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山西农业大学教案

2005 ~2006 学年第 1 学期

学院名称园艺学院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园艺043 班

授课教师闫双堆

职称助教

使用教材土壤肥料学

授课时数45学时

2005年9 月

§课程教案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案

园艺专业 043 班级2005-2006学年第1学期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4228 适用专业:园林 课程性质:限定选修课 开课学期: 总学时:40 教学时数:30/10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土壤肥料学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2、地位和任务 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园林植物栽培的基础。 3、总体要求 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5、修订的依据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1章绪论 Introduction 1、教学目的:介绍课程基本情况、重要性、发展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 (1)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土壤肥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 (1)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情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2章土壤的组成 soil component 1、教学目的: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重点讲述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性质。 2、教学内容: (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岩石的类型;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第一章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 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形态: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吸湿水、土壤膜状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多)分子层。 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土壤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支持水:指地下水层籍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指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重力水:指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 土壤容量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 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土壤颗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个不同等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________毫米。(0.01) 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大类。(层状硅酸盐类简单的盐类含水氧化物类) 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大类。(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中有机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矿物质化腐殖质化) 土壤中腐殖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组成成分。(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 一般有机质含量高于________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20%) 砂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砂土,粗粉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壤土,黏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黏土。(50%30%30%) 单项选择题: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B)。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蛭石是(A)。A 次生矿物 蒙脱石比高岭石的吸附能力(A)。A 强 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A 50%以上 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B)。B 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D)。D 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B)。B 腐殖酸 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B)。B CO2和H2O等 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A 比黏土矿物强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D)。D 吸附能力强 问答题: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有哪些类? 答: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简单的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2)含水的铁、铝和硅等氧化物类,(3)层状硅酸盐类如高岭石、蒙脱石和水化云母类等。大多数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是层状硅酸盐矿物,其基本结构单元是铝氧片和硅氧片。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 答: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掺砂掺粘,客土调剂、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增施有机肥、种树种草,培肥土壤。 影响土壤有机物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包括:土壤条件、有机质组成及状态。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些什么影响? 答: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有些什么途径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答:大量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的垃圾肥,将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作有机肥料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环境pH的变化而变化。 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数量,一般用pH来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法定单位为:mmol?kg-1。 土壤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Na+与全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土壤肥料教学大纲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YUN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土壤肥料 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技术学部 园艺系

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园林花卉园林园艺园林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 [英文名称]Soil and Fertilizer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模块)]专业必修课 [学时]:68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是高职高专院校园林花卉、园林园艺、园林工程等专业的重 要专业课,直接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奠定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 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技能 为根本。让学生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使学生了解不同土壤、肥料的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关系,能有效的运用土壤、肥料为企业的花卉生产和园林工程建设服务。 三、教学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以土壤肥料理论和操作方法为主要内容,以 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环节,以学生实验为辅助手段,多渠道、多种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本课程实践性较强,通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要点】 序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料学发展概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2、土壤是人类生存的资源和环境; 3、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种的地位与作用; 4、土壤肥料学发展概况; 三、重点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土壤肥料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土壤固相组成 一、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及土壤的形成,知道土壤有机质及作用和调节。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和岩石; 2、土壤的形成:成土因素及作用,岩石矿物的风化,土壤的形成; 3、土壤颗粒与土壤质地:土壤粒级,土壤质地; 4、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腐 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三、重点 土壤的形成、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有机质的转化、作用与调节。 第二章土壤的物理性质 一、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孔隙、密度和容重,土壤结构与肥力关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土壤孔隙性:土壤的密度和容重,土壤孔隙类型及其性质。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征,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土壤 结构的形成和团粒结构土壤的培养。 3、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土壤耕性。 三、重点 土壤孔隙类型及其性质、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土壤结构的形成和团粒土壤的培养。 第三章土壤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要求 知道土壤胶体,土壤的保肥与供肥性,土壤的酸碱性和其它化学性质。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土壤胶体:土壤胶体的概念与种类,土壤胶体的特性。 2、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土壤阳离子交换吸 收作用,阴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供肥性。 3、土壤的酸碱性和缓冲性:土壤酸碱性概述,土壤酸性,土壤碱性, 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的缓冲作用。 4、土壤的其它化学性质:土壤溶液,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三、重点和难点

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0/2.5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2.课程说明 《土壤肥料学》是为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形成、分类、分布、土壤培肥与土壤污染、植物营养与施肥、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与实习,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开设的相关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给予说明; 2.学生能对无机肥料、有机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方法作出系统的归纳; 3.学生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4.学生能依据施肥原理,制定出主要农作物施肥方案。 三、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教法建议 《土壤肥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受学时数的限制,应以土壤肥力为突破口,侧重于土壤肥力因素、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污染、土壤培肥、植物营养与施肥的讲授。对于土壤的组成、性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拟定适度的自学提纲,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补充,使学生及时了解土壤肥料学发展前沿动态,使其成为未知领域的开拓者。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自学指导法,使教学效果生动活泼。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40%)+实验成绩(30%)。 本文 绪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举例说明国外土壤学的代表人物;

