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的学科,它涉及土壤的肥力学功能,其任务是在土
壤的资源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科学的肥料管理路径。

在深入研究土壤肥力学功能机理过程中,主要聚焦于利用肥料管理,以实现土壤有效氮素。

在研究过程中,土壤肥料学将充分考虑土壤中施肥物质的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结构和运移、土壤外加负荷及其作用等。

通过研究土壤肥力学功能,有助于制定合理、可行的肥料应用技术,以提高可持续高产的农作物、抑制污染的发生及蔓延。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将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以满足生物产量及质量要求,进
一步优化施肥结构及施用率。

有效施肥需充分考虑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仅要把握植物营养物质的适度吸收,而且还要考虑土壤容重、有机质积存及微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的结构和力学性质等。

以可持续使用和保护土壤的目的来考虑施用肥料,它不仅能改善土壤物质循环和调节土壤环境条件,还能改善植物根系的生理生化功能,促使植物营养养分的有效吸收和利用,最终达到良好的作物生长发育和高质高产的目的。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绪论1.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含义?土壤: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出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2.土壤的基本物质构成?从形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土壤,无论哪一种土壤其基本物质组成都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气5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区别?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发育的必须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而肥料是指凡能直接供给植物正常发育的必须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二者有本质的差别。

4.植物矿物质营养要点和意义。

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唯一绿色的植物养料。

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是由于有机质而是其分解的形成矿物质。

意义(1)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向施用无机肥料的转变有了坚实基础。

(2)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特点概念: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类型:(1)物理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 [(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氧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2.试述岩石,母质,土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岩石主要是由一种或数种矿物质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而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

是形成土壤的母体且母体经过再一次的风化形成了覆盖地表而又具有肥力,能够供给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的矿物层。

联系;岩石经一次风化成母体,再次的风化成土壤。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资料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效肥力:把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应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力称为土壤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

肥料:凡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须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

土壤矿物质:岩石分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为土壤矿物质。

土壤粒级:根据各个土粒的当量粒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砾、粉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把土壤中各个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化合物的总称。

毛管悬着水:只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是的土壤含水量就是田间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重量含水量。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土壤水吸力:质土壤水的负压力。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的流动的性能。

土壤热容性: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密度:单位容积的团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相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100nm。

土壤吸收性能:质土壤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阳离子交换量(或吸收容量)是指在一定PH条件下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里摩尔数。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2. 肥料的三要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一般不足10%。

因此,氮磷钾元素需要以肥料的形式补充给土壤,通常把氮磷钾称为肥料的三要素,而把氮磷钾肥称为三要素肥料。

1、质流定义: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根系吸水消耗根表土壤水分,引起土体中的水分携带养分离子由土体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特点:质流方式迁移养分的距离较长,是土壤养分向根表移动、特别是土体中长距离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

NO3-、Ca2+、Mg2+、SO42-、Cl-等养分离子主要是以质流方式向根表迁移。

影响因素:受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的影响。

一般,作物蒸腾量大、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高,养分以质流的方式迁移的量就大。

根质流、扩散和截获供应玉米养分情况养分每公顷9500公斤玉米产量所需要的养分(kg/hm2)供应量(kg/hm2)质流扩散截获N 190 150 38 2P 40 2 37 1K 195 35 156 4Ca 40 150 0 60Mg 45 100 0 15S 22 65 0 12、扩散定义:由于根系吸收养分,使根表附近的养分与土体养分存在养分离子的浓度差而引起土壤养分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

特点:养分离子迁移的距离较短。

阴离子扩散较快(磷酸根除外);阳离子扩散较慢(阳离子易被土壤胶体吸附)。

50%以上的磷钾离子以扩散方式到达根表影响因素;离子的种类、土壤养分离子浓度、土壤含水量、根系活性等因素影响养分扩散。

3、截获定义:根系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土壤紧密接触,使根系释放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的阴阳离子直接交换而到达根表而被吸收。

特点:一般根系表面积仅为土体中的1-3%,所以靠截获吸收的养分仅占总养分吸收量的0.2-10%。

氮占7%、磷24%、钾7%。

钙和镁通过截获吸收的较多。

影响因素:截获量的多少取决于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一.土壤定义: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土壤空气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三.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的类型:1.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2.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3.水解作用:指水的部分解离所成的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起置换作用,而使岩石矿物遭受破坏。

四.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按风化产物搬运动力与沉积特点的不同,可将成土母质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1.残积物 2.坡积物3.洪积物4.河流冲积物5.湖积物6.海积物7.风积物8.黄土状沉积物9.冰碛物。

)五.卡庆斯基制:大于1mm的划为石砾;小于1mm的划为细土部分;1~的粒级称为砂粒;0.05~0.001的粒级称为粉粒;小于的粒级称为粘粒。

简制:物理性砂粒:1~0.01.物理性粘粒:<0.01.六.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的类型和特点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人类耕作,施肥,灌溉,平整土地的影响。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质地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肥力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制定土壤利用规划,确定施肥用量与种类,进行土壤改良和管理时必须重视其质地特点。

