:
a.阅读课文,理解梨花驿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b.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词汇用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驿路梨花(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4 驿路梨花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
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聚焦“梨花”,体悟情感(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1.出示任务:(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五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
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
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
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学案(表格式,2课时)

补充: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3)第五部分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有什么作用?
师升华:“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
组内交流,尝试回答
预设引导: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集思广益,例如: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10
15
5
巩
固
练
习
请你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1)“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2)“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3)……
采用抢答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共同完善。
预设引导: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
(4)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5)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总结: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同学自愿举手发言,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预设: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2)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路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4课,课文以描绘梨花为主,展现了梨花盛开时驿路的美丽景象。
通过描绘梨花、驿路和人物,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课文大意,品味优美的语言。
但部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提高,对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主要意象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味语言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主要意象和人物。
2.难点: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诗意。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品味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驿路梨花》课文全文。
2.相关资料:关于梨花、驿路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教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梨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梨花的美丽。
教师简要介绍梨花的特点,导入新课《驿路梨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主要意象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通用10篇)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驿路梨花》优秀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篇1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 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
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关于梨花的诗句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东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李商隐)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2、雷锋精神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2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巧用插叙的精巧构思。
(重点)3、领会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难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梨花飘飞图片,配乐。
同学们,春天已经进尾声了,你抓住春天的尾巴去看了龙泉山上深红映浅红的桃花了吗?去青白江边轻红照碧池的杏花了吗?今天我们讲随着军旅作家彭荆风一起来到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我们一起去看看那里飘洒满地的梨花。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一、读准字音。
二、梳理文章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插讲略读方法)(板书)是不是就完全按着“我和老余”所见的时间明确: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①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②起到补充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
本文有两处插叙,都在33段,交代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着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三、品读课文,把握作者精巧构思。
作者为何以“我”和老余见闻的顺序的谋篇布局呢而不按照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来记叙呢?明确:(这样的话就没有悬念了)因为情节更吸引人、更有悬念。
(一)情节:1、如果按小茅屋产生布局这篇文章,其实就等于将答案一一提前告诉了我们,那你还愿意读下去吗?那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可以这样引人入胜呢?(明确:设置悬念)2、那么,在你们阅读本文的过程中,一直吸引着你读下去的问题是什么呢?或者说作者设置的悬念是什么呢?(明确: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3、围绕着这个问题,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三次悬念,两次误会。
可谓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你能找出来吗?请带上问题再次略读课文,寻找答案,找到的同学马上举手。
问题1:作者设置了哪三次悬念?明确:悬念1:“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8段)“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12段)第一处悬念引出了第一个误会误会1:我和老余误会小茅屋的主人是瑶族老人。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6篇】-最新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6篇】主持词已成为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主持词的实用频率越来越高,一般我们都会做好相关准备的,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6篇《《驿路梨花》教案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 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 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驿路梨花教案5篇

驿路梨花教案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写教案是我们必须专心学习的事情,在下笔写一份教案时,我们都要有着较强的思维规律能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举的驿路梨花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驿路梨花教案篇1(一)教学建议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根据时间挨次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老师要留意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新课今日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是彭荆风。
(板书标题、)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
根据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惫;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挨次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纳了怎样的手法?要点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挨次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1分钟)
2.学习掌握本课的作家作品。(2分钟)
3.积累本课词语。
(1)检查导学案做的情况,让学生互判。(2分钟)
(2)投影检测,给红字注音。(2分钟)
(3)学生互判。(1分钟)
(4)学习积累多音多义字。(2分钟)
(5)词语解释(3分钟)
(6)辨析形似字组词。(2分钟)
驿路梨花教 案
第1页
课题
驿路梨花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_月_日(星期_)
第1 课时(共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感受作品中体现的爱心。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7.学习记叙的顺序和作用。
(见投影)(10分钟)
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主要教法
读书法 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学法Fra bibliotek导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板
书
设
计
梨花
发现小屋 小屋
雷锋精神
高尚品德
驿 周到
路 解除饥饿疲劳 细心
梨 老人述说 梨花
花 小屋来历 解放军
热情赞美 以花喻人
教
学
后
记
教
学
过
程
︹
含
时
间
分
配
︺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看几张梨花的图片引入课题《驿路梨花》
(7)听写词语(5分钟)
陡峭 修长 露宿 喷香 恍惚 修葺 折损
简陋 悠闲 晶莹 竹篾 漆黑 撵走 麂子
4.结合注释理解“驿路”的意思。
5.感知课文内容,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投影板书)(10分钟)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思考回答问题
引入情景
学习目标
掌握作家作品
一生到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积累到导学案上。
共同学习
辨析
在练习本上写
结合注释和投影理解。
教
学
过
程
︹
含
时
间
分
配
︺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