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期末复习要点

绪论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2土壤肥力: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 3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第一章 4岩石矿物的风化按作用因素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5地质大循环:岩石矿物经分化作用释放的可溶性养分和黏粒等分化产物受风雨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入江河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又重新形成岩石,我们把这种从岩石分化产物再到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6地质小循环: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动植物死后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养分,这种由分化释放的无机养分转化生物有机质再转化为无机养分。 7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第二章 8土壤的三相四物质: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土壤固相),土壤空气(土壤气相),土壤水(土壤液相)。 9土壤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主体物质,是土壤的骨骼。 10土粒的分类:石砾和砂粒,粉粒,黏粒。 石砾和砂粒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11土壤质地的分类方法:卡庆斯基质地分类,国际制质地分类,美国制质地分类。 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的三大类:砂土,壤土,黏土。 12砂质土类特点:土壤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成为热性土,可施用冷性有机肥料和半腐熟有机肥料作为基肥适宜种植生长期短及块茎块根的作物以及种植耐旱耐瘠的作物。 13黏质土类特征:土粒间孔隙小,透水性差,保水抗旱力强,早春升温阶段由于土温不易上升而被农民称冷性土,保肥力强,肥效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 14 土壤质地改良常用方法:1)大量施用有机肥;2)黏质土掺砂改良,砂质土掺黏改良;3)采用引洪漫淤或漫砂;4)根据不同质地采用耕作管理措施。 15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座椅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2)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才,称为腐殖化过程。 16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性状:在C/N比为25是有机质转化最适C/N比;在一定范围内,小于1um的土粒含量(%)含量越大,腐殖化系数越大。 2)土壤水热状况:在0~35℃范围内,有机质的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5~35℃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内(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案-农学

^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 教师所在系:农学系 讲授课程:土壤肥料学 教师姓名:桂枝 教师职称:讲师

天津农学院教务处制 天津农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土壤肥料学 学 分 1 总学时: 学时 讲 课: 学时 上 机: 学时 实 验: 28 学时 课程类别 (√ ) 理论课( ) 公共课( ) 必 修 课( ) 实验课(√ ) 专业课( ) 院级任选课( ) 授课年级 三年级 授课专业 园艺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有关土壤、肥料和植物 样品常用分析项目的分析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对有效磷、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等概念的理解; 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导率仪、索氏脂肪提取器等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各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滴定中点的把握、指示剂的选用。

教材和参考书《土壤肥料学》 《植物营养与施肥》 《土壤学实验指导》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讲义》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 2 周 1 次授课方式演示、讲解 章(节) 名称 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和保存课时 3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野外认土、采样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在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过程中任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均一性。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 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形态: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 土壤学部分教学大纲 总学时:30 理论24 实验实习6 课程学分:1 课程面向专业:蚕学本科专业、农学本专科 Ⅰ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壤肥料学》课程是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Ⅱ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水、热、气、肥耕作等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土壤粘土矿物类型与电荷、离子交换、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水、肥、气、热等性质的动态变化关系。 二、能力、技能方面 通过实验分析、野外观察等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土壤养分等到方面的技术,初步掌握野外认土和剖面观察方法,并将所分析观察结果与生产问题进行综合解释,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Ⅲ选用教材的基本依据 虽然已有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统编教材,一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吴礼树主编;还有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陆欣主编的教材。但由于我国南方、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为结合实际,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如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采用陆欣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教材;南京农业大学使用的是《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采用的是谢德体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土壤肥料学》,湖南农业大学、贵州农业大学以及广西大学也有采用此教材。 Ⅳ课程讲授大纲(24学时,1学分) 绪论(2 学时) 教学目的:1、明确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了解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讲授要点:1、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土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5、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 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 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 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 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 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 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 原生动物。 9.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有机质 (有机质已被分解,多成分散的暗黑色小块)、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土壤腐殖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 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 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 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分离方法: 11.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 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 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蔬菜栽培学教学大纲