将土壤划分为砂土类,壤土类,粘土类三大类。

第二章一.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热力学风化(温度变化):由于季节和昼夜温度的变化,引起岩石热胀冷缩而崩解和破碎。
结冰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等大气因素参与下,所发生一系列化学分解作用的过程。
溶解作用:岩石溶解与水的作用。
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化合成为一种含水矿物的作用。
水解作用:水分子解离出的氢原子与矿物中的盐基离子所引起的置换作用。是化学风化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作用。
腐殖质的主要元素组合是碳、氢、氧、氮、硫,少量的钙、镁、铁、硅等灰分元素。腐殖质的主要功能团是羧基、醇羟基、酚羟基、醌基、羰基和甲氧基。
腐殖质属于两性胶体。
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吸水能力。胡敏酸不溶于水,富里酸有相当大的水溶性。
腐殖质有很高的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和抗微生物分解的生物稳定性。
腐殖质整体上呈黑色。胡敏酸颜色较深,为棕黑色至黑色,富里酸呈浅黄色。
(1)自然肥力:在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人为肥力:又称为人工肥力,是指在土壤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和其它农业措施、土壤改良措施等培育形成的肥力。
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和人为肥力的统一,是在同一土壤上两种肥力相结合而形成的。
(2)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受到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造成的高温高压的作用,引起结构、构造、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改变而重新形成的岩石。特点:定向排列性。
4.岩石风化作用:在大气、水、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坚硬的岩石逐渐崩解破碎成块和细粒,同时岩石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矿物。
(1)物理风化:岩石崩解而不改变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过程,主要是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二、填空:1. 土壤是由固 、_液_、_气_三相组成的,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_50%_,包括 土壤矿物 和 有机质。2.土粒根据其大小和性质分为_砂粒_、粉砂粒、_粘粒_三级,其中_砂粒_、_粉砂粒_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组成。3.土壤胶体是按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_无机胶体_、_有机胶体_和 有机-无机复合体。4.土壤热量主要来源是 太阳辐射能_,同一地区的不同土壤,土壤温度差异较大除了与土壤热量平衡有关外,还与土壤__热容量___和导热率等热特性有关。 5.土壤钾按其活动性可分为四组,即:矿物态钾、矿物固定态钾、吸附态钾和游离态钾 。通常将 吸附态钾 称为速效钾。 6.养分离子间的交互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7.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包括叶面喷施和根外追肥两类,其中的叶面喷施方法,具有用量少和见效快的特点,因而被认为是微量元素肥料最经济有效的施用方法。8.按溶解性能,化学磷肥可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溶性三类。9.土壤导热率的变化主要受 含水量 及__松紧程度孔隙状况_的影响。湿土比干土导热 快 ,低湿度时,导热率与土壤容重成 正 关系。10.施肥包括基肥、_种肥__、__追肥_及_叶面喷施_四个基本环节。 11. 化学氮肥可分为_铵态氮肥_、_硝态氮肥_、_酰铵态氮肥_、__短效氮肥_及 长效氮肥 等几种类型,其中尿素属于__酰铵态氮肥_,是目前世界上含氮量最高的__蛋白质_。12.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与土壤条件关系密切。在一定范围内随土壤pH升高,________的有效性下降,而________的有效性提高。13. 阳离子交换量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土壤胶体类型、质地和pH。14. 土壤耕性的好坏,应根据 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选择 三方面来判断,它与土壤 物理机械 性质密切相关。15.当作物缺乏某种必需营养元素时,缺素症状最早出现的部位与该元素在作物体内的 移动性 有关。作物缺铁时,症状一般最早出现于 新生叶 ,主要表现为 脉间失绿。16. 土壤中难溶性磷化合物在酸性土壤中以_铁磷 为主,而碱性土壤中以 钙磷为主。17. 土壤养分由根外移至根表的途径有_截获_、_质流_、_扩散_三种。其中作物通过__截获__所获得的养分是很少的。不同养分向根表移动的方式可能不同,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Ca、Mg以_质流_移动为主,而P、K则以__扩散_为主。18. 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含水量称为_下塑限_,土壤失去可塑性而开始流动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_上塑限_,二者之间的含水范围称__塑性_范围,二者含水量称为__塑性指数或塑性值_。19. 对大多数作物来讲,氮、磷、钾营养最大效率期在_营养生长_生育阶段。20. 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受__PH值_、_温度、_水分_的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随pH的升高_微量元素_的有效性相应降低,而__大量元素_的有效性则提高。土壤还原性增强,则_微量元素_的有效性提高。21. 高等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包括___16_____种,其中C,H,O,N,P,K,Ca,Mg,S 为大量元素。22. 土壤中的NO3--N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 中,而NH4+-N则有三种存在方式,即 交换性铵、非交换性铵(固定态铵)、土壤溶液中的铵。所谓的土壤速效氮是指 硝态氮和交换性铵 。23. 一般情况下,酸性土壤较易缺_钼_等元素,而石灰性土壤则易缺_铁、锰、锌、铜、硼_等元素,在有机质含量较多或一次性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易诱发缺钾、铅、钠、镁、鋁等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什么是土壤?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2.什么是土壤肥力?肥力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3.土壤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试述现代土壤学的三大基本理论?
5.如何理解“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矿物质
解释名词:风化作用与成土母质;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四面体与八面体;土壤粒级与土壤质地;2:1型与1:1矿物
问答题:
✓ 1.岩石按成因可分哪三大类,其风化产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
影响有哪些?
✓ 2.风化作用可分哪三大类?分析其影响因素?
✓ 3.举例说明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4.土壤粒级可分哪四类,并分析每一粒级的特征?
✓ 5.土壤质地可分哪三大类,分析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6.如何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 7.什么样的土壤被农民称为蒙金土,为何被农民喜欢?
✓ 8.试述山东省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 9 比较棕壤与褐土的特点及其利用与改良?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3. 矿化作用
4. 腐殖化作用7. 腐殖化系数8. C/N 9. 激发效应
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 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各种作用?
4.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因素,秸秆还田为何施适量氮肥?
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解释名词:
1.土壤密度
2.土壤容重
3.土壤孔性
4.当量孔隙
5.团粒结构
6.土壤结构性
7.土壤耕性
问答题:
1.如何利用土壤容重进行相关计算?
2.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3.衡量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改善土壤耕性?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5.已知一公顷(10000m2)耕层土壤20cm深度的湿土重为3×109g,测定水分
时,称取湿土15g,得干土重12g,求其容重?
第四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解释名词:
1.土水势
2.吸湿水
3.吸湿量
4.膜状水
5.毛管水
6.土壤有效水
7.田间持水量
8.土壤水吸力
9.土壤水分特征曲线10. 夜潮作用11.冻后聚墒12.土壤蒸发13.萎蔫系数14.土壤水入渗15.土壤水再分布16. 土壤呼吸17. 气体扩散18. Eh 19. 土壤通气性20. 土壤热容量21. 土壤导热率22. 土壤热扩散率23. 土壤热状况
问答题:
1. 试述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
2. 为什么说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
3.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与表示方法各有哪些?
4. 什么是土水势?包括哪几个分势?
5. 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何意义?
6. 如何判断土壤墒情?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
8. 土面蒸发可分哪三个阶段?试分析其影响因素。