《蔬菜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4151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课程学时】16 【适用专业】园艺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蔬菜栽培学实验是蔬菜栽培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蔬菜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蔬菜栽培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识别主要种类蔬菜及种子; 2、掌握蔬菜种子播种前的品质鉴定及种子处理措施; 3、了解葱蒜类鳞茎的结构及形成过程,熟悉葱蒜类的生育特性与栽培技术的关系。 4、掌握几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技术和使用方法; 5、掌握果菜类蔬菜的开花结果习性及各种类、品种的合适植株调整技术; 6、掌握籽芽菜、苗菜的无土生产方法。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蔬菜栽培学实验课程以蔬菜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又是对蔬菜栽培学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还应与蔬菜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程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蔬菜分类与种类识别 【目的】 认识主要蔬菜种类,掌握蔬菜三种分类法的特点。 【要求】 明确各种蔬菜在植物学分类、农业生物学分类中的地位;熟悉它们的食用器官。 【内容及步骤】 1.蔬菜实物观察识别及观看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每种蔬菜的生长状况、形态特征,重点观察食用器官,明确各种蔬菜的分类依据。 2.根据各种蔬菜的特征,明确其“植物学分类”、“食用器官分类”的归属,并指出是否属于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变态花器等。 3.分析、讨论各种蔬菜,明确其“农业生物学分类”的归属。 【方法】 观察蔬菜实物(标本)、多媒体课件、彩色图片。实物识别可在田间进行,部分不常见的种类从市场购买,如:紫叶甘蓝、结球生菜、香椿芽、紫背天葵、苋菜、石刁柏、欧芹、心里美萝卜、樱桃萝卜、樱桃番茄、彩色辣椒、百合、茼蒿、牛蒡、菊芋、防风、草石蚕、佛手瓜等。 实验二、蔬菜种子识别及品质鉴定 【目的】 认识区别主要蔬菜作物的种子;掌握蔬菜种子品质鉴定的方法。 【要求】 掌握蔬菜播种材料的分类;了解蔬菜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特点;认识主要蔬菜作物种子;掌握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等概念及各项目测定方法。 【内容及步骤】 1.蔬菜种子的形态特征观察及识别(种子形态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气味等)。 各种蔬菜干种子:萝卜、大白菜、结球甘蓝、花菜、芥菜、胡萝卜、芹菜、芫荽、茴香、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西葫芦、冬瓜、丝瓜、苦瓜、西瓜、甜瓜、南瓜、菜豆、豇豆、豌豆、蚕豆、刀豆、扁豆、韭菜、大葱、洋葱、莴笋、茼蒿、菠菜、甜菜、苋菜、香椿、蕹菜、落葵、豆薯等。 2.区别蔬菜种子的新陈:主要从种子的色泽、气味方面区别新陈种子。 新种子:外表色泽鲜艳,有光泽,内部洁白,具有本品种特有的香味; 陈种子:外表灰暗无光,内部颜色变深,无味或具有霉味。 比较菜豆、韭菜、辣椒、黄瓜等种子的新陈。 3.蔬菜种子质量鉴定 A、种子纯度 B、饱满度:任意选择十种蔬菜种子,用电子天平称取其1000粒种子重量,即为千粒重。 C、发芽率、发芽势:以黄瓜、萝卜种子在培养皿中作发芽实验,每份种子100粒,每种种子一式两份分别置于室温和30℃的温箱中,7天统计其发芽种子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土壤肥料学(云南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土壤是一个()系统。 A. 半封闭 B. 半开放 C. 封闭 D. 开放 2 【单选题】(2分) 土壤肥力可以分为()肥力和()肥力。 A. 自然、人工 B. 人工、潜在 C. 潜在、有效 D. 自然、有效

3 【单选题】(2分)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表层 A. 蓬松 B. 紧密 C. 松散 D. 疏松 4 【多选题】(2分) 农业生产环节包括()环节。 A. 施肥管理 B. 水分管理 C. 土壤管理 D. 植物生产 E. 动物生产

5 【多选题】(2分) 肥料分类通常包括()。 A. 缓释肥料 B. 无机肥料 C. 微生物肥料 D. 叶面肥料 E. 有机肥料 6 【判断题】(2分)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A. 错 B. 对

7 【判断题】(2分) 潜在肥力是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的,产生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 A. 错 B. 对 8 【判断题】(2分)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地,也是动物生产的基地。 A. 错 B. 对 9 【判断题】(2分)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是否正确? A. 对 B. 错

10 【判断题】(2分)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 A. 矿物 B. 岩石 C. 母质 2

【单选题】(2分) 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是()。 A. 地形 B. 生物 C. 气候 D. 母质 E. 时间 3 【单选题】(2分) 红壤的形成主要是()过程。 A. 脱硅富铝化 B. 粘化 C. 灰化 D. 熟化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园林本科专业 课程编号:16660407 课程总学时:48 周学时数:3 学分:3 课程类型(必修): 开课(系)院:生命科学学院 执笔人:杜启兰 审核人: 一、课程说明 1、性质及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领域,在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极具重要地位。《土壤肥料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种植类—园艺(含果树、蔬菜、花卉)、园林、农学、农艺、经济林、茶桑和环境科学、土地利用与管理、植物保护等各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它以“土壤、肥料、植物”为中心内容,将土壤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有机地结合成一整体,重点研究和探索土壤与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的性质及使用技术,掌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为合理利用土壤、科学施用肥料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为粮食、蔬菜、桑、茶、果、林木等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上、学术上的支撑。另外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考研积淀知识。 2、同其他课程的关系:与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气象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等密切相关,这些学科都为《土壤肥料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3、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为课堂讲解,同时加强学生自学。以“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材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信息量。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把土壤性质、植物营养的特性与肥料的施用联系起来,并在此为基础,进行合理施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4、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求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及讨论式教学,突出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授课方式上,力求深入浅出、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