9. 某土壤重为50克,含水量为2.5%,则干土重量为多少克?
10. 冻后聚墒和夜潮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11. 在农业生产上,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为什么?
12.土壤空气的组成有何特点?
13. 土壤通气性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14. 土壤Eh的意义是什么?
15. 如何调节土壤的通气性?
16. 调节土壤热状况有哪些?关键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17. 育秧时有牲畜粪内欧苗床促早发的机理是什么?
18. 在沙漠地带,为什么有“朝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
19. 粘土为什么叫“冷性土”?砂土为什么叫“暖性土”?
20. 入冬前小麦灌水可防冻,为什么?而春天灌返青水又不宜过早,又为什么?
21. 农民为什么说“锄下有水又有火”?
22. 地下水为什么冬暖夏凉?
23. 土壤热量来源有哪些?冬季如何提高土壤温度?
第五章土壤化学性质
解释名词:
1.CEC
2.BS
3. ESP
4.永久电荷与可变电荷
5. 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
6. 活性酸
7. 潜性酸pH
8. 土壤Eh
9. 土壤缓冲性
问答题:
1. 影响阳离子交换的因素有哪些?
2.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3. 试述土壤吸附性的种类和意义?
4. 试述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机制?
5. 提高土壤保肥和供肥措施有哪些?
6. 潜在酸与活性酸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7. 为什么在碱性土壤上,常发生作物有缺Ca2+和K+的现象?
8. 在砂质和粘质土壤上施入同品种等量的化肥,而出现在砂土上见效快,而在粘土上见效慢的现象?
9. 交换性Al3+是南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10. 交换性Na+是北方土壤碱化的重要原因,为什么?
11. 对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应分别如何改良?
12. 试述我国土壤“南酸北碱”的原因?
13. 土壤缓冲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
14. 土壤酸碱性与养分有效性有什么关系?
第六章土壤培肥与土壤污染
解释名词:
1. 土壤环境容量
2. 土壤污染
3. 土壤培肥
4. 土壤质量
5. 土壤退化
6. 土壤修复
问答题:
1. 我国耕地肥力状况如何?怎样来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2. 高产肥沃土壤有何特点?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3. 什么是土壤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4. 如何理解“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利用土壤发展农业生产时,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5. 论述土壤与环境保护?
6. 论述土壤与人